《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精選1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泰斗,他精通多種外語,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卓有建樹。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幕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內容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毋庸置疑,這本書對于青年的成長頗有益處,從中我們能讀到學者的探究與思索、長者的淡泊與磊落、智者的睿智與明悟,還能讀到先生大半生的熱情與追求、甜蜜與苦澀、遺憾與困惑、誠實與坦蕩。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并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后來的wg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后來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后人留下一些知識。
讀罷全文,我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后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游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另外,個人認為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2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十分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坝兴鳛椤薄俺袚氊煛边@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先生思考人生的見解是獨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獨行,只是從不人云亦云。在人生的旅途上,上天給了每個人不一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如果個人的經歷是一個個句點,把點連成線便成了走過的人生。人生的契合就應在線上而不在點上,或許一樣平淡無味的連成直線,或許一樣跌宕起伏的連成曲線。先生走過的人生道路無疑是曲折的,這無數條曲線迂回蜿蜒,爬滿了老人往昔光澤紅潤的臉。飽經滄桑的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
整本書讀完,發現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下。發現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自我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光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明白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之后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務必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3
“我認為人生中不能沒有爽朗的笑聲!
爽朗的大笑,暢然,舒順,抑于狹小的自我內心世界太久,每日被繁雜的生活課業瑣事充斥填滿,且少了須臾停下來放松地大笑。常常有種感覺,人越往高處走,越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無知無助無力,心中越來越多的隙間被困惑滲滿,越來越不易感受到快樂?b密的思緒仿佛一點點地使我們不易發笑,不易大笑,不易產生爽朗的笑聲。何其可悲。然而,城市,紛雜,擾攪,壓力,這些真的是我們不再大笑的理由么?實則不然,源者是我們的心,內心里的聲音。靜,使我們安逸;笑,看似動,擾動了平靜,可爽朗過后是真實可觸的舒暢,亦為獲得更大的深層次的內心平靜。躁動浮世間,愿一抹笑意,常掛于嘴角,愿銀鈴般的笑聲縈繞耳畔,人生,因之,美哉。
“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但長壽,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語,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長壽,這常人看來求之不得的命運,對于真正長壽者來說,或許五五開,但,長與他人的那些時光加之利用樂觀積極過活便最大程度享受其益利的'一面。我想,人雖無力選擇在世長短,但無論長壽短命,凡存活于世間,極力認真努力過活便好,看世間冷暖,心,隨之起伏,或許時時有嘆息煎熬,但體味過,以心態化之亦非不可。于自己小小的內心,小小的過往,小小的人生旅程中,客觀出現發生的事無力扭轉,但主觀待之的方式可控于己,臨之于物,感之于心。活著,以心之力化物之逆。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要走,將視角拉遠,再拉遠,或許每個人,每代人的路漸漸渺小甚至虛無,但那并不代表人生無意義與價值。存在即合理。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歷史長河中必不可缺的一環;蛟S日常中,我們不會常常,作為一個小小不言的個體,想到自己的歷史價值,但立足眼下,步入大學,選擇今后所走的路,踏出第一步,我想,我們每個人自己道路職業工作價值的認同自信將助于我們實干,完成實現自己的人生和職業的意義。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4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季老談到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季老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精彩的人生畫面。
季老在書中談到人生是一個抽象的東西,沒有經歷過是很難把它說出來。從你呼吸世界上第一口空氣時,已經接任了這項工作。在這期間,有人會慫恿你,還有人會鄙視你。無所謂,人生的步伐不在于走的快,而在于走的穩。俗話說“穩中取勝”。雖然別人鄙視你,但不代表自己鄙視自己。人生等著你探索,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為人生而精彩的背后就是志向。沒有志向怎能立足天下。就像我國古代岳飛,一位抗金英雄。如果他不重視人生,也必定沒有志向,因沒有志向,才成不了大器。為人民而奮斗,為國家而奮斗,這就是人生立志的原因。
關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于社會的意義在于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歷史責任。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啟后的歷史責任就在于個人在人生階段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有的人雖然有錢算的上是成功人士,可從來沒為社會做過貢獻。那他的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一味的`為自己著想,不為社會貢獻,他的人生實在不能算是精彩。
其實,立志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升華,他們的事業是可逆的,貢獻也是可逆的。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了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了什么。就像一位百萬富豪,他取得了許多的財寶,但他未貢獻給任何人。他死之后,將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努力創造價值,你也會悄然而去。人生的三大要素分為:立志,工作,成功。也許你會發現許多成功人士的經歷也是這樣。我看來人生三大要素可分為三階段:青年,中年,晚年。青年為立志階段、中年就為工作階段,成功階段就在于晚年。得呼吸最后一口空氣時,你也死得其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后人會永遠把你刻進輝煌的里程碑。這是成功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5
決定買一本《季羨林談人生》,感覺自己的知識特別是智慧太單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時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從智者那里學習智慧。
《季羨林談人生》,是季羨林(季羨林: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談人生問題的短文的匯集,是他在望九之年發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世事滄桑,從這樣一位智識老人口中道來的人生感悟,如陳年佳釀,沁人心脾。令人愛不釋手的是,季羨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式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著的概念和說教。
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伙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為自己著想而不為他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正是基于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于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6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么羨慕,即使穿著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凈,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后來,我又終于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伙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著浸著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著眼,不局限于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說,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說,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于‘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系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說過,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安灰晕锵,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于圣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7
每次讀季老的書,都能從他那簡潔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與隨和。
人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路要走,都會有自身人生。
可,到底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望九之年的季老,歸納他八十多個春秋的人生經歷,開篇三節大談人生,人生的內涵、意義。在文中,一代國學大師,一代圣人,還一口一個我輩凡人,這不免使得“我輩凡人”捫心自問,我該有怎樣的人生?
品讀這本書,我便和季老有了一次心靈的交流,一起探討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知道到了季老近九十年的生活體味,感悟到了他對自 己人生旅途的歸納。關于緣分、關于命運、關于容忍、朋友、成功、知足、愛情,關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季老說:“假如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是的,責任感,對于人類前進、時代進步的歷史課責任感,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決不是在高喊口號,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對后輩的諄諄教誨。我們全部人都應當謹記在心。
對于人生,他還提出:“不才是人生”。這是另一個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人敢高聲宣喊自身的人生是無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坎坷與挫折、這樣那樣的不與遺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里的一句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準確的說明了這一點。人人有本難念的經,因此說:“不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對己,能夠不煩不躁;對人,能夠互相諒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記得他曾笑談過自身,幾度摔倒,又幾度爬起。
這種境界,是常人不可能擁有的。更是涉世未深的我們現在無法達到境界。他說,世態炎涼,古今如此。年紀越大,涉世越深,對世態炎涼的感受便會越深,越明了。
季老或許不明白現代年輕人的感受,可關于世事人情,命運,容忍,成功,知足,友情的歸納著實讓我有些觸動。
人生慢慢旅長路,總會有福有禍。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禍福相通,因此走運與倒霉也是相通的。“吾輩小民,過著平平經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
“理解禍福的辯證關系;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奔纠蠈Φ湼5膽B度已經到了一種超然的境界。只有心態的平衡,情緒的穩定,才是長壽之道。季老用實際論證了這一點!他很快樂,生活很超然。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人生中,我們總會在特定的時期遇到特定的人,相遇即是緣起,他們中總會有些人只會碰我們走過一段短短的旅程,總會有些人會和我們成為兄弟,成為知己,成為我們一生的朋友。和我們一起面對多舛的現實生活,攜手走過那些艱難滄桑歲月。一起飛,一起鬧,一起哭,一起笑。
因此,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和我們并肩的有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因此,我們要珍惜自身擁有的一切。
我們還有許多夢沒做,還有許多明天要走,要讓世界聽見我們的歌。準備好沒有,時間不再停留,想要飛不要任何理由。我們說過不管天高地厚。想飛到那比較高比較遠比較灑脫,想擁抱在比較美的那一刻。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資本,現代的年輕人都向往自由,這本身并沒錯,可如今的社會形勢正一步步逼迫著這一代的年輕人拋棄自身所想所向往。在季老看來,這便是命運吧,“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比欢,我們中的大多數,卻都被這骨感的生活磨去棱角,剩下的少數。
幸福是一種心態,不滿足是人生常態,麻煩是人生的一部分。這一切,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一種心態,改變心境也便是尋找內心的和諧。對此,季老的態度是:我們能做的只有根據積極有為的人生,促進不利條件向有利條件,不滿意態向滿意狀態轉變!爸阏叱贰甭!
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便是偉大的。季老說: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是!不拋棄,不放棄。生活中,挫折、困難不可避免。面對不順,正視它,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身投降。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雨過天晴,見到彩虹。
人生在天地間,不要天天為自身的事憂心忡忡,你該完成的使命,你該盡的`責任,就自自然然地去盡職履責吧,不要去老是患得患失,不要老是害怕困難,害怕失敗。做自身能做的,做自身應該做的,讓自身問心無愧、不后悔就足夠了。我們既然不能把握生死,又何必天天計較它呢?我們應該做的便是根據積極認真,把握有限人生,奮勇向前,勇于挑戰,活出精彩人生,展現的自身。
比較后,季老談到了愛情!凹偃缫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 對于愛情,季老不相信一見傾心。一見傾心只是人一時的沖動,不相信沖動的愛情。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知道的過程。并且,季老還說: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這上面,余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
整本書讀完,突然發覺對于人生這個定義,讀之前模糊,讀時漸漸清晰,看完后又整個模糊一片。對于人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注解,這個注解需要我們每個人用我們一生的時間去摸索、去探尋。季老的人生,也只能作為的前人經驗看待,每個人都有自身追求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身想要到生活。
如今,雖然季老已經無法續寫傳奇,但,我的崇敬之心依存。季老是我尊敬的為數不多的老人之一,季老的一生便是一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品味。
后記:說實話,季老這本書,在我浮躁的看完第一遍后,什么感覺都沒有,更別提讀后感了。想完成論文,又無從下筆。只好乖乖的讀第二遍,于是很用心的品悟,才稍微有點感覺,寫下這篇拙劣的文章。實際上,對于每本書都是這樣,只有幫助心品讀,你才能在身心觸動的另外有所反思,有所收獲。每一本書,都蘊含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用心的讀一本書,便是在和作者開展一次心靈的交流。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8
一本書看完了,就有想寫點什么的沖動,覺得應該從中找到一些能讓自己受用的東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時就在想,也讀了些許書,而有的到頭來只記得只言片語,甚至有的一點也記不起了,那這樣有用嗎?我能肯定是有的,因為正是在這個忘記的過程中在不斷找尋自己心靈的`平衡點,明白生活的意義與樂趣。
人生是什么?我想這個是沒有人能、也沒有人敢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人生是一個變化莫測的萬花筒,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餓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就會讓我的頭腦清醒點了,也減少了一些糊涂。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這一生。其實有時我也不明白人要活著,但當我和家人,朋友,愛人在一起時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當我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學習,努力生活時的愉悅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讓自己的家人,朋友,愛人因為自己的存在而感覺更加快樂、幸福;能讓自己因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進的方向,能讓自己感覺到生活的能量與快樂。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9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
對于寒窗苦讀十年后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脊梁”。
對人生,季老懷著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原理。季老認為: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為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干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0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于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直到2015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伙是怎么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干。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同,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征博引予以論述,比較后得出自身的看法,由于文章隨手而寫,所以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由于如此,文章才更為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開展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可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本書上說以論某某為題是要如何如何寫的,個人自由嘛,自身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里,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曾經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其他需求,比較低級其他是生存需求、其余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別的生物課的威脅,生存存在著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面對著來自于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夸張地說,生存本身便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么人類的別的需求豈不更為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并未由于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么?季老說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由于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同的人在不另外期、不同條件下,對于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就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并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身人生的陪練時,壓力就會成為人生臺階的基石,臣服于你,并且幫你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比較后一段話:“壓力怎么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于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于自己,自身能有所作為,我覺得,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身造成的壓力!弊鳛橐幻饺肷鐣甑某赡耆,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可是生活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并非法律法規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根據司法考試,但相對于別的經歷過四年法律法規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法規基礎素質及法律法規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怎么做好自身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面對的壓力。我該如何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這次院里組織的比武集中體現了我的不足,三個環節都沒有做好:審查報告,定性分析部分對罪與非罪、此罪彼罪分析得不透;案件匯報,詳略不當;案件辯論,過于緊張,大腦空白。
分析原因,首先就是對這次比武的.解讀出現錯誤。我懼怕這次比武,由于沒有什么經驗,擔心失敗,越擔心反而越容易失敗。其實,比武不是看誰第一,誰倒數第一,而是根據比武,能看到跟別人的差距,取長補短,確定自身以后認真的方向。朱熹說過: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次比武對我而言,成敗事小,收獲事大。與之相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我臉皮太薄,太看重成敗,由于太看重結果,而忘記自身應該走的路,應盡的力。
季老說: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身造成的壓力。嘀咕,就此次比武而言,就是對于比武結果的擔憂。不擔憂結果,便能看到比武的真正目的:取長補短。如此,參加比武時也就有了平常心。
比武過后,細細想來,我從中可取的教訓也是可觀的。審查報告中,應當將全部關于案件定性的疑問都寫進去,以此作為作為上庭辯論的依據,匯報案件時,案情應當詳略得當,定性應抓住,不需要面面俱到,涉及到全部構成要件……
明年我也許就要獨立辦案了,而我存在的問題還許多,可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間,針對自身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應該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知道了自身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后認真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擾,有喜悅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就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都玖w林談人生》就是季老以自身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怎么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間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1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到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系起來,至于他那句“現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畹竭@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假如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有所作為”“承擔責任”這類詞假如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季老先生還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盡管人人都期待有一個好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會讓你稱心如意呢?況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脫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么圓圓滿滿,重要在于我們采取怎樣的生活態度。讀到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為什么說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評價一個階段,假如不放到歷史課的長河中找準參照,而以好的理想化標準去要求,明顯屬于空想。進過“牛棚”,他又對誰抱怨過什么?既然季老都無法“力挽狂瀾、改變歷史課”,我們為何不去試著改變自身的心境呢?
改變心境也便是尋找內心的和諧。溫總理曾對季老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一個人內心的和諧正是一切和諧的基礎,是根本中的根本!甭撓导纠蠈θ松慕庾x,一切釋然!胺e極進取、認真改善”是人生,“消極沉淪、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滿足,不保持心態平衡,又哪來內心的和諧?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假如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了解,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這些天,我一有時間,就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去品味“假話全不講,真話不講全”的中國式正直。也許有人還在以“真話不講全”為由苛求季老,實際上季老是不憚講真話的:“通過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身為什么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可以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了解為什么活這一生。”如此直截了當的批判式揭露,酣暢淋漓,痛快而又入骨。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直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上述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很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責任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找到了。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2
我已經很久不好好看書了,也很久不做讀書筆記了。現在想到如何能寫出一份差強人意的讀書筆記的方法,大概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這份讀書筆記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寫給別的人看,不必帶著濟世的口氣,不必帶著演講的顧慮,對自己誠實。更不必像上班打卡一樣為了表示看完一本書去做筆記。我這樣說是因為這些相反的事我以前在短暫的時間里都干過,我2005年開始用博客寫過文章,我是在被社交網絡影響的一代中長大的。在社交媒體上的寫作,或多或少有一種傳播的意圖,而作者這種潛在的心理動機,大概是由于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說話的.目的總歸是想與外界交流。然而社交網絡看似開放,實則封閉,這種交流未必有效,這構成了人的意愿與現實環境的沖突,F在我漸漸意識到,在網絡上寫作雖然不可能是純粹的私人寫作,但是更多程度上是自娛自樂。
我的這篇讀書筆記更強調的是個人感受,而非對內容本身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高中時候買來看過第一遍,F在想來,我那時之所以會買這本書,動機實在是比較功利的:以為自己看完了就能參透些什么,實則什么也沒記住。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別人的經驗自己體會過的理解最深,沒用心想過的偷不來。如今看第二遍,仍然沒有看全,是跳讀的。原因是因為季老的一些話,常常讓我想起更多,于是先記下一些再說。我過去以為這種書讀得最快,實則讀得最慢了。讀書的速度,不跟它的厚度成比例。
要說我第一遍 讀時什么都沒記住也是假的,我還偏偏就記住了這句:“根據我的觀察,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保ā秹娜恕罚槭裁次í殞@句印象最深,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是因為我害怕“壞人”。但是我人生中并沒有遇到過真正的壞人,這才是最壞的事情。季老對壞人有個簡單的評定:損人不利己。但是我對人的評價趨向于多元化,這有可能使我走向這種情境,即“一般人雖受相當教育,但缺乏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保ā蛾P于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
這次再讀,這句話依舊在我腦海中出挑得很。另外關于長壽之道,季老的回答讓我感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養生無術是有術!彼摹叭弧敝髁x——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最后一條當屬最重要,是我去年也體會到的一點。
他那句“哲學家同詩人一樣,都是在做詩。做不做由他們,信不信由你們。這就是我的結論”(《真理愈辨愈明嗎》)讓我笑他的頑皮和“真誠”的語氣。我在一本完全不同的書里(《致青年學者》)竟也讀到過類似的言論。一位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獲得者認為,哲學家總結出那套創造性的科研想法是如何形成的理論,跟實際上一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是兩碼事。言外之意就是:別聽他們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季老在不止三篇文章里都提到過,“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第三,人自己的關系,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三個關系處理的好,人就幸福愉快。否則人就痛苦。”但是他沒有提到,這三個關系的解決次序。我想這三個關系人在一生中是同時解決的,但是對于不同關系的感知的先后、輕重取決于不同的人格。
季老這本書的很多文章都是著重討論后兩個關系的,這也是日常大家常關心的話題。我沒有都看完,覺得一下都看也記不住,不如以后再來翻翻。就第一個問題,季老給出了一個我不能理解的答案。他指出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為大自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并認為西方思想對解決這個問題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最終的解決之道。但是他也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沒有統一的說法。估計他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本書里,有更多論述。他這個說法在我看來特別模糊,幾乎沒有指導意義,因為他沒有解釋,一個哲學觀念是如何解決科學難題的。我估計解釋這個問題,雖為他所愿,但非他所能。他所做到的是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讓后人去積極想辦法。我作為一個研發人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倍感困惑,聯想起李約瑟難題。我不知道季老具體指的是什么,但是我會帶著這個問題繼續我的工作。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3
季老是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12種語言!都玖w林談人生》這本書是我廠在讀書月活動中發放的書籍,書中匯集了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感悟。讀季老的這本書,猶如當面在聆聽季老的諄諄教導。事實上對于季老的認知,并不是單一的從這本書開始的,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也是經歷了一個只惟大師之名到逐步去了解季老人生軌跡的過程。
常人看季老的人生,并不完美,逝世后的身后事紛爭不斷,或許有缺陷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什么叫人生,季老在《季羨林談人生》中說他也不清楚,不但他不清楚,他看蕓蕓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真清楚的。從季老的身上,從這本書中,我也只能愚鈍的讀到了“勤奮”、“隨遇而安”、“堅持“、”尊師重道“,季老九十余年的生活智慧與感悟又豈是我短短數日通過一本書能夠領悟的?季老的書,書讀常新。
季老所獲得的成績是與自己的勤奮分不開的,季老曾在書中談到“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的關系,表面看是季老感激機遇的垂青,細細品味,季老的機遇是來自于他前期的勤奮,如果沒有勤奮,機遇到來的時候也是難以把握的,到頭來也是一場空。我覺得勤奮是季老獲得人生輝煌的基礎,是所謂的機遇垂青的前提。就如同我們當下的工作與學習,如果說各人的天賦秉性是有差別的,我覺得這種差別還是很小的,不能說沒有,但就大多數人而言,其天賦秉性的水平是持續在一個水平線的,并且帶有濃重的時代色彩,有的人多一些勤奮,智力開發就會多一些,獲得的結果就會好一些,相反的,有的人懶惰多一點,獲得的成績、創造的價值就會少一些。因此,勤奮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勤奮,勤勤懇懇的學習、工作、生活,取得成績就會顯得順理成章一些。
但并不是所有的勤奮都能獲得成功,用季老的話講,天才與勤奮的關系用“七十分的勤奮,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會更符合實際一點。我姑且大膽的揣測季老并不是在否定勤奮的重要性,而是在闡述一種人生態度。在這里我的拙見是,倘若機遇不垂青,那就只好做到老實本分了。這種人生態度叫做隨遇而安。事實上,季老的生活并不平靜,經歷的磨難多于常人,磨難反而沒有把季老摧殘倒下。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是人生哲學的大智慧,事實上,人,作為一個個體,有許多的事情是難以改變的,出身,學業,愛情,工作……都是不可以推倒重來的,隨遇而安就是要認同自己當下已經取得的、擁有的,是獲得新豐收的基石,是傳統文化中尋根的表現,是進步的跳躍板。隨遇而安,不是安于現狀,得過且過,而是在現有的資源和環境下積極進取,奠定好基礎,以期取得長足發展。季老晚年的隨遇而安,其背后也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十里”的來日方長的愿望,卻也有著“烈士暮年,壯心難已”的惆悵。或許以后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那么一個階段,有心為,而力不足,這種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或許能夠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一份指點的作用。隨遇而安,對于人生的機遇就是要心懷大度的去接受,這是心態方面,而行動上還是要保持那份勤奮。
以當下的觀點看,季老的成果多數是坐了冷板凳的結果,天下皆知季老為大師,且不知大師何以為大師之人何其多?我對季老的了解,是從大學本科時期開始的,當時有幸參加了一次學校的一個文化交流活動,其中有人提到季老的成果,才知自己愚鈍了好些年。在那之前,我對季老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大師“這一名詞的表面層次上。如今,從歷史的觀點看季老的研究,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等,這些語言方面的研究在當時那也是當年學者所不青睞的`研究領域,屬于學術界的“窮鄉僻壤”,而今卻由于填補了世界文化的缺失而成為了大師,大師之意不僅僅是大師本身,更在于大師的這份在學術殿堂里做冷板凳的依然堅持的執著的精神。這對于我工作上的啟發是,產品研發過程中的成果不明顯的時候,往往令人心生浮躁,包括自己以及團隊中的人,都會面臨著一些壓力,來自于自身的以及周圍的,而事實上也是堅持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堅持就一定沒結果。我覺得,季老這種能夠做冷板凳搞研究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另外,季老這種以冷門出奇制勝的研究之路其實也值得我們反思,當下的市場上的暢銷的產品也必然依據它的生命周期的規律走向衰弱,劍走偏鋒,出奇制勝,迎合未來之所需,也許才是我們產品研發的一絲曙光。當然,堅持還是要貫穿始終的,沒有了堅持,可能帶來的是更多的半途而廢。而季老的堅持也讓季老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桂冠,盡管季老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但其獲得的美譽受之無愧。這種堅持的精神,堅持一天,容易,堅持幾十年,難,令人敬仰。
《札記.學記》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熬褪钦f要尊師重道。季老在書上言陳寅恪大師必開口”先師“,其尊師重道可見一斑。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技術領域內的專家在我們入職培訓過程中所講的”嚴師出高徒“、”不要讓老師沒飯吃“,是從企業的角度更契合實際的對尊師重道的闡釋。當下由于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老師“、”校長“、”領導“幾乎成了邪惡念想的代名詞,我們更應該提倡尊師重道的理念,營造尊師重道的氛圍,不僅是學校的老師,生活中的長輩、工作上老師傅也應該得到尊重,從內心上,我們都要有感恩,有敬畏。重道,自然講的是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的約束,待人以誠,講方法,講原則,講和諧,才能獲得社會以及其他人的尊重,愛人者人恒愛之,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尊師重道,知識上才能有序傳承并得以發展,科技上才能保持先進并得以創新,社會實踐上才能應用并得以突破,文化上才能繁榮并得以延續。
季老的偉大不僅在于他取得了令世人敬仰、難以企及的成績,讀季老的書,猶如在聽一個老人講故事,講他對生活、工作、愛情、學習、事業等的理解,也是喃喃自語,更是教導,如今季老已經逝世多年,而身后事也曾惹得世人非議,但也因為這樣,季老才更真實,季老的書也顯得更真實、更真情、更智慧。我們都是自己最虔誠的信徒,或許走在負重前行的道路上,或許即將迎來康莊大道,或許依然在迷茫中徘徊不已,但不管如何,像季老書中說的“做真實的自己”、“一寸光陰不可輕”,對于世人都具有良好的教導之意。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是其精神財富的匯集,充滿了人生智慧的真知灼見,既不高高在上,也不蓄意迎合,我更是不敢妄加評論,只是讀懂了些皮毛而已。好書是常讀常新,好書是百讀不厭。這本書便是如此。
最后,用季老書中的話做個結束語吧!拔覄袢藗儾环猎诔燥柫搜喔C魚翅之后,或者在吃糠咽菜之后,或者在卡拉OK、高爾夫之后,問一問自己: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問了這些簡單的問題之后,會使你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4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闡述了一個九歲左右的百年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就像一部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讓人睿智,而他的品格卻如清水一覽無遺,大德大智藏于無形之中。這本書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他的謙遜和內心的平靜。
對于十年寒窗苦讀的我來說,人生閱歷少之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季先生告訴我們:如果生命真的.有意義、有價值,那么它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為人類發展承前啟后的責任感。是的,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對于人生,季老有一種“相信命運,但又不完全相信命運”的態度。 中國有句古話:“力行天命”。我覺得這句話不無道理,也符合哲學上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原則。季老認為:首先要“盡力而為”,否則餡餅永遠不會從天上掉到嘴里,但要“聽天由命”。盡力而為,聽天命”,一個人總能保持心情的平衡。不要為自己難過,你在生活中尋找的是一種平衡!
王靖安在《人言》中說:“古今士大夫,必過三種境界!睂捯詿o悔,因一笑使人憔悴”是第二境界:“人尋他萬千次,驀然回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季總認為,無論是學習還是經商,每個人都能拿出“腰帶越寬不后悔”的精神,這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賦+努力+機會=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福時思之,福莫自得。倒霉的時候想想好運,不要垂頭喪氣,時刻保持平衡的心態。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淡定!
在生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努力過,就一定會有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5
一滴水可以引發千萬人的思考,一粒沙子可以看出世界,一張臉上可以看出一座天堂,而好書可以無數人的命運。
最近讀《季羨林談人生》引來些許感慨,片言記述。書中三部分分別介紹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學————————————談人生、談讀書治學、談人生感悟。在我這個年齡,談人生是否年輕了點?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因此我們年輕人都應留下一分鐘思考,人生的目標是?留下一分鐘領悟,人生的意義是?留下一分鐘感慨,人生的價值是?留下一分鐘,人生的真諦是?留下一分鐘,細細咀嚼"人為活著?"或人活著究竟是……
欲望,與生俱來就具備,可以說是人的一種本質的體現,欲望的存在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這無可置疑的,試想一個沒有欲望的`人,更應該想想人為什么活著,有欲望才有動力。同時欲望也是煩惱的根源,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大煩惱:貪、嗔、癡、慢、疑、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怎么駕馭欲望朝正確的方面實現價值?他告訴我們要追求愉快的生活,追求心態的平衡和寧靜。
他說,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理解了這一番道理,它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理解禍福的辯證關系。走運時,就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則多半起于私心雜念,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边@樣就不會有苦惱。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也要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季老的平和與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對發生于周圍的種種,我也學會去坦然處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讓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將自身的潛力挖掘。人首先選擇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歡自己的選擇。女人往往喜歡比來比去,爭風吃醋,東家長西家短,可我卻天生對這個沒興趣,但可能同時了丟了很多“豐富的信息”,可我卻傻乎乎地滿足于此,因為我不想讓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擠滿大腦,而減少我思考的空間。我們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還依然習慣于從別人的評價獲得對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幾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實所謂“名利”只是外部促進你成長的一種強化手段,可是卻被大家當成了唯一的目標,一切都為之所限,而忽視了最本質的東西——自我的成長。很多問題,當深陷其中時往往為其左右,不知所為,而當我們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時卻能如季老那般客觀冷靜地看待和處之?梢,為自己尋找自己人生的基點的確重要,這時,想起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
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有些東西,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考慮了。慢慢品讀《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就好像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他對人生的感悟洗滌著我內心的蕪雜、淺薄,如果不這么細致地讀他,我還真的質疑“摘帽”為“炒作”,讀過他,悟過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6
這段時間一直在讀季羨林老先生的《談人生》,讀過之后愛不釋手。筆墨之下,大師命運多舛的一生娓娓道來卻是波瀾不驚,這份謙遜和淡然,大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意,大家風范,可見一斑。
季老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窮和餓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寫照!把矍皼]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边@是季老對童年的回憶。6歲投奔濟南的叔父,在濟南讀完小學、中學、高中。學生時代的季老開始感覺到有“濃綠的世界”。但小時候的季老并不愛學習,喜歡打架;愛看“閑書”。日寇的入侵打亂了濟南的平靜,季老參加學生組織反抗日寇,17歲時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這段歷史對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季老會十幾種外語,但他唯獨不會日語。季老的人生軌跡是大起大落的,但他為人處世卻是淡然的,這源于他內心的一種平和。
季老的《談人生》,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像是一本水墨畫,那似乎更是一種人生品性,經歷了近百年人生洗禮之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質以及平淡平凡真實的生活態度!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季老提到的“三個關系”和“三種境界”。
一、三個關系
季老對于人生的三個關系的描述是這樣的:“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能處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钡谝粋關系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話來講就是生理層面的需要,這個不需說。第二個關系是我們在“世界”這個大圈里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關系網,這也直接決定著我們的幸?鞓,需要我們真的在“用心”經營。第三個關系則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平衡,有人說人生即是一場修行,第三個關系大概就是修行我們的內心吧!生活里,處處有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方正磊落為人,不見得比那些機關算盡的事故取巧者懂的少,得到的少。憑著醇厚善良真誠樸實的做人根本,踏踏實實地工作、生活,往往能達到內心的滿足。如果能永遠保持那種抱樸守拙的狀態,做到知機巧而不用的境界,這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大胸襟,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人生短暫,精力有限,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花在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上,持一顆樸實之心,修一顆平常之心,遵循簡單做人,認真做事的原則。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順其自然。我理解的修心并不是哲而上學的東西,也不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它是可以落實到家家戶戶的柴米油鹽中去的。
當你每天去買菜時,喜歡待在小小的菜市場里。那里,面龐黝黑,衣著樸實的農民,眼神淳樸潔凈,讓人一瞬間回到了兒時的光陰,只覺歲月靜好。當你回到家里為家人烹飪可口的飯菜時,這些菜蔬,蘊涵食物的真味,能讓腸胃清爽,讓家人輕松安樂,如此便覺歡喜異常。當你每天下班,只想一個人呆在家里?蛷d,書房,陽臺,廚房;音樂,文字,澆花,擇菜。房子東面,校園里的鈴聲,讀書聲,籃球聲;房子北面,麻將聲,聊天聲,汽笛聲。所有的聲音入耳,亦入心。你會感謝生活,在這喧囂的塵世間,在各種聲音的包裹里,還能安然地讀喜歡讀的書,寫喜歡寫的文字,聽喜歡聽的音樂。一點一滴,都是在簡單做人,樸實地生活,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涵義。其實把日子過好,便是塵世最好的修行!
二、三種境界
季老對于做事的三個境界的描述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寫的是預期,第二境界寫的是勤奮。第三境界寫的是成功。”這三種境界本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但是季老拿來喻人喻事也是恰到好處。是的,人生需勤奮。季羨林先生的求學之路,學問之道,便是耐得住寂寞,下得起工夫。德國的留學經歷,在季老的回憶中,用了“坐擁書城”四個字來形容。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讀奠定了他日后成就的基礎。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三個條件:天資、機遇和勤奮。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力改變。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力掌握。只有勤奮一項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勤奮勞動的沼澤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從一塊無花的土地中穿過。無論是通向面包的路,還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需要勤奮與艱辛的歷程。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那么一刻,你真的想要重新找回當年的激情,請你真的行動起來吧!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應該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必要條件。只要我們擁著勤奮的大腦去思考,擁著勤奮的雙手去耕耘,擁著勤奮的真心去工作,浪跡紅塵而堅韌不拔,那么,我們的生命就一定會綻放出別樣的火花,我們人生的分分秒秒也會更加的閃亮而精彩。我也時刻告誡自己不能懈怠和自滿,必須抓牢勤奮兩字,方能在有限的時光中,抓住自己想要的那一抹閃亮!
面對厄運,不喜不懼;面對榮譽,居功不傲。季老的愛國情懷、治學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動著我,他將激勵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接再厲、勇往直前。最后我只想說讓書香充盈我們的人生之路,讓閱讀成為一種幸福的生存方式吧!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7
趁著十一小長假讀畢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感受頗多,現分享些許讀后感。
作者在第一輯人生漫談中提到: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極端的態度應該是,既能腳踏實地去耕耘學業事業,又能仰望星空順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經那樣努力一段時間后渾渾噩噩,與不可更改的事實作無謂的斗爭。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順其自然,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輯做人與處世中,兩篇印象較深。一則是引用冰心前輩為他人題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則,各年齡段各角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則涉及到的是出自《論語》的典故,“三思而后行”這是眾人熟悉的,多數人也認為反復權衡再抉擇是必要的,曾經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其后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不可取,F在想想,昔日被教誨的所言極是。
再者就是,第三輯里我們面對的事實中《論恐懼》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為引,折射出其對待恐懼的態度,簡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這點于我是非常適用的,到了任何環境都應學會適應和融入,面對任何困難都應極力克服和解決。 以上是較能打動我的章節,給予了我思維上的轉變和行為上的指導,希望對于你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傊且淮魏苡鋹偟拈喿x體驗了,收獲頗豐,我最希望的狀態是,從書中習得的智慧將伴隨著我,從容與自信地走完接下來的人生。希望你們也是這樣的,自信而從容,篤定且真實。 今日舉國同慶,趁此良機,寫下此文,與你們分享喜悅。祝你們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季羨林談人生經典語錄(精選50句)02-23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筆記優秀范文06-1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03-1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03-23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02-15
季羨林人生格言09-30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10篇05-24
談人生談理想的句子10-25
季羨林語錄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