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聰明,但我知道我不要的是什么人生感悟
上學的時候,父親常說,“把書看進去就是越看越薄!蹦菚r不懂,厚厚的課本頁頁都被老師劃上了考試重點,每一個小知識點都要去背,怎么可能薄,倒是越看越頭大。
大學畢業到現在工作,把書本都忘得一干二凈,才領悟原來真正學到的,其實它早已經滲透進直覺里,也就是每次開會 brainstorm 一剎那的靈感,或是緊急狀況時三秒鐘拍腦袋就要決定的應對方案。
回想過去讀過的書,應驗了父親“越看越薄”的道理,掃一眼書架,那些看過的書本總能從腦海里反應出一句話或是印象最深的一個情節,甚至不需要任何提醒。坐在公車里發呆時,不經意間某本書里的話就會冒上來,譬如剛才下班路上,突然記起廖一梅的《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書里有句話,“年輕時并不知道自己要過什么樣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過什么樣的生活。那些能預知的,經過權衡和算計的世俗生活對我毫無吸引力,我要尋的是看到生命的奇跡。”它曾帶來許多勇氣,也讓我更堅定地在黑夜里往前走。
這本書起初我未能全部讀完,需要足夠的雅致和沉下的心緒,才能吸收這貨真價實文藝女青年的作品。每天下班后,身心俱疲,能讀的只是微博上的搞笑段子或是看些吐槽帖子發泄壓力。翻開這精心排版,頁面彩色的書,滿眼細膩的呢喃式自白,只覺更累了。
以前讀過她的《柔軟》,是幾部令她走紅的劇本集。那讓從未接觸話劇的我震撼到了,真正的文藝,真正的創造力,真正的情節張力。很慶幸在讀過她的作品后再閱讀她的這本書,從而再返回劇本時,沒看懂的部分漸漸透徹了。私以為,所有作家,哪怕編故事的小說家,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在透露自己。會寫作的.人,是天生有傾訴欲望的。
而廖一梅恰是其中最佳典型,她坦然地說,自己年輕時候總是在做錯誤的決定,無論是結婚還是選擇事業,都是錯誤的。雖達不到文藝青年境界,但聽見這句話難免內心觸動。誰沒有做過錯誤的決定呢?正因為做過了正確的事,并且做得越是非常正確,在狠心告別和推翻時,才會被旁人看來是無比錯誤。但,倘若不快樂,倘若知道此刻那正確的事并非自己所愿所想,何不跳出來呢?
試想,讓她這般敏感的人去當個小職員參加勾心斗角的辦公室政治,又或者為了錢而擺上虛假嘴臉,她怎會欣然面對每一天?清楚知道這并不是她想要的,于是決然離開。而后來慶幸的是,她在劇本創作里找到了自己的坐標,找到了自我價值所在。
事情若真是像以上寫的那般如此簡單,這就將每個人都能夢想成真的美好時代,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在半路上就停止尋找了。甜點師去做了會計,跳水運動員去做了金融,作家去做了理財分析。
昨晚重溫電影《猜火車》和《發條橙》,在想英國那些導演和小說家怎么做到的,自己沒去經歷卻能寫出這充滿青春暴力美學的故事,看似粗俗的語句,立體平凡卻也典型的人物,背后的社會寓意到今天看來依然深刻。或許,正因為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坐標,然后快樂地做喜歡的事,也唯獨在那時,上帝會附著在你的手中,讓愛寫作的人創造出傳世的小說,讓愛音樂的人譜就經典,讓愛跑步的人雙腿騰空打破記錄。你必須不斷去嘗試不同的東西,找到一樣喜歡的,然后一直享受地做下去?傆幸粋奇跡是等著你去帶給世界的,可能就在那些別人看來“沒用”的傻事上:比如很會講故事,比如很會畫畫,比如很會修指甲,比如很會跳高,比如很會交朋友……
堅決地離開你不想要的,最大的顧慮是他人的眼光,以及所面對的損失,踏出去的一刻就意味著將一無所有從零開始。那些“他人”好心告訴你,“生活就是這樣,你不能由著性子來,別那么主觀老想著開不開心,把不喜歡的事情勉強做下去,有天變成習慣就好了。”于是,一個話很多坐不定腦袋里許多想法充滿熱情的人,開始痛苦適應地每天在小格子間里敲打鍵盤,當有一天時機到來,卻發現長時間的沉默與照規矩做事,讓自己再也沒有了當初的活力與創意,眼睜睜看著夢想從眼前離去,沮喪而無奈地重回那已經習慣了的麻木生活。沒有人為你負責,那些曾勸告你的“別人”,他們只是笑笑說,“當初可不是我逼你這樣的,也是你自己選擇,不怪我。”
有人去了歐洲回來很迷惑,同樣是沒錢沒背景沒未來的年輕人,他們卻過得很開心,派對間隔年做義工周游世界。有人惶恐地發現,自己20歲用和父母一樣心態過生活,日子總有過到頭的無望感。有人深沉搖頭,中國世界級的藝術家出不了,大家都被房價結婚養老圈住了。
廖一梅做出了答案,也許你這一生總在做別人眼中錯誤的不合時宜的決定,別人讀書你去旅行,別人賺錢你去做義工,別人結婚你去創作劇本,擔心什么呢?這世上有個人和你一樣過著如此生活。年輕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很正常,于是才去不斷體驗,感覺痛苦時便知道你所不要的,那就去做另一件事,如此而已。而到了三十歲以后,即便需要為了先前年輕的瘋狂買單,但至少好過30歲以后的70年都活在為未曾擁有瘋狂20歲的無盡悔恨中。
倒也真如此,當你有選擇的時候沒有選自己要的生活,能怪誰?痛苦活該,是你不勇敢;而當你沒的選的時候,就大方接受,反正除此以外也別無他法,是有關你的心態。20歲時候你選擇為夢想冒險一回,即便不成功,到30之后為了生存不得不奔波,誰說那時就一定會不快樂?誰有資格指責你的“對”與“錯”?
所有內心哀傷的理想主義者,所有懷著希望的悲觀主義者,如果你正在做你所不喜歡的事情,猶豫了很久,別人告訴你“離開是一個不聰明的決定”,那,今晚泡杯茶讀《像我這樣笨拙地生活》去找尋答案。
我讀到的是:只有你,才是自己故事的創作者。
【我不聰明,但我知道我不要的是什么人生感悟】相關文章:
拓展游戲:不要激怒我08-09
你辱我,我不羞勵志故事12-20
心理測試我的感悟09-09
春節風俗我知道手抄報02-13
我知道光在哪里的名人故事12-10
我的求職經歷及感悟09-14
面試不要說“我沒什么問題”04-04
冬奧知識我知道征文(精選18篇)01-15
我的夏令營的感悟08-21
我溫和不代表沒有夢想的勵志文章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