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女大學生們的創業路有多難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大學生需正確認識“創業”的概念,中國大學生在創業路上,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政策,而是管理等實戰經驗。因此,大中小企業的推動作用舉足輕重,鼓勵女大學生“先進行深入的社會實踐,再去選擇就業和創業”,轉變女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減輕社會、企業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喚起全社會對女大學生的關注,方能真正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
在女大學生們的創業路上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一、雖然選手素質高,但成熟的創業項目少之甚少。
選手社會經驗的缺乏,不利于扶持其從創業起步。(1)選手缺乏實踐意識。選手多半停留在創業計劃書本身,更多的注重項目書理論上的撰寫,缺乏實踐能力與創新;(2)自我認識不夠。選手不能正確清楚認識自身在創業項目上的角色和能力;(3)參賽項目異想天開,缺乏盈利性。2011創業季初期目標是希望能找到100個優秀項目進行導師一對一的培訓孵化,同時尋找優秀項目,直接投資現金進入創業期。然而,在比賽中發現很多選手創業項目不夠成熟,很難馬上進入創業的實施階段,直接投入現金讓學生獨立創業基本不可能;(4)經驗的缺乏導致思維的局限,項目的目標人群多半還停留在大學校園。
目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不是創業啟動資金,而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沒有投資者愿意把資金放在一個不成熟的項目上,然而,成熟的項目和強能力的創業者,從來都不擔心沒有風險投資商青睞。
因此,參加創業大賽是讓學生感受企業運營,體驗創業過程的最佳方式。作為大學生而言,無論是否創業,都需要參加創業教育,從而更加深刻理解企業管理流程、各部門協作關系及決策模式,增長實踐經驗。作為院校應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體驗,提升就業能力。
二、校企互動的缺乏,不利于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1)高校教材單一。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與實際相結合的高校教材,課堂以理論教學為,缺少實戰案例分析;(2)教授隊伍單一。各高校以理論專家為主,缺少“企業家型”或“實戰型”教授;(3)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在課堂以聽為主,很難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缺少討論性氛圍,害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畏懼置疑教授的觀點,以致于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或動手能力;(4)實習機會較少。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和企業或其它機構崗位的需求基本脫節,由于缺乏校企互動,缺乏“職業技術教育”、“實戰演練”、“落地實習”、“經驗交流”,由此,即使是高學歷學生,在實戰能力上亦成了“井底之蛙”。
IBM大中華區女性技術社團主席宋歌博士強調:大學生創業前期的準備,實踐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我們這些國際型大企業,應該全面肩負起這個社會使命,同樣,中小企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一批成功的創業家。通過各類渠道,如“女大學生創業季”的創業大賽,就是大學生感知企業的社會實訓活動的較好途徑,可以讓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明白創業的艱辛,更加理性地面對自身的創業與就業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創業環境也是步步艱辛。大學生更應該理智創業,理性就業。IBM作為全國婦聯的“女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2011年至今,連續兩年與“女大學生創業季”進行戰略合作,為女大學生提供近500個實習實踐職位,400多個工作崗位項目,目的也是為了全面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先進行深入的社會實踐,再去選擇就業和創業”,也希望更多的大中小企業參與到“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踐能力”當中來,為“以創業帶動就業”真正出一份力。
三、政府信息渠道建設的滯后,不利于大學生有效獲得政策的指導與支持。
國家出臺了不少支持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但這些信息的獲得渠道卻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渠道是從網絡上搜取,導致比較難全面地第一時間了解所有關于創業相關的政策;比如小額貸款,不僅知道的大學生少,好不容易得知了此信息的大學生,卻不知通過何種渠道和程序去申請,政府優惠政策信息不對稱,不利于大學生有效獲得政策的指導與支持。
四、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獨立性,不利于扶持大學生成功創業。
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不少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但大多為獨立的孵化園,很難形成統一可持續性的孵化機制,扶持行動多半為培訓和咨詢服務,較難達到最終孵化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由于大學生實戰能力的缺乏,獨立創業,是一個艱苦的旅程,要沖破阻礙,還需更多社會力量,包括成功創業者、企業家等的大力支持。
【女大學生們的創業路有多難】相關文章:
女大學生暈倒求職路11-11
女大學生創業 預期高過創業能力11-11
女大學生在“足尖”上的創業11-11
從殘疾女到致富奇才--冉敬芳的創業路11-11
60%女大學生想創業 僅1.4%嘗試創業11-24
成功啟示:漂亮女大學生創業百萬11-12
女大學生辦小丑快遞的創業故事11-11
邊讀書邊創業的80后女大學生11-11
大學生創業有了“淘金地”11-11
大學生創業途徑有那些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