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柯達怎么了:被指諸葛型企業事事謹慎
柯達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大家都說他是大企業病,員工福利太好了,創新無能。這并不公平。比如柯達總裁彭安東,去年的年薪才570萬美元,去哪兒都坐公務機。再比如早在100年前,公司創始人喬治·伊士曼就創立了“柯達建議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每年光發給好建議的獎金就幾百萬美元?逻_成立131年,取得了1萬多項專利,幾乎每一款產品,都是高科技的結晶,說這家公司是百年前的蘋果,一點都不為過。
還有一種說法是信奉天才型領導和家族式企業帶來的決策成本過高。像伊士曼本人既是出色的發明家,又是一流的企業家,但他也一手阻撓了柯達的上市。但必須指出伊士曼自殺前還是讓柯達上市了。另外,柯達的家族股東也從未像惠普那樣和管理層大打出手,柯達的每一次轉型,從2003年轉向數字產品,到斷臂醫療業務,再到再度進軍數碼和圖文影像及打印,甚至是靠打官司和賣專利求生,從時機到運作都挑不出什么問題,跟去年的惠普相比,甚至還可以說是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說是既生瑜何生亮,也不確切。2005年柯達還曾斬獲北美數碼相機市場第一,但到了2006年一季度,就變成了第三,而且還凈虧幾億美元。但同時期的佳能、尼康,也并未有什么驚人之作。而2005年才進軍影像和沖印市場的惠普,雖有一個線上的喀嚓魚,但相比柯達線下的千萬家沖印店,也遠遠談不上一錘定音。
但正如諸葛六出祁山終飲恨一樣,柯達還是在這樣一場場與庸手的較量中敗北,而且輸得莫名其妙。正應了伊士曼的臨終遺言:“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還有什么在等著我?”
我一直認為這是天才型企業的通病,即無論有多么天才的領導,有多么好的創新機制,有多么雄厚的資源,你無法永遠保證自己的每一項決策都能在賺錢的同時,又可以保持技術和理念的領先。
這也許是諸葛型企業的阿喀琉斯之踵,很多需要做出復雜決策的情況,也許恰恰應該做一些很簡單和基本的事。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描述,就是“你永遠無法預測三個月以后的事情”。正如富士基于膠片技術的多元化轉型雖然難看,但一步步走到今天,它甚至可以讓基于膠片膠原蛋白技術推出的護膚品牌艾詩緹大賣。再比如樂凱當年死中求活轉向膜技術,反而讓膠片技術的積累帶來新材料科技的領先。
蘋果式企業的另一個短板,是忽視低端?死锼固股凇独Ь撑c出路》里講過一個紐克鋼鐵的例子,當技術不再是門檻,即便是低端產品,20%的成本優勢,也可能會帶來豐厚的利潤回報。歷數柯達輸得最慘的幾個案例,被寶麗來索賠的一次性成像相機,被富士擊敗的低價膠卷,被廉價存儲卡擊敗的CD存儲,無不如此。
關于這一點,業內比較公認的一個定義,來自經濟學家熊彼特70多年前提出的市場經濟“創造性毀滅”特性,即新的消費者和產品、生產和運輸方式、市場以及新工業組織形式總是不斷創造新行業,淘汰舊公司。少數舊公司可以完成這個自我淘汰的過程,但他們中的多數,往往從市場供給方起步,通過資源實現;而不是從需求方起源,通過消費者實現。
換個簡單點的說法,也就是亞馬遜CEO貝索斯前些日子所說的:世界上有兩種公司,一種努力收消費者更多的錢,另一種努力收消費者更少的錢。如果柯達這次能逃過此劫,真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了。
【柯達怎么了:被指諸葛型企業事事謹慎】相關文章:
企業偏愛“財富型”人才08-05
初創企業當聘請創業型員工08-10
戴爾怎么了08-20
企業仍需一專多能型人才07-31
謹慎路邊“兼職”機會08-04
面試誘餌謹慎品嘗07-31
智聯招聘助力創業型企業解決人才難題08-10
比爾·蓋茨:選人需謹慎08-13
IT人為“錢”跳槽 要謹慎08-03
考研還是工作需謹慎抉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