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失敗是一種宿命名人故事
4月17日消息,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發布聲明,呼吁樂視妥善處理好易到目前面臨的相關問題,避免出現群體性XX 。
周航承認易到目前出現資金問題,稱樂視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殃及了易到。其中,直接原因為樂視挪用了易到的部分資金,總計13億元。
岌岌可危的易到用車為什么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創始人周航最后說到:創業七年,我明白一件事,失敗是創業的一種宿命。
從一開始,我就很享受創業的過程
19歲,我在廣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讀了一年大學就退學了。那會覺得舅舅特別厲害,在80年代就開上車了,家里還有28英寸的大彩電,就來到北京到舅舅公司打工,銷售音響器材。
印象最深的一次,舅舅和搭檔出差去了,我在站柜臺,接到一個電話,問有沒有貨,那時候我做學徒也就兩個月,非常有責任心地回答:有,都有。掛了電話,我就想盡辦法調貨,連《北京晚報》的中縫廣告也不放過,打了好幾天電話,總算把5萬塊錢的貨湊齊,賺了好幾千塊,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很會做生意。干了一年多之后,我又回學校讀書了。畢業之后,我拉上我哥一起創業。啟動資金來自我姨夫,1994年姨夫給了我們5萬塊錢,我從銀行取出錢的時候裝滿了一桶的五元鈔票,那真是第一桶金。
第一次創業,只要找到一點小機會就可以賺錢,第一年就賺了60萬。覺得賺錢太容易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大肆擴張。
后來自己就hold不住了,公司陷入了虧損的泥潭,連續虧了三年,年紀輕輕就背負幾百萬的債務,覺得暗無天日,看不到希望。最艱難的時候欠著房租水電費,還被債主拉著訓話。
很沉重,每天都在賠錢,不知道未來怎么辦。有一次我和我哥聊天,我說這事看不到希望,他也沒什么主意,但他說了一句,「只要堅持總是有辦法的」,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鼓舞。一直影響到現在。
后來公司起死回生,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音響公司,到2000年左右,公司一年就可以賺兩三千萬了, 2003年的時候我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我有一句人生座右銘,在創業的過程中感受快樂。我始終覺得創業就應該享受過程,哪怕是有顛簸,哪怕是有挫折,哪怕是走不動了,都應該享受它。
我從來沒覺得工作是手段,生活是目的。對我來說工作就是生活,我很清楚的知道我最想要什么,我現在做的就是我該干的,也是我想干的。
我很奇怪,為什么很多人把創業說得那么苦情,好像創業跟西游記似的,經歷了千辛萬險,才可能登上勝利的彼岸。真正的創業者應該是沒什么犧牲感,并且享受這個過程的。
我接觸過很多的創業者,他們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創業者眼里冒出的多是欲望之火,不管干什么他只要成功;另外一類創業者,他們在做一件有趣、美好、偉大的事情。
創業是追求理想,希望改變什么事情,而不是用金錢衡量一切。創業者應該具備兩樣東西,「天」和「地」!柑臁,是你對社會、行業或者產品的主張;「地」,是用戶需求,能不能創造價值,能不能獲得回報。一個好的創業者應該有「天」有「地」,既有格局又接地氣。
創業也是人生修煉,每一個創業者都該捫心自問一下,到底你對這個世界有沒有自己的主張?
互聯網行業,創投領域本身熱點多,變化快,我們身處其中,幾乎每天都有新鮮事情吸引我們關注。我們在微博上、群里天天看到大家轉發新事物,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說實話,我覺得這是平白消耗時間,大多數人都人云亦云、泛泛而談,缺乏獨立思考。
今天別人說這么是對的,你就這么干,明天別人說那是錯的,你又輕易放棄了。只做潮流的追逐者和模仿者,沒有多大的意義。你把你的主張做成現實、把你的主張做成潮流,在創造過程中,也許成功就隨之而來了。
為什么要做易到用車
和許多人一樣,我的人生夢想就是40歲退休,賺到足夠多的錢,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養老。
當我真的快接近這種狀態的時候, 我陷入一個很大的恐慌,早晨醒來的時候,我不知道今天該干嘛。從2003年到2010年,前后差不多7年時間,我一直在尋找。最難受的時候,我媽還陪著我去看心理醫生。
有一次我坐在我們家的院子里,就盯著一片樹葉,從脫落到飄下來好幾十秒,我就一直盯著它看,直到它落在地上。那刻我心里有一個強烈的聲音,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還是要過一種富有創造力的生活,那一刻我下決心回國。
回國做點什么,我也沒什么方向,就是瞎想。我這個人從來不從資源角度想問題,我從來都是從用戶的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么。
我以前最怕去上海了,在老的虹橋機場,排隊等出租,一等就是一個小時。有一回,我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結果被告知排錯隊了。當時我氣壞了,我就琢磨要是有一種商業服務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就好了,走哪都有自己的專車,提供好的'服務,應該有人會買單。
從這個樸素的愿望出發,經過四五年的打磨,易到用車建立,成為中國第一個由汽車租賃公司、勞務公司、軟件平臺和乘客四方協議的約租車服務模式。
我犯的錯誤
現在回想起二十多歲第一次創業,犯了很多的錯誤。當時我聊以自我安慰,覺得這太好了,我在這么年輕的時候,付出這么小的代價,學到了這么多的東西,以后我就可以避免犯這些錯誤了。
后來,在不斷創業的過程中,我還是不斷在犯錯,新的錯誤,老的錯誤。我才發現,錯誤和失敗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2010年易到成立,那個時候移動互聯網還沒興起,投資者懷疑這到底有沒有市場,同時政策風險如影隨形,那個時候我們也遲疑,這個模式真的對嗎?
到了2014年,Uber進入中國,滴滴、快的先后推出專車服務,整個行業進入了超級白熱化的狀態;ヂ摼W用車服務大戰,大家瘋狂燒錢來搶占市場。年初行業報告,易到還是第一的,后面情況就變了。
一個開創者為什么不是領先者,到底為什么會這樣,我無數次問自己。
第一,各家都打價格戰的時候,我們的做法是絕不參戰,結果很慘痛。2014年,紅杉資本的周逵找到我,跟我談了3個小時,但我拒絕了紅杉的投資。后來這個行業融的錢越來越多,不斷加碼,我們沒跟上,也就錯失了機會。
第二,今年我才想明白一點,共享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得便宜。你光靠品質的提升,聚焦在一個相對小的市場,指望著市場慢慢長大這是不行的。
第三,我覺得易到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團隊沒有形成真正的合伙人文化。過去股權的比例比較少,溝通起來可能還是偏上下級的關系,沒有真正的平等。
公司真正需要的是背靠背的合伙人。一個人的公司是很危險的,如果你很英明、決策效率很高,別人都聽你的,你可以快速帶著公司一起往前走;但如果你做錯了,可能半天都爬不出泥沼。一個團隊需要相互激發、相互挑戰,哪怕爭執不下,也比一個人說了算好。
擁抱競爭
競爭也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一開始我們很固執,總覺得我們對市場的把握最準,我們就應該提供一個高品質、差異化的服務。凡是對手做的我們就不做,哪怕對手做得對。對手補貼我們不跟進,對手做任何行為我們幾乎從沒跟進過。我融錢其實一直都不困難,在C輪的時候有機會拿很多錢,但是我們沒要。一方面考慮股權會稀釋,另一方面我是奔著盈利去做的,眼光全在客戶身上。
對未來競爭的血腥程度沒有足夠的預見,有一種鴕鳥心態,覺得對手不敢低價;赝^去,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你可以看到,自己見識上的局限性,看到自己人性上的弱點,看到很多走得不夠好或者走錯的地方。這都是人生的經歷。
創業本身就是一場腥風血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速度很快,也很殘酷,最后的結果不一定就事遂人愿。你不能指望大家按部就班,世界不是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
創業者也不要懊惱競爭激烈,你放在二十年、三十年的周期里看,三年就出現一個大機遇,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有十次成為巨頭的機會。
有人認為自打BAT介入,一個行業競爭的開始和結束就都由它說了算。我不完全贊同,BAT的投資更多的還是戰略防御性的投資,市場上出來一種模式,BAT的邏輯是你不能成為我的敵人,咱們先結成同盟軍。在這個過程中,有戰略的需要,我就把你全買了,不需要我就出去了。
對創業者來說這也不全是壞事。以打車為例,我跟阿里的人聊過,他們發現戰略目的已經達到,再往后也沒有看得清的戰略目標,繼續燒錢,還得給錢,索性放手,合并就是放手之后的結果。
失敗教會我的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從總量上計算,已經快速接近美國了,在不遠的將來甚至會超越美國。但中美創業文化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最核心的表現就是對失敗的態度。
在中國我們都特別崇尚和追捧成功,我們會追隨一切當下最紅的公司、模式、人物。我們非常恥于談論失敗,我們會譏諷一切失敗的現象、失敗的人物。我們經常冷眼看著一家面臨崩X的公司,說,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應驗了吧。在美國則完全不同,沒有人會樂于失敗,但是人們會很平常地談論和面對失敗。
創業真的有點像登山,你可以成功地攀上一座高峰,所有人為你歡呼;你也可以就此謝幕離場。如果你想不斷挑戰更高的山峰和人生的極限,從終極意義上講,你的宿命就是失敗。
如果一個社會還在恥于談論失敗、害怕失敗、排斥失敗,而只是崇尚成功的話,那我們不可能有探索意義上的創新, 這是失敗對我們全社會的價值。對個人而言, 學習失敗的真正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坦然地面對失敗、接受失敗、解決失敗、放下失敗,從中獲得成長。
【創業失敗是一種宿命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創業是一種心態09-24
名人創業勵志故事09-04
女性名人創業故事08-20
名人創業案例故事10-06
創業是一種極限測試08-19
名人李開復的創業故事08-21
汪叢青創業故事:創業更需要包容失敗08-23
開洗衣店創業失敗的故事09-10
著名人物創業的故事09-14
商界名人自述的創業故事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