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旅游好去處
內江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一些內江旅游好去處,供大家參考借鑒,趕緊看看你還有哪些沒有去過吧!
一、 內江圣水寺:
內江圣水寺,座落在城郊火車站附近。因其歷史久遠,古跡遍剎,高僧大德輩出,號稱“中川第一禪林”,系四川省的八大叢林之一,
圣水寺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間,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興慈禪院,后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涸,水質清純,甘甜爽口,被視為靈泉,故更名為“圣水寺”。
圣水寺占地面積 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千多平方米,廟房200多間。寺院屬依山式建筑,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軸線上自西向東布局的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天王殿,均屬明清風格;中軸兩側是回廊,有客堂、五觀堂、禪堂、念佛堂等;寺院左側有玉佛殿、三圣殿、藥師殿;再向左側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側以祖師殿為主體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
圣水寺現有石刻67龕、450余尊,總長60余米。從年代可分為唐、宋、元、明、清石刻群。
正是:川中禪林圣水寺,飛檐翹角有靈氣。歷經劫難供金身,圣水長流保平安。
二、內江西寧寺:
內江西林寺,位于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建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7年),明洪武十三年重修,與東林寺并盛,主體建筑由觀音殿、文昌殿和大雄殿及側殿組成,四周古木參天,山下江流如練,為川南第一尼姑庵。寺內有明代石枋、單門,造型古樸。
歷來文人雅士游此留詩作賦甚多。寺院現有面積8570平方米,建筑面積4873平方米。20多年來,全面維修及新建東西邊禪房、觀堂、客堂、精舍樓、塑造佛像22尊,添置各種設備,成為以寺養寺的中等寺廟。受大千故里的影響,寺內珍藏著名人書法供游人欣賞。唐代詩人李白游經此地,曾留下“青三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美麗詩句。
正是:沱江北岸西寧寺,琉瓦朱墻晨鐘起。修行出家青燈伴,梵音余繞有情依。
三、內江東林寺:
內江市東林寺,位于城東河壩街。高閣臨江,俯瞰沱水,仰矚重巒,晴云縹緲,岸柳鳴蟬。與沱江對岸之西林寺相對峙而得名。并與西林寺共為舊時 內江“二林晚眺”勝境之一。
東林寺始建于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名曰東津寺,后更名為東林寺。北宋范祖禹《資如路東津寺》詩中有“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之句,范詩自注云:“寺有石佛殿,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建”。寺后靠巖,前臨沱江。巖壁上,自唐宋以來,歷代都鑿有摩崖造像,故有千佛巖之稱。其中宋代千手觀音石刻造像高7.4米,寬7.16米。造型端莊,刻工精湛。南宋紹興十一年(1142年),在千手觀音石刻造像前,傍巖結樓。寺宇巍峨,雕梁畫棟。明萬歷年間多次修葺,曲洞回廊,金碧交輝。至清同治年間,又新添兩廊客廳和靈官樓。
東林寺摩崖造像今仍在,千手觀音是保存最完整的佛像之一,面部所貼赤金仍光彩照人。
正是:晴云縹緲柳鳴蟬,高閣臨江市中心。摩巖石刻千古在,曲洞回廊金碧輝。
四、內江大佛寺:
內江大佛禪寺位于東興城區臨江路沱江東岸。始建于1938年,因石刻一大佛于山巖上而得名。原有三層寺廟一座三百多平方米,F重建為主體六層,右側四層的古典佛教寺廟,佛像一新,寺側絕壁上有約200米的“掛榜山摩崖石刻造像及題記”,山崖刻王果、余燮陽、僧滿融、能見和尚、梅鶴年等書畫10余幅,氣勢恢宏。有著名書法家余燮陽和公孫長子師徒的墨寶。寺前新辟大千廣場,古跡與現代藝術融匯。
正是:大佛命運春秋說,新舊不同命坎坷。古寺新建趣相映,燮陽墨寶天地舒。
五、內江三元塔:
內江三元塔位于市中區城南7公里沱江右岸的三元山上,為鎖沱江免洪水之苦。始建于唐代,明末遭毀,清康熙十年(1671 年)重建。石砌底座高15米,磚砌塔身十層,高47. 7米。八面體錐形塔體,聳立藍天。三元塔的故事特別多,游之盡詳。
正是:三元寶塔鎮沱江,十層旋轉登頂上。眼望沱江峰回轉,一攬甜城好風光。
六、內江高寺塔:
內江高寺塔位于掛榜山下游5公里、沱橋過去的高寺山上,清嘉慶十二年建成。塔通高33.3米,共九層,塔中有56級臺階可旋轉上升到第5層,塔身為八面體結構,采用堅硬細膩的白石砌成。與三元塔隔江對峙,矗立著象征內江文運昌盛。
正是:高寺山頂雙福地。文風石塔矗云梯。江流百丈牽山色,三面曉煙印天地。
七、內江太白樓:
內江太白樓,座落在西林山上,與內江大洲廣場一江之隔,與內江師范學院相鄰,濱江路就在山腳本下。站太白樓前,大洲廣場一覽無遺,令多少文人騷客在此留下詩篇文章
內江太白樓,西林寺前鷺瀾洞下游500米處, 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為四方翹檐樓亭式建筑。知縣李旬為紀念李白與內江范金卿(唐狀元)同游此地時作別友詩而募資修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送別友人范金卿(內江人,天寶狀元),并留下了“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钡拿洹 “太白樓”題系黃云鶴(成都知府)書題。此處兩洲交流,群峰競秀。與一江之隔內江大洲廣場遙相呼應。
正是:太白留詩贈友人,青山隱隱鑄詩魂。登高遠望綠氤氳,沱江今昔平湖行。
八、內江高峰寺:
內江高峰寺與高寺塔一墻之隔,唐代建寺,明清毀,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后又毀之,近年復建,F存摩崖造像百余尊,石窟2個,所塑梅山五弟兄,荷槍實彈,極有特色。正殿大門前兩柱上楹聯為“暮鼓晨鐘梵音佛號;嚴林古塔嵐氣煙霞”,進入大殿,恍然一驚,樓閣無后墻,三面是木制結構,正后面是有石窟的山壁,殿頂后部與后山頂相連接。門兩側與入門柱上有楹聯、共三副楹聯,每副中皆有一聯說塔,高峰寺與高寺塔已是渾然一體,
正是:寺塔修建一墻隔,大殿摩崖有特色。楹聯處處聞塔聲,清波澄世映禪心。
九、內江鐘樓:
內江鐘樓,舊稱鐘鼓樓,位于市中區政府院內,原樓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后遷現址重建。2003年再次整修,現有樓七層,高30 米,雄偉壯觀,下層開辟為陳列館,有歷史名人碑匾等。第六層裝有巨型自鳴鐘,鐘聲可傳出數里,民間流傳“內江有座鐘鼓樓,半截伸在云里頭”,被譽為內江城的標志。為內江獨具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為內江第一景。
正是: 譙樓聳云為一景,鐘樓天宇傳洪聲。古榕花團通幽境,賦記淵源世人心。
十、內江般若寺:
內江般若寺,位于東興區三溪鄉松柏寨。般若寺(又稱波爾寺),該寺始建于唐代,歷史上的般若寺,規模宏大,莊嚴清凈,寺廟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達百余人。被譽為“川中勝景”,因曾珍藏全國僅三部《般若經》之一而得名,F已在清代藏經樓基礎上建設成,雄偉莊嚴。松柏古寨素以七山、七堰、八景聞名,秀美的自然風光與宗教文化遺址交相輝映。寺內有蓮池等,一年四季名花盛開,香氣襲人,更添了寺廟的新鮮空氣。
正是:松柏寨頂松柏奇,般若古寺佛門第。天池七堰潤靈芝,般若朵朵入蓮池。
十一、 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坐落在東桐路北邊的圓頂山上。張大千(1899-1983)國畫大師。原名正權,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別戌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內江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生于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其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評為“當代第一畫家”,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張大千紀念館就在內江市區,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
正是:大千故里大風堂,爰老遺風世綿長。百歲將軍題館名,第一畫家月霜凝。
十二、內江大洲廣場:
內江大洲大洲廣場位于內江城區沱江之濱,廣場用地呈星月形,東西長1100余米,南北寬96至165米,占地面積210畝(14萬平方米),綠化率達75%以上。是西南地區最大的休閑廣場之一。
廣場中心區,以硬地鋪磚為主,由入口廣場、1100平方米的音樂噴泉水池、兩側雙曲回廊、花臺、花池、紀事碑、石燈、石柱等組成。中心廣場四角配植6株氣勢磅礴日百年以上小葉榕古樹。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因明代內閣大學士趙貞吉(號大洲,內江人)而命名。怪才魏明倫題的大洲廣場賦,用花鋼石鑲嵌在中心廣場邊上。
正是:月形廣場坪芳秀,柳拂長堤廊徑幽。閣老命名世人記,怪才題賦看江流。
十三、內江成渝鐵路筑路碑:
內江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碑位于內江城區最高的梅家山上,碑身通高14米,上面鐫刻著:“慶祝成渝鐵路通車,繼續努力修筑天成鐵路! 為了紀念修筑成渝鐵路10萬民工大軍的歷史功績,緬懷在筑路中獻身的民工英雄,1952年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鐵道部西南鐵路工程局決定在四川省內江市的梅家山修建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堂,次年春又在紀念堂前40米處修建了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碑。碑后是筑路民工紀念堂,為內江第一座現代文物。林木長青,鳥語花香,并與景色秀麗的“梅山公園”毗鄰。
正是:連通巴蜀成渝路,領袖筆書功績多。天塹通途豐碑史,永記建國第一路。
十四、內江喻培倫大將軍:
內江市人民公園之內,在綠樹掩映中莊嚴肅穆地聳立著“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和“喻培倫大將軍紀念碑”,占地4000平方米。喻培倫大將軍(1885~1911,字云紀,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頒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喻培倫為大將軍。堂前石臺階之上拓刻著孫中山先生題詞“浩氣長存”。
正是:慷慨悲歌正青年,炸彈當先英跡現。轟轟烈烈大將軍,神州春色滿人間。
十五、內江范長江森林公園及紀念館:
內江范長江森林公園,原名長壩山林場,離內江市城區僅有14公里,距郭北鎮3公里,游覽面積達4平方公里。為紀念內江人民的好兒子范長江(現代著名的新聞工作者),1994年被命名為四川省長江森林公園。原因有三:一是為了緬懷我國第一個追隨紅軍長征路線采訪的著名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業績,范長江是內江東興區人;二是把森林公園的建設同國家長江防護林工程建設結合起來;三是此地名叫長壩山,又地處長江水系沱江東岸,位于四川盆地腹心,故命名為“四川省長江森林公園””簡稱長江森林公園)。
范長江紀念館坐落在內江市東興區(原內江縣)田家鎮。
正是:巨子故鄉命公園,松林翠綠思情緣。緬懷長江功勛作,青石塑像紀念館。
十六、資中文廟:
內江資中文廟在資中縣城北門外。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始建于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此重建。資中文廟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筑及布局仿山東曲阜孔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鐘樓、鼓樓、鄉賢祠、名宦祠對稱分布兩側。廟中豎有清康熙手書《四書大景》、明成化年間《重修文廟碑》兩碑,字跡清晰,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因孔子之師萇弘為古資州人,故大成殿內孔子塑像拱手站立,以示尊師之禮,乃國內僅見。
正是:文廟三絕脫凡俗,師尊故鄉亦尊道。雙龍繞池欲飛舞,壁照千秋下馬槽。
十七、資中重龍山:
內江資中重龍山,屹立在資中城東北一里處,古木參天,嵐靄氤氳,文物薈萃。山上有高27米的6層重龍閣,巍峨壯觀;山腰有羅漢堂、壽音閣、來鶴園,聞名遐邇,有古城墻、滴水彈琴和東坡喚魚池等遺跡;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余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牧,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
始建于唐的永慶寺,位于資中縣城東北隅重龍山上,整個寺廟占地面積約20多畝,建筑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明代悟云禪師即在此講經說法,時香火鼎盛。據史料記載,唐代即建寺于山,現永慶寺復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修,乾隆、嘉慶時多次培修,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正是:巍峨壯觀重龍閣,摩崖石刻喚魚生。西蜀名剎永慶寺,白玉觀音指迷津。
十八、資中羅泉鎮:
內江資中羅泉鎮位于城北約50公里,鎮中5里長街全由青石板鋪就,九彎十曲,形似一條蛟龍,故被譽為“川中第一龍鎮”,也是中國的100個千年古鎮之一。鎮內古廟、井、橋、樓極賦傳奇色彩,有“九宮一寺八廟”之稱,最為有名的是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為鹽神的鹽神廟。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羅泉會議在此召開。鎮后山下有巨型溶洞一個,宛如仙境,是一個追古探幽的神秘去處。
正是:千年古鎮潛龍吟,九曲十彎青石鱗。廟井洞橋神秘處,溶洞探幽追古行。
十九、資中白云山風景區:
內江資中白云山風景區,位于資中縣城西南20公里,10萬畝森林區,由白云山、白云峽、松樹坳等數個景區組成。白云山雄距于林區內,有108個山巒。山連山,林接林,巍峨蒼翠,景色青幽.。 白云山有大面積茂密的森林,是川中地區的“綠色明珠”。森林上下密布,林海茫茫,幽谷深壑,縱橫交錯,蒼松翠柏覆蓋,山谷幽深莫測,號稱“川中林!。懸崖絕壁隨處可見。白云峽水道曲折悠遠,碧峰迭嶂,奇崖怪石,移步換景,可泛舟,可垂釣,有“川中小三峽”之美譽。
正是:白云山幽懸崖深,松濤陣陣清溪聲。,碧峰迭嶂曲悠遠,了望臺上白云翠。
二十、隆昌石牌坊:
內江市隆昌石牌坊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隆昌縣城南、北兩關的千年古驛道上,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間“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素有“立體史書”之稱。隆昌石牌坊現存17座,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狀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驛道隆昌縣城南北兩端的驛道中央,其余4座則散布于縣內響石、石燕橋及漁箭三鎮。
隆昌石牌坊群大多為四柱三門三重檐五滴水石質牌樓式建筑,平均面寬9米,通高11米,坊間距離最近處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蘊涵華夏文明精髓,是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筑學、美學為一體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隆昌縣2005年3月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正是:牌坊自古到處有,隆昌牌坊勝一籌。歷史淵源驛道上,匯集哲史精髓留。
二十一、內江蓬瀛寨
內江蓬瀛寨在城北12公里處,是一座依山而建,聞名川南的一座古寨!秲冉h志》中記載的蓬瀛山,“蓬瀛山,治北三十里,奴瀛氏修道于此,尼峰峭壁,望如峨居,上有飛仙石……”。蓬瀛寨城垣城蝶整肅,寨墻因山勢而建,寨墻高近2丈,厚近3米,長約兩公里,墻體雖歷經風雨侵蝕,卻依然保存完好
寨墻上部建有城垛。古城墻修砌在自然的山崖之上,城墻高約十多米,隨著時間推移,歲月蹉跎,古城墻已與山崖渾然一體。整座山寨呈不規則形狀,占地面積達30多畝,全部寨墻周長約有兩公里之多,寨墻雖歷經風雨剝蝕,卻依然保存完好。站在寨墻俯瞰四周,居高臨下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正是:蓬瀛古寨依山建,碩大條石思往來。蒼勁圓潤三大字,進門福字意未來。
二十二、內江安泰山莊:
內江安泰山莊,一個群山環抱,風景秀麗的休閑勝地。川南首座生態觀光園,依山旁水,遠離城市的喧囂,古木蔥郁,滿目蒼翠,幽然自得,靜荷宜人。以原黃河鎮水庫為中心開辟的休閑勝地,占地300余畝,生態觀光區1700畝,湖區水域面積4000余畝,形勝如五馬歸槽,觀光園風光旖旎。安泰山莊,距離市區20多公里。座落于內江市與自貢市之間,它遠離城市喧嘩和工業污染,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幽靜安寧,是一處難得休生養息的休閑好去處。集游山玩水、名木觀賞、體育健身、餐飲娛樂于一身。
正是:黃河湖水碧天連,五馬歸槽光旖旎。長廊對聯意成趣,樂山樂水生態園。
二十三、內江飄香園林:
內江市飄香園林飯店坐落于成渝高速公路內江出口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飄香園,占地約有百畝,園內依山布局,道法自然。有青山疊秀、曲徑通幽,有小橋流水、瀑布懸泉,有如蔭古木四季花卉,有翠湖紅亭、孔雀禽園。園內休閑游樂設施齊全:園內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現代樓宇、農家風情、歐式別墅匯聚入園,是內江唯一園林式飯店。
正是:小塘垂釣柳絮繞,鳥語花香樓墅好。翠湖紅亭曲通幽,飄香園林任君遙。
二十四、內江桃花島
內江中山桃花島的桃花園,所在地是東興區中山鄉葉家坳村,有桃樹千畝,連起成為一望無際的桃林。千畝桃樹以其驕傲、清秀的姿態屹立在田野、田園、田埂、田間、田徑間。桃花園依偎在一條安靜小河的旁邊,兩山環繞。有山、有水、有花、有林,自然也有靈氣。這兒的桃樹,“身材”并不“偉岸”,樹形像一只手掌,從容伸張,形態大度。似在迎八方友人。游客就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的'神掌,難怪人氣旺旺。
“艷陽當空照,徒步人來了。走進桃花園,群友喜開懷!蹦慷昧颂一ǖ拿利悾М桃花以其驕傲、清秀的姿態悠然綻放。漫步桃林,桃林紅成了一片,山坡紅成了一片,村莊紅成了一片。在陽光下,似乎天上的紅霞撲向了大地,天是紅的,地是紅的,一時天地間變成了紅彤彤的世界。桃樹婷婷玉立,個個枝翠欲滴,花紅似火,更加嫵媚,更加多姿,更加嬌艷。
正是:春陽高照百花開,徒步桃園賞花來。千枝萬盞竟爭艷,人面桃花融山寨。
二十五、內江報恩寺
報恩寺,位于市東興區白合鎮白云山,又叫大峨山,為內江著名山寺。報恩寺興建于元朝,明朝宣德年間經過高僧廣善增修。嘉靖、隆慶年間大學士趙貞吉曾多次來寺里研修心學,修建了青蓮臺和藏經閣。明末毀于兵火。清代康熙年間重建,乾隆四十年僧云映增修,進入全盛時期,寺宇僧舍,東西連綿七、八里。僧眾之多,“西寺的僧人不認識東寺的僧人”。時稱“中川第一憲叢禪林”、西蜀報恩禪林。
報恩寺現存大悲殿、玉皇殿、大雄寶殿、經堂和左廂房。大雄寶殿正梁有“大明永樂十三年建殿”墨書。殿完好,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屋頂,三穿八柱。玉皇殿,建于乾隆年間。
寺內存有三塊明代石碑,一塊為明弘治五年立,碑額刻有花紋圖像,碑中刻“西蜀報恩禪林”六字,碑文記有建殿經過。另兩塊已用玻璃罩住,其一為明宣德七年立,碑額刻“白云山報恩寺”7字,碑文述建碑經過;另一塊為邑人明萬歷年間進士張應登題的詩碑,龍蛇飛舞,筆力蒼勁,是行草珍品。
現存清代大殿一所,《報恩禪林》門樓一座,元代石獅一尊。寺后山壁鐫刻明代趙貞吉題、其子趙鼎柱所書“龍藏瑤函”斗大四字,燦然奪目,完美無缺。殿內存清代仿刻的明代張應登題刻詩碑,龍蛇飛舞,筆力矯拔。
正是:大峨山中一古寺,為感恩情名報恩。大洲遺跡感人世,斗大四字留人間。
二十六、內江葛仙寺
葛仙寺,又名小腳仙,佛教寺院。葛仙寺位于東興區河口鎮光明村3組。相傳于東晉道長葛洪在此煉丹而得名。此寺始建于北宋初年,后一場大火將寺全部焚毀。1993年由眾多佛教弟子修建。寺院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有各類廟房25間。主體建筑分三部分,一、正殿(2名釋迦牟尼殿),有塑像8尊,最高的達3.2米。二殿為葛洪殿,有塑像三尊。三殿為觀音殿,有塑像12尊。廟堂周圍現存有北宋時期的摩崖造像3龕118尊。
廟內現有一只直徑1米的宋代木鼓以及在石板留有一只長為0.6米的天燃大腳印,極為神奇。傳說那是一千多年前,道長葛洪入川煉丹,從對岸遠處的龍門陣一腳跨到此山上,故留下此腳印,龍門陣處則留有一只大腳印,于是此山贏得小腳仙山的美名。
正是:葛洪修為道行深,一步飛跨兩山頂。大腳小腳傳至今,腳印尋古有見證。
二十七、內江高粱寺
高粱寺位內江東興區高粱鎮內,離市區有什25公里, 高梁寺為古清溪縣治的一處保留至今的寺廟,如今還保留著唐朝、五代十國時期的建筑風格。飛檐翹角,山門大氣,給人一種大寺廟的感覺。寺內有藏經樓、戲臺、三教堂等文物。高粱寺山門的兩邊是斗大的佛、靜兩個字,道出了修行人的真啼。
寺廟內觀音殿,蟠龍柱,佛光普照鼎,是別具一格。在高粱寺外面的巖石上,有一組佛像石窟群,由于年代已久,又未保護,很多都沒有腦袋了,很是可惜。
古清溪縣遺址就在東興區高粱鎮東南外的清溪村1組一帶,如今一千年過去了,依稀還能找尋到曾經管轄白合、高粱、平坦等地的古清溪縣遺址遺跡。在此處的一塊大石的深洞里的石壁上,看見了古清溪治四個大字,其他的遺跡隨著年代的久遠而已消失。
正是:藏在深山一古寺,年代久遠無人跡。清溪古縣已遠去,摩崖石刻美名傳。
二十八、內江陡砍瀑布
陡坎瀑布位于內江市東興區高橋鎮陡坎村,每到洪水季節瀑布如練,素有“小黃果樹瀑布”的美譽,“陡坎”位于東興區小青龍河下游,它的南岸是高橋鎮陡坎村5組,北岸為東興街道辦事處新華村6組。陡坎堤壩附近幾幢小瓦房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中,下面飛瀑翻滾,偶而還有幾聲雞鳴犬吠,鄉村味與大瀑布互為映襯,構成了一個絕妙的景點。每年春夏時節,這個地方就會出現一道氣勢磅礴的瀑布景觀。近日,由于連降大雨,水量充沛,瀑布景色尤為壯觀。
在這座人工筑就的堤壩上,安放著一排間隔60厘米寬的條石,共有103步,還不算兩面的排泄通道。水流從條石間穿過。行走在這樣的“便橋”上,右邊是風平浪靜的小青龍河,左邊層疊起伏的溝壑、高坎,坎下一路浪花飛濺,于怪石嶙峋間一路東去……其宏大的氣勢不免令人有點心驚膽戰。如果說是在漲大水之際,水漫過此條石,人們光著腳,提著鞋,走在條石,又是一番另有的情趣。
正是:雨飛人動水花濺,轟鳴沖擊此處現。飛流直下嶙峋間,陡坎瀑布驚人寰。
二十九、內江玉皇閣
內江玉皇閣在大梁山上,距市區六公里,飛檐翹角,別有一番天地。玉皇閣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張天師、王重陽等的道觀,在道觀內,我與道長談了一陣,對道家的知識又有所了解。張天師是在峨眉山修道成派,成就一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在武當山修道成派,為一代大師。為了提升內江的知名度,打造十里休閑走廊,把玉皇閣打造為道教中心,把原來的玉皇閣拆了重新修建,一座更加宏偉的宮殿將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正是:大梁山中有古跡,玉皇大帝供在此。道教中心甜城景,俯瞰沱江心更純。
三十、內江十里休閑走廊
內江十里休閑走廊,位于市中區城鄉結合部,自交通鄉前進村太子湖起,沿白馬鎮雙河村,再至石廟蔗林,全長10公里。幅員面積13平方公里,以雙河十里園區、沱江蔗林和沿線自然景觀展示為基礎,以追溯糖文化起源和太子碑歷史為依托,挖掘和開發以太子碑為主的歷史文化和以古老制糖業為主的農耕文化。為打造十里休閑走廊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增強其生命力沿線。景點有太子湖景區、太子山莊、雙河生態休閑園、大涼山道教文化、沱江沿岸蔗林、彝族風情園 、金鐘島、石盤灘水電站等景點。
旅游主線為:太子湖—雙河十里園—石廟蔗林,全長10公里。旅游副線為水上旅游,從大涼山沿沱江經金鐘島至石盤灘。農家樂到處都有,歐錦園是首先之地,是休閑渡假的好地方。
正是:十里休閑好走廊,幅員涵蓋土地廣。生態旅游道教山,沱灌截江心平安。
三十一、隆昌古宇湖:
內江隆昌古宇湖,位于城西兩公里處,是70年代修建,79年完工的人工中型湖泊,湖面面積5.4平方公里,東西最長7.5公里,南北最寬2公里,最大水深27米,平均水深15米,水庫容量5600萬立方米,湖中島嶼和半島較多,冬季是候鳥棲息的樂園。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里,儲量為5600萬立方米,環湖周長32公里。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米高懸巖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洪水季節尤為壯觀。
正是:人工湖泊古月湖,環峰青黛面貌幽。輕舟劈浪樓船穩,金鵝江水瀑布流。
三十二、隆昌云頂寨:
內江隆昌云頂寨,云頂寨外云頂場,由跑馬道與寨相連而呈丁字形,石板路,鋪面街,明代郭姓巨商在此經營山寨歷數百年,號稱云頂國,其歷史規模也是買賣興場漸漸發展起來。寨外云頂場古街,以凌晨為市,人們半夜進場交易,天亮散場。云頂場至今保留著一種奇特神秘的“早市”習俗,也稱趕“鬼場”。這種點燈交易,天明散市,習俗獨特,沿襲至今,宛如一顆亟待開發的明珠。譽為“千年古城堡、萬擔收租院、方圓百平方公里莊院的微縮景觀、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全國兩大古寨之一。
正是:云頂古寨明代興,奇特神秘沿自今。點燈交易天明散,習俗獨特有景觀。
三十三、威遠白牛寨森林公園:
內江威遠白牛寨森林公園,坐落于威遠、仁壽、資中三縣交匯處的連界鎮,是四川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旅游區。距成渝高速公路漁溪出口20公里,距威遠縣城3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景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暖濕氣候,溫暖濕潤,夏季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年平均氣溫為16.3℃,降雨量為985.2mm。進口松、油茶、杉樹、杏樟等十余種林木遍布其內,森木覆蓋率達70%林地面積達230公頃。白牛寨相間兩湖,形成了“兩湖夾一寨”獨特的:山色蒼然翠,水光綠如藍”的秀麗奇景。林區森林茂密,古木參天,溝谷密布,湖水清澈幽靜,湖光山色,鳥語花香。自然景觀獨特。
正是:白牛古寨溝谷密,兩湖環繞濕潤地。鳥語花香湖光水,碧波流連山翠綠。
三十四、威遠黃荊溝小火車:
內江威遠縣黃荊溝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14公里。地處偏遠的威遠縣黃荊溝鎮出產優質煤炭。1910年,英國人帶著煤礦開采技術來到黃荊溝,拉開深山小鎮煤礦開采的序幕。1958年,威遠煤礦歷時兩年,投資建成全長7.2公里的窄軌鐵路。1961年,威遠煤礦先后從石家莊動力機械購進10余臺小型蒸汽機車,開始了深山開通小火車的歷程。
1959年,國家建成了一條37公里的成渝鐵路支線-----資(中)威(遠)鐵路,1961年,又建成了7.5公里的坭河到黃荊溝窄軌鐵路。黃荊溝火車站曾有過10列小火車,每列小火車上掛有20多個貨車車皮、5節客車廂和4節平板雜貨車,每天運行4至6趟,是威煤2萬多礦工、家屬和深山小鎮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前后達46年。
正是:。黃荊溝鎮環山建,深山峽谷霧塵染。寸軌運煤小火車,化石深藏展未來
三十五、威遠真覺寺:
內江威遠真覺寺,史于漢代,興于唐代,幾經搬遷,才是現在這樣。關于真覺寺的建立年代頗有爭議,有說是唐時,有說是唐前,現根據專家考證,此寺建于東漢年間。而內存佛祖的三個化身,此像卻體如常人,應是宋朝塑就的真覺寺,面積雖不是很大,卻是一座正宗的四合院布局。
寺院小巧,依山而建僅得兩層,上是正殿、香積廚與僧房,下面兩側右邊客房,左邊是經堂和堆放雜物。四對支撐的庭柱上均有聯文,其主聯曰:“不可說不必說默而視之真智慧; 無幻相無果相僧者凈也即空明。”是這樣嗎?佛祖如此這般靜默于深山,將一幕幕山月,一岫岫白云靜收眼底,而后慈悲世人,普渡信眾。正面15級青石臺階上便是大殿,大殿中供奉著三尊用巨石雕刻的大佛。樓上左面為廚房和用餐、休閑之地,右邊是住持及居士的臥房。樓下左右兩邊各是一排客房。大殿正門前有兩根巨大的柱子上塑飛龍蟠柱。
正是:密去深處真覺寺,飛檐翹角四方地。佛藏深山拈花笑,蟠龍繞柱欲飛仙。
三十六、資中寧國寺:
內江資中寧國寺:《資州直隸州志》記載:“寧國寺,在州北十里棲神山,(今資中縣城北寧國寺村)漢建安五年建。”此寺與峨眉山金頂佛光殿一樣,都是創建于東漢,距佛教傳入中國不到二百年,迄今已有一千八百零五年的歷史,是巴山蜀水最早的寺廟之一。按《輿地紀勝》載:“{唐僧智詵卓錫于此,武后名以菩提道場!
木棉袈裟深藏于資中寧國寺。智詵在寧國寺前后住了 30多年。于長安二年( 702年),享年 97歲。臨死之前,他將木棉袈裟傳給處寂。處寂俗姓唐,人稱“唐和尚”,綿州浮城縣人。此外還有梓州禪師、承遠和尚、無相法師等。無相是新羅國人(朝鮮古國名),俗姓金,為該國國王的三太子,于開元十六年( 728年)來到中國,拜于處寂門下,潛心研習智詵學說。
正是: 東漢初建寧國寺,菩提道場古廟宇。木棉袈裟佛中寶,尋拜探寶是佛意。
三十七、威遠長沙壩水庫:
內江威遠長沙壩水庫、又名長沙湖,位于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北部觀英灘鎮與黃荊溝鎮交界的河谷中,距縣城29公里。長沙壩水庫大壩為條石漿砌單拱壩,壩高52米,于1971年建成,為世界著名壩工建筑,大壩雄姿和湖內景點曾在《人民畫報》上彩印刊出。“長沙壩水庫”五個大字,系原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
長沙湖風景雄奇秀麗,深幽險俊,游人到此,莫不留連忘返!胺鍘n疊翠”于夏秋季可見,湖水從十多丈高的壩頂飛流直下,水聲轟鳴不絕,水霧蒸騰四溢,場景十分壯觀。湖內有大小港岔200余條,半島50多個,回水長10公里。泛舟湖上,看青山綠水,沐習習涼風,聽山谷鳥鳴,人與自然似乎融為一體。湖周峰巒疊翠,溝壑縱橫,林深樹茂,怪石崢嶸。。
正是:深幽險俊長沙壩,溢洪飛瀑似江流。峰巒疊翠湖光色,溝壑縱橫飛光流
三十八、威遠船石湖:
內江威遠船石湖,位于威遠縣連界鎮,威連路直通景區大門。與山幽林密的避暑勝地森林公園隔山相望。湖區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連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湖區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公里,四季山青水碧,是游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走進船石湖,大壩左側半巖崩裂下塌,一巨石墜入湖中形如漁船,船石由此得名。泛舟湖上,山環水繞,波光粼粼,吞碧吐綠,風光無限。
正是:船石湖載亦風流,行走水道風景幽。翠峰嶺青波光粼,吞碧吐綠湖中行。
三十九、威遠友誼渡槽:
內江威遠縣“友誼渡橋”,座落在高石鎮三勝村。從1970年11月開始備料,1971年4月正式開工。橋長272米,安砌石料5800多立方,1972年1月完工。友誼渠從威遠縣高石鎮和嚴陵鎮斜向延伸到兩鎮交界處,在三勝村“雙叉河”上形成筆直的“渡橋”!岸蓸颉敝骺鐦蚨蘸蛢蛇厴蚺_渾厚樸實,為了減輕重量,主跨上留了10個圓拱劵洞。渡槽支柱顯得修長十分輕盈,支柱間14個拱劵既減輕了重量又使整個“渡橋”顯得古樸典雅。
在陽光照耀下更像是一座宏偉的古建筑。主跨橋墩和渡槽支柱兩側逐層稍稍收縮,拱劵洞造型具有古羅馬的建筑風格,轉角處橋臺上的長拱形劵洞、人行橋上的透光洞、渡槽下一排支柱拱券,配合主跨上設計的10個圓形拱劵洞,讓“渡橋”既能減輕重量又古樸大方。"渡橋”分上下兩層,下面是連接兩地的必經之路,上面是灌溉兩地農田的友誼渠,所以命名為“友誼渡橋”。41米多高,由幾十孔組成的渡橋,最關鍵的是,當年修建時,無設計,無圖紙,無機械,無電力,全是人挑肩扛,雖經四十年,一切完好。
正是:友誼連接友誼橋,東西貫通好自豪。人行通道石拱門,頂上渡水保太平。
四十、威遠葫蘆口風景區:
內江威遠葫蘆口湖風景區又名葫蘆口水庫,位于威遠縣新場鎮、山王鎮和觀英灘鎮境內,長沙壩水庫下游15公里,是威遠河第二梯級水庫,因壩址所在地形似葫蘆嘴而得名。1979建成,系漿砌條石溢流重力壩,壩高71米,為全國水利“雙優”工程”!昂J口水庫”五個大字為原四川省委書記楊超書寫。長(沙壩)葫(蘆口)水庫灌區總幅員面積550平方公里。供水包括威遠縣11個鄉鎮、自貢市大安區9個鄉鎮的32.45萬畝灌面和自貢市自流井區、貢井區及威遠縣城65萬人口生活用水和近500家工礦企業的生產用水。
葫蘆口水庫大壩雄偉壯觀,湖面開闊,水域面積4485畝。大壩錐形閘放水時,水花在陽光照耀下,宛如橫跨藍天的彩虹。沿湖蕩舟,舉目四望,山巒重疊,怪石嵯峨,湖面煙波浩淼,天水相連,恰似一幅絕妙的潑墨山水畫。
正是:葫蘆水庫藏深山,山巒重疊怪石端。開閘放水宛如虹,湖中幽境不思返。
【內江旅游好去處】相關文章:
內江旅游景點大全10-18
惠州旅游好去處10-12
棗莊旅游好去處10-12
南昌旅游好去處02-24
元旦旅游好去處10-05
國慶旅游好去處10-01
泰州旅游好去處11-25
保定旅游好去處09-27
咸陽暑假旅游好去處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