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考研政治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時間:2023-12-01 12:35:20 春鵬 考研政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考研政治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考研政治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考研政治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

          1、實踐觀與哲學基本問題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科學的實踐觀出發,正確地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第一,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第二,思維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實踐中得到解決的。

          2、唯能論

          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于西方自然科學家中的以能量為一切存在的基礎的思潮。主張用能量概念來取代物質概念,稱“能量”是宇宙中終極的實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歸結為“能量”;物質只是不同的“能量”的空間群;感官的能量過程引起感覺,意識的能量過程造成了外部世界。

          唯能論的觀點脫離物質談運動,走向了唯心主義。

          3、庸俗唯物主義

          其特征是把唯物主義庸俗化,完全忽視辯證法,否認意識的積極作用。把物質和意識混為一談,抹煞了意識和物質的區別,從而也取消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必然導致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錯誤。

          4、決定論與非決定論

          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只承認必然性,完全否認偶然性;唯心主義非決定論把一切都看成是純粹偶然的,否定必然性。

          正確運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們進行科學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然性總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的,而偶然性也不能完全擺脫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約?茖W實踐中某種“偶然”常?赡軐е驴茖W上的重大發現,科學研究就是通過研究偶然揭示必然的研究過程。

          那種認為只有必然性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宣稱“偶然性是科學敵人”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

          5、質量互變規律的復雜性

          量變和質變的相互滲透。一方面,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它包括階段性的部分質變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兩種情況。另一方面,質變過程中有量變,即在質變過程中存在著量的擴張。

          量變和質變形式的多樣性。量變的基本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另一種是事物的構成成分在排列組合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

          質變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爆發式飛躍;另一種是在非爆發式飛躍。所謂爆發式飛躍,是指通過對抗的形式來實現的質變。所謂非爆發式飛躍,是指不通過對抗的形式,而通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和舊質要素的逐漸消亡來實現的質變。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二者之間存在著確定的區別。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性的相對性是指它的條件性。在是受著特定條件限制的。所以任何矛盾的同一性都是暫時的、相對的。斗爭性的絕對性是指它的無條件性:能夠打破條件的限制,并創造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新條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也是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是包含差別和對立的具體的同一;另一方面,斗爭性了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沒有同一性也沒有斗爭性,矛盾的斗爭性是以雙方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為前提的。

          7、矛盾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幾種情況

          矛盾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幾種情況:一是矛盾斗爭推動事物發展,但不能把斗爭本身等同于發展;二是事物發展由斗爭來推動,但不是任何矛盾斗爭都能起到推動事物發展的作用。斗爭要采取恰當的形式,才有利于矛盾的解決,才能起到推動事物發展的作用。

          8、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與非至上性

          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和有限的統一,認識能力的至上性就是指無限性,認識能力的非至上性就是指有限性。在每一個時代人們的認識能力總是相對的、有限的,因而是非至上的;但隨著人類實踐的無限發展人們的認識能力又具有無限性和絕對性,因而又是至上的。

          9、經驗論和唯理論

          在哲學史上,唯理論和經驗論都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把二者對立起來。唯理論夸大理性認識的重要性,否認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理性認識可以不依賴于感性認識;經驗論則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否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認為認識可以停留認識上。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夸大理論;實際工作中的經驗論者則否認了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狹隘的經驗當作普遍真理,犯了類似經驗論的錯誤。

          10、從客觀辯證法到主觀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即客觀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形式出現的各種物質形態的辯證運動和發展規律。主觀辯證法則是指人類認識和思維運動的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決定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實質上是以概念形式對客觀辯證法制觀念反映。主觀辯證法也就是概念辯證法,是以概念和范疇為基礎,通過判斷、推理而形成的理論體系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11.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矛盾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耗費在商品生產上的勞動才能被社會所承認,形成價值。這是統一在商品中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一致性。但是,生產者要是自己實現了使用價值,就不能拿出去交換,實現其價值;而要實現其價值,就得放棄其使用價值。

          12. 貨幣天然是金銀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能夠隨意分割和隨意合并,它們的每一部分都是等質的,金銀的這種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表明,它們正是表現商品的價值量、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最好的材料。

          由于貨幣的出現,商品內在的矛盾義以新的形式擴大化了。從前是商品與商品的對立,現在是商品與貨幣的對立。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要把自己的商品換成貨幣。商品生產者只有把他的商品換成了貨幣,即只有當他的私人勞動被承認為社會勞動,才可能取得其他的社會產品。

          13.紙幣只是一種貨幣符號

          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一種代表一定價值的貨幣符號,它只能代替金銀貨幣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而不能代替金銀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由國家發行的紙幣與信用貨幣不同。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而信用貨幣是從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紙幣只是金銀的符號或貨幣符號,而信用貨幣一方面作為金銀的符號,代表金銀為流通服務,另—方面,則作為信用符號,體現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信用關系。

          14.信用貨幣

          在流通界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以銀行券、匯票、期票、支票等形式存在的貨幣。信用貨幣以票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于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體現著債權人與債務人信用關系,代替貨幣進行流通。

          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后果。在金銀鑄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加,在來源上受到金銀產量的限制,難以滿足規模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對其客觀的需要;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由于貨幣分布的不均衡等原因,也難能隨時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與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于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

          15.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是作為買賣對象的勞動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它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或者說是由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它的使用價值是能夠創造價值,并且能夠創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所以,它是剩余價值的源泉,是一種特殊的商品。

          16.剩余價值

          被資本家所雇傭的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剩余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它體現著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

          榨取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剩余價值不能在流通過程中產生,因為在商品流通中,通行的是等價交換的原則,即使有賤買貴賣,但一個資本家的所得,就是另一個資本家的所失,買賣雙方得失相抵,整個資產階級還是得不到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雇傭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兩部分,即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資本家購買雇傭工人的勞動力以后,強迫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在剩余勞動時間內,生產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

          17.絕對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的對稱。指通過延長工作日使剩余勞動時間增加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已定的條件下,工作日愈長,資本家榨取的剩余價值就愈多,剝削程度也就愈高。資本家總要盡量延長工作日以生產絕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基礎,并且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因為相對剩余價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長到必要勞動時間以上為前提的。

          18.相對剩余價值

          絕對剩余價值的對稱。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和絕對剩余價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創造出來的價值絕對地增加了,而是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把一部分原來的必要勞動時間轉化為剩余勞動時間,從而使剩余價值相對地增加。它是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之一。

          要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就必須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由于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而降低生活資料價值的手段,就是提高直接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的部門和為生產生活資料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是各種各樣的,包括不同生產部門所生產的商品。其中某一種商品的價值,只是勞動力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生產部門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只能使它該部門生產的那部分商品便宜;只有生產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部門和為這些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工人所必需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才能降低,從而勞動力的全部價值才會降低。所以,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大多數生產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實現在資本主義競爭的強制作用下,資本家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不得不改進生產技術,把勞動生產率提高到本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以上,使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它的社會價值。當他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時,他就能獲得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實質上也是相對剩余價值,都是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基礎,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余勞動時間的相應延長而生產出來的。

          19.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從物質形式來看,資本構成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的生產資料數量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的勞動力數量的比例關系,叫做資本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來看,資本構成表現為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數量的比例關系,叫做資本價值構成。

          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后者是由前者決定的,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一般地都是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反映。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稱為資本的有機構成。資本的有機構成用公式來表示即c:v。通常所考察的資本有機構成,一般都是指一個生產部門的資本平均有機構成,或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把一個生產部門中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加以平均,就是該生產部門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把一個國家中各個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加以平均,就是該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

          20.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資本積聚是單個資本通過剩余價值資本化而不斷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也是資本集中的前提和基礎。

          資本積聚的增長,受到兩方面的限制: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資料在個別資本家手中積聚的增長,受社會總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也就是說,資本積聚的規模,要受積累基金的限制。②由于社會資本分布在許多不同的生產部門,資本積聚還受到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的分裂的限制。因此,積累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資料和對勞動力的支配權的不斷增大的積聚,另一方面,表現為許多單個資本的互相排斥。由于資本積聚要受到上述兩方面的限制,單個資本的增長如果只靠資本積聚,它的擴大速度是比較緩慢的。

          資本的集中則是指將若干中小資本聯合成大資本或者大資本之間通過強強聯合而形成更大規模資本的過程,與資本積聚不同,資本不會導致社會總財富的增加而不過是社會總資本所出現的新的組合方式。

          21.平均利潤率規律

          平均利潤率規律又稱“一般利潤率規律”。指資本主義社會中各個生產部門不同的利潤率,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趨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潤率的客觀必然性。它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規律。

          只有在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平均利潤率規律才發生作用。投入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由資本有機構成不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等量資本會形成高低不等的利潤率: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利潤率就比較高;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利潤率則比較低。資本家為了追逐更多的利潤,總是設法把資本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轉移到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由于大量資本的涌入,生產大大增加,產品的供應逐漸超過需求,價格逐漸下降,利潤率隨之降低;而原來利潤率較低的部門,由于投資減少,生產逐漸縮減,商品的供應逐漸不能滿足需求,引起價格上漲;利潤率隨之上升。

          這種部門之間的競爭、資本的轉移和價格的漲落,使得各個生產部門不同的利潤率趨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潤率。因此,平均利潤率的形成,是資本家追逐利潤、進行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內在的趨勢。

          這一規律不僅表明資本家之間在剩余價值瓜分上的矛盾和競爭,更重要的是它表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不僅受直接雇傭他們的個別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受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剝削,它揭示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階級對立的深刻的經濟根源。

          22.社會總產品

          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是一年)內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物質資料的總和。在商品生產的社會中,社會總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重屬性。

          社會總產品的使用價值按照最終用途分為兩大部類: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生產資料用于消費,消費資料用于生活消費。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兩部分組成: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c)和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價值(v十m)。后者即國民收入,它又分為兩部份: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產品的價值(v)和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產品的價值(m)。

          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社會總產品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總產品中,用于補償消耗了的生產資料價值的那部分是資本家耗費的不變資本,新創造價值的那兩個部分(可變資本的價值和剩余價值)之間的關系表現著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階級對抗關系。社會主義的社會總產品則具有另一種社會性質,社會總產品及其組成部分屬于勞動人民所有,用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滿足社會及其成員日益增長的需要。

          23.三權分立

          所謂“三權分立”,就是把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分別由議會、政府和法院獨立行使,同時又互相制約,維持權力均衡。這種制度有利于調整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派別之間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維護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保持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

          24.“新殖民主義”

          “新殖民主義”的存在,表明現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然受著帝國主義的剝削和控制。這是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中的本質特征。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掠奪的主要方式有:

          第一,通過直接投資,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各產業部門的滲透,極力維持舊的資本主義國際分工,使發展中國家經濟在結構上保持對發達國家的依附關系。

          第二,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壟斷,在技術轉讓中實行種種限制,以保持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附關系。

          第三,通過對世界市場和產品價格的壟斷,對發展中國家進行不等價交換,并強化它們對發達國家在貿易上的依附關系。由于貿易條件的惡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外貿逆差越來越大。

          第四,通過對國際貨幣和金融的壟斷,并借助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保持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金融的依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部分重點知識點歸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該主要掌握以下52個知識點: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2、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4、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5、貨幣流通規律;

          6、紙幣和信用貨幣;

          7、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8、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9、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10、市場機制;

          11、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12、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性;

          13、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

          14、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15、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其特征;

          16、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劃分依據:在剩余價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義;

          17、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與勞動創造價值的關系;

          18、剩余價值率;

          19、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首先要區分勞動和勞動力;

          20、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21、超額剩余價值;

          22、資本積累;

          23、資本有機構成;

          24、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25、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

          26、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27、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28、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29、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職能資本家;

          30、借貸資本和利息;

          31、股份資本和股息;

          32、土地所有權和地租;

          33、土地價格;

          34、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

          35、壟斷和競爭;

          36、壟斷利潤;

          37、壟斷價格;

          38、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和雙重作用;

          40、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41、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42、產業資本循環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43、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與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劃分依據、目的、形式都不同);

          44、技術進步和固定資本折舊;

          45、資本的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46、影響資本運動速度的因素;

          47、資本周轉速度對商品生產和價值增殖的影響;

          48、社會總資本運行;

          49、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及其兩種方式;

          50、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實現條件及其意義;

          51、資本主義經濟危

        【考研政治馬原的重要概念梳理】相關文章:

        考研政治馬原高頻考點總結08-01

        2018考研政治:馬原歷年考點匯總07-31

        2017考研政治大綱馬原部分對比表08-19

        2017考研政治馬原唯物論練習題及答案06-17

        2017年考研政治馬原哲學復習的四大建議06-19

        考研政治重要知識點總結07-19

        2017考研馬原常考成語及諺語解析08-06

        形體訓練的概念以及重要性07-01

        自考《馬原概論》考前模擬試題08-26

        團隊精神概念及重要性09-09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