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屆創新中國論壇”在南理工開幕,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會上指出,國內部分高校的教育儼然成了高中的翻版——專門應試,部分本二本三高校已經淪為了“考研基地”。
大一進校就被告知要考研
據介紹,由于就業困難,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一進大學,就被學校告知,考研是唯一出路。當然,學校對他們的考研是相當支持。學校不僅為準備考研的學生開設單獨的教室,還配備了英語、政治方面的老師,專門輔導他們。對于考研學生的本科教程,學生在很多方面都“網開一面”。考試能打高分的絕不會打低分,能不上的課老師也絕不會點名。就連需要自己動手的畢業設計,老師也是把思路、數據、范本都給了他們,學生照抄一遍就行。熊丙奇介紹,不少高校因為不管其他功課,只是專門應試研究生的考生太多,而被稱為“考研基地”。特別是一些本三院校,有的冷門專業的考研率達到80%以上。
“考研基地”學校不受歡迎
不好好打基礎學專業知識、不好好參加實踐鍛煉動手能力,單靠背書、做題就能考上研究生?高校專家介紹,目前研究生考試制度的設計確實攔不住“應試大軍”。熊丙奇介紹,考研主要拼的就是初試時的英語和政治。盡管現在考研也要看復試成績,但是復試在考研總分中所占比例只有30%左右,而且很多復試還是考試。如果在初試成績中占有絕對的優勢,總分就一定不會低。
據介紹,有的理科考生在研究生考試中,初試成績高、復試成績也高,但是連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也不具備。有的工科學生大學4年連實驗室都沒進過,研究生期間連個最基本的實驗都做不起來,導師手上的科研項目他們根本沒辦法參與。“‘考研基地’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背書、做題,這種學生絕對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研究生。”熊丙奇介紹,正因為此,一些研究生招生單位把“考研基地”的學生列入了“黑名單”,碰上這些學校的考生就會格外抵觸。
中國高等教育缺乏個性
“部分本二本三高校淪為‘考研基地’,這和目前研究生考試制度的設計有關,但其根源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沒個性。”熊丙奇說,從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職高專,中國的高校全都把科研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不管是講師還是教授,全部變成了“學術民工”,功夫全都用在了怎么寫論文、怎么拿項目上,根本沒有心思好好教學生。“985、211高校的學生還可以扛著學校的牌子找工作,還可以利用保研(一般985、211高校的學生每年有超過30%的保研名額),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只能考研。”熊丙奇認為,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才能保證其教育質量,才能培養出真正有個性的學生,“考研基地”這樣的怪胎也才能消失。
“第二屆創新中國論壇”近日在南理工開幕
發布時間:2017-11-26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