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就業的主要因素
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出現,與經濟增速減緩有關,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有關;與農民工在農業之外求職再不用“舍近求遠”有關;與農業本身吸引力的增強有關;與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協調有關;也與我國人口變動與勞動力供求狀況有關。可以說,“用工荒”是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職業培訓和中介機構等多方面努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時間。
1、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減弱
就業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據測算,每億元GDP容納的就業量,第二產業約為1058人,第三產業為1348人,后者超過前者約30%。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近十年來單位GDP增長拉動新增就業數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
從國內經濟形勢看,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7.7%,處在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但已連續兩年低于8%的水平,國內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發展速度變緩,下行的壓力短時期內還難以改變,用工整體需求下降,進而極大地減少了由經濟快速增長而帶來的就業需求量的增加,影響了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復蘇減緩,直接影響著已經融入世界經濟的我國的對外貿易,使得外向型出口企業發展困難,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為維護競爭優勢,各國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使得我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后危機時代我國外部經濟發展環境比較復雜,對我國外部經濟拉動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2、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我國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于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影響到就業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調整夕陽產業和淘汰落后產能時,要對涉及職工的轉移安置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4、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導致勞動力流動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如在東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30元左右。區域就業形勢差別明顯,東部地區求職人數同比出現大幅下降。隨著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為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
5、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導致供求雙方難以對接
從2009年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調查反映,當前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工短缺。
6、人口結構變化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我國正在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開始減少,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學生將占據一半左右的水平,農民工總量特別是跨省流動農民工的增速減緩,并逐步趨于穩定。據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于2016年達到峰值,總量為9.99億人,之后逐漸下降,到2020年將下降至9.87億人。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比前期下降0.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4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推進所釋放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仍然不能彌補勞動力人數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就業形勢不樂觀任務依然艱巨
今后一個時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任務依然艱巨。突出表現在: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結構性矛盾今后會更加突出;就業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業歧視現象時有發生;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問題突出,高校教育制度和社會就業需求不相匹配;勞動者能力素質和就業技能較低,職業技能培訓薄弱,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偏低問題突出;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力資源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從影響未來就業的多種因素分析,部分企業“招工難”與部分勞動者“就業難”狀況并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1、內外經濟增速趨緩,將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中國經濟整體仍處下滑周期中,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和結構的調整,客觀上會對勞動者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就業總體規模產生擠壓效應,對勞動者就業產生影響。尤其是傳統支柱產業企業改革的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部分行業持續低迷及產能過剩將造成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就業難度加大。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仍然不確定,風險和變數依舊較多,歐美主要經濟體面臨著財政緊縮、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等諸多問題,新興經濟體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出口下滑等問題,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影響著出口型經濟及就業的發展。
2、勞動力供求矛盾將繼續對勞動者充分就業的實現產生一定影響
一是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率高已成為困擾企業的一大難題。“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到年底,人力資源市場員工跳槽、另覓高就的現象十分普遍,節后企業一般都需要進行補充式的招聘;二是農民工“返城流”和企業“招工流”錯位導致“招工難”加劇;三是技術人才供求失衡導致就業結構性矛盾加劇。企業對技術、高級技術等技術性人才的需求缺口較大,幾乎所有行業的熟練技工、高級技工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更多相關文章:
1.2016屆畢業生就業前景分析
2.2016屆畢業生就業前景
4.2015年大學生就業形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