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大學生就業人數只增不減,競爭壓力大
近年來高校畢業人數
預計201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預計將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將對就業產生較大影響
就業和經濟增長是高度相關的,GDP 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拉動150萬人就業,經濟下行勢必會影響到就業。從今年 GDP 增速情況來看,2012-2015上半年均保持在7%以上,說明我國處于結構調整重要時期,傳統行業面臨困境,第三產業、服務業成為崗位增長的支柱。
國家政策預計會力挺就業,大學生創業熱潮將繼續
國家總理曾在多種場合提到:就業是一切的基礎;最大的民生就是就業;萬眾創新都要先靠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家政策從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預計2016年,政策方面將力保就業。
除了大環境,社會人為因素也對就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畢業生要求兩極化,本科以上學歷以及有專業技能的職業院校畢業生較受歡迎,普通大專生遭遇就業尷尬;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差距依舊存在。
當然,大學生就業難反過來也會對社會的穩定和諧造成較大的影響,就業乃民生之本,梧桐果網申呼吁社會各界盡早對2016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給予支持和幫助。
創新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就業是關系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大事。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性,認真分析復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分析研判,進而采取切實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就業這一民生之本的工作。
1、促進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增加就業的良性互動
首先,在總體布局中要體現“就業優先”。通過健全完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及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和引導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投入、產業調整、項目布局和企業發展,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其次,要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拓展就業空間結合起來。
在產業結構上,著力發展就業容量彈性最大的第三產業,繼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新型消費產業,引導發展服務于社會管理和發展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等服務性行業。
在經濟形式上,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在企業類型上,支持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同時鼓勵勞動者通過自主創業發展微小型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
2、促進就業政策與結構調整相結合
一方面要在推動與生活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下工夫,包括電子商務、社區服務、家庭服務、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等,形成放開搞活就業扶持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要在推動與生產相關的現代服務業上下工夫,包括研發、信息、科技、物流、金融、咨詢等智力密集型領域,實行鼓勵支持創新研發帶動大學生就業的政策。
在推動發展中,要切實落實相關的便利工商登記、財政支持、金融信貸、稅收減免等扶持政策。就業和社會保險(放心保)政策要主動跟進,在小額貸款、就業資金扶持、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營造良好條件,引導勞動者進入這些領域就業創業。
3、促進城鎮化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協調發展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注重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協調發展。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創新小城鎮建設機制,建設一批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就業集中的新型城鎮,增強城鎮就業功能。促進中小企業、小城鎮和勞動密集產業發展,通過扶持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鄉鎮企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等多種形式拓寬就業渠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導、多方籌集的投入機制,完善激勵政策,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適應新的工作、生活環境。
4、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制度
要把解決好就業問題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實施就業有限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聯動機制。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確定經濟發展速度時,要優先考慮擴大就業規模的需要,使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
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各項經濟調節政策促進就業,通過稅收優惠、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性政策,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就業,鼓勵勞動者多渠道、多形式就業。積極幫扶困難群體就業,通過政府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開展就業援助行動,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目標責任制和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
5、創新扶持創業的體制機制
創業是就業之源,具有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要完善政府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通過稅費減免為創業者減輕負擔;對創業開業資金缺乏的,給予小額擔保貸款扶持;鼓勵發揮各方資源優勢,為創業者提供場地便利、創業孵化和跟蹤服務。要繼續推進創業示范城市建設,健全評估機制,發揮創業引領作用。要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業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要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