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各方都在積極探索解決的途徑和方法。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迫切需要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大力加強和創新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創新和發展
大學生就業分配制度改革后,大學生就業實現了向市場化的轉變。大學生就業難,說明某些環節存在問題。究其原因,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不到位是其中之一。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乏系統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仍陷于事務中,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局限在就業政策的宣講上,與學生的需求反差明顯。二是缺乏針對性。學校不了解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就業指導脫離實際。三是缺乏時效性。大部分學校的就業指導只是在畢業以前進行,滿足于解決就業率問題,從社會需求、職業發展等方面進行指導重視不夠。越來越多的高校認識到除了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外,必須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化培訓,培養適應社會要求的高素質應用性人才和勞動者。同時,要大力開展職業生涯教育,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識,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為此,除了要加強就業指導力量、完善就業信息服務外,還必須為學生提供更符合實際需要的就業指導。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是指為使學生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對學生進行的有關職業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對學生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職業素質培養以及就業技能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對學生進行的職業環境認識、職業見習、職業探索等方面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作用和效果初步顯現
近年來,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工作一些具有先見之明和高度責任感的高校率先推出,并得到快速推廣,為就業指導工作創新做出了貢獻。
職業生涯教育在高校的推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規劃測評活動。二是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和團體輔導。三是設立職業咨詢室,通過面談、郵件、電話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免費的職業規劃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職業困惑和難題。四是組織職業生涯設計大賽等許多職業生涯教育活動。五是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積極吸收和消化西方職業發展理論,結合實際工作進行創新研究取得許多的理論成果。這些工作促進了大學生對職業生涯問題的思考,強化了大學生的職業意識、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使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
2008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這標志著職業生涯教育工作與就業指導工作融為一體,以課程體系為核心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得到推進。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指導工作在許多學生的就業和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概括來說有四大功效:一是短線幫助學生解決就業困惑、擇業技巧等就業過程中的問題,提高就業效率和成功率;二是中線幫助大學生提升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提高就業質量;三是長線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四是有助于高校做好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改善學風校風。
應完善相應的指導工作體系
“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開設,為高校深入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應在現有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難題,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水平。
加強載體建設,進一步豐富就業指導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圍繞課程體系、輔導體系和活動體系建設的內容和要求,加強工作載體的建設,貼近學生要求,貼近社會實際組織教學工作,使之成為指導性、實用強的精品課程。繼續開設一些輔助的系列講座、視頻課程、社會人士的報告等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完善職業測評工具,設立職業咨詢室,建立職業咨詢制度。聘請經過訓練的職業指導專家任“職業咨詢師”,為學生提供專門的職業指導和咨詢,逐步深入到學生當中開展團體職業輔導。充分利用好現代物質、技術條件和手段,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推廣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搭建校內校外兩個平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工作不能脫離社會實際,必須與社會相銜接,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就能接觸到職業環境和職業信息。因此,高校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除了搭建校內平臺外,還必須搭建校外平臺。高校應根據各自的特點綜合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實踐基地、職業見習基地,成立聯合就業指導委員會,形成多種形式的具有職業體驗、技能訓練和就業指導功能的校外平臺。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千方百計為大學生創造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和條件。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國家應出臺相應法規和政策,要求用人單位為人才培養承擔一定的義務。通過共同努力,完善就業指導的目標和內容,開發有效的就業指導方式和手段,建立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體系。
將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進一步融入大學教育。目前,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招人難。原因在于高校課程設置、培養方式等方面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較大的結構性矛盾。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如果高校能夠在專業設置、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上主動尋求變革,在現有通識教育基礎上強化就業導向和職業生涯教育理念,主動為學生提供系統的職業化教育和相應的職前訓練,必定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