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教育是一種人生發展教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初就將職業生涯概念引入學校教育,我國臺灣地區也在1998年將職業生涯的概念引入基礎教育領域。而大陸地區的職業生涯教育,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職業生涯教育,還處于探索階段。為此,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研究室進行了兩年多的前期研究,2002年將“在農村中學實施職業生涯教育”作為一項探索性實驗在全國5個省的7個縣開始進行實驗。筆者作為項目組成員參與了該實驗的研究和實踐,在此過程中搜集了大量有關臺灣地區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資料,對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職業生涯教育很有借鑒意義。
一、指導臺灣地區職業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
世紀之交,臺灣為了適應地區發展需要,提高國民素質和地區競爭力,對教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其中將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職業生涯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在1998年臺灣地區公布了《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確定“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為國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國民十大基本能力包括: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信息、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同年召開“九年一貫課程分科綱要小組召集人聯席會”,決定在信息、環保、兩性、人權四項重要課題外,增加生涯發展課題,確認一至九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生涯發展核心能力,并將職業生涯教育內容融入七大學習領域(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列入日常教學計劃。
(一)職業生涯教育的內涵
在臺灣地區,職業生涯教育被稱之為“生涯發展教育”,有學者認為“生涯發展”一詞具有前程、永業發展、終生歷程的意味,比“生計教育”更富有內涵。
目前,臺灣的教育部門對職業生涯教育的認識已經基本達成共識,認為職業生涯教育的內涵相當廣泛,它的對象包括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學生,內容是將教育與工作世界相結合。在職業生涯早期,父母要讓孩子自我覺察,了解與工作世界之間的關系,并對職業群進行探索;到學校階段,學校需要增加學生對工作世界的了解,并且讓學生畢業后可以獲得有意義的工作及符合需求的工作知識;在后期職業生涯中,還要能繼續提升學生的技能與知識以獲得想要的新工作。
教育界認為,職業生涯教育是教育歷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將職業生涯概念納入現有的學校課程中,是協助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最可行辦法。職業生涯教育不應只是在傳統的課程外增加一個額外的科目或單元,而應將職業生涯的理念融入到現有的課程中。九年一貫職業生涯課程的融入是一種策略,將與職業生涯有關的活動融入到七大學習領域中,會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工作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及早做好生涯規劃?梢哉f,職業生涯教育是各學習領域的核心。
(二)職業生涯教育的基本理念
臺灣的職業生涯教育學者認為,為成功的職業發展做準備,應該是所有教育的主要目標,職業生涯教育就是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職業生涯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它和其它法定的教育目標并沒有任何的沖突。學校不能只關心學生的畢業或輟學,學校有責任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下一步的職業生涯階梯,并有效協助他們擬定計劃逐步邁向那個階梯。所以,各科目的教師應該強調該科目對學生個人成功職業生涯的可能貢獻,在教導抽象的理論內容時,應通過恰當的職業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同時,任何學習活動,都應該和學生未來的發展有關系。每一個人所需的工作技能可以從學校教室、現場的工作崗位和個人的生活經驗中獲得?梢酝ㄟ^與訓練機構、雇用單位和勞工組織的互動,提供給學生比學校更好的學習環境,家庭也是每一個人形成基本職業態度和觀念的地方。
職業生涯教育還在于幫助一個人具備工作所需的適應技巧和實踐自己的工作價值。這里的“適應技巧”包括:(1)基礎的讀、說、寫、算等能力;(2)在工作場所中具備生產性的工作習慣;(3)使一個人想要工作的正確工作價值觀;(4)職業生涯決策技巧;(5)了解自我、教育及職業機會的技巧;(6)謀職、受雇及繼續工作的技巧;(7)充分自由選擇教育與職業的技巧;(8)在工作場所展現個人人性化自我的技巧;(9)有效運用休閑時間以顯現工作意義的技巧。工作價值是指愿意工作、具備工作的技能和能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找到工作的意義。
二、建設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體系
(一)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目標
臺灣教育行政部門強調,在整個國民教育階段應培養學生注重自我覺察(了解自我)、生涯覺察(了解社會)和生涯規劃,希望學生能運用個人潛能及社會資源,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進一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創造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所以,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目標是:(1)讓學生了解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價值觀;(2)認識工作世界,并學習如何增進職業生涯基本能力;認識工作世界所需要的一般知識和技能,培養獨立思考及自我反省,以擴展職業生涯信心;了解教育、社會及工作間的關系,學習各種開展生涯的方法與途徑;(3)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培養組織、規劃職業生涯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
為了達到職業生涯教育的課程目標,臺灣教育部門在頒布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6]中,明確規定了職業生涯教育應達到的能力指標(20項),并且每個目標都包含不同的能力指標。具體來說,自我覺察方面要達到的能力指標有五項:發現自己的長處及優點,認識有關自我的觀念,了解工作對個人的重要性,探索自我的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特質所適合發展的方向。在生涯覺察方面要到達的能力指標主要是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認識不同類型的工作角色,了解工作世界的分類及工作類型,了解教育的機會、特性及與工作間的關系,了解社會發展、國家經濟及科技進步與工作的關系。在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方面要到達的能力指標有10項:覺察自我應負的責任,發展尊敬他人工作的意識,覺察如何解決問題及作決定,培養互助合作的工作態度,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培養工作時人際互動的能力,學習如何尋找并運用職業世界的資料,培養正確工作態度及價值觀,發展生涯規劃的能力,培養解決生涯問題的自信與能力。
臺灣地區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經驗及借鑒意義
發布時間:2017-11-05
編輯:1018
上一篇:在普高引入職業生涯教育,推動德育發展
下一篇:日本的職業生涯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