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90后畢業生普遍缺乏職業夢想 有父母養"就業不急"
2014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27萬人。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新一代大學生與70后、80后的就業心態出現差異——由于90后畢業生生活壓力小,即使感受到就業壓力,也抱著有父母養、“就業不急”的復雜心態;他們中的很多人創新意識強、價值觀多元,但由于缺乏職業夢想,擇業時普遍感到迷茫無措。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正在發生微妙的改變。如今,引導大學生轉變擇業觀的同時,也需引導其家長更新理念,消除人為附加在各種職業身上的社會地位“標簽”,共同樹立新的就業觀。
沒理想工作就先不找
眼看就要畢業,重慶某高校的大四學生林輝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然而,記者與林輝深聊后發現,他近半年內安排了兩次畢業旅行,對找工作有一種怠惰心理。他表示,反正有父母資助,就業也不是那么著急了。
近期,重慶一所高校創辦的“大學職業與創業拓展協會”,選取該校2014年畢業生中的120名未就業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70%的被調查者表示因就業存在失眠、焦慮等癥狀,但75%的人曾經拒絕過一次以上的就業機會。
就業專家分析,大學生們普遍將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但在實習、求職和面試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期望的“禮遇”,這使他們對職場提不起興趣。“找不到好的,寧愿不做”,這是不少畢業生和家長的普遍心態,所以“薪酬比較低”、“工作不適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學生田佳仁到現在也沒有跟任何單位簽約。她說,半年來自己也找到過兩份銷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個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她沒有簽約,主要是因為在見習期感覺得不到單位的重視。
四川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張雪松說,未就業大學生表現出找工作不積極的心態,這與90后獨生子女家庭保護過度有關。80后的父母大多為50年代出生人群,這部分父母集體主義強,習慣于“艱苦奮斗”。而90后父母多為60年代生人,他們享受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經濟紅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這讓90后畢業生往往沒有生活壓力。
“很多學生對我說,爸爸媽媽說了,我給你買車買房,沒碰上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張雪松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90后獨生子女的家庭保護效應被過分放大,以至于他們在接觸社會的時候總在挑剔,吃不了苦,更受不得委屈,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說,隨著家庭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對“待遇高、體面、舒適”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會現象。但是,社會能夠提供的“優質”就業資源相對有限,家長們只能調整就業心態,從孩子自身條件出發選擇適合的工作,不要過分溺愛而導致一些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職業夢想定位不清
在采訪中,多位老師和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多元,找工作已不僅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輕松等簡單標準,這對于鼓勵更多人自主創業,形成多元就業觀具有積極意義。然而與此同時,不少大學生也表現出缺乏職業夢想,職業定位不清等普遍問題,在選擇工作時普遍感到迷茫。
“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重慶賽區評委、重慶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說,從近年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計劃的情況看,90后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越來越強,反映在就業上,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嘗試自主創業。但他發現,多數學生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不知道自己對什么感興趣,也不容易為此付出艱苦努力。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非常多。在政府層面,針對大學生創業的金融優惠、稅收優惠,甚至創業用地用房優惠層出不窮,一些高校還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但90后大學生參與創業并創業成功的比率卻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
“創青春”大賽對重慶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調查顯示,初次創業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在老師們看來,在校生參與創業更像是實習,即將畢業的學生選擇創業,增加社會經驗值的意義遠超實干的意義。老師們將其原因歸結為,家庭條件改善后,面對艱辛的創業歷程以及相對較高的資本投入和風險,學生們自身對創業的沖動不足。
另一方面,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帶來擇業標準更加多元。張雪松說,與70后、80后找工作求穩、求高薪不同,90后大學生需求更多元化,工作環境的舒適度、發展性和體面程度等均在學生的考量范圍內。好工作的標準已從“追求物質成功”,逐步轉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樂、能否相互尊重”等標準。
“擇業觀多元本身是件好事。這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張雪松說,但也不能忽視不少大學生在價值觀多元、追求多元的時候,就業觀過于模糊,不知道什么樣的工作能夠帶給他們“幸?鞓”。這使得學生在擇業時忽左忽右,想法多但不切實際。
張雪松說,90后大學生都是摸著電腦長大的,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征是“網絡抱團”現象嚴重,工作好不好問“度娘”、看網友評價,而不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評價。
引導家長轉變擇業觀念
相對于引導學生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張雪松更強調家庭教育對于形成學生正確擇業觀的重要性,F在很多時候不是大學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長挑剔。一些家長自身抱有嚴重的職業歧視,更有甚者直接對孩子說,“與其你找一個爛工作讓我丟人,還不如我先養著你。”所以,要先教育學生,必須先教育家長。她建議通過公益宣傳、新聞媒體的力量,在社會上不斷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新的就業觀。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冀康平認為,在家庭職業教育中,家長們應該更多借鑒“鷹式教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過分溺愛孩子。冀康平說,現在找工作時,不少家長喜歡越俎代庖,四處托關系找門路替孩子找工作,這雖然一時解決了孩子就業問題,但容易形成依賴,不利于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獲得長遠發展的競爭力。
此外,受訪專家認為,目前全社會缺乏對藍領勞動的尊重,人為劃分職業“三六九等”的觀念也加劇了就業難,建議通過賦予各行業職業頂尖人物更多社會認可,樹立職業標桿,引導學生選擇在各行各業就業發展。
專家表示,國家應進一步加強中學、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設計可操作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讓學生對各個職業有更多的了解。對自身能力有更準確的判斷,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
【90后畢業生普遍缺乏職業夢想 有父母養"就業不急"】相關文章:
缺乏職業規劃,畢業生就業違約頻現08-08
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06-09
90后就業還是創業?07-13
90后就業形勢分析08-14
文科就業率普遍偏低08-09
90后求職就業趨理性07-28
就業的基點是有職業規劃08-09
90后就業簽約薪酬與父親的就業地有關09-22
90后的座右銘有哪些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