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一學期來,本人熱愛本職工作,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為了下一學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學期的教學經驗及教訓。
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掌握數及其運算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前提,又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基礎。數學概念是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以及它們的本質屬性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它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學生在運算中發生錯誤,解題能力差,不能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某些數學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組織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才能起到優化教學過程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創設求知情境,導人新課
從教育心理學中知道,“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芭d趣”是內在的動機,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離開了這種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動進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說不上積極思維,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去利用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創設求知情境,讓學生產生探求數學知識
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由被動接受數學知識轉化到主動地去獵取知識,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為教學新概念創造良好的氣氛。
二、 從具體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 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三、精心設計練習,鞏固、深化概念
課堂練習是教學上的反饋活動,是學生對教師輸 出信息的反映信號。學生通過練習,不僅可以起到鞏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
且通過練習可以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并及時評講、糾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我們在概念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及教學規律,合理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來進行教學,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后繼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臨近期末,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學有方向,學有目標,特制定本復習計劃:
一、復習內容簡析
本冊教材共九個單元,分別是測量、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有余數的除法、時分秒、多位數乘多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及可能性和數學廣角。
二、復習目標:
1、在數與代數上:通過復習整理,使學生在“萬以內加、減法”、“有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認識”等內容上,進一步掌握計算的方法,理解其意義,并能正確的進行計算和驗算,進一步滲透估算的意識,體驗估算的作用。
2、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通過對“四邊形”這一單元的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并能熟練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量的計量方面:通過對“時、分、秒”、“千米和噸”及“可能性”的復習,加深對一千米、一噸、一小時、一秒等體驗,能正確換算時間、長度、重量等單位。能采用連線、列舉等方法來計算簡單的排列和組合,并理解其意義。
5、統計知識方面,通過復習學生的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6、在各單元的復習中,讓學生體驗到各知識間的聯系,并進行復習方法的指導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高自我復習的能力。
7、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活中常用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和應用,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復習重點:萬以內加減法、多位數乘一位數、解決問題及四邊形。
四、復習難點: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和時間概念的體驗與換算;四邊形中有關周長的一系列知識;解決問題。
五、復習策略及注意事項:
1、復習課的基本環節可以概括為三大步,即“復習整理→強化訓練→總結評析”。把分類復習與綜合復習相結合,在注意復習的全面性的同時,力求讓學生體驗各知識間的聯系。
2、在專項訓練時選題一定要精,能夠一題多變,這樣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地得到啟發,提高其解題能力。如四邊形這一單元的求周長及求拼組圖形的周長時,通過一題多變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揭示出此類題的解題規律,進而達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3、個別輔導與集中講評相結合。重視對學困生的輔導,這部分學生要分層要求,充分利用學生同伴資源,在班級中開展“一幫一活動”, 同桌之間互相說解題方法,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4、進行習題練習時規范學生的書寫,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檢查的好習慣很重要。一張試卷中學生往往因計算失誤而丟分,所以在復習是我們更的要求學生做到四個認真:認真抄題、認真審題、認真列豎式、認真檢驗。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時常常采用機械、重復的題海訓練,忽視了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和計算方法的概括,致使學生反感和厭惡數學計算。新課程改革以來,部分教師又偏向于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盲目讓學生隨意發揮,效果同樣不夠理想。那么,怎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迅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下面及對此展開探究。
一、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不僅與數學基礎知識密切相關,更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互為補充,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計算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提升學習成績。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有著奠基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和意志
1.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谛W數學計算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第一步。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以在訓練形式上下功夫,通過游戲、競賽、限時口算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另外,在注重訓練形式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將數學試題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計算問題。有了這樣的努力,學生便能在心里引起對數學計算的重視,從而更加專心、認真地學習計算。
2.培養堅強的意志
有了計算興趣還不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讓學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促進作用,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比如,在進行完必要的教學內容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拓展訓練,每天堅持做10道相關試題,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因素,通過“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等形式將學生不喜歡做的稍顯復雜的數學計算簡單化,增強學生的計算信心。
(二)重視基本的口算、估算訓練
1.口算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這是因為一道數學題,無論是簡單運算還是四則混合運算,通常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題組合而成的,毫不夸張地說,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盡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征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2.估算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和強化估算意識,可以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處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講,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滲透估算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時候,數學計算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粗心大意、馬虎,沒有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重視良好的計算習慣的培養。計算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面對 數學題目,教師可通過“一看、二想、三計算”的形式指導學生認真審題,對題目中的每一個數據和運算符號都要觀察仔細,然后再確定運算順序,以合理的運算方法進行結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要求學生必須書寫工整,避免過于潦草的字跡和過多的涂改,保持作業整齊美觀。有了這些積累還不夠,必要的驗算同樣不容忽視。因為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難免出現數字沒看清,運算順序錯誤等疏忽,而驗算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使計算正確率明顯提升。有了這幾方面的努力,學生計算的準確度將大幅提升,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良好的計算習慣,在計算時更快、更準確。
(四)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癥下藥
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計算時所犯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和普遍性,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就能糾正和克服。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且一些錯誤的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生根,糾正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幫學生收集典型的錯題,與學生共同“會診”,一起交流。同時,要求學生整理錯題本,將各類錯題記錄下來,利用課下時間重新分析訂正。如此,便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更多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升計算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去實小聽課后的幾點體會
前幾年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推理清晰,學生聽得輕松、明了,但稍做變化就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多練,課堂上教師出示不同類型的習題,但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的只注重部分優等生,大部分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這些課不加以改進,勢必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筆者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面向全體,絕不丟掉一個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王梅老師在教5的乘法口訣時,先讓程度一般的學生,說出4個5相加的結果,再指名其它同學得出5的乘法口訣,并滲透了乘法交換律得出4乘5或5乘4,結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開火車的`形式,輪流說出1—5的乘法口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二、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想縱身發展?琢⑿吕蠋熃虒W有余數除法一課,出示問題情境后,先讓學生將23個小棒分成4組擺開,結果余3根,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得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桌蠋熢诮虒W有余數除法,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時,引領學生嘗試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結果,并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最后得出余數小于除數的結論?桌蠋熢谶@一過程中,做到了凡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師絕不帶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嘗試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加強數學的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的應用,注意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運用數學知識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張芳老師在教學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時,引導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如磨面機上的主動輪、從動輪的皮帶,打字機上的色帶等,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張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以驗證。
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認真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更要關注學生,注意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提高同學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5
“好學生要能把教科書由厚讀到薄,在參加考試之前,所有的厚書變成了自己的一本薄書。”這是一位老師在復習課時候經常要講的一句話。以前,或許,我還沒有怎么深刻的體會,F在,我感悟到,這應該是一句經典之語。一位好學生,一位會學習的學生,他一定是一個能把書讀薄,然后又能把薄書變厚的人。作為老師,在復習階段,我覺得就應該指導學生如何把書變薄,然后又讓學生能把薄書變厚。因此,復習有別于新課和練習課,要避免冷飯重炒。復習課的基本任務是抓住雙基串成線,溝通聯系連成片,溫故知新補缺漏,融合貫通更熟練。
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我想,這就是一個把書讀薄的過程。特點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同時,彌補缺漏得到提高。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在復習小數的認識與加減復習課的時候,我就是抓住這兩點來對學生進行復習的。開始,我讓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明白這單元學習了哪些知識,也就“理”。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知識的融匯貫通,在復習讀寫小數的時候,我喜歡用同一個題目翻來覆去的講,最重要的是讓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讀法相對來說要比寫法難,如果寫法會了,學生明白這是一個相反的過程,那讀法也就降低難度了。
覺得本堂課不夠的地方是過于面面俱到,太平鋪直敘,我覺得課堂中如果有點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還有有時說話提問缺乏嚴謹性,缺乏對問題答案的預設能力。平時一定要多向同事請教,多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與生活(體育)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數學實踐活動課。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用簡單情境降低學習難度。
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采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
2、將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用于課堂教學。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將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貫穿始終,既注重了數學知識的教學,又注重了數學學習方法的教學。學生不但豐富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步驟和策略。
3、層層深入的教學設計。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而在第三部分的最后卻給了學生們緊張情緒的一個釋放機會,在研究完400米跑道的起跑線問題后,教師提出了200米跑道的起跑線如何確定的問題,學生在初接到這道題時都感嘆于簡單,其實在真正完成時才發現,無論是什么樣的跑道,都首先要分析具體跑道的形狀,有幾個彎道,再來解決起跑線的問題。學生們從這道題中更深一步地感受到起跑線的確定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跑道形狀才能來確定。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7
一、立足現實,活躍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引入軸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體現學科綜合的思想,感受數學之美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軸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數學與美學,雖然一個屬于自然科學,一個屬于社會科學,二者似乎無多大聯系,然而,數學中卻處處存在著美。數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并會畫對稱軸,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乃至精心設計的美化教室……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三、生活是數學的'最高境界
對稱圖形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學生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因為對稱而美,從生活中采擷對稱的圖、物,體現數學來源生活。讓學生裝扮教室,不僅提高學生制作對稱圖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應用美、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8
6月16日,我縣舉行了小學數學公開課的教研活動,有幸在我校進行。我認真聽了四位老師的示范課,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
這四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四位老師在課件里呈現游戲,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有一手與學生溝通、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和諧氣氛的絕活。如一小的張老師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中,通過獎勵學生小貼人,評智慧之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華電希望小學王老師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創設三個小朋友欣賞畫片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次公開課,老師們都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豐富的.、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情境創設真正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如壺泉小學的李老師在教學《分米、毫米的認識》時,用一篇日記,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的情境,引出了有關生活中的長度單位的正確使用問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
與學習的熱情。
在這些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心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如壺泉小學的劉老師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明白算理,然后又利用課件把擺小棒、撥算珠的場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當個位上的數字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的算理,在學生充分理解后,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題,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總之,這幾位老師的課充分展示了教師的綜合魅力,很值得我學習。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在教學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9
現代信息技術以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等優勢進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使教育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教育信息化的實現成為各個學校提升教育科研內涵的重要舉措。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強調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1 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彼詫πW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么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愿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題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去設置,有些情境因為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再現真實的場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顯現象的本質屬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情境的設計中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我曾經聽過一節有關計算的練習課,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游戲,從上課伊始的第一關到臨近下課的第九關,學生一開始還興致高漲,到最后一關時,已經索然無味了,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術只是手段是工具,我們應該看到其工具的本質,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么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后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 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毙W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并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們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為0等等。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么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4 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的愉悅。在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充分揭示數學美,能使學生對蘊涵于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角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說出許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隨機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說明角無處不在,有了角,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講《對稱圖形》時,也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距離學生較遠,不能親眼所見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優勢,讓學生欣賞教師從搜集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美麗圖景,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等,將新知識深入淺出地隱含于常見的生活場景中。
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探究欲望,體會到數學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然后請學生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各種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能啟迪和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活動,觸發智慧的美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數學蘊含著豐富的美:有符號、公式和理論概括的簡潔美與統一美、圖形的對稱美、解決問題的奇異美,以及整個數學體系的嚴謹和諧美與統一美,等等。但是學生未必能感受到這些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之美。數學公式是人們運用概念、法則進行推理判斷的成果,是數學規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簡潔、應用廣泛,充分展現了數學美的一種形式、一種意境。
小學數學課堂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既要激發起學生對數學課的濃厚興趣,又要科學正確地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信息技術逐步變革著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適時適度使用信息技術,對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必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
“輕重”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課,我在設計此課時,考慮要達到以下目的: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輕重”的比較方法,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對數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教學后,我有如下的體會。
1、多媒體教學,發揮最佳效果
傳統的教學以靜態形象為主,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單調、枯燥。多媒體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學習興趣,這是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在教學中,我設計的活動畫面配上悅耳的音樂,牢牢地吸住學生的注意力,把比較過程形象地展現出來,教會了學生觀察比較。
2、難易結合,突出重點
在教學中,對學生能直接比較的,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動手比較,而將大量的時間放在練習不能直接比較的事物上,對于不能直接比較的`,我只是引導學生尋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較,而且都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尋找方法。
3、精心設計,練習形成多樣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設計練習,強化訓練,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及時補救,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我把練習分成三種形式:獨立完成的練習、游戲、討論合作練習。通過三中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練習形式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同時,一些比較困難的題目,通過學生討論合作,也順利完成,達到教學目的。
4、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效率,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執教中,我采用獎勵激勵法,設計了絮叨激勵性的語言:正確!對!很好!真聰明!最肯動腦筋!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情感,競爭的心理。為了獲得獎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掀起了陣陣高潮。
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只有這樣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這堂課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發掘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生的教學素質,這是充分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此外,我認為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的意識不夠強。學生分小組活動時,有的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夠,缺乏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
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演繹清晰,學生聽得輕輕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變式和實際問題卻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知識,留出大量的時間練習各式各樣的習題,雖然學生解題能力尚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潛能;有的教師讓少數優等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動、匯報……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多數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困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這些課在平時的聽課活動和觀摩教學中并不少見,其中有些課甚至還被評為好課。眾所周知,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筆者以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一、“一個都不少”——面向全體學生
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為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為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二、“在活動中學數學”——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引自《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許多東西是教師難以教會的,要靠學生在活動中去領會。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學習。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奧蘇貝爾稱之為“先行組織者”),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維果茨基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去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親自動手,決不替他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說的,讓學生自己動口,決不代他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嘗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數學的生命在于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少專家指出,數學教學不能“掐頭去尾燒中段”,要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自《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于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四、“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著眼全面發展
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做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保ㄒ匀~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著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為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占幾分之幾,聯系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么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并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為今后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其實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還有在學生進行匯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取而代之。在時間的安排上過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練習未能進行。其次,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3
一、發現生活素材,凸顯現實性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內容的四個領域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低年級“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感知——表象——思維,把豐富的現實原型與數學知識有效結合來,豐富學生對空間及圖形的認識,發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及空間觀念。教學時,我聯系生活實際,用學生的眼光攝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間與圖形”素材,充分利用有價值的生活素材來補充、重組教材內容,組織學習,從他們身邊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有趣,進而引發學習欲望。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我收集了許多漂亮圖片:小動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數字卡片、幾何圖形、京劇臉譜等,在觀察這些圖形特點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接著通過“對折”的動手實驗,學生輕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對稱、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在欣賞中感受圖形的對稱美,并且還能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物體、圖案等。再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請學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著出示校園、教室、學生活動等情境圖,引導學生發現角,感知角就在我們身邊。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見的的物品,讓學生發現角,并讓他們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見過的`角,進一步加深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在教學時我把課本知識和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
二、靈活處理教材,增強趣味性
教材是范本,只有靈活地運用教材,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讓“靜”的知識“動”起來,通過體驗活動、多媒體演示,創設動態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象,進而優化教學效果。在教學《平移、旋轉、對稱》時,我先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感知旋轉、平移,再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他們進一步理解簡單圖形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位置。在教學《長、正方形周長》時,我先用動畫演示“小螞蟻爬樹葉一圈”手摸長、正方形活動學具一周,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封閉圖形,明確了周長概念,再讓學生觀察長、正方形物體,根據其特征,概括優化出計算長、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再如,在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時,我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
一是節約課堂有限教學時間,
二是直觀引導學生學會計算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使“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而形象,既增強了數學課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自主合作探索,提高理解性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恰當運用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參與度,也可以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索問題的平臺,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我在教學二年級《觀察物體》這一節時,我從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入手,從站在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引申到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物體,通過學生的合作拼搭、觀察、換位觀察、交流反饋,使他們理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搭的物體站在不同位置觀察時,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如我在教學《擺正方形、長方形》時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許多小棒,要求學生合作選取合適的小棒拼出長、正方形,學生在交流、探討、操作過程中發現:只有長度相同的小棒能擺正方形,而長方形是相對的邊用的小棒長度相同,加深了對長、正方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小組配合,共同想辦法找到物體的圖形,并把它“變”在紙上,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想出了多個辦法而且他們在每一次的表達和傾聽中,逐步學會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
四、觀察比較發現,引導概括性
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是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時,要求學生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擺立體圖形展示總結時,學生從自己和他人的展示中概括出: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可以拼擺一個長方體、四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可以拼擺一個大正方體。再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用三角板判斷直角》時,學生判斷后,又發現了銳角和鈍角的判定方法。又如,在《學習長、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關系》時,先讓學生觀察圖形,再合作交流各個圖形的關系。采用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有助于學生直觀體會,能激發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感知學習數學的快樂,領悟數學的思考方法,感受數學推理的力量。我在低年級教學中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法進行引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運用,他們在學習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逐步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五、積極動手動腦,突出實用性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他們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學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可創設情境活動:學,F在想用48米長的欄桿在教學樓前設計花圃,請你幫忙,畫出設計草圖,并求出它的面積。幫助學校設計方案,學生都愿意,而且校園是學生所熟悉的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很濃。有的設計成長方形,有的設計成正方形,有的設計成“日”字形……學生都很投入地畫圖、演算,調動創造性思維和已有知識經驗去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師請學生說出自己的設計理由,再安排小組互相評價,學生在自然而然中學會了知識,同時會深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傊钍菙祵W發展的源泉,我們廣大數學教師要善于去發現、捕捉、運用生活中的具體可感的事例,來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4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么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周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涌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研修日志
通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獲很多,盤點收獲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后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后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5
《最小公倍數》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較高,知識的掌握也較為自然而扎實,學生的思維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趨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單從純數學的角度去讓學生領會,顯然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我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使這些枯燥的知識變成鮮活、靈動數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念到了學數學的快樂。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學中,我們不要教給學生現成的數學,而是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探索研究數學。在研究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時,設計了例舉法找最小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猜想、分解質因數比較,一系列開放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有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來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探究性活動,使學生體念到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挖掘不足。有待改進
1、課初的情境創設雖考慮到與例題之間的聯系,但過渡得不夠好。
2、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止是一時之效,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預案的設計,課堂中順學而導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通分教學反思08-14
小學數學“通分”教學反思08-15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優秀06-09
【精】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5
小學數學《約分》教學反思06-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