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集合19篇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學習知識不是一個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
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并構建他們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整堂課以“大賣場”為背景,用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運用,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飲食與健康”話題引入教學,讓學生不僅了解了一些健康生活小常識,又激起學生很高的學習欲望。從琳瑯滿目的大賣場中選擇自己想了解的商品信息,進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學得自然、輕松。有探究的樂趣、有成功的體驗;有學習的機會,有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了解本單元即將學習的內容,激發自主探究的欲望。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知識劇增,學校的學習,只能選取最基本的知識教給學生,其它更多的知識包括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只能靠學生自己今后進一步或終生學習。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的教育,要培養學生四種本領:即學會求知,學會實踐、創造,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從小培養起探究精神,義不容辭。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2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里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厘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接著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現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并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后,可以測量不是整厘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厘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并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3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折,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夸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贊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系密切,該起個什么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薄敖蟹峙!蔽椅⑿χ嬖V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我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愿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課后,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蔽蚁嘈,這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么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么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4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細觀察,善于思考,有意識地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會覺得數學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當它運用到生活中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們的數學!
關于估算的幾點思考:《乘法估算》,從三年級開始,一直覺得最難上的便是估算課,沒有標準的答案可言。有些學生甚至先算出標準答案然后再進行估算,我不知道對這些學生說什么好。
從三年級開始,幾乎每個學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學目標和學生所要達成的知識點卻不一。我找了一些資料,將區別羅列如下:
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估算:
大綱要求:
重視估算的教學,注意各種算法的結合,加強算法選擇的教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并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于數感的培養。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這要靠教師持之以恒經常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讓學生多做估算的練習。
在這一單元中,口算、估算、筆算都出齊了,怎么處理好這三算之間的關系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這里要處理好兩個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進,達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適用場合和范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什么樣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學不能走過場,學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難,關鍵在于培養估算的意識和習慣,要靠老師持之以恒給學生創設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機會。除了讓學生學習如何用估算解決問題,形成合理選擇估算策略的意識外,在計算教學中也要重視讓學生養成運用估算檢驗計算結果的習慣。例如,在教學精確計算之前,讓學生先估一估計算結果的范圍;在精確計算之后與估算結果對比,判斷計算是否正確等。長此以往,培養學生用估算來檢驗精確計算結果的習慣,體會估算的價值。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5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執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鍛煉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思維,快樂收獲。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復習之后,去游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游樂園玩的環節。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后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盡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松的思考環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說,對說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本節課學習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復,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盡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么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于拘泥于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說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問其他學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系時應繼續提醒學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6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厘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
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
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7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即分一分的實踐活動),經歷從“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收獲與不足。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這節課一開始,我以故事引出問題:猴媽媽要把8個桃子全部分給他的兩個猴寶寶,有幾種分法?請大家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學生很愿意動手分),通過全班交流,列出各種分法。接著問: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兩個猴寶寶都滿意?說出你的想法。(每個猴寶寶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既不發生于主體,也不發生于客體,而發生于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活動之中!捌骄帧钡恼J識,是小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我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隨意分”到“分到同樣多! 在參與這些操作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體驗理解了數學知識,即“平均分”的認識。
3.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在“小貓分魚”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幫助小貓解決“12條魚,4只小貓想分到同樣多的魚,每只小貓分到幾條呢?”小組4位同學分別扮演4只小貓、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匯報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過程,說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結果。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后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爭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為成為優秀的數學老師而努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8
1、本節課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經驗出發,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用集合圈來解決問題的價值,又能讓學生掌握使用集合圖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尤其是最后的鞏固、拓展題的呈現,結合了學生的實際,順其自然,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深入。
2、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注重圖形、算式和文本的'有效結合。本節課的設計意圖在充分發揮集合圖的作用,但同時加強學生對文字信息的理解。通過站一站、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等方式讓學生既溝通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聯系,又體會到圖形、算式之間的聯系,為建立數學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3、本節課是在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困惑點的基礎上,尋找了一條符合學生學習的有效教學途徑。首先從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出發導入新課,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服務。教師只有課前知學,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樣去知學?又怎樣去知教?是需要課前花足時間去思考的事。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9
本節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的課堂。通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并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后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通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并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做一個角,然后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里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后再通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打開與合攏有關。
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
不足之處:
1、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2、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后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3、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0
這節課主要是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結合具體的情境正確估算,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1.結合“送溫暖”的.情境,讓學生找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列出算式:576÷6。
2.引導估算。請學生估一估,每所希望小學大約能分到多少本書。讓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如:把576看成是600,600÷6=10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 不足100本;或6×90=540,每所學校分到的書多于90本……綜合學生的分析,上面除法算式的商應該是一個兩位數,且大于90小于100。
3.求準確商。先請學生獨立試做,然后組織交流。在交流中著重解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商“9”寫在什么位上?
4.回答問題,并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
每節課我都會盡量突出重點,把復雜的東西摒棄,讓學生有一個更清晰的解題思路。這節課我就讓學生掌握方法,強調容易出錯的問題,效果還比較理想。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1
以往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現在采用加減法驗算集中編排,加法和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于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的感受。
、、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根據《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課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看主題圖,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情境中學習。并在課后練習中也安排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不僅理解算理與掌握方法,而且鞏固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益于他們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完整的表述題意,F在的教材和一些練習的片子中,很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題,都是圖與文字配合出現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題意,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而且堅持下來,能形成方法與習慣。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2
成功之處:
。薄⒆⒁鈴膶W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導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征,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通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场⒆⒅亟唤o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為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征后,緊接著小結剛才我們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后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后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础⒆⒅貏撛O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薄⒀芯、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征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致,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秘。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3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啟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于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著,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時,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借助實物、圖形、直觀認識幾分之幾,認識分數各部分組成的名稱,并且知道幾個幾分之一就是幾分之幾,發展分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就是幾分之幾的認識。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傳授新知識之前,我先進行復習導入,讓學生溫故幾分之一的內容: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從而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在傳授新知識的時候,我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如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過適當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在學生做練習的時候,我仍然讓學生思考每道題的意圖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當然,這節課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學重點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氣不夠,需要反復強調和講解。學習分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到“平均分”,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進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5
此課之前,學生們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長的含義,本節課重點是讓學生們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上我主要分以下幾步驟進行教學:
一、“比眼力”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探究興趣。
首先出示兩個長方形的圖形,讓學生們觀察猜測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學生們的猜測,引出學生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
周長的'計算方法,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交流獲得解題方法上,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因為有了前面周長的認識,學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難,關鍵是對各種算法的溝通、比較和理解。在學生交流算法時,我一方面讓學生充分展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不同算法間的相互聯系,注意引導學生對照圖形,說出每個算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數形結合理解算理。我始終抓住問題的本質——不管怎樣列式,都是求圍成長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的總和。幾種方法中,長加寬的和乘2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利用區分兩組長和寬的顏色來幫助學生理解。由長方形的長逐漸變短,變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導學生們探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這樣不僅有助于鞏固周長的概念,同時可強化長、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優化,總結周長公式。
在總結長、正方形周長公式時,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抽象過程,體會數學的抽象和簡潔。學生在探索大量具體圖形的周長經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四、練習的設計,應有層次和坡度。
我設計了四種題型。搶答、口算、選擇、解決問題。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完成了兩道題。這是教師教學時間把握的失控,還有習題不符合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沒有循序漸進。
整節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對于教材的鉆研不夠透徹,二是教學用語不規范,三是教學組織方法不當,四是練習沒有達到鞏固的實處,只注重了結果沒有問過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修煉自己的語言,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多動腦思考。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6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稊祵W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粉筆、鉛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接下來我拿出10厘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分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測量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通過今天的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在一節課中,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知識易忘,能力永存”;“學生”應當在教師心目中占第一位,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應當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我想,“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秒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時間單位時、分、秒,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
《秒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時、分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時間計算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時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下幾點:
教學方法:
1、設疑激情: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在導入時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歡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場景,通過學生們的倒記時導入新課,在舊知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下,由學生自己引出“秒”,學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揭示課題“秒的認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
2、引導探索:當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之后,教師所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供適當的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七個環節: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 1秒的價值、教學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 小結。目的是為了調動學生已有的數學感知,激勵學生再課堂上認真思考,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通過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探索秒針的走動情況;組織學生體驗1秒與60秒,觀察分針走動情況,讓學生知道1分=60秒;通過集體活動、合作活動、小組活動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續時間。
3、應用提高: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教學中,我讓學生欣賞秒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秒這一時間單位應用的廣泛性。練習中,我加入了我們生活中的例子。如:閱讀短文《小宇的一天》幫助學生理解,實際是綜合考察了學生對時間單位的應用能力。
4、交流評價: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一方面可將每一個成功的經驗收獲轉化成為大家共同的財富,成為影響其他同學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學生在評價過程中,要不時對照目標要求,形成自我反饋機制。在小組交流中認識自我,也學會評價他人的學習。
學生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鐘面,認識秒針與分針、時針的區別;觀察分針和秒針的走動,抽象出1分=60秒。
2、活動實踐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體驗秒。為了學生能更有效地學會用各種方式估測活動的時間,集體活動時我用鐘表記時,來看看學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強學生對1分=60秒的認識,從而感知60秒。
3、獨立思考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把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方法教給學生,最重要的是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教學中,認識秒針和1秒、體驗1秒的長短、 1秒的價值、教學1分=60秒、體驗1分的長短、 小結,每一次的教學活動都給學生留出時間想一想,然后再與同桌學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說出來。
4、指導學生傾聽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課堂上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幾個人。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學生往往認為自己的就是正確的,就是最好的,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總想辯解。這時,我就會對學生說:“比一比,看誰最懂得尊敬別人,能安靜地聽完別人的發言!边@樣不僅使急于辯解的同學靜下來聽,更促進提出不同見解的同學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具體,說完整。同時,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當在課堂上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我們常常常會留給學生們討論的時間和空間,有時候會用“大家想不想聽聽老師的想法”來平息他們之間沒有結果的爭論。這時候學生往往聽得最認真。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我能做到: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決不設計包辦代替。努力設計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地思維。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7
《萬以內數的減法》是新課程數學第五冊第二單元里的三位數退位減法的一節課。在這堂課中,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在新課開始,利用課本上的情景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三位數減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及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1、在教學情境的設置上增加趣味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創設了三年級的學生到云南旅游,從昆明出發,到大理,還要到麗江這條旅游線路,讓他們感覺到數學的緊密聯系,教學隨時隨地伴隨在身邊,這樣就讓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生動了活潑了,易于學生接受,也符全學生的思維特點,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探索的欲望,和情緒高昂的學習需求,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使已掌握的知識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使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成為學習新知的誘發劑,這是學習數學時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中:將兩位數、減法的筆算知識,進行遷移學習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知識;將學生了解的加減的互逆關系,進行遷移學習加減法的驗算知識等。在教學時,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的`算法多樣化和算法優化。小學數學提倡算法多樣化,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比如在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既要表揚使用口算方法的學生,也要表揚在腦中想豎式的學生,目的就是鼓勵學生展開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算法進行思維提升,讓知識本身及其中包含的學習方法成為學生后續學習的扎實基礎,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優化。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8
《軸對稱圖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且比較熟悉的圖形。因此,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整個過程我充分讓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美,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但課后,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應該一上來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現給學生,應把實際轉化成抽象,這樣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讓學生畫圖形的另一半,使成為軸對稱圖形時,不應該拘泥與一種形式,放開,讓學生選任意一邊為對稱軸畫另一半,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最后環節,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的知識,畫軸對稱圖形。既然學了,就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新知畫軸對稱圖形,再一次把抽象回歸到生活中。總的來說,這節課該放手還是不夠放手,作為老師應該多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是能做到的。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19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游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發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學生發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后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了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并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了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5-20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15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6-15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5-26
【熱】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03-21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04-17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熱門】03-09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7-06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0-21
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估算》教學反思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