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為了上公開教學,忙活了幾個星期,寫教案、做課件、試教、修改教案.......今天終于如釋重負。剛接到要進行“現代詩歌教學”任務的時候,選擇上《別擠啦》,心里還真是每個底,不知如何下手。今天能上下來,也只力求讓我的課堂“活”起來!經過《別擠啦》這一課的教學,我更加理解了讓課堂“活”起來的真正內涵。
在進行《別擠啦》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我給自己找了三個定位:
一、教者一定要“吃透”教材,從教材的盲點找隱藏的課程資源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材盲點有兩個,一個是有關作者狄更斯的介紹。教材中對狄更斯只是做了很簡單的介紹,而且學生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狄更斯是誰,是干什么的?所以在處理作者狄更斯這個問題時,我先布置學生在課前找一找有關狄更斯的資料。我又從網上找到了狄更斯的頭像和更詳細的介紹。在課上根據學生們的查找,對狄更斯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學生們不僅對狄更斯了解得更多了,而且還知道了狄更斯的樣子。最后我又讓學生們談一談“你認為狄更斯是一個怎樣的人?”目的是讓狄更斯這個人在學生頭腦中留有印象,對他不只是淡淡的了解,同時又為后面學習詩歌時與作者的情感融于一體做一個鋪墊。教材的第二個盲點就是聯系生活理解詩歌中的道理,這也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一個亮點。學生們只要結合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那么這節課就是一節成功的課。所以在細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把詩歌中的每一句話與生活中的現象聯系起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收獲。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說、隨心所欲的談,告訴學生把你讀這首詩歌時最先想到的說給大家聽,一人說,大家補充。學生們把自己身邊的不道德行為、社會中的不道德現象甚至關于對世界的和平問題的看法都談了出來。學生們自己總結了“真誠”“寬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諧”“平等”等詞語,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應該怎樣做。
二、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所以在朗讀上就要下功夫
學生在聯系生活談自己感受、收獲,都是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朗讀的梯度是先是“正確、流利”,在細讀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礎上,再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也就是體現了語文課的“讀中感悟”。
反思《別擠啦》這一課的課堂教學,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教學過程充滿了多元性、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想上一堂實在的有收獲的公開課,千萬不能“演課”。老師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不能把教學內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包辦學生的學習內容。要給自己的教學設計留出“空白”供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生對于這些“空白”的補充,最能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其結果也是不可預測和不確定的,它只靠學生在教師組織下的自主生成。這個“空白”也就是在課堂中師生共同創造出來的生成的“教學資源”。
第二,做一節“公開課”,我們都要比平常上課付出更多。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了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而我又在思考:為什么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不能有意識地加強自己欠缺的某一方面,就不能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就不能讓自己的課堂“活”起來呢?
讓課堂“活”起來,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它需要教師具有一種心胸寬廣、樂觀向上的氣質;需要教師具有自尊、自信的精神;需要教師具有一種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位。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閱讀課文。這篇課文文字優美。脈絡清楚,采用了先綜述后分述的寫作方法。文章篇幅比較短,語言洗練。
這篇課文該怎么教呢?拿起課文,反復讀過幾遍,我發現課文寫山的野的時候也是采用先綜述后具體描寫的方法,并且在這個自然段里有不少的優美詞句,是孩子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因此,于是我把這個自然段作為教學的重點。
學生自讀課文后,我引導孩子學習生字新詞。這些生字新詞并不要求掌握,但是我認為這些詞能幫孩子們積累,能豐富孩子們的語言。因此,我不惜耗費了比較多的時間。教學這些生字新詞的時候,我先出示這些生字新詞讀準字音,然后讓孩子們說說對這些詞的理解,孩子們覺得太陌生的,我讓孩子們把這些詞帶入課文中去理解。在這個教學環節,我覺得非常扎實。孩子們確有所獲。
然后,引導孩子們弄清課文的寫作特點,并把課文分段。
最后,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山的“野”?請用朗讀讀出你的體會。這個環節,我給了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去自學,去體味。隨后我檢查了孩子們的自學情況,孩子們的朗讀還是比較到位的。接著我引導孩子們談了這個自然段的寫作特點,并告訴孩子們在自己的習作中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這樣可以讓習作更有條有理。如果在這個環節里讓孩子們進行一個小練筆的訓練就更好了。但是,由于上課的那天是周五,如果這課不上完,就會拖到另一個星期。由于自己趕時間,因此,把這個環節省略了,而這個環節的省略是非常不該的。
后幾個自然段的文字比較通俗易懂,我讓孩子們自讀,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我可愛的孩子們沒有一個同學提出不懂的問題。于是我問了孩子們幾個我問題。
最后我讓孩子們寫寫學了這課后的體會,孩子們都有一定的見地。
這課教完后我覺得非常輕松。首先我大膽不受教師用書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束縛。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研讀課文,根據農村孩子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設計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們學了后確有所獲,而且又充分挖掘了課文的潛在資源。
我想,孩子們學過這課后一定也記憶猶深,因為他們確實有些收獲!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這篇是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寫給即將購買他們土地的白人領袖的一封回信,被譽為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轉讓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教授這篇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第二步,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哼@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以上目標在教學中貫徹得較好,遺憾的是,課的最后,在對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時,我處理得比較倉促,有點喊口號似的結束了學習。課下認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關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來結束本課,我想效果可能會比口號好得多,學生也會更深刻地發自內心地去熱愛土地、珍惜資源。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我在上這篇課文時增加了一個大環節,那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推薦李歡。由于留給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空間很大,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也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表達學習成果。此時,學生的心靈沒有壓抑和束縛,他們的思維就像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較好地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權。對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的情緒總是消極與被動的,如果能夠主動發現,往往會是風光無限,其樂無窮。在上述教學片斷中,學生的情感來源于課文,靈感來源于課文,但又都高于課文,這是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潛心研究得來的。有一位男生在發言時說自己是李歡的媽媽,沒有深刻的體會,沒有認真的研讀,學生會有這樣的感受嗎?在為李歡說推薦詞時,有人說是李歡的鄰居,有人說是李歡的朋友,還有人說是李歡的醫生、護士、剪紙老師等等,這些角色書上都不曾提到,但正是學生有了深切的情感體驗,有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他們才會想到那么多有角色。在自己被李歡的精神深深打動之后,他們才能對評審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時此刻,學生已不僅僅是在學習課文了,而是在以自己的情感和李歡對話。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在廣闊的語文天地里自由馳騁。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所說: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荒阕屛覅⑴c,我可能會明白與發現。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后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教這篇課文,為了提高效率,我設想就是圍繞兩大問題開展教學:1、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老人愛海鷗?2、老人死后,發生了那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學的方法是讓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基本流程如下:默讀課文——畫出句子(能體現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寫體會(批注)——小組討論——匯報(全班交流)——師生點評。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展開想象,豐富文本內容,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如在品味描寫老人的外貌描寫的句子中抓住三個“褪了色”體會老人的無私,適時讓學生補充課前查找的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故事;抓住“背已經駝了”體會老人年紀很大,但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十多年來,一到冬天每天堅持步行二十余里給海鷗喂食(因為工資不多,全節省下給海鷗買餅干——無私,對海鷗就像對自己的兒女。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文本表達的情感。有了第一部分的鋪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就顯得水到渠成,因為學生已經知道如何品味詞句,理解情感了。
這節課帶給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只要大膽放手,有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學得輕松,并且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因為他們自己也能找到答案,這是一件快樂的事!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金色的腳印》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片略讀課文,課文中主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一個傭人,從山里捉回一只小狐貍,老狐貍知道后,給小狐貍送食,喂奶,最后想出種種辦法就出了小狐貍。正太郎十分同情小狐貍,偷偷地給老狐貍喂食,他們之間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系。文章描寫生動,細膩,贊美了動物之間也有人性,有親情,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畫面,是一篇很感人的課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我采用了閱讀提示中的問題:老狐貍為了救小狐貍都做了些什么,它們和正太郎之間的關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作為學習課文的主線。因此,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圍繞重點,自讀自悟
閱讀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活動,特別是略讀課文,“讀”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本課時,采用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后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逐步對文中的故事內容感興趣,最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大部分學生能畫出感動的語句,根據課文的內容談自己的感受,如:周瑞同學說:老狐貍救小狐貍的過程讓我感動,它冒著生命危險,給小狐貍喂奶,還在地板下面做窩,咬那根拴著鐵鏈的木樁。周翠同學說:老狐貍與小狐貍之間那種生死相依的親情讓我佩服,老狐貍不僅有骨肉親情,而且知恩圖報,不僅有頭腦,而且有毅力。還有正太郎給小狐貍喂食這一部分,小狐貍讓安田先生帶走了,為了要回小狐貍,不小心掉下懸崖,兩只老狐貍救下了昏迷的正太郎,可以看出正太郎與狐貍一家的關系是多么美好啊,他們和諧相處,人與動物互助互愛,讓我很感動。說得多好啊!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這樣培養他們的語感,受到熏陶。
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起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學生遇到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教師就要及時的引導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啟迪,共同提高,啟發學生思維有很大幫助。讓學生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感悟能力,但對題目深刻含義的理解,需要深層次的引導學生來體會。因此,我在教學本文時,抓住重點詞語,句子,段落來引導學生感悟,理解及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因勢利導,順利拓展
在教學本文的拓展部分,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想想正太郎與狐貍一家,分別時的情景及狐貍一家回到密林后將會發生什么事,進行續寫課文。由于同學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們都踴躍發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能進行合理想象,生動的敘述。可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同學們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升華。
四、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講述的事例較多,教學重點段落時,學生找出來的句子較亂,沒有頭緒。此外,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注意。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盧溝橋烽火》敘述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占我國領土的滔天罪行,謳歌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不屈精神。在讀課文2、3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文中寫到“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從哪里看出來?以下是教學片段:師:請你們找找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生找。生:不就是一個日本士兵丟了嘛!軍隊里那么多士兵,也不在乎這一個,難道非要找到他不可?生:你去問路,應該要客氣些。那日本軍官找人說話的時候是不是也該客氣些啊,那氣勢洶洶的樣子,哪像找人。(學生讀相關句子)生:他們是來找人的,那為什么白天不找,而要“深夜,星光暗淡,萬籟俱寂”的時候去找呢?深更半夜看得見人嗎?生:他們“偷偷地向盧溝橋摸來”,偷偷摸摸干什么呢?一看就沒有好事。師:請你把這些能表現日本侵略者故意挑起事端的詞語突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你講到的句子。(學生讀)。生:(讀句子)找人需要“全副武裝”嗎?生:(讀句子)找人就找人,干嗎說成“搜查”呀?生:找人就一定要過盧溝橋去找嗎?他們想干什么一看就知道了。師:由此可見,事變的發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預謀、精心策劃的。
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變得靈動的時候,體驗變的真切的時候,情感變得敏銳的時候,許多精彩的解讀就會應運而生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思維變得開闊,語言變得豐富,情感得到激發。各種新鮮讀到的見解就會噴涌而出。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核心提示: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處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動。從桑娜的心里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里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二、不足之處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么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三、改進措施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啟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敢說、有說、會說,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別擠啦》是英國作家狄更斯所作的一首給人以心靈教化的詩歌,他通過對人思想感情上“別擠”和嚴防把美好心靈擠走兩方面的抒寫,表達了作者向往人間的美好,追求真善美,倡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用寬容、善良、真誠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采取的方法是自讀感悟,合作探究,全班交流,開放式的教學。這與教學《黑孩子羅伯特》剛好相反!逗诤⒆恿_伯特》篇幅較長,為了讓學生抓住要點,就要讓學生把長的課文讀短。而《別擠啦》這一課篇幅很短,我就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學生將短的課文讀長,比如“擠”這個字的具體含義有哪些,“人間的一切”指什么,我們曾經有哪些行為讓別人“受到壓抑”,有哪些“丑惡偷偷潛入你的心里”等與詩歌內容相應的問題,這樣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再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學生很感興趣,并且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思想,真正純潔了學生心靈,讓學生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同時教會了學生應該怎樣做人。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成功之處
這篇閱讀課文選編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同時,感悟松鼠的可愛,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喜愛之情的方法。圍繞教學目標,我借用教材導讀,設計兩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不足之處:
問題一: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問題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再教設計
教學思路:
1.抓住中心,明確目標。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導讀,明白學習的重點。
2.快速閱讀,整體把握。本學期閱讀的訓練重點之一就是快速閱讀,讀懂內容。所以,讓學生帶著第一個問題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歸納總結,交流匯報。學生圍繞第一個問題交流匯報,可用段意也可用小標題的形式歸納總結,老師根據匯報結果適當點撥,訓練孩子歸納總結的能力。
4.重點朗讀,體會感情。讓學生選擇一件感興趣的事情讀一讀,說說你體會到了什么。適當時,老師抓住重點詞句引導感悟松鼠的可愛,體會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5.縱觀全文,領悟寫法。作者是通過什么來表達對松鼠的喜愛之情的?(具體事例)
6.模仿課文,練習寫作。最后想像松鼠跑到你家里你會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三十分鐘的課很快將就結束了,但思考還在繼續。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傳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著中華歷史文化的悠久與燦爛。小學文言文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我國古典文化的悠久燦爛,初步感知那精練的語言、悠遠的意境、特有的韻味,努力使學生喜歡上文言文,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愛和向往。而那些繁瑣的內容分析,深奧的語法知識,晦澀的大道理我覺得不應該在小學的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出現。因此在實際教學《學弈》中,我緊緊抓住“讀”來完成一系列的問題。
一、以讀為主,熟讀成誦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沒有相應的基礎,而文言文在讀音、意思、朗讀方法上與現代白話文的巨大差別,都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教師的范讀對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有滋有味、聲情并茂的朗讀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粗略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之”。
老師們都知道,這個“之乎者也”在文言文中是常用字,而本篇課文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這個“之”字?荚嚨臅r候,自然是不會考學生這個字的意思,但我認為,在學生已經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適當的知識拓展也是有必要的,就好像義務教育法規定年滿六周歲的兒童要接受義務教育,而現在的孩子決不會真是上了小學才開始識字、計算。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句子中的“之”指的是什么。比如“一人雖聽之”當中的'那個“之”,學生只要結合課文,就知道這里的“之”是指“弈秋的教導”。我設計這個環節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學習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字詞的意思,并且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并不難。
三、適當拓展,升華情感。
在學生完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感悟。并適當的插入《孟子告子》原文中的一句“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讓學生借助注釋自己理解,并為升華主題起到了助推作用。
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總體情緒較高,由于學生以前也學習過好幾篇文言文,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較得心應手,只是我還應該讓學生聯系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談談,更加深刻地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教育意義。也許效果就不一樣了。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校又開展了第二次課堂質量達標。我今年代六年級,選那課呢?我拿著課本選了又選。講《窮人》這課吧,怕學生理解不好,講《月光曲》吧,怕我自己講不透。后來決定選擇講《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課,并不是因為我對這篇課文有多了解。相反,這是一篇比較新的課文,講的人比較少,我是抱著嘗試的心態來準備這節課的。但是,我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被深深地感動了。印第安酋長西雅圖對土地的留戀和眷顧、對土地的熱愛震撼了我的心。
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用跳躍式的筆觸描述了充滿靈性的萬物,并對即將統治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轉讓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氣、善待動物的要求。一方面,課文大量地運用了擬人、比喻等表達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當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間處處充滿著對這片土地的珍惜和熱愛,表達出對它們無比眷戀的感情;另一方面,體現課文主旨的語句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哼@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我的授課目標:一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主要內容,了解土地與人類生存的密切關系;二是激發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地的情感,懂得必須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自己的家園;三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語言的優美,感悟語言蘊涵的意義。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文章的優美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在教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重點讓學生討論文章的那些地方體現了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引導學生潛心默讀、圈圈畫畫,組織交流,通過朗讀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在此基礎上,我又針對面對這片神圣的土地,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再次研讀文本,通過品讀、吟讀、想象等途徑,引導學生透過優美的語言,去領略這片土地的可貴。
最后,我抓住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個體現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讓學生們通過充分的朗讀來體會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
結合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將熱愛土地的情感進行了擴展,呼喚大家要熱愛土地、珍惜資源。我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以及歌唱家佟鐵鋅的一首《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在優美的歌聲中,我們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本課。
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課下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比較好,能結合我們身邊的事例來說明,我們為什么要保護我們腳下這片神圣的土地。我也事先在網上查找了一些圖片,幫助學生了解現在的環境現狀,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貫徹了一讀代講,重在讓學生說感悟。在教學中真真落實了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領的教學理念。
語文,吸引人的地方大概就在于此──因為印第安酋長的一顆熱愛土地的美麗靈魂,我們得以讀到這樣一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情感充沛的文章,而我又因了一個教育者的緣故,得以在孩子面前將這篇美文進行一場傾心而美麗的詮釋,在和學生共同的學習和誦讀美文的過程中,我們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情感的共鳴,獲得了美的感受。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凡卡》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著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復雜的事件關系,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是這樣教學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了解課文大意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么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采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采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那一段。接著精讀細讀:“凡卡經受了哪些痛苦?”“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于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接著繼續抓住學生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么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叭绻憔褪切》部,你會怎樣訴說?”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胺部ǹ嗫嗟匕鬆敔攷厝,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边@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鑒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從凡卡的語言敘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致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嘆氣;寫信后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三大板塊結束。
最后,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說說作者是什么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系,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但本節課朗讀指導還不充分,有待加強。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匆匆》一文是我國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這篇課文的含義很抽象,對于小學生閱讀是有一定的難度。我把課文的閱讀分為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課文,讓學生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題“匆匆”,了解課文寫了“時間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
二是再讀課文,弄清各個自然段大意;
三是細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點指導學生邊讀邊思,獲得對文本的體驗和感受。就這樣,我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領悟,在交流和討論中說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節課上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這篇課文最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語言的優美,二是其情感的濃厚。我把教學重點之一放在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到句子用修辭好在哪里。接著引導學生深入地讀,富有個性地悟,結合自己的內心情感體驗去讀,去傾聽作者的無奈、彷徨、傷感……樹立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最后我讓學生把這篇優美的散文背下來。由于學生對文章的體會較深刻,雖然文章較長,大部分學生在一天的時間內都能很完整的背誦下來。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這樣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較長,因此我設計了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之后,讓學生談一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后再抓住重點句子進行品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
小學語文六年級最后一頭戰象教學反思: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是課文內容距離生活實際太遠,學生朗讀下來了,但是平平淡淡,并沒有被戰象悲壯的行為感動,盡管老師范讀,領讀,效果都不太好,簡直在無病呻吟。戰象的善良與忠誠哪里去了呢?
為什么沒有被學生消化吸收?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應該抓住一處(如它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為),制出圖片,進行細致地觀察思考,引導學生透徹地品讀,體會戰象的懷舊善良,再讓學生分成小組在一起讀其他相關段落,體會戰象的堅強忠誠。這樣,不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形式單調。
可惜,我的課件制作水平太低,真應該繼續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04-29
小學教學反思語文10-19
小學語文的教學反思07-10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 教學反思11-07
小學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04
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11-29
小學語文《假如》教學反思11-29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反思11-30
小學的語文教學反思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