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熱門】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執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鍛煉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思維,快樂收獲。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復習之后,去游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游樂園玩的環節。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后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盡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松的思考環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說,對說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本節課學習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復,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盡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么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于拘泥于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說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問其他學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系時應繼續提醒學生。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倍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學習了相差關系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系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么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里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然后又發展到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第一節數學課(9月6日)
真正上數學課今天是第一天,雖說課早已備好,昨天還簡單溫習了一下,結果還是一團糟。
1、沒有控制好教學時間;
2、備課不充分,無論對教材還是學生都不到位;
3、課堂紀律不好,學生說話、做小動作、思想開小差的較多。
問題已經擺在面前,現在要做的是解決問題。
現象1與現象2在本質上是一個問題,都是因為備課沒有備好,所以教學時間控制不好。解決辦法也很簡單——認真備課。(不過說來簡單做來難,已經是“老教師”了,改變起來更難。)像今天的內容,或者放棄估測的內容或者改成兩課時上,否則貪多求全,反而兩頭落空。
教學要學會做減法。
一、學生聰明與優秀大多不是教師的功勞,所以不用擔心因為自己沒有講到而影響到學生的成績,細想來還是擔心自己的平均分的因素多一些吧。
二、貪多嚼不爛。覺得得每個都重要,哪個都不能不講,跳出小學數學來看,都是可講可不講的。
現象3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教師講解缺乏吸引力。這里不一定是教師的語言基本功問題,還有教學內容本身的問題。教師要努力發掘數學本身的魅力,用數學本身吸引學生,這才是最持久的動力。二是學生的習慣不好,這里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年齡的原因。除去這些客觀的原因,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正是我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首先還要從備課入手。通過備課命使數學的真、善、美得以在課堂中得到充分展示,發展學生的興趣與動機。古人說得發好“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通過細致的備課還能提高教師的表達水平,使教師的語言更準確、簡潔、優美。
其次是認真、長期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這一點上今天已經進行了一些努力,例如準備哪些學習用品及它們的擺放位置,上、下課的禮儀,還有課堂中5秒鐘快速整理課桌,3秒鐘端正姿勢等,這些習慣絕非短時間可以養成的,如果自己淡忘了,疏忽了,學生肯定忘得比你快。(最好將這些都寫在備課本上,每天上課都可以看到,以此提醒自己)
今天紀律最不好的時間是作業時間。所以培養學生獨立、安靜完成作業是重中之重。一般來講是,課堂作業都是提前做過的,不會有普遍問題出現,即使有也在作業前指出、糾正了,所以要求學生在作業時保持完全安靜是可行的。
這里還面臨一個問題,學生作業的速度相差懸殊。先做好的怎么辦?是做思考題還是看課外書?應該都可以吧,或者將兩種方式綜合起來用,雖然會增加自己一點工作量,但若能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作業環境,培養學習一處習慣,那也物有所值了。
當然別忘記錯誤登記和作業訂正。這既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機會,也是與學生溝通的最好時機。只要做好記錄,早上、中午隨時隨地可以訂正,這樣及時反饋,能避免問題堆起來無法解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5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于優生有的聰明男生很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曾經教過王元林,他就是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于他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他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他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于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并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簺]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著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于差生的轉化一定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臉兒”、“愛面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對癥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他們一帆風順進入初中。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的心理。但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面對失敗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進步。基于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一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面對這種現象,我采取以下措施: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诖耍诮虒W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一天的時間》就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和教學的。
1、重情境創設:創設情境,質疑引入:出示12時的鐘面,讓學生猜一猜12時老師在做什么?為什么都是12時,老師做的事卻不同?從而明確一天有兩個12時,一個是中午12時,一個是晚上12時,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時針要在鐘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時。
2、重難點突破把握關鍵:教學新課時,讓學生觀察課件演示一天的變化,并說出幾個時刻,這個時刻你在做什么?讓學生初步感受一天的變化。 讓學生明白晚上12時就是0時,它是一天的起點,從夜里12時到中午12時再到夜里12時的全過程,知道了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24時就是0時,再通過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再讓學生運用學具鐘面,在鐘面上標出24時計時法,使學生對24時有了深刻的體驗。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24時記時法和普通時記時法的區別。引導學生把普通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把24記時法轉化成普通記時法的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學生自主探索出了24時記時法的一般規律、理解和發現了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聯系和區別。
3、重生活與數學相結合:設計練習,讓學生明確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普遍運用。鞏固了24時計時法與12時計時法的轉換。
在教學中,我還重視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范現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睂W生的規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不足之處:
在教學24時是一天的結束,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沒有結合當天來說一說:20號晚上的12時,也就是24時,是20號的結束,也是21號的開始,21號的0時。如果強指出學生會更加明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商的中間和末尾有零的除法這節課是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部分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本節課教學所有知識都是學生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并親身體驗出來的,在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根據情境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索來解決問題,在教824除以4時,我先讓學生估算商是幾位數?然后讓他們利用以前學的方法自己解決,學生們在做的過程中我發現:百位上的8除以4商2,十位上2除以4不夠商,他們就直接在個位上商6,這樣商就變成了兩位數,聰明的孩子們一看就知道做錯了,商應該是三位數,他們就開始思索該怎么做呢?這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思考的過程,激發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汲取數學養分,親身經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有重點、非重點之分,并不是說每個知識點都難得,但數學知識是有一個連續的過程,前面學習掌握得不牢就會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說抓好每一節課是重中之重。有一部分學生在做521除以4時,個位上1除以4不夠商,孩子們一看直接余1,個位上空著不商,這說明前面的知識學得不扎實,這就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要抓好每一個課時?傊,教學無小事,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多反思多總結,爭取把每節課都上好。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每次一上完公開課,我都會有很多感觸,在上完《24時計時法》一課后,看到同學們的表現,再看一看檢測的結果,覺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這一節課準備的全過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從教學重點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
教學的重點抓的還是挺準的。本課的重點使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計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計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在這點上我抓住重點,來進行教學,由學生得出結論,發揮了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從練習的設計上看,巧妙、開放。
一個練習,多變,步步為營,由淺入深,解決方法也多樣,給學生創造的、發散的空間。而且從學生感興趣的節目預告單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更是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另外,在評價上,這點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時給與適當評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激發了。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我一上完就覺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沒有進入狀態,學生紀律很好,但卻很嚴肅,使整節課學習氣氛顯得很緊張,這樣學生就學得不輕松,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從從備課的角度看,備學生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在理解24時計時法上還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很快辯出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在這一環節我應多加練習,發揮教學機智,從而讓學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沒能做到。對于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后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以往加減法的驗算,是放在加法和減法的計算中分別學習的,現在采用加減法驗算集中編排,加法和減法的集中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于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系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化。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掌握加法的驗算方法,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能正確驗算。
2、引導學生感受加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啟發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3、能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的感受。
、、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根據《課標》中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課始,我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認真看主題圖,講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購買運動服和運動鞋的情境中學習。并在課后練習中也安排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題。不僅理解算理與掌握方法,而且鞏固提高學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有益于他們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完整的表述題意,F在的教材和一些練習的片子中,很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題,都是圖與文字配合出現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整的表述題意,有利于學生分析理解,而且堅持下來,能形成方法與習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準備這節課時,自己總覺得不知道該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這節課有小數的讀法和寫法的介紹及小數意義的介紹,而新教材中卻把讀法和寫法給“模糊”教學了,難度降低了許多,只要求學生能口頭會讀,也沒特別地指導寫法,還要求小數的意義不能脫離現實背景(主要以價格和長度單位)抽象地去學小數。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差不多按照教學書中的過程來進行教學,也沒有多少創意。
課上完后感覺在教學小數的讀寫、找生活中的小數(課外資料)、小數在價格表示中的含義,這幾個環節,學生學得還比較扎實。但在教學長度單位中的小數含義時,設計比較牽強,學生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理解也不夠透徹,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及后來的兩位小數與分數的關系時,學生不容易講出。課后想想,是否可以這樣設計:把元角分和長度融合在一起,在價格中就安排分數與小數的關系教學,然后針對發現的規律,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長度單位中可以這樣或者為什么應該這樣?引起學生的思考,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其利用以前學過的分數知識幫助解釋,到達認識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的目的。
在設計時,還針對分數與小數的關系還安排了相對應的練習,如果這個練習做過后,我想對本節課難點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時間不夠,沒來得及做。
另外本節課讓我覺得可以設計兩張表格,在孩子們自學好以后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數先寫成分數,在寫成小數。然后讓孩子觀察表格中的小數,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樣的分數可以寫成一位小數,怎樣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通過表格的對比,孩子們可能馬上就能回答出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一位小數,百分之幾的分數可寫成兩位小數,表格設計會更利于讓孩子們比較、體會。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后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注重加強學生的體驗,強調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即分一分的實踐活動),經歷從“任意分” 到“平均分”的過程,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份是多少。反思本節課,我覺得有以下收獲與不足。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到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這節課一開始,我以故事引出問題:猴媽媽要把8個桃子全部分給他的兩個猴寶寶,有幾種分法?請大家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學生很愿意動手分),通過全班交流,列出各種分法。接著問:你認為哪種分法能讓兩個猴寶寶都滿意?說出你的想法。(每個猴寶寶分到的桃子一樣多)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體驗平均分的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既不發生于主體,也不發生于客體,而發生于聯系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活動之中!捌骄帧钡恼J識,是小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我引導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當中,循循善誘,從一個總數分成2份到多份,從“隨意分”到“分到同樣多。” 在參與這些操作活動的過程中 ,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幫助學生體驗理解了數學知識,即“平均分”的認識。
3.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與交流,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在“小貓分魚”的活動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來幫助小貓解決“12條魚,4只小貓想分到同樣多的魚,每只小貓分到幾條呢?”小組4位同學分別扮演4只小貓、用12根小棒代替魚,動手分一分,分好后,派代表匯報是怎么分的,(即交流分的過程,說出不同的想法),得到什么結果。感受分法的多樣化與答案的統一性 。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后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分魚的過程和結果。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不足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爭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為成為優秀的數學老師而努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求平均數》這節課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來上,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題、分析條件問題、引導列式計算、總結規律:總數÷份數=平均數。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對數量關系式:總數÷份數=平均數掌握得非常熟練,解題正確率也很高。但是這樣的教學,忽視了孩子對平均數的認識和理解,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它是怎么產生的?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數?這才是孩子們所關心的感興趣的問題。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從孩子的發展出發,以孩子的發展為本,為孩子提供了適合他們發展的空間。這節課的設計與傳統課有以下不同:
一、目標的著眼點不同。
這節課著眼于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的是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呈現方式不同。
這節課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體驗平均數產生的過程。在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意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不同。
現在的課是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
四、師生交往方式不同。
現在的課堂不只是師生互動,更有生生互動,老師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孩子的學習活動中去,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孩子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思維自由發展,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能力,同時學會了與人合作,與人交流。
五、應用形式不同。
今天的教學注重結合生活實際,讓孩子解決身邊的、有趣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學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們用平均數的知識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實際問題,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這才是我們的教學目的之所在。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要變聽數學、看數學為做數學,關注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關注孩子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關注孩子對學習過程的經歷和體驗。教師要關注孩子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激勵孩子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我們的數學將不再枯燥,讓我們的數字會跳躍,圖形會唱歌,我們的數學從此富有生機,充滿樂趣。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今年接收的學生底子較弱,口頭表達能力其差,數學語言沒有幾個能流利的說出來。實在是一個非常不行的班子。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似乎也被過去的老師的磨滅的干干凈凈,上課的情緒是非常的厭倦,難以調動。再加上這幾年,我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帶學生,跟班上的好處就是不怕學生不熟悉你的教學特點。而這個班,雖說只是三年級學生,可是厭倦數學的態度已經可以比擬六年級非常厭學的學生態度了。頭痛!
如何使這樣的一班學生,重新喜歡學數學,激發出他們學習興趣與激情呢?
這兩個周我都在不斷的試圖了解這班學生,試圖去了解他們的想法與過去的學習狀況,可是畢竟我在他們班的時間有限,了解到的信息也僅僅限于曾教過他們的老師的意見。實際情況如何,我到現在還是不清楚。
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孩子始終離不開他們活潑、貪玩的天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我利用了游戲來吸引他們。的確,數學游戲雖然不是非常的刺激,可是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來說,上課能玩上游戲,還是挺有趣,挺吸引的。至于怎樣利用學習數學的魅力來引導他們走回學數學的正確道路,暫時,還是操之過急。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吧。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于概率知識范疇的內容。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
本節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
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引入,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整堂課由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討論、實驗、合作、交流、創造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
2、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自己去探索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這節課在感知 “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時,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的活動,第一次是“摸球”,使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球”,“動手實驗”,老師先讓學生試著創造現象,再讓學生實驗操作進行驗證。第三次“猜球”,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并注重對不確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觀感受。通過這樣的三次活動,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生是不確定的,因而產生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認識。在知識聯系生活,運用生活的過程中,又設計了“猜謎語”、“選詞填空”、“填余數”等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理解和認識數學。只有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活動的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的空間,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去感悟、去體驗、去認知。
3、讓學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學習數學
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谶@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摸球、放球、猜球”等操作實踐活動,通過猜想驗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勢,體驗“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在每一種現象中訓練學生反復描述事情發生的結果,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及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本節課需改進的方面:
這種開放性的游戲活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摸球、猜球活動時間過長。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這兩個環節不夠充分。其次,在活動中,學生動手體驗面不夠廣,如果每個小組都有操作的學具,使得人人動手體驗,各個參與活動,更能達到好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熱門】】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5
【熱門】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29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0-0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19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1-19
【精】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5-29
小學數學統計教學反思03-29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