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2-12-09 15:42:09 小學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通用25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誤區一:教學開放過度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老師一上課就提出問題,問大家知道做嗎?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審視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誤區二:合作流于形式

          實例 這是一節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有的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余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的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鐘后,學生代表發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

          反思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應涵養二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

          誤區三:評價濫用失真

          實例 這是一節觀摩課。課堂上,一位學生回答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后,教師說:“講得真好!表揚他!”其余學生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反思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贊揚,經常能聽到“啪、啪、啪”的表揚的掌聲,回答好的學生額頭上有的甚至能貼上幾顆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學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師翹起的大拇指。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睂W生的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予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誤區四:手段成為束縛

          實例 這是一節公開課。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突然,教師操作出現了錯誤,多媒體課件無法正常運行了。頓時,學生鴉雀無聲。教師拋出求救的目光,專職電腦老師趕緊跑上去,擺弄著鼠標。不一會兒,一切又恢復了正常,課仍是熱熱鬧鬧地進行下去。

          反思

          現在的課,離開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課。在時尚、熱鬧的背后,教師、學生跟著電腦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走,實際上和跟著教師設計的問題一步一步走有何區別?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滿堂灌”交給了電腦,而自己則退到了幕后?此茖W生學得相當主動,其實一切都離不開教師的操縱。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千萬不能為之所困,更不能成為它們的“奴隸”。我們要增進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意調度,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進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

         。ㄒ唬⿺[正教和學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也一樣。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種種矛盾,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在教學過程的一系列矛盾中,首當其沖的是教和學的矛盾。教和學這對矛盾處理得如何,往往以學生學得是否積極、是否主動為重要標志。

          假如我們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采用灌輸的方法,這不僅使學生學得被動,就是對教師來說,也不能稱之為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教學也是一種傳遞,是精神產品的傳遞。它與物質產品的傳遞是不同的。物質產品的傳遞具有給予的性質,即你給我就得,不給就不得,多給就多得,少給就少得。作為傳遞精神產品的教學,卻不一定是教師一講學生就懂,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懂,教師少講學生少懂,教師多講學生就多懂。所以,教學并不是給予。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認為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

          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學“體積”這個概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積概念及體積的求法,還要注意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顯然“預備齊”背誦和發展空間觀念毫無聯系。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教這個概念時,是從觀察實驗開始的。一上課,我就把兩只一模一樣的玻璃杯放在講臺桌上。然后分別往兩只杯子里倒水。正當學生感到莫名其妙的時候,我說:“誰能告訴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學生更認真地觀察了,但他們看不出差別,只好猶猶豫豫地說:“兩只杯子里的水好像一樣多!蔽伊⒓纯隙ㄋ麄冇^察得細致,并說:“我倒的水就是同樣多。”

          然后,我拿出一個東西放在一只杯子里,問學生們看到了什么。他們說:“看到老師把一個東西放進了這只杯子里!蔽矣謫枺骸昂煤每匆豢,你們還發現什么?”學生認真觀察后說:“您把東西放進杯子后,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升高了!蔽覇枺骸澳銈冎肋@是為什么嗎?”學生馬上回答:“您放進去的東西是要占地方的,就把水擠上來了!

          我又拿出一個東西,把它放進另一只杯子里。問學生:“這回你們又看到什么了呢?”學生說:“看到您把一個東西放進了另一只杯子里,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升高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還高。”我問他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他們果斷地回答:“肯定后放進去的東西個兒大!

          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對物體要占據空間,所占據的空間還有大小的差別等,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明確什么叫體積,我確實感到學生的空間觀念,又一次得到了發展。這比起簡單敘述什么叫體積和背誦幾遍定義就好得多了。

          要擺正教和學的關系,首先就要改變“給予”的思想,需要確立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的思想。

          1.引導學生獲取,就要培養學生的獲取意識。

          不少老師對我講,說我上課的時候,學生總是精神集中,思維活躍,興趣盎然。說實在話,我最害怕的就是學生在上課時死氣沉沉,沉默寡言,無動于衷。我把課堂氣氛,看作是課堂教學的溫度計。活躍是獲取意識強烈的表現,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動參與的標志。因此,在長年的教學中,我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論哪堂課,我都要反復研究如何開場,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出一個最佳的教學時機,點燃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循環小數,是學習小數除法這一單元臨近結束時引進的一個概念。教學時,我先出了三道題讓學生來計算。學生一看都是除法題,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簡單。第一題是,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學生計算起來當然沒有問題;第二題,雖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盡,學生剛剛學過,也感到容易;第三題卻一反常態,無論怎樣計算,也得不出一個精確的商。

          水平高的學生,首先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中有的人問我:“第三題是不是出錯了?”我也就裝作很認真的樣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氣地對他說:“我沒有出錯,請看看是不是你抄錯了?”他們只好又投入到計算之中。

          中等水平的學生,也被第三題難住了。他們問我:“第三題得計算到哪輩子?”我指著計算速度慢的學生說:“你看他多么認真,遇到問題別著急!

          水平最低的學生,面對第三題也計算不下去了,他們說:“這道題我不會!

          好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出現了。學了多年的除法,居然還有處理不了的問題,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去解決?這種想學、要學的心理,也就是獲取的意識。他們有了需要,也就有了興趣,有了動力。這是上好任何一節課都不可缺少的。

          2.引導學生獲取,還要創造有利于獲取的具體條件。

          學生有了求知的欲望,盡管十分重要,但畢竟是僅僅有了學習的動力,還不等于發現了規律,獲取了真理。要引導學生獲取,還必須創造有利于學生獲取的具體條件。

          我所說的條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學生的認識,由感性階段上升為理性階段。不論是從現象到本質,也不論是從個別到一般,認識上的升華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為學生創造出這些條件,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任務。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方面,我考慮到要排除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干擾;另一方面,我還考慮到其特征要易于學生發現。

          首先,我要求學生隨便說出一個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說:“9就能被3整除。”

          我說:“對極了。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也能被3整除的數!

          學生又說:“27能被3整除!

          我先肯定他回答的正確,然后又要求:“誰能再說一個大點的,譬如說個三位數。”

          學生回答的速度慢下來了,他們需要思考。過了一會兒,他們說:“123也能被3整除。”

          我說:“好極了,123這個三位數確實能被3整除!

          同時我還把這個數板書在黑板上。

          接著我又說:“不過我有點不滿意,就這么個數似乎想的時間太長了!

          學生有點委屈,因為這不是運用口訣,可以脫口而出的。

          不過我故意不去理會他們的情緒,而是指著黑板上的“123”說:“看著你們說的這個數,我一口氣可以說出好幾個,能被3整除的三位數!

          學生的表情是驚奇的。

          我說:“132,213,231,312,321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

          學生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我把這些數板書出來,讓他們計算一下。

          他們一計算,立刻驚喜了,并大聲問我:“這是怎么回事呀?”

          我說:“這太簡單了。我說516能被3整除!蓖瑫r把這個數板書出來,接著說:“看著這個數,你們也能一口氣說出好幾個數來!

          因為這是照貓畫虎,學生自然會說:“561,156,165,651,615。”

          我把這些數也板書出來,并問學生:“你們說的這些數,也都能被3整除,你們信嗎?”

          學生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這種把握。

          我又讓他們計算一下,證明這些數都能被3整除,他們興奮極了。

          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他們沉思著。

          我指著黑板上的兩組數,讓他們觀察一下,各有什么特點。

          他們發現,每一組里的數,都是由三個同樣的數字組成的,不管怎樣變化,這三個數字始終不變。

          我又問:“組成這些數的數字不變,僅僅是數字在排列上有變化。那你們還能進一步發現有什么特點?”

          學生們想了一下,他們真的發現了這些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不會變。

          我又引導他們去計算一下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

          計算的結果一組是6,另一組是12。有的學生高興得一下子站起來了,他們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我又回到他們原來說過的27,有的學生不等發問,就說:“72也能被3整除!

          我問他們:“這是為什么?”

          他們說:“7加2,2加7,全是9。”

          結論得出來了,他們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歡樂之中。

         。ǘ┨幚砗眠^程和結果的關系

          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實行啟發式,反對注入式。我認為是啟發,還是注入,關鍵就在于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

          所謂過程,也就是操作的過程,觀察的過程,比較的過程,分析的過程,綜合的過程等。所謂結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結論。

          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系,首先是“結果”以“過程”為基礎,其次是“過程”以“結果”為目的。它們之間應當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認識上的自然升華。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比較普遍地存在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傾向。在作業的批改中也反映出這種傾向,注重的也是結果,對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視不足。

          我曾做過一次調查,讓一年級的學生計算4+3這道題,他們幾乎都做對了。我又把他們找來,一個一個地詢問,由他們說出是怎樣想,才得出7的。

          分析學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們以數的組成為基礎,說:“4和3可以組成7。所以4加3等于7。”

          其次是表象水平。他們以吃蘋果吃糖等為例,進行思考。譬如說:“上午我吃了4塊糖,下午我吃了3塊糖,一天就吃了7塊。”

          再有是半直觀水平。他們伸出一只手的手指頭,然后就說出5、6、7,這樣數出結果。

          最后一種是全直觀水平。兩只手都伸出來,一只手伸出4個手指頭,另一只手伸出3個手指頭,從頭數到尾,總算也得出了7。

          這項調查,生動地說明,質量的含義應當是,采用最佳策略,獲得正確結果。顯然,忽視過程,忽視策略,決不是正確的態度。

          為了處理好過程和結果的關系,在教學求最大公約數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先把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2=223。

          學生能夠說出12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4、6、12。

          第二步,再把另一個數分解質因數,然后仍然要求學生根據這個分解質因數的式子,說出這個數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約數。

          例如,18=233。

          學生能夠說出18的約數除去1以外,還有2、3、6、9、18。

          第三步,把兩個式子中公有的質因數2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有質因數2,18也有質因數2,這說明什么?”

          學生指出:“這說明12和18都有公約數2!

          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3圈起來。

          然后問學生:“12還有質因數3,18也還有質因數3,這又能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這說明12和18還有公約數3和公約數6!

          我又問:“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幾?”

          學生回答是6。

          我又引導他們觀察,這個6是怎么得到的,結果學生發現,它是全部公有質因數的積。

          (三)處理好知識和能力的關系

          人的認識總是要經歷兩次轉化的,毛主席把它稱之為兩次飛躍。第一次,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第二次,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轉化。一些數學教師對于認識上的第一次轉化,是比較重視的,但對于第二次轉化的重視程度有時顯得不夠。

          對于數學教學來說,實現認識上的第二次轉化,主要是通過練習。老師們天天布置作業,怎么還能說重視不夠呢?實現第二次轉化主要靠練習,但練習不一定就能實現第二次轉化。這要看我們練什么,怎么練。假如模仿性太強,假如大有“請你照我這樣做”的味道,就是練的再多,也不一定有多么大的意義。

          我認為,為了促成認識上第二次轉化的練習,應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是不超綱,不超教材,即運用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完全可以解決。第二是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學生獨立思考。

          例如,有一次我把一個土豆帶進了課堂,請學生計算一下它的體積。

          起初,學生們都愣住了,紛紛議論起來。有的說老師沒教過求這樣物體的計算公式,有的說就是有公式也不成,因為這個土豆的形狀太不規則了。

          我承認沒有什么直接的辦法,但仍堅持由學生開動腦筋。

          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發言了。他說:“您把這個土豆讓我帶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變軟了。這樣我就可以拍一拍,擠一擠,使它成為長方體。這樣就能計算了!

          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義,這是改變物體形狀而不改變物體的體積。

          又過了一會兒,有個學生又站起來了。他說:“您給我一個天平,我先來稱一稱這個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這么一小塊,也去稱一稱它的重量。我想這個土豆的重量是這一小塊重量的多少倍,這個土豆的體積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

          我說:“你是根據同一種物質,它的體積與重量成正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我相信,以后學習比和比例時,你會更出色!

          第三個學生又發言了:“您給我一個容器,譬如是個圓柱體形狀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徑,這樣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積。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體積。把土豆放進水中,再量一量現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個體積來。兩次體積的差,就是土豆的體積!

          這節課上得特別活躍,不少基礎知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還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都有尺子嗎?”學生一邊舉起手中的尺子,一邊說:“這不是尺子嗎?”

          我又問:“你們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嗎?”

          學生說:“尺子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

          我立即拿出一張紙,把它交給了一個學生,請他量一量這張紙有多長。他很快就量好了。

          我又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寬!彼趾芸炝亢昧。

          我還對他說:“請你再量一量這張紙有多厚。”

          他兩只眼瞪著我,說:“這么薄的紙怎么量呀?”

          我說:“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體的長短,但當它們太短太短的時候,我們就無法知道長度了。你們說對嗎?”

          學生不同意我的說法,但一時又沒有什么理由來說服我。熱烈的小組討論便開始了。

          終于有個學生發言了:“用尺子量一張紙的厚度實在是太難了,要是量一疊紙就好辦了!

          我立即讓他停下來,指著另一個學生問:“剛才他說的是什么意思,你聽明白了嗎?”這個學生點點頭,對我說:“我聽明白了。假如我們去量100張紙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兩位,那一張紙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嗎!

          我又叫起第三個人:“他們倆說的有道理嗎?”這個學生對我說:“有道理。他們是根據歸一的方法來說的!

          我又和大家一起研究為什么說這是歸一的思路。學生發言是很踴躍的。

          上完這節課,學生對于“歸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根據例題,解答幾道有關拖拉機耕地的題目這樣的水平了。

          教學中應當處理好的關系還有許多,就是在不斷地擺正這些關系中,教學才得以發展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結合之前學習的加減法的意義以及“0”的含義,學生主動地探究0的加減法的含義和算理。同樣的,本節課也是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獲得知識,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體驗等方面也得到了進步與發展。

          本節課最后設計的習題:()里可填幾?

         。ǎ-()=00+()=()()-0=()

          這樣的練習答案不是唯一的,都是開放題,這樣給學生很大的空間去思考、去想象。自己從中找出了一些數學規律,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流程

          《認識角》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于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結合教學前對學生的學習了解,我抓住積累感性經歷。

          教學時我采用的是先讓學生感知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二是畫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鞏固對角的認識;四是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六是總結欣賞角,提升學生能力。通過這樣的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二、教學意圖

          1、從感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通過讓學生感知角——畫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后,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里,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通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在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部分是我覺得處理比較得當的地方,學生通過制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在過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 ——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辯一辯、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 “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系這一特征。

          三、教學不足

          總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二是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后需加強;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后多學習加強鍛煉。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5

          一、立足現實,活躍思維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新課標的這一理念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教學中,引入軸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軸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體現學科綜合的思想,感受數學之美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范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軸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數學與美學,雖然一個屬于自然科學,一個屬于社會科學,二者似乎無多大聯系,然而,數學中卻處處存在著美。數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了解其特點,并會畫對稱軸,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乃至精心設計的美化教室……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三、生活是數學的最高境界

          對稱圖形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學生并不知道這些圖形是因為對稱而美,從生活中采擷對稱的圖、物,體現數學來源生活。讓學生裝扮教室,不僅提高學生制作對稱圖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應用美、創造美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6

          數學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下教學經驗: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這種教學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1、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群體作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著師生平等關系,不斷鼓勵與贊賞學生,形成互動。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設計質疑教學,促使學生自主實踐。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后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

          2、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欲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發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

          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

          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松地獲取知識。

          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于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么樣角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說,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著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數學研修反思日志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么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周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涌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7

          平移和旋轉是物體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學習這兩部分內容,將有助于學生了解變換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知它們的作用,并幫助學生建:空間概念。這節課有兩個教學內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離。這是一節有動感內容的教學。而概念較難辨析。所以比較特殊。根據這些特點,這節課的設計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生活化教學。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現象,隨處可見。所以教學平移應盡量與日常生活結合。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豐富想象。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中感知和認識物體的平移。

         。2)活動化教學。

          平移這個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活動的,要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須動于操作、觀察實驗、建立模型。所以教學時應創設適合低年級兒童的有趣情景(如螞蟻搬家)。應設計多些可操作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個人動手操作驗證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感悟平移現象、體驗平移含義、獲得平移概念。在課堂組織活動活動時。應注意處理好活動目的與活動內容的關系,每—個活動內容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時要注意活動中學生認識問題。達到目的過程設計,不要使每個活動太“急功近利”地達到目的,因為這樣會壓縮學生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習慣于單一性、簡單化。例如本節一開始為學生認識平移,指引學生作模擬實踐,領悟物體運動形式的多樣性之后,再設計有意實踐,針對“平移”操作后,歸納出平移的特點。學生這樣學習平移的知識,深入扎實,又懂得與別的運動形式比較、判斷。

         。3)討論式教學。

          這節課設計了很多概念認知的矛盾沖突,使學生在討論、爭論、思考中從正、反角度對比地認識平移,這樣的認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問題情境中很多現象:工作中的升降機、奔馳中的小火車……這種物體直線移動而方向沒變的現象叫們什么好呢(學生既動腦筋思考又動口討論)?書從桌面掉下地是什么現象?球沿直線向前滾是不是平移?螞蟻的房子移動,停在屋頂的蝴蝶怎樣移動,移了多遠?把平移與旋轉、滾動,擺動等對比學習。整節課學生在活動、在討論、爭辯中越觀察越明了、越對比越分清、越討論越清晰。這些討論,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性,認識問題的多向性,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加強自主教學。

          在搞活課堂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同時,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絕不能為了活、熱鬧而忽視“雙基”教學。在雙基教中,說話教學尤其重要。二年級的學生年紀還小,語言表達水平還不高,在學習活動和討論中。要注意加強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昨天去實驗小學聽課,課題是《分式的乘除》的第一課時,剛開始秦老師利用類比的數學思想,通過復習分數的乘除的運算法則推出分式的乘除法則。緊接著秦老師要求組長批改組員的預習作業,隨后由小組組長匯報檢查的情況,并把計算題出現那些錯誤一一類舉出來。我看看手表已經過了15分鐘,隨后秦老師以學生錯題為例題,講解了兩題分子、分母都是單項式的乘除運算。當時我在疑惑,一節課最重要的是前20分鐘,為什么還沒有講解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乘除的計算題呢?我覺得計算是學生的弱項,應該教師先做好解題的示范,然后學習加強練習,只有學生自己動手計算才會發現不足。課進行到25分鐘左右,秦老師開始講解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乘除。秦老師不是自己單獨講解,而是和學生互動,一步一步的寫出解題過程,并要求學生說出依據。最后秦老師請了四位學生在黑板上做練習,可能時間上沒有分配好,留有余尾。

          隨后我們進行了評課,聽了秦老師的課題簡述,我才發現課堂上自己的評課方向是錯誤的,秦老師的課題就是研究學生預習出會出現的錯誤以及探討預習中錯題的類型,最后我覺得秦老師的課還是很優秀的,值得我們學習。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反思是教師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它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的表達方式,它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貫穿于教師的教學生涯,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培養教師教學反思的意識、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改善教師教育方式,改進教學質量的新思路。然而反觀目前多數教師的教學反思,卻存在著一些需要關注并予以解決的問題。

          一、對反思活動本身的認識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

          目前,教師的教學反思多為感性認識,窄而淺,缺乏理性思考,究其原因,還是沒有把學習緊密結合起來,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使教學成了“空思”。

          置身于當今不斷發展的教育特殊時期,教師原有的知識結構與知識儲備已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需求,原有的教師成長經歷幾乎不再適用,每個教師處在成長中。每個教師都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培養會學習、善思考、能創造的學生,教師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提高,經常的通過教學反思來回顧與梳理自己的實踐行為,記敘自己的教學經歷,提煉自己的教學智慧,走出自己的狹隘空間,才能全面的認識現象的本身,否則,只能是天天反思日日如此,年年反思歲歲依舊。

          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的經驗,就必須多讀書,多學習,讀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就對如何教學,如何駕馭課堂,如何帶領學生走出自然提供了反思的標尺,讀專業性的書。領略大師的風采,模仿名師的課堂,對自己的反思大有啟迪。就不會導致在行為上依然停留在經驗型教師水平。

          二、對反思的認識和實際的反思行為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決大多數教師都具有教學反思的意向,在教學中確實存在著反思,但反思的內容比較單一,側重于反思較低層次的教學技能,對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反思不多。在反思的方式上,側重于課后反思,缺乏反思的連貫性。決大多數教師的自我評價都很高,一方面說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很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說明教師自我反思的意識淡薄——對自己教學的高評價與實際教學之間存在距離。多數學校對教學反思都有要求,但不明確,不具體,造成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內涵并不理解,并沒有從內心真正接受學校的要求,而自覺自愿的進行教學反思,處于表面應付狀態,對教學的反思也還停留在“反省、回顧”的水平。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以及傳統的教學觀、學生觀都是影響教學反思發生的因素。大多數教師都能積極的認同教學新思想、新理論,

          如注重學生的發展、關注教學的有效性,但所認同的理論和實際的教學實踐之間還有距離,說明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培養。

          三、反思形式單一,反思內容和反思范圍有限

          教師對反思方法的選擇并不局限于一種形式,而是采用幾種方法。從調查中可以發現教師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寫反思日記和反思教案)以及評課說課的形式。遇到問題采取在頭腦中“想一想”,這種形式并沒有把反思正規化,而是把思考問題當作反思的過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學檔案、教學錄像的反思形式則比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較復雜,或需要一定的技術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師們對寫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記以及評課說課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通過對反思方法選擇理由的調查發現,選擇這幾種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時地解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或者是可以獲得即時的反饋,便于改進。

          四、教師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還處在技術合理性水平上

          在對教師的反思行為結果的調查中可以發現:教師在反思日記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內容是僅僅對事件進行描述,嘗試著對教學事件和教學行為進行解釋和提供證據的占少部分,但僅僅是依據個人判斷給出解釋以及與自己的對話,對教學事件產生的可能原因進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廣泛的社會背景問題的幾乎沒有。在教研活動和與同行的交流中探討得最多的是對教學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應用上的問題。初步可以得出結論,教師的反思水平主要是處在技術合理性水平。

          基于以上的結論,筆者認為,可以從外部條件和教師個人的內部因素兩方面提出建議:一是通過加強反思理論的學習、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加強專業引領及培養師范生的反思思維幾方面來培養教師的反思素質。二是通過加強學校文化與環境建設、構建一個積極的外部反思氛圍以及改革教師評價體系來實現。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面對課程改革,我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新的教學理念。通過近段時間的教學,在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中,我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課程改革的推行確實對我們的學生受益匪淺,對我們的教師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禮,師生同舟共濟,共同發展,充分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煩,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談一談我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那么教師如何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新知識有親近感,學習方式變得多樣化和個性化呢?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使學習真正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根據知識特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設立了相應的情景教學環境,學生不僅能夠在讀中學,玩中學,做中學,聽中學,在思考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而且獲得了學習中的樂趣和自身全面、和諧的發展機會。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摒棄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評價方法的轉變。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新課程要求評價注重過程,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于: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盡力則行”的要求和評價,既承認個人的局限又能表現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因為努力是每一個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種結果卻不是我們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變重結果評價為重過程評價的好處還在于: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在不同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獲得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淡化“區分”,突出“轉變”,追求每個學生在原有心理發展水平上的進步和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診斷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從而發揮評價的改進與激勵功能。正如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專家斯塔弗賓所言:“評價的目的不在證明,而在改進!边\用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發展,更清晰、更準確地描述學生的現狀和進步。

          四、師生關系的轉變。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數學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的發展是數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努力做到:問題—讓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內容—讓學生講解;新知—讓學生發現;結論—讓學生歸納;學法—讓學生總結。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的心情,再讓師生一起記住這難忘的時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時31分6秒。師問:這句話里有哪些表示時間單位?師: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接著演示講解,年、月、日的概念,老師再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著讓學生說出課本中四幅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么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最后讓學生在猜迷語的愉悅的氣氛中,師生共同進入新課。

          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即新知的教學中,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年歷,讓學生嘗試回答問題: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一樣嗎?等問題,通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接著在師生共同的游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教學時通過設計一張1988—20xx年中各年份中二月份的天數,讓學生自己觀察、探索,發現四年一閏的規律,教師再用算式說明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這樣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

          在本節課中,有的年歷表大月最后一行制作時為了美觀,將兩個數字用隔開,影響了孩子的判斷,以后教學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每一章都需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在對于某些章節,可以采用下面方法來使學生學的生動,靈活。

          一、找準知識切入點創設問題情境。

          設計的問題情境,貼進學生的生活實際,情境中的問題是開放的且能向學生提出智力戰。

          二、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

          《教學建議》中指出:“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教學重點則在于學生自己發現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的方法,獲得自主學習成功的體驗。與此同時,我并非淺嘗輒止,而是緊緊抓住學生思維的有利契機,順水推周,放手讓學生自編速算題目,結合學生編題中出現的“345+99”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與減法速算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加法速算要“多加幾要減幾”的道理,并層層深入,拾級而上,從整體的高度領悟加、減法速算的方法。又吻合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突出了教學的重點,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為這節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由此可想,這樣的教學,不但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學生學的輕松、學的主動、學有創造、學有發展。

          三、練習設計注意拓展學生的思維。

          注意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上,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自己發現加、減法速算的算理,掌握速算方法的同時在練習設計中不斷進行題目變式,通過不同方法的比較,使學生體會到要認真審題,要根據具體題目的特點靈活地進行計算。學生自覺地將知識運用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培養。不言而喻,設計這樣的練習,練習量雖少,但其效果遠勝于機械重復練習的幾十題,因為學生的思維一直伴隨著習題的深入而展開,況且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總之,整節課的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不斷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知識規律,不僅學會加、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的方法,而且數學思維得到較好地拓展。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上完這節課,感觸很多,關于學生的、自身的和新課程標準的,好的或者不好的。簡單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上,通過創設一個完整的情境——世博會之旅,用新鮮的話題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為學生的學習研究搭建良好的平臺。

          之前有專家提到此類情景創設有欺騙學生之嫌的問題,在設計課時,我也考慮到了,但只是覺得這樣創設情境不太合適,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這樣的情境對于天真、愛幻想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勉強奏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的增加,會漸漸對此類假設性的情境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這一點也是有待于改進的地方。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形成和掌握,使教學目標落在實處。

          一節課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是永恒的主題。在課改過程中,我們既要體現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繼承過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這節課中,展開部分主要采用算用結合,以用促算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如:首先電腦出示學生準備去世博會參觀的排隊的場景,給出每個班的人數,引出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充分把握學生,提出多種預設。

          “算法多樣化”是課改倡導的新理念之一,這里應該提倡算法多樣化這我知道,但是教材是否更強調把數字分開來計算,因為我在備課手冊上看到的都是拆數這種方法,而我在教學中遇到學生用筆算先算個位再算十位的形式來進行口算(而且絕大部分學生是這樣算的),這樣是否容易出錯,是否屬于口算,我有點不明白.不過我當時給予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的,找出適合自己的算法就無可厚非。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小數乘小數”是第一單元的一個教學重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都在于幫助學生發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仔細回想,小數乘小數這節課不知上過多少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認識到了這節課的優勢與不足之處。我有以下幾點啟發:

          1、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他們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一定會順應教師的教學預設。課堂教學我們追求預設生成,但是當非預設生成出現的時候,該怎么辦?為什么我們還是習慣于千方百計地把學生拉回到既定地教學思路上?在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是否善于傾聽,是否善于發現學生言行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閃光點,是否能很快地對學生的觀點加以挖掘和提煉,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因此,以“教是為了促進學”這樣的思想應該是落到實處的。作為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更要有換位意識,以學生的眼光,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節,盡可能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表現和發展。

          2、設計例題教學時片面追求創設生活情境,不能忽略了習題內容的實際價值。

          新課程標準提倡數學生活化。對此的片面理解就是數學知識要和生活聯系。于是,摒棄了課本中的例題,以為創設了生活情境就是新理念。再加上設計時,只考慮到了:例題中的3.6×2.8和2.8×1.15要體現小數乘法的兩種情況,我在設計例題時以超市購物為例,剛開始在設計時有些數據太大了,沒考慮到實際作用,幸好后來得到了及時的改正。

          這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求讓學生通過“探索”,自主地發現規律。我們的學生已經習慣了回答“是不是?”“對不對?”之類對思維很低要求的問題,一旦遇到“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規律呢?”一類需要將他們的思維過程充分展示出來的問題,就顯得手足無措了。

          我想我現在的立足點就是在日后的家常課中,一點一滴的拾起,新理念,新課堂,希望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一路走好。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后發現,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歷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我們每一個人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痛苦和歡樂的經歷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仍有一定的啟迪。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后我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嘗試解決,匯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范。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回顧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并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游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于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信息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扎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里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信息,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并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鑰匙。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采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偷梁換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視角出發而設計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租車、租船問題”、“手機費、電話費計費問題”、“彩票、彩球中獎率計算”等內容都屬于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種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識比以前的一些教學內容還要難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更難學)。從我們成人的經驗來看,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

          矯枉過正

          我上過一節低年級“分類”,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里擺滿了諸如飲料、面包、足球、玩具等琳瑯滿目的商品。整節課學生的所謂參與熱情不可謂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熱鬧,教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情境中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畢竟不能等同于數學,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數學化”的處理,“生活化”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易而不是讓其成為教學的負擔和累贅。試想,如果每節數學課都這樣上的話,那么數學教師、乃至學校將會累成什么樣子,有必要這樣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嚴重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課程標準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還是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執行者——教師都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在學生頭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本學期,我們數學教研組在“加強學習,更新觀念,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堅定不移地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轉變教研理念,改進教研方法,優化教研模式,積極探索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研工作新體系”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加強理論學習、新課程標準學習

          我校數學教師普遍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缺乏一定理論作指導,而實踐經驗只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用一定理論來指導,那么這個經驗才能稱之為經驗。課改已進入第二學期,教師的觀念有了一些變化,但教學理念的切實轉變,基本理念的基本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所以,本學期我們仍然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數學課程標準》,使廣大數學教師進一步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

          2、認真鉆研教材,運用新的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一些理論的基礎上,組織了教師圍繞課題上研討課。在教學中,教師都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鉆研教材,駕馭教材,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學中,老師們也都能以學生為主體,創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能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中領會知識、感悟知識。

          3、借助集體的力量,搞好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制定一份以年級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計劃,通過集體備課這一形式,加強了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使“導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在面上得以開花,在點上得以深入。

          4、發揮傳統優勢,搞好數學特色建設

          本學期教研組在學生一頭,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有每日口算進課堂、每月口算等級賽、學期連環題比賽;有每兩周一期的數奧起跑線;有數學小論文比賽;有數學手抄報比賽;有的數學競賽。在這些活動中涌現出許多活躍份子和能手,為學校特色建設出了一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研修日志

          通過本次網上數學研修的學習,作為教師的我深深感到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認識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立足于自己的本職工作,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積極實踐新課改。網上研修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個人感覺在這次學習中收獲很多,盤點收獲有一些感受。

          加強教學反思,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聽課教師的評課建議,及時修改、補充、調整、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這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高是非常必要的。一個教師如果堅持寫教學反思,幾年以后很可能成為名師。我們要堅持寫課后反思、階段性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小學數學教材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節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描述,教師應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聯系在一起。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應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能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外,還要兼顧到學生創造性和獨立性等方面的培養。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教學目標呢?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是使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小學生愛玩、好動,即使他們在玩,也能從玩中接受新知識,觀察新鮮的事物。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玩中真正地學到知識呢?實踐證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的時候,學生就能自覺地探究新知,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的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讓他們自主發現自己周圍的事物竟然和數學知識有著密切聯系。比如,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自主去編題目,自己列式計算,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探究中去。針對每一節課的內容不同,教師還可以設計與之相適應的游戲和故事,讓學生高高興興地學習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讓學生對數學學習感興趣,這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已經接受過學前教育,簡單的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準備充足的教具,讓學生自主觀察,讓他們尋找教室內的有關數學知識,比如有多少桌子、有多少凳子、有多少小朋友等,還可以帶領他們到校園內進行觀察,看看校園內還有哪些數學知識,看哪個學生說得又多又好,讓學生自主感知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多視角思考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這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隨著教材的改革,很多數學問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大膽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初,當教師告訴學生某個問題有很多答案的時候,學生會感到很驚訝。這時候學生可能是茫然的,但隨著教師的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學生能回答準確,有的學生卻偏離了方向,但是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他們都在努力思考。這時候,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表揚,尤其要關注差生,這樣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生能提出不同的見解,當然,只要學生敢說,教師就要給予鼓勵?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有的學生考試成績非常好,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就會膽怯,動手能力比較差,很多任務都不能自己完成。學到的知識不能應用到實際中去,數學學習不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學習它就沒有意義了。所以,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課,教師都要把數學問題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錢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可創設超市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買東西,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給了售貨員多少錢,應找回多少錢,還剩多少錢等這些問題。這樣,在具體情境中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把數學學習和現實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利用作業評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體、恰當、合理的作業評語不但能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還能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對一些做得認真、正確率高的作業,教師可以在作業下方寫上“你的想法真獨特”“你是小天才,計算高手!”“你真聰明,教師為你感到驕傲!”對于作業出現錯誤的學生,可以用“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你肯定還有高招,加油!”對于差生,教師要努力找他們的閃光點,適時給予鼓勵,比如,“有進步,繼續努力!”“你很努力,教師真為你高興,付出肯定會有收獲。”“你努力,你成功。”“你準行,教師相信你!”“只要堅持不懈,你會給教師和同學們帶來驚喜的!比绻處焾猿质褂脦в懈星樯实脑u語,不放棄一個學生,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期望,增強自信,逐步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偠灾瑪祵W和生活密不可分,只有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知數學,他們才能明白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真正理解數學知識,學到數學知識,熱愛數學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搞題海戰術,或者教學內容偏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教學導致了學生思維僵化,更不利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實踐,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去實小聽課后的幾點體會

          前幾年我經常見到這樣一些數學課:有的教師講得井井有條,知識分析透徹,算理推理清晰,學生聽得輕松、明了,但稍做變化就往往束手無策;有的教師設計了許多細碎的問題,師生之間一問一答,頻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暢,但結果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卻并不理想;有的教師注重精講多練,課堂上教師出示不同類型的習題,但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的只注重部分優等生,大部分學生作陪客旁觀,個別學生更如霧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這些課不加以改進,勢必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筆者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面向全體,絕不丟掉一個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王梅老師在教5的乘法口訣時,先讓程度一般的學生,說出4個5相加的結果,再指名其它同學得出5的乘法口訣,并滲透了乘法交換律得出4乘5或5乘4,結果相同,而后以拍手掌、開火車的形式,輪流說出1—5的乘法口訣。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二、重視學生活動,關注學習過程

          “數學是人們在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應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只是接受現成的數學知識,而應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想縱身發展?琢⑿吕蠋熃虒W有余數除法一課,出示問題情境后,先讓學生將23個小棒分成4組擺開,結果余3根,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得出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桌蠋熢诮虒W有余數除法,余數與除數的'關系時,引領學生嘗試16到25各除以5得出各自的結果,并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最后得出余數小于除數的結論?桌蠋熢谶@一過程中,做到了凡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親自體驗,決不去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口答的,教師絕不帶講。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嘗試成功的喜悅,真正做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加強數學的應用,注重學用結合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業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數學教學中,注重數學的應用,注意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運用數學知識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張芳老師在教學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時,引導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如磨面機上的主動輪、從動輪的皮帶,打字機上的色帶等,都是根據這一原理制造使用的。張老師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以驗證。

          我們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認真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更要關注學生,注意學法指導。在教學中,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進而提高同學們的創新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性。鍛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可以減少學生大腦加工數學概念、作業題目意思出現理解錯誤的概率,提高學生隨機應變理解知識點的水平,發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本文根據小學生理解力發展水平,簡要闡述了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的方法。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時候比數學計算對學生生活幫助更大。數學閱讀能力是一種理解知識的能力,不僅體現在理解數學作業題目的能力,也體現在理解數學知識潛在表達的含義能力,減少學生死記硬背、套公式的學習誤區,讓學生融入到數學當中,跟隨課本的介紹和老師引導,學會“理解數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閱讀理解的意義

          數學除了具有計算意義的符號,也包含很多語言知識。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是為小學生終生學習打下基礎。一切知識都離不開文字的傳遞過程,在學習知識文化時,閱讀理解在知識傳遞過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例如:老師解釋“加法”的意義,加法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或者量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數或者量的計算過程。這些涉及數學本質的概念知識就需要學生有比較好的理解力,才能在課堂上理解數學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小學生智力發育不均衡階段,不能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劃分,認為每一個學生都不需要數學閱讀能力鍛煉,就能理解數學表達的意思。簡單粗暴對那些閱讀理解能力發育較慢的學生給予“笨”的評價,會消耗掉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強化小學數學閱讀的方法

          (一)提高老師對數學閱讀的認識

          傳統小學數學教育一直圍繞計算展開教學活動,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沒有得到開發,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水平的發展。教師應提高對數學教學閱讀理解的認識,根據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語言閱讀理解的教學內容,教育學生學會信息加工、信息篩選、信息重新組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條形統計圖知識時,除了教給學生認識統計圖,繪畫統計圖能力之外,還要注重對概念和方法的教育,不能將知識單純的變為計算和繪圖,這會脫離實際生活。當老師讓學生畫出一個統計三個蘋果、兩個梨子的統計圖時,要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所表達的含義,學會用語言表達統計圖的內涵。老師應科學的看待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數學課堂上適時加入閱讀訓練內容,讓每一個學生數學水平得到提高。

         。ǘ┦褂每茖W的方法提高學生數學閱讀水平

          數學閱讀教學內容不像語文教學內容一樣貼近生活,數學閱讀教學更專注數學知識,顯得專業性比較強。學生在學習數學閱讀時,一般是根據老師的教學活動和課本知識點介紹,才能理解書本和老師講述的含義,因此,老師在教學當中對于數學概念,要咬文嚼字、圈點化批,逐字逐句教會學生數學語言想要表達的知識內容。例如:在學法時,老師說將6個蘋果平均放在2個盤子里面,一定要重點講解什么是“平均”,因為,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立即明白“平均”所表達的含義,特別是小學語言能力發育較慢的男孩子,他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成人不同,應多理解智力處于發展當中的孩子。老師可以根據小學生智力發育特點,使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講述題目的意思,可以帶六個蘋果兩個盤子,向學生演示平均分配蘋果的過程,讓學生知道每個盤子放3個蘋果是“平均”,其他的方式都是“不平均”,使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理解題目中的意思。

         。ㄈ⿴熒觿撛O多彩的數學閱讀環境

          現代教學一直提倡教學質量,主張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采用繪畫幾何圖形、線段圖形、數量關系式模式,增強學生思維的敏感性,從多個方面激發學生潛在閱讀能力。閱讀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學可以有生活經驗這個切入點,讓學生在閱讀時就能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畫面,數學教學也可以借助這種經驗,增加學生生活中數學經驗。數學課堂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加減乘除”的含義。例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做活動,將學生分成小組,拿著課本中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活動表達出課本題目的意思。老師問學生3個學生加2個學生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5人一組,表達出課本中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有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老師詢問學生:6個人除以2是多少個人?學生迅速組成3人一組,通過游戲過程提高學生對數學能力,能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解決問題,每一個孩子思考問題方式不同,同一種方式不能奏效,使用另一種方式學生或許就能融入學習當中,提高數學成績。

          三、小學數學閱讀對學生數學能力培養的好處

          提高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可以提高學生整體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數學課本和題目的理解能力,減少學生概念題、判斷題、操作題、應用題丟分情況,提高學生綜合成績。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種改變學生思維的過程。很多小學生表示題目會做,但是在看題時,不知道為什么馬馬虎虎、走馬觀花的看錯了題目,原因就是學生閱讀能力不高,根據自己以往經驗理解題目意思,導致出現各種粗心大意的事情。閱讀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學生能根據自己所看到的文字,很快明白題目的要求,理解知識點內容。結束語提高學生數學理解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減少學生在文字加工過程中,題目意思的曲解和錯解概率,幫助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在這節課當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時結合引導學生畫圖的方法,再配合假設法。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

          兔頭和腿之間的關系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 、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么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只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只。說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 、我在假設之后怎么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么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后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 、沒有出示一個完整的表格,在引導學生用簡便方法調整假設時的講解上不直觀,只有部分優生能理解。

          4 、由于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后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后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于練習。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1

          6月16日,我縣舉行了小學數學公開課的教研活動,有幸在我校進行。我認真聽了四位老師的示范課,讓我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

          這四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四位老師在課件里呈現游戲,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有一手與學生溝通、拉近師生距離、營造和諧氣氛的絕活。如一小的張老師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中,通過獎勵學生小貼人,評智慧之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華電希望小學王老師在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創設三個小朋友欣賞畫片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次公開課,老師們都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豐富的、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情境創設真正成為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激情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如壺泉小學的李老師在教學《分米、毫米的認識》時,用一篇日記,創設了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貼近的情境,引出了有關生活中的長度單位的正確使用問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

          與學習的熱情。

          在這些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心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如壺泉小學的劉老師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明白算理,然后又利用課件把擺小棒、撥算珠的場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當個位上的數字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1”的算理,在學生充分理解后,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題,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

          總之,這幾位老師的課充分展示了教師的綜合魅力,很值得我學習。今后一定多向其他教師學習,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在教學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2

          小學數學的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我認為,如果不對好課的標準進行重新認識,勢必會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一堂小學數學好課的評價標準。

          1、要面向全體學生

          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著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不意味著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于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發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余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采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為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2、要關注學習過程

          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參與概念、法則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知識的思維過程。具體說,教學時應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新知學習的必要經驗和預備知識,從而為新知學習提供認知固定點,提高學習者認知結構中適當觀念的可利用性;應啟發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找準新知的生長點,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基礎,而且充分考慮學生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已了解多少,從而確定新知學習的起點;應突出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在比較中發現矛盾,引發認知沖突,使學生達到“憤悱”的狀態,為學習新知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保持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3、要注重學用結合

          一堂好課,不僅要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還應使他們懂得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一方面,數學課本中有許多知識的教學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統計知識及一些應用題的學習,都是從實際出發,經過分析整理編成數學問題的;另一方面,由于課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許多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事例未能進入課本。因此,教師應處理好數學的學與用的關系,注重學用結合,進一步認識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注重學用結合,應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數學應用性因素,堅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出發;應盡可能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數據編制數學問題,體現數學與生活相伴;應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改變封閉式的單向結構為開放性的多向結構;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索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和應用中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4、要著眼全面發展

          在數學課上,學生們除了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智能,還帶著自身的情感、動機、需要等一并投入課堂;學生們除了與教師交往外還與同伴之間進行相互交往;學生們除了認知、情意方面的發展,還包含群體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及交往意識與能力等多方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3

          一、以上課為中心來安排學習程序:

          上課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形式,作為一個學生,也需要以上課為中心環節來組織自己的學習程序。就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可歸結為以下的步驟:預習-聽課-復習-作業。

          預習能夠初步了解所學章節的知識結構,聽課時便于縱觀全局,把握重點,帶著預習中不懂的問題去聽課,能使聽課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有的防矢。通過預習還能及時發現自己過去該掌握而沒掌握的知識,逐漸提高自學能力。

          預習時可以通觀全局地瀏覽式地預習,了解即將要學習到的大體內容,今天老師講啥,心里明確。也可以細致地預習,并提出不懂的問題,以便于聽課。

          聽課要聚精會神,但并不是四十五分鐘全部是“一級戰備狀態”,要有張有弛,邊聽邊思考?筛鶕A習時確定的重點和難點有目的地聽課,千萬不要在教師講課時忙著記、寫或做一些小動作。

          復習是對所學知識的重溫,可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分類,哪些需要記憶,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練習技能和技巧哪些需要學會運用,然后結合做題,加深理解,鞏固記憶;也可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結構;

          還可加深、拓寬所學內容,鞏固學習效果。

          按時做作業是必不可小的,及時、獨立做作業,對不會做的,要發揚“不恥下問”的精神,問老師、問同學,弄懂弄通后再獨立完成,不要依“葫蘆畫瓢”--照抄,或“死搬硬套”公式、定理。

          二、科學支配時間,制定學習計劃:

          我們的課余時間并不多,要充分利用其為學習服務,合理分配學習與休息、娛樂、體育鍛煉的比例,就要制定每天的作息時間表,科學安排各種活動的時間分配,并將一天內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分成小塊,納入時間表中,但應強調的是,時間表的制訂是用來督促學習的,不是用來擺設的,既然制訂了,就要執行,就要照做,否則也就沒有制定的必要了。

          三、學會記憶:

          記憶的方法很多,每個人的腦力條件不同,對各科的愛好程度也不同,所以不能強調哪一種記憶方法對自己有效,但應注意的是:疲勞會降低大腦的工作效率,要休息好。不會休息就不能很好的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記憶也是如此,所以要對被記憶的對象有興趣。強烈的動機,可以促進記憶;對被記憶的對象充分理解,可以加深印象;聯想能夠使腦細胞變得敏銳和活躍,提高記憶效率;有效的反復,是記憶之父,恰當的重復,是記憶之母,可進行有效的反復,恰當的重復,增強記憶效果。另外,“好記性不如濫筆頭”,記憶時不妨試試邊記邊寫,效果肯定不錯。

          以上所說,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但對具體的每個人,便有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這需要同學們自己在學習的實踐中加以探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4

          小學階段,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小學的數學教學,最令我煩心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原因較多,也是比較復雜的,我個人認為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本身的特點,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及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也是很關鍵的。于是我在教學設計中不斷的反思,上課前認真準備,同時我還積極的通過其他途徑來完善自己的每一節課堂教學。

          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級學生,學習上困難比較大的學生特別多,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于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實行幫教活動,每一個學困生都找到一個學習優秀的好朋友來每天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和考試,教師定期進行抽查。

          (2)我作為數學教師每天的工作計劃中就有關于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3)學困生自己制定出具體的學習目標,以不斷促使自己努力。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氣氛不活躍,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要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最撓頭的是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同的方法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通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中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以我現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差生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方法,更有甚者連練習題都不愿意做。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學生,我認為我們可以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這樣差生會更差,作為教師應該及時補差,不讓學生掉隊。

          總之,我覺得,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收到實效,避免失誤。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篇25

          一、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使反應的而非反思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使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錯誤的。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區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她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她不僅能“做”,還應當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等方面去開展。簡單地說,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蘇俄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中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閱歷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完成教學。比如平時我們在上課的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饋后卻發現很多學生還是糊里糊涂的。說明了我們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1、自我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把自己學習數學的經驗作為選擇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參照,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學生,都學過數學,在學習過程中所品嘗過的喜、怒、哀、樂緊張等經理對于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迪。當然,我們已有的數學學習經歷還不夠給自己提供更多有價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們可以重新以學生的身份參與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并有意識的對活動過程的有關行為作出反思。

          2、學生的角度。

          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益,教得好是為了促進學生學得好。在新課標中,有些習題,如最優化方案,讓學生去選擇租車、買票等方案,當我們向學生介紹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時,學生表面上聽懂了,但當他們自己解題時卻茫然失措。所以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時一致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3、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開展有意義的討論。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后分析等。

          4、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使我們的教學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經驗的小天地里,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后東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沒有反思,專業能力就很難有實質性的提高,而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1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教學反思數學10-20

        精選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01-08

        小學數學的教學的反思10-3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1-26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