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
設計理念: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一課,三年級的學生,對于“沉和浮”有著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同時他們對于“沉和浮”也有著許多似懂非懂的問題。這一課的教學從學生觀察小石頭等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開始,引領學生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確定一個統一的觀察標準,為后面對沉和浮的探究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情況”。這一活動的設計并沒有直接讓學生將物體放到水中去觀察,而是引導學生經歷一個猜測及驗證的過程,因為,學生只有在經驗與事實產生矛盾的時候,才能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發現并提出問題,此時適當的對學生再做以提示,引導學生建立比較的概念,從而輕松的解決本課的難點,同時也為今后此類實驗的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觀察關于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推測、驗證的活動過程,并能獲得關于物體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二、能力與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觀察研究的結果進行簡單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經過簡單的推測、實驗的活動過程,獲取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難點:引導學生推測、實驗、觀察、交流,獲取物體在水中沉浮與物體大小、輕重關系的認識。
教學準備:
1、教師演示用的木塊、石頭、浮標。
2、小組觀察研究用的泡沫、西紅柿、橡皮、牙簽、大頭針、螺帽、蠟燭頭。
3、小組觀察或演示用的大小一樣、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材料一組。
教學過程:
一、我做過,我知道。
1、引言激趣。老師出示石頭、木塊、浮標。
2、直接進入課題,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我猜猜,我試試。
1、請學生從桌內輕輕拿出材料袋,認識物體。
2、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測物體的沉浮。
3、學生匯報猜測結果。師提出問題:根據什么來猜測的?
4、引導學生用實驗來檢驗猜測的對錯。在實驗前提出要求:(1)大家要學會分工合作。(2)請將物體依次放入水中實驗。(3)注意仔細觀察。(4)將實驗后的物體擦干放回材料盒中。
5、學生匯報。
6、老師小結:看來,猜測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通過親身實驗,才知道哪些物體在水中會沉,哪些會浮。
三、我來想,我來做。
1、老師提出疑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什么有關?
2、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及時提出本節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有沒有關系?
3、老師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并放手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老師巡視指導。
4、請學生來匯報想法、實驗結果。在交流中獲取答案。
5、小結并板書: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輕重是有關系的。
四、我經過,我來說。
1、通過學習這一課,鼓勵學生說說收獲,談談感受。
2、老師做演示實驗。
3、下課!
總結:
浮標運用明概念、判斷有標準,利于后續活動。
在學生思維沖突、迷惑處引導,教學才會有效。
現象與本質,學生口中說出浮力、密度,接下去研究大小、輕重與沉浮的關系,學生已有認知基礎是否利用?怎樣利用更有效?
老師要給予重視,再加追問:與什么密度有關。
學生各組意見不一樣,可喜?可憂?還是無措?
無疑到有疑,到新的疑,小疑則小進,再疑則再進,一節課如此者四,課始于疑,課終還有疑,學生質疑,教師激疑……疑是學習起步。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2
天氣幾乎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從前面這兩個課時的情況看,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天氣有了初步認識。但是他們還不清楚天氣的基本特征,不知從那些方面描述天氣,當問及“今天天氣怎么樣?”的時候,他們往往回答“秋天來了”“今天好冷”等等。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描述天氣,并且意識到天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高關心天氣的意識。由此開始“天氣日歷”的學習,使得他們的興趣更加濃厚。
通過天氣符號的認識和學習,讓學生具體去制作天氣日歷表。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東南風、西北風、無風、微風、大風、小風、0級、1級、2級、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陰天等術語及天氣符號反映在天氣日歷表中,并根據日歷表統計一季度、一個月、一周的天氣情況,以后分析“天氣日歷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讓學生了解天氣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我們該如何去做,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學生能否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并記錄,還有待于老師的督促指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3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F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反思 在近兩年的小學《科學》課堂教育教學中,深感《科學》科目教學的不容易,深知《科學》教育教學的艱難與困域。現對本人在《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中的體會做一梳理與反思。
一、 觀念滯后 《科學》是一門較為綜合的對學生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非常有益的學科,但是現在有些教師(包括本人及學校某些領導在內),對此學科都當作傳統中的副科目對待,導致諸多教師在《科學》教育教學中都有不嚴格、不規范、不認真對待態度,也導致了學生對學習《科學》此科目的馬虎應付態度。同時也致使學校對《科學》教育教學管理質量的低下,從而造成學生在整體素質的缺陷,誤人子弟,殃及社會,損于國家。這是何等的嚴重問題!頗值得教育界的重要人士及各基層的諸多教育工作者與各領導的熱切關注、支持與幫助。同時,也很值得相關的直屬管理領導的認真反思。制度是否健立健全了,制定的制度是否真正落實執行了,落實的程度如何,基層的某個角落是否存在有“被遺忘的角落”,是否有弄虛作假的行為,各學校各教師是否尚存在馬虎應付的心理,如何處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等等。這都是需要教育直屬界的領導的認真、踏實、嚴肅對待與落實的嚴峻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話一句,一切都是假工假做假應付假態度!總之,領導、教師的新課改的教育教學觀念必須要徹底、徹底的改變。
二、理念欠缺 國家對各課程的改革已實施幾年,可以說國家各教育培訓部門每年都進行了相關的各學科的課程項目的有計劃的有系列的教育培訓。但效果是不是很好,想必大家心里面都有個底。實話實說,現在我們的諸多教師都是被傳統的教育教學的舊觀念嚴重束縛著,在小學都是把語文、數學當作主科目看待,其他的都是副科目。在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培訓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嚴重心理,特別是某些學校的主管領導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偏科心理,致使在接受這樣的“副科”教育培訓時,教師馬虎應付,甚至有些學校領導明知有這樣的相關的“副科目”的教育培訓,而沒有派相關“副”科目的教師去進行相應的教育培訓,導致了教師在進行這樣的“副”科目的教育教學中,觀念難改,理念缺乏,教改無果,教育無望。譬如,某些教師在上《科學》的課時,只是把課文念一遍,學生在下面聽一下就算了事,至于其相關的實驗、活動或某種探索,一句話“學校的條件有限”就把本來是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的事情給搪塞過去了。還有更甚者的是,有些教師為了省事,上課時,直接把本該是由學生課中或是課后去認真思考、探討、交流或查詢來解決的時事知識、地理基礎常識或是政治常識等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致使學生都有了不愛思考、不想探討,不善交流等的不良習慣。學生在學習上的創新性思維、獨特的思考等能力都得不到應有的培養。這樣學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到伸手”,于是,教師教得多“死”,學生也就學得多“死”。另外,尚有部分年級的《科學》的任教教師,對所教學科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隨便選了部分內容來教教而已,當然這也可能與學校安排的《科學》科目節數太少的原因有關(有的一周只一節),這樣,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不知“天南地北”,學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科學知識,怎能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怎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怎能促進新形勢新課改“更上一層樓”,跨上新臺階。 因此,可以這樣說,作為新時期形勢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有責任認真學習新知識與新的課改理念,徹底擺脫舊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的束縛,用新理念、新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素養。同時,在工作中要有認真、負責、踏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新課改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辜負國家和人民付于我們的責任,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后代的子子孫孫。
三、 資源缺乏 農村鄉鎮小學,特別是邊遠偏僻的農村小學,在各年級的《科學》教育教學中,由于教學資源的嚴重缺乏,在教學中有許多都涉及到實驗、活動或需要上網查詢才能解決的各種問題,教師只能照書讀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的一筆帶過,把教學內容應付完畢就算“萬事大吉”了。于是都形成了領導不重視,教師不認真,學生不積極的惡的連鎖反應,造成了設了科目而又不重視科目的不良局面,浪費了課本、人才等資源,耽誤了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培養,影響了學生的一生。同時,也剝弱了教師的教學銳氣與消退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因此,本人熱切呼吁上級直屬主管領導、學校的主要領導和廣大教師都要積極行動起來,為中小學的各科目教學,特別是所謂的“副”科目的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教育教學進行的硬件環境,為我們的新課改做好步步升高的鋪墊,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好充分的準備。 總之,小學《科學》科目的教育教學,需要大家的共同熱切的努力與支持、配合與合作。同時,也特別需要《科學》科目的組織教學的領導與教師要努力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與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盡可能地把《科學》科目教得更加科學與精彩。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4
五月的“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幾分欣喜、幾分失落、幾分收獲。說實在的,科學課的教齡和同辦公室的姚老師一樣——再過兩個月才滿“周歲”(因為本人剛開始兩年都是常識兼體育,一直與科學無緣)。好在抽得一個“上上簽”——最后一節上課,有較多的時間準備。雖然以前也看多教學的內容,也聽過這一內容的公開課,但真正要輪到自己上臺了,還是很心虛,也許不是用“一點點”可以形容的。于是決定靜下心來好好把教材理一遍,還擔心對材料把握得不對,又參考了教參,總算踏實一點了,心中也有了教學的基本思路了。還暗自慶幸上周已經布置學生準備好了食物包裝袋了,不然可要“無米之炊”、“紙上談兵”嘍!
本課教學下來有一些成功之處,也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較好的地方如對教材把握較好,課堂上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參與性,以學生為本,以食品的保質期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點、有層次。不足的地方如對學生觀察的指導不夠,對保質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滲透不足等,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學生觀察需要教師一定的指導
“一切科學發現都從觀察開始”(我們科學教師標語)。的確,觀察在科學研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全面深入地觀察就沒有高質量的科學發現。本課開門見山引入學習的內容以后,放手讓學生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學生的反饋來看,顯然還沒有深入觀察,有的學生甚至是看到一樣說一樣,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學生較多地關注保質期、生產日期、配料、營養成分、生產廠家等文字信息,而對一些花花綠綠的圖片視而不見,對質量安全標識、條形碼、撕口等很少關注。這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如問學生我們從食品包裝上除了能獲取保質期、商品名稱等文字信息以外還有其他的發現嗎?這樣學生的關注點就會像條形碼、鋸齒形等非文字的轉移,從而更加全面地從食物包裝上獲取信息。
2、科學探究也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
在教學課的第二部分“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的時候,我采用一袋從抽屜中翻出來的麥片引入,這樣很自然地引起學生對保質期的注意。但教學后總感覺還缺少什么?保質期固然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內容,但生活中學生在選擇食品的時候是不是只關注保質期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食品的名稱、商標等因素也非常關注。所以我覺得這個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點,比如老師準備到超市買鮮牛奶,請同學們介紹介紹自己平時如何選擇的經驗。在學生介紹的中,對食品商標品牌、保質期、生產日期等都會有一個選擇的過程,經過交流、討論學生自然會選擇一些質量把關較好知名度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從中挑選沒有超過保質期的,在都沒有超過保質期的情況下,選擇生產日期近的更新鮮等,同時注意一些“早產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過度到比較幾種食品包裝袋上保質期的長短,猜測影響保質期的長短的因素、尋找證據等環節。這樣的情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他們的生活經驗支撐。
3、材料呈現需要有一定的結構
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我覺得這就需要借助有結構的材料。在準備材料的時候,有幾個組我特地準備了達能酸奶、鮮牛奶、罐裝牛奶;保質期相差較大的蛋糕、餅干、咖啡等。這些有結構的材料能夠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裝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點等都可能對保質期的長短產生影響。利用這樣有結構的'材料為學生影響保質期長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避免學生只憑自己主觀猜測,把猜想當結論的做法,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課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勵措施
在平常的上課、聽課過程,很多老師們把一些課內完不成的探究任務延伸到課外,這本無可厚非。但課后能夠真正去開展研究的恐怕寥寥無幾,延伸的實效性大打折扣,課結束后也很少有人問津。這樣,課后延伸便成為了“美麗的謊言”。本節課除了下發對食物配料的調查表以外還用一些食品包裝袋的小制作作為認真完成作業獎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課后學生的反饋來看效果也非常好,學生通過上網、看書查資料,或者詢問一些食品廠、醫院里工作的親戚把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對人體產生的影響等都進行了調查。當然,實際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獎勵學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勵為主,在下節課上課的時候對認真完成調查的小組大加表揚,獎勵紅五星,加分等激勵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勵,學生完成的數量和質量一定會更好!
5、科學作業需要一些靈活處理
就目前為止,筆者看到的、聽到的各級各類的科學公開課中,基本都是科學探究活動從頭到尾,從來沒有要求學生做科學課堂作業的?茖W作業都無人問津,儼然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那么,科學課真的不需要做作業么?筆者不敢茍同!有關部門組織很多的專家編寫了作業本,我們的學;隋X購買了這樣的作業本,難道就這么置之不理!再說,科學探究也并不意味著不要做作業了,對所學科學知識、方法的鞏固還是很有必要的。課堂上對科學作業不聞不問,什么時候讓學生來完成?科學作業究竟該如何處理比較合適,筆者認為應該視作業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取舍,也可以在課的過程中適當穿插等。本節課根據作業本的內容,(1、觀察一種食物包裝袋,你能從包裝袋上獲得哪些信息?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和保存方法。)讓學生在收集食品包裝時完成。雖然這里沒有老師的指導,學生的觀察、比較可能不是很仔細,但這是初步讓學生去有意識地從食物包裝袋上獲取一些信息,而不是僅僅完成收集幾個包裝袋的任務。這樣也可以節約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對讓教學的重點觀察研究幾種食品的保質期及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時間,而不是匆匆地走過場。
也許應該感謝這樣的一次機會,讓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機會,了解到要真正成為一名科學老師還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5
轉眼間,一個學期即將結束;仡櫼粚W期的科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一學期來,我本著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力、努力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為原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應該說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目前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的重要性,并下決心以我微薄的力量來推進我?茖W教育的向前發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立足課堂,教師要從常規課上要質量。"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后"這幾句精辟的話一直指導著我的教學思想,盡管課時任務重,我仍盡力精心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松愉悅的情境進行教學,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交流共同進步。一學期下來,我積累了不少教學經驗,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一、縱觀全冊、制定計劃
學期初,縱觀各冊教學內容,雖然是帶了幾年的老教材(期間也有不少改動),但不能一條老路走下去,根據學,F行條件與學生實際制定可行的教學計劃和各冊實驗計劃,力求創新且更具實效。
二、潛心鉆研、設計教案
教要成功,備要當選。雖然網絡上有鋪天蓋地的各種版本的教案,如果只是簡單地“粘貼”后草草地“和盤端進”課堂,可想課堂沒有“深入”怎能會有高質量的“淺出”。
教材與教參已經被我讀了幾遍,但仍然能讀出新內容,一遍遍地潛心深入教材后,對教材的把握更準確到位,對教案的設計也就更加胸有成竹。實話實說,我有兩份教案,有一份是備檢查用的,另一份是真正為課堂教學準備的,字跡不算工整,多處涂改現象嚴重,那是我對教材層層深入理解不斷完善方案的過程,也是一次次地在心里與學生對話模擬教學的過程,有了課前的演習,()教學流程自然更加順暢,一些意外基本也能在“意料”之中,能較輕松地化險為夷,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
三、精心準備材料 適時提供
“科學課是以探究為核心的活動課”已經被絕大多數科學教師接受,簡言之,科學課就是活動課,活動是以材料為載體的?茖W課的備課重點不僅在備教材和學生,另一重點還在于備材料,材料準備的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因此在學初制訂實驗計劃時就統籌了本學期各冊實驗教學所需的材料。儀器中配備的有哪些,還有哪些是沒有的,哪些實驗材料是需要動手制作的,哪些材料需要臨時購買的,均做到心中有數。如五年級《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幾個單元的許多材料都需要自行解決,有的一課有幾組實驗,所需實驗材料多而雜,課前準備材料上常常要比上課所花的時間多幾倍,看到孩子們持久深入有效的探究感覺到幾倍的付出很有價值。
四、網絡資源 優化課堂
把網絡資源運用于科學教學中,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五年級《地球的運動》單元和六年級的《宇宙》單元,對于離我們遙不可及的宇宙天體的運動,雖然我們課堂上用模擬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運動變化規律,但當龐大的太陽系、銀河系,浩瀚的宇宙畫面呈現于學生面前時,多媒體的音像動畫魅力深深地吸引著學生的眼球,教學效果更佳。有的單元雖然很直觀,但操作起來并不容易,比如三年級的觀察《鳳仙花的一生》,我們的鳳仙花已經種下去兩個月了,至今還未開花,大概在等到放假后才能開花吧,為了能讓學生看到鳳仙花一生的生長變化,利用了視頻展示,效果相當不錯。
利用網絡資源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我也同樣享受著網絡資源的優勢。備課中遇到了小難題,學生的質疑問難“百度一下”基本可以找到答案,當然受益最多還上我入住的家園“探索博客”“科學視野網”,在那里,博友們無私上傳著多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案設計、課堂實錄、教學反思都會對我的課堂教學起到極大的幫助,分享大家辛勞成果的同時,我也會將自己潛心設計的教案、教學中的得失呈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同進步。
網絡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促進我的專業提高與成長。
五、興趣小組活動 延伸課堂觸角
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滲透著科學技能與習慣的培養,能進一步消化課堂所學知識,并擴大知識面和提高深度難度。
課堂時間緊縮為35分鐘后,許多的探究實驗課進行了實驗后,總結階段總是那樣的匆匆又匆匆,鞏固練習的時間幾乎沒有。科技興趣小組活動中可以進一步得以鞏固應用?萍寂d趣小組活動起到了補差補缺、因材施教的作用?萍夹〗M是面向有興趣愛好有特長的同學。對于好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得以提高、鞏固興趣、發揮特長,以他們為主參與各項競賽,起到榜樣作用,對于學習有困難,注意發揮他們一技之長、培養好的學習品質,密切師生關系,溝通情感,以減緩課堂教學的壓力,淡化他們的消極情緒和負面影響,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科技活動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發明小制作的同時,也在為課堂教學提供實驗材料和教具。如飼養蠶、種植鳳仙花;制作滴漏與鐘擺,自制顯微鏡等。使我們的科學探究活動在得以順利進行。
有收獲也有不足之處。
1、科學教研氛圍仍不濃厚,教研活動不能定期開展,需要引導領導、家長的足夠重視。
2、每周兩節科學課時間時間太緊,只能帶領學生勉強完成科學探究活動,雖然課堂花了許多功夫但不能進行及時復習鞏固導致學生遺忘現象較普遍。
3、實驗室管理、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有待加強。開學初盡管對每個班級進行了常規教育,平時教學中也會間隙地滲透常規教育,仍不能完全避免實驗桌凳被涂抹亂畫現象。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6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采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么會生銹?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地球上會有空氣?”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蔽艺f“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蓖瑢W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欲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并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7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的職責和目的是:注重培養同學良好的科學素養,經過科學教育使同學逐步領會科學的實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并樹立社會職責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進行具體操作,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而科學素養的構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構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當科學啟蒙任務的科學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現將自身的科學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資料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齊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學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同學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同學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同學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同學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同學,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同學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才干得到發展。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經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本事。如教四年級科學《固體、液體和氣體》,出示課題后,引導同學質疑。問同學:誰能分清固體、液體和氣體?你能舉例說明嗎?為更好地理解物質的狀態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3.從矛盾之處質疑
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協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于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后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同學構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并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發明潛能。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8
本節課,我依據《課標》理念,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設計了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經歷探究、模擬實驗、拓展知識這幾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引入,以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要探究的問題當中去,所以在課程的開始我便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旅游”來展開聯想,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焙茏匀坏囊稣n題:食物在體內的旅行。然后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疑問題:旅游時需要導游,而我們今天的旅行會由誰來當導游最合適呢?食物導游會帶我們去哪里呢?旅游路線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就油然而生了。當學生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并不能夠做出準確的回答,他們就用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解釋,所以這個活動的主要意義是調取學生對于食物消化過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在這些初始想法的基礎上由后續的活動構建新的認識。
二、將猜想、實驗、思考、交流這些探究的科學過程充分讓學生經歷,在探究中學會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在學生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之后,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呀,怎么辦呢?讓學生掀開老師早已準備好的各種食物,讓每個人都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吃一口,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口中和食管中的運動狀態并進行假設和猜想,食物旅行還會經過我們體內的哪些地方?為了更貼切的感受食物在食管中的運行,當下咽食物的時候學生可以主動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對于食物在體內的其他地方的旅行學生可能感受得不是很明顯,在此環節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討論研究食物在體內的旅行路線并繪制出一幅旅行圖。
三、讓學生學會探究。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靠教師講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知識結論,絕不是科學教育。所以在學生猜想之后把正確的旅行圖展示給大家,讓學生觀察對比,找出差異,可以和同學之間將剛才有爭議和有共同意見的地方找出來共同研討,加深理解。將發現的規律應用于實踐,并進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題:各器官具有什么特征,分別起什么作用?
不足:在學生實驗之前沒有針對實驗的目的和作用進行相應的闡述和說明,而且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不準確的地方沒有加以強調,有些操之過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我想在今后教學中這些問題值得注意和研究解決。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9
這節課準備環帶明顯的蚯蚓是很重要的,買的掉魚用的蚯蚓環帶不是很明顯,于是去校園里挖,發現現在大的那種青蚯蚓居然沒有環帶,挖到最好的是有些紅的比較長的蚯蚓,環帶很是明顯,而且這種蚯蚓非常活躍,在水中的反應也很明顯,適合課堂上觀察使用。配合使用大型的青蚯蚓,它的環節更加的明顯,觸摸可以發現特別粗糙,放大后可以發現其剛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蚯蚓概念。六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引導學生親近小動物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蚯蚓,很多學生會不愿意親近它,女生更加,課堂紀律會因此出現問題,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0
核心提示:這節課中種子發芽實驗主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種子發芽實驗的全過程,進一步體驗需要控制一定條件的對比實驗方法,培養學生按照實驗計劃持續觀察實驗過程和時間的能力。
這節課中種子發芽實驗主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種子發芽實驗的全過程,進一步體驗需要控制一定條件的對比實驗方法,培養學生按照實驗計劃持續觀察實驗過程和時間的能力。這兩課意在通過“種子發芽實驗”這樣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交流制定實驗計劃——準備實驗裝置——猜測實驗結果——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四個環節,讓學生根據具體問題來選擇合適的材料,并有目的地對材料進行組合,從而提高學生選擇材料的能力和創造能力。我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本著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自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意識到科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種子發芽主要具備水、溫度、空氣三個條件。因此,在上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目的就是將我的一些認識和觀點能在教學中有所體現。在學生進行設計實驗之前,先引導他們仔細思考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怎樣控制好條件等,然后討論制定好實驗計劃,再組織準備塑料杯2個并注明實驗組與對照組,綠豆6粒、紙巾2塊,實驗的步驟按書上要求進行,分別提醒怎樣控制好水、溫度、光照。最后要求學生根據實驗計劃,每個同學回家實驗并做好記錄我請個別同學向全班講述自己所做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有關數據以及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這樣就把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最后老師做歸納性總結。學生的實驗數據基本上比較符合實際情況,有的甚至是非常接近,這是非常讓人欣喜的事。從實驗情況看,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仔細觀察、分析數據、整理信息等,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次實驗很成功。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1
。ㄒ唬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一般都是從具體的事物逐步過渡到抽象的概念。物體是非常具體的,有形狀、大小、氣味、顏色等可以直接憑感官體驗的特征,而物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研究的是其很本質的東西,如各種單質與化合物的基本性質,這些內容絕大部分必須在中學的化學課中才學習,故小學生很難把握物質的真正含義。材料可以作為這二者的中介,它比物體抽象,比物質具體,是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概念,也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東西,如木材、玻璃、塑料、金屬等。(二) 這是一節比較輕松的課,我沒有準備一件器材,直接拿著課本和作業本就走進了課堂。從尋找身上的物品來判斷材料,到尋找書包里的物品判斷材料,最后尋找教室了的物品判斷材料。在前面三個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幾種常見的材料名稱就水到渠成了!課的重點部分教學完成很是輕松!課的最后一部分內容是描述常見材料的特性,課本提供了木頭這種材料的描述范例,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我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常見材料進行模仿著描述,結果顯示:學生間的差距比較明顯!描述這方面的能力在前面的教學中也已經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這容易導致課堂凌亂、浪費時間、降低教學有效性!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是一個值得自己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2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另外結合我鎮的16字教學模式,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F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談談:
一、教師要鼓勵學生敢問、敢答。
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加以改革、更新,采取16字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發揮主體性,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第一次接觸,有的資料他們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把所思所想拿出來。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合作探究。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資料相差略遠或者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們要先給予進取鼓勵,贊揚他們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啟迪,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我們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解放他們,鼓勵學生敢問,愛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能夠經過“親歷科學”這一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育學生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敢問敢答就是成功的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教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能夠提問,也僅有在大家互相提問的過程中,自我才能得到發展。
二、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經過教師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本事。如科學《學校里的小動物》,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蝸牛是什么們樣貌的它怎樣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從授課資料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資料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于小學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水》一課,一個學生提到:“水還能夠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么笑,怎樣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經過對水的存在形式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經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僅要研究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構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3
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這樣一點:科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覺得提得很好,很及時,很貼切,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心理規律,為學生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創造性的組織教學工作,F就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與老師們討論一下:
結合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初涉《科學》的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不會提問,只是感興趣,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我們應注意通過教師示范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科學課的課題上提問
在科學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學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如科學第四課《蚯蚓》,出示課題后,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蚯蚓是什么們樣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從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處提問
對授課內容重點、難點的提問,既有利于小學生研究知識,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提問組織教學。如第七課《土壤的保護》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說保護土壤呢?”其他學生聽后哄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為什么笑,怎么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水土流失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學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后,自然就會想到要保護土壤,防止流失。
3.從課文中的對立之處提問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對立之處,那正是編者老師們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九課《沉與阜一課,有這么一個學生活動;(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辦法讓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辦法讓它浮起來?(用8分鐘時到10分鐘)在活動前讓同學說一說用什么方法.同學們只說出了一個結果“要改變它們”.我說怎么改呀?同學們說“加水、變形狀.”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橡皮泥浮起來了,瓶子沉下去啦.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科學課的教學,我覺得不僅要考慮科學本身的特點,更主要的是遵循學生學習科學的規律,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學會科學思考,提問,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矗。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4
3月9到3月15,我參與線上頂崗實習的第四個7天,與第一個7天相比,我多了幾分從容和淡定,少了幾分緊張與新奇,雖然不能見到我的學生們,依舊是一件很令人遺憾的事,但是我一直都有增加與學生連麥的時間,也算是彌補了一下這方面的缺失。
1、3月9日,周一,相較于上周第一節的緊張,這周我更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更關注學生給我的反饋,網絡良好,沒有卡頓,家長同學也極其配合。這節課目是使學生了解花種子果實,為彌補學生不能直接接觸的不足,我盡量將課件制作的詳細,并輔助以視頻,方便學生理解。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依舊有很多不足;不能有序安排與學生的連麥時間和次數。
由于上課時間改為30分鐘,所以語速有些快,要注意調整課程內容
2、3月10日,周二,這節課還是科學課,我為學生講解了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相比較之前的課程,這節課的學習范圍又擴大了一些,課前比較擔心學生會與上節課的內容混淆,在過程中,也反復與學生強調,并且在課程開始就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但第一遍講解結束,學生們對知識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提升難度的題目,知識點更明確,采取學生連麥主講的形式,雖然當時軟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也還是達到了大家都會大家都懂的目標。從而也在備課上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教學內容偏難時,我們應如何教學?①多次講解,提出重點②輔助課后題,調動學生主動性。
4、3月13日,周五,沒有授課任務,但學校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如何更好的進行線上教學,主要為大家示范了授課軟件的各種用法。
周六周日,我將利用這兩天時間,備好下周的科學課,吸取已有的經驗,提高自己,為日后的教師生涯,提供堅實的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15
教學內容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大樹為觀察對象,以學生初學科學觀察的一般發展過程為線,通過幾個依次遞進的結構活動,讓學生經歷并體驗一次科學觀察活動方法及其意義的過程。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科學觀察的入門課,若能上好這一課,將為學生今后學習科學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教學的實踐,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經過課后的反思,我有以下體會:
本課教材,近似于一個初學科學觀察的孩子講述自己一次學習科學觀察的經歷。教材僅只有幾幅圖片和幾行文字,讓學生進行觀察,能看到的內容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我在教學設計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觀察活動:活動一,觀察圖片上的大樹;活動二,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活動三,實地觀察一棵樹。作為教師的我,角色也應該轉變,應從傳播者轉為促進者、引導者,做學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課時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們去獨立探究。應從開放的時間、空間、材料、信息當中巧妙的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讓學生學會能自主合作地參與探究學習大樹。
在活動一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所能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有的學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樹”。對于這樣的回答,其實不必在意。因為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科學觀察的概念。在活動二中,讓學生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有的學生回答的也只是對樹的一些零星感覺。但是,經過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有的學生這時候才明白自己還沒有仔細地看過一棵大樹,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產生了,科學觀察便從這里開始。在活動三中,我安排了進行實地觀察的三個階段:一、讓學生感悟觀察,明白觀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討論:我想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到更多內容?通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觀察是眼、耳、鼻、手(皮膚)等的多種感官的綜合活動。三、進行實地觀察。通過這一系列有序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把感知從隨意轉化到有目的的狀態上來,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經歷一次科學觀察方法及其意義的體驗過程。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 (精選15篇)】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4
2021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精選8篇)07-20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15篇)04-04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精選15篇)10-07
小學科學《用水測量時間》教學反思04-21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9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集錦15篇04-0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07
小學科學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