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可能性》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游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發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里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后又放回去,學生發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嘗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后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了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并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了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功。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大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己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己面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這里的原因是多樣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內容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課,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間。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而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在前列,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待及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待及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角色,不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最具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把社會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中,應探索與構建生活數學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解訣問題中鞏固學到的數學知識;鼓勵學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帶進課堂,試著用數學方法來解決。這既是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
二、創設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主關系,使學主放膽交流,敢于創新。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營造學生自主發展的課堂氛圍,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創設民主開放的課堂,關注每一位學主的發展。新標準的理念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這一理念,精心設計教案、內容及練習,確實落實充分地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課堂上都能生動活潑、健康發展。教材通過發現、探究及認知活動,使學生更多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探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自由開放的課堂空間使學生保持愉快而興奮的心境,自主明確學習目標,大膽設想,積極地通過書本認證或相互認證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3、組織有趣操作,培養學生語言表述和概括能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借用直觀演示、操作、組織游戲。故事導入等形式,營造富有情趣的教學氛圍,盡量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以及合作的機會。顯而易見,這樣的教學活動“不用揚鞭自奮蹄”,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地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達到較完美的認知狀態。在教學中教我不僅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還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現代教育觀。
4、建立多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為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為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于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時間單位比較抽象,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秒的具體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時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如:我讓學生隨著秒針走動時所發出的聲音一起感受1秒的長短;再如:我還讓學生在課堂上親身體驗1分鐘時間的長短——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22個漢字、有的學生在1分鐘寫出了60個數字、……,在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對1分、1秒的時間長短有了體驗,而且也初步建立起來了1分、1秒的時間觀念。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時間觀念,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我還在課堂上給他們補充了一些1分鐘之內所做的事情,如: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能播180個字,銀行點鈔機能點1500張人民幣、……這些課外知識的增加,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他們建立1秒的時間觀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我還增加估測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紅領巾大約需要用( )秒。這些題目的設計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秒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如:對學生珍惜時間的教育的力度不夠,多數學生雖然能從1分鐘可以做許多事中體驗時間的寶貴,但很明顯他們只認識到了,并沒有付諸實踐,這也是教師需要引起重視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對今后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在第一學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長”這一概念呢?這節課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理解了周長的實際含義:
一、在實踐中感知周長含義
對于“周長”的學習,不僅僅是讓學生體會周長的實際含義,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從而真正理解周長,形成表象。對此,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
1、指周長:
指一指手中不同圖形的周長;
2、說周長:
說說在通過指周長后你對周長的'理解;
3、畫周長:
用彩筆畫一畫手中樹葉圖形的周長;
4、找周長:
找一找我們身邊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長。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逐步建立“周長”這一概念的表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空間觀念。
二、在體驗中解決周長問題
在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環節上,我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尋找不同圖形的測量方法,可以獨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規則圖形),有的用繩子圍一圍,再量出繩子的長度(不規則圖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滾動(圓形).體現了從多種角度去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購物》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探索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在具體的情景中,能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計算對孩子來說是干巴巴的,既單調又枯燥。我想怎樣創設“購物”這一情境,把學生熟悉并十分感興趣的“購物”這一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首先,我以談話的形式導入:同學們,新學期開始了,圖書館需要添置一些物品,淘氣作為圖書助理員想邀請我們三(6)班的同學一起去,但是有一個小小要求,需要做對他出的口算題,在這兒很自然的對舊知進行了復習,同時也為新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時,我通過和淘氣一起購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由學生自己理解所給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學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錢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去展示,學生出現了多種算法:(1)12+12+12+12=48,(2)畫圖(3)口算(4)通過列豎式進行計算12X4=48。根據學生的`4種解答,我先鼓勵學生的做法,讓學生體會哪種算法既簡單又不會出現錯誤,由學生交流后最后得出列豎式,并結合教具來理解豎式計算的算法,讓學生了解算理,從而學會了本節的新知。
看了孩子們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自己解決問題,我心里不知有多高興,真的孩子的能力是無法估計的。我真是笑在臉上,喜在心里呀!因為,這節課不僅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了計算,體會了算法多樣化,達到了本節課預定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如何進行小組交流;如何傾聽、借鑒、反思,達到算法的優化;如何進行相互評價;如何學習數學等等。同時,也讓我明白了:課堂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能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課堂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有意義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心里產生一種懸念,進而達到以疑激學的目的。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折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并建立“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出示一個圖形的.一半讓學生猜整個圖形,在猜圖游戲中最后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二、開展有序、有效的活動。
1.首先在動手剪對稱圖形的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并嘗試著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欲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2.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么共同特點?”接著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折后,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折的方法親手驗證。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3.在充分的練習中鞏固。
給出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的名稱以后,我沒有更多的去強調定義。而是出示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漢字、數字、字母、平面圖形等讓學生去判斷是否是對稱圖形,畫出對稱軸等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去構建對稱軸和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有一個更準確、更深刻的了解。
三、感受數學的美。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驗數學的價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感覺,一種美感。本節課我抓住對稱圖形的特點師生一起欣賞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對稱圖片,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摸球游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上,教材安排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的環節,讓學生經歷實驗驗證猜測的全過程。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教材安排了“試一試”,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同時讓學生明白隨機觀念不是一次就能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兩次的試驗就能形成的,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諸如以上那個的錯誤觀點,需要教師適時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主要把重點放在讓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探索的過程讓學生發現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同時學會如何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進行合理大膽推測的。
學情分析
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感受了不確定現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這樣的詞語描述這些現象。在此基礎上本節課通過摸球游戲讓學生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詞語進行描述,單從知識本身來講沒有多大難度,但一定要讓學生在摸球游戲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到可能性的大小,為今后學習等可能性以及用數值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能對一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描述。
3、結合具體情境,能對某些事件進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二、方法與過程
以摸球游戲為情境,通過“猜測---試驗---分析實驗數據---推測”,讓學生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數學學習與現實的聯系,進一步培養學生求實態度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難點:利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不足及啟示:
一、課前復習占用時間太多,沒有做到好的開頭作用。
二、教學內容較于簡單化,解決的問題過于單一。
對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新接觸的學習內容,但豎式的書寫學生早已不陌生,甚至用豎式的計算有些學生也已掌握,這一內容已經不能夠成為學生愿意主動去探索的問題。
啟示:可加大教學內容的難度。
教學中教師可以把一次進位的兩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內容加入進來,可以在完成12×3、23×2、123×2之后,再回到最初的'情境中,把12枝彩筆換成18枝彩筆讓學生計算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從而可以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層次性,深度性,也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學習提示太繁瑣,課堂氣氛不活躍
根據學習提示,匯報展示環節不夠理想。教師一味地反復強調筆算乘法的方法這一問題,沒有提出新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沒有被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吸引,失去學習的興趣,促使課堂氣氛顯得沉悶而不活躍。
啟示:可增加比賽,從而增進學生的學習熱情。
計算教學的算理、算法很重要,學習起來也很枯燥無味。在教學上如果能夠設計一些激發學生挑戰的形式將會激發他們學習熱情。比賽這一形式就是一個好的辦法?梢蚤_展口算比賽,比哪個小組算得多且算得準;可以開展口算積分比賽,比哪個小組搶到的口算題最多,并算得準等。
這樣補充設計后,教學內容就會充實些,教學難就會深刻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濃厚些,課堂的教學效果就會活躍些。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設計的數學學習活動,通過觀察、猜想、估測、操作等活動,在多次的比較中,使學生逐步清晰對面積的認識。
一、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 。
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動手操作也是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有力保證。這節課每個人都鋪了樹葉和硬幣,給他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記憶非常久遠。
二、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有任務感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是用幾個簡單的故事,動畫來吸引學生已經不奏效了,更多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一種解決問題的責任。這一節課的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經歷直接看比大小,重疊后比大小,鋪紙條比大小,鋪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過程中理解了面積的意義。
三、為學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間
在比較一塊長方形和一塊正方形面積的大小時,給了學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和時間,最初學生想出很多辦法但比較麻煩,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挑戰,接下來他們就思考和實踐更好的方法,這個過程正是他們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由于每一次鋪完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探索的興趣也就更高了。
四、讓學生感悟和體會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
在學生感知面積大小時,讓學生動手操作,開始用不規則圖形——樹葉鋪,到后來用規則圖形——正方形來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近似到準確的比出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到數學學習也是一個由不嚴謹到嚴謹,由近似到精確的過程,由模糊到清楚的過程。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知道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而這節課是研究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幾分之一來表示?紤]到這一點,我在教學例題之前,出示了一個準備題:“猴王把一個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個桃的幾分之幾?”目的是復習已有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教學實踐證明,這確實達到了預想的效果。當出示例題時,學生就能準確說出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這節課另一個設計比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題。在學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么拿,并且上臺來展示分的過程(其實這里有兩種思考的方法:一種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種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顯然,后一種方法更快。)。通過分法的交流,在進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能迅速而準確的拿出來。最后,我把每個分數和對應的根數列成一個表格,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得份數越多,每份數就越少,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
上完課后,聽課教師進行了評課,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新的認識。
1、板書應圖文并茂,突出重點。
今天,我板書的核心內容是三句完整的話。我的初衷是通過這些文字,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并能完整的說出幾分之一的含義。而事實上,這樣做并不好。學生在說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就有依賴思想,會看著黑板上的文字讀,沒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的話,只要寫出重點的幾個字就可以了。 “圖文并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寫重點”,能迫使學生去思考,將黑板上的重要信息連成一句完整的`話,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表揚”、“糾正”、“示范”。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明確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還可以同時調動其他學生聽課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養成注意傾聽其他學生發言的習慣。例如:
、俦頁P:學生說得很到位,可以說:“他說得真好!誰能象他這樣說一說!
、诩m正:學生說得不正確或不完整時,可以說:“他說得對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③示范:如果請了幾個學生說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師要先示范說一遍,然后說:“誰能向老師這樣說一說。”
3、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
以想想做做1為例。做完4小題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較①—④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點:都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然后說說①②兩題的相同點(每份都是1個);再比較③④兩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把 6個蘋果看作一個整體;不同點: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數也不同);最后可以問:“你還能發現什么?”(這些分數都是幾分之一,每份是1個也可以是幾個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這節課帶給我的啟示是豐富的,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前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的教學內容,但又是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計算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所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計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何能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溝通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呢?執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鍛煉學生、激勵學生,讓它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充分思考,激發思維,快樂收獲。
一、 在生活情景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復習之后,去游樂園玩是孩子們熟悉和喜歡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設計了帶孩子去游樂園玩的環節。不過我在出示主題圖后直接給學生拋出例1的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繼而學習新知。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發揮空間
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每個學生說的機會,課堂上,我盡量把同學們思維之花都引發出來,讓他們大膽地想,盡量地說,讓學生自己主動用不同的方法去計算結果,在課堂上,我給了學生很寬松的思考環境和空間,鼓勵他們多想,多說,對說得好,想得透的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三、相信學生的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充實課堂學習內容
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經驗,口算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因此本節課學習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識,是課堂內容更加充實,提高教學效率。從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四、給學生一個跳躍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并有效地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去。
本節課的知識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體現新理念,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呢?可以讓學生學會口算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思考得出同類推的方法進行口算,這是數學中的一種學習遷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練習中我提出整十數乘一位數積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寫出幾個?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學生只要能運用今天新學的知識列出算式就是一種進步,而優生不僅是要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還要運用一些簡單的概率,就是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遺漏也不重復,而且還要滿足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五、值得注意的問題
1、課堂上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錯。
在教學時,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很多時候學生出錯也是一個教學契機。如在練習時出現5006=300.正可以利用這個題提醒學生計算時也會計算出0,所以這個題應該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盡管是善意的點撥。
在學習估算的時候,出示298,問要想知道夠不夠,怎么辦?、298我們沒有學過呀等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學時,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實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學契機,但是我還是過于拘泥于教案的設計,非要讓學生說出估算兩個字,有點兒限制了孩子的思維。這時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問其他學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嗎?,從而引出把29估成30這一知識點。
3、加強估算方法的訓練,理解算法
從檢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在估算三位數乘一位數時,習慣把三位數估成幾百幾十的數,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還沒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及進位乘法,導致錯題很多,所以我們現在先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雖然課堂上讓學生練習把一個數估成整百數,但仍有學生不熟練,因此在教學與聯系時應繼續提醒學生。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認識幾分之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分數初步認識》單元的開篇課。這次教研活動中,我教學了這一課,頗有感觸。
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幾項活動:
1.力求把數學課堂變成活動的課堂。
開始,我用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先動手分一分蘋果,一方面激發興趣,另一方面鞏固平均分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半個的表示方法,體驗學習分數的重要性;讓學生折一折,再次經歷分數的形成過程。
2、強調學生對概念建立的理解、感悟過程。
本節課學生對幾分之一概念的建立過程,我重點安排了讓他們經歷:“分——說——折——想”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實物初步描述出幾分之一的含義,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這些是他們自己通過操作、實踐得來的,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加深了他們對概念的理解感悟。
3、加強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學生的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二、在教學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的不足。
1.沒有準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如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平均分蘋果,引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就讓學生一目了然了。
一般來說,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其學習的現實起點往往高于學習的邏輯起點。在該課中,從邏輯起點的角度來看,教材第一次編排分數,學生也是第一次學習,但從現實起點的角度來看,學生在10年左右的成長過程中,已或多或少見過或聽說過分數,課堂教學究竟該選擇哪一個學習起點進行教學呢?課前我猶豫了再三,采用了該種導入方法,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其自主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五分之一等;但實際教學中出乎我意料,有的學生不知不覺的認識了五分之二。在教學預設時,只有教師正確估計學生的學習起點,準確把握教學起點;課堂教學中,時時關注學生的這些起點,教師才能占主體地位,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對概念的引入過急。對概念的教學學生應經歷“具體形象——抽象——具體化”這一認識過程,而低年級更應側重于第一環節。理解二分之一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剛接觸時,學生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所以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我給予了他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分一分——說一說——折一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理解幾分之一。我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不應該為完成任務而縮短時間,以個別學生的思維結果代替整體,必要時,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引導力度,促進整體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認識圖形”這節課中,給學生們呈現了由各種數學圖形組合成的美麗的圖案,形成地毯、掛毯、地板等各種美麗奇妙的圖案。然后我讓同學們自由設計由各種圖形組合成的圖案,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動手操作,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平面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許多教學時運用的情境,我都精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能夠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后回到生活情境中去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們非;钴S,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學生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三、實踐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在本學期習題中有關“年月日”的問題,我讓學生將家里的年歷帶到學校里來全班交流,各個年份的年歷中存在的規律,使學生樂而忘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效率。
四、在本學期中我還采取了激勵政策
為了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采取了一些激勵政策。作業寫得又正確又工整,可以得一個優加星,集滿5個,可以得一個笑臉,集滿5個笑臉,可以得一個數學獎章,集滿5個數學獎章就可以得到一份獎品。雖然獎品不大,但是效果卻是非常明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極大地調動,作業書寫情況有了非常明顯地進步,正確率也因為好習慣地逐漸養成而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不論什么檔次的學生都有獲獎的可能,使學生能抬抬腳就得到滿足。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反思,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聽了馮老師《時、分的認識》一課,課后我對這節課作了一番反思?偟膩碚f: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教學重、難點突出。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和實踐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教學過程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以及認識小時、分和秒,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軸"為思想,并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出是比較難的,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物鐘,通過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從而抽象出時與分的進率。
教師把1小時的持續時間與學生日;顒拥.時間體驗建立起聯系。例如:教學"認讀整時刻",教師讓其他的同學出說一說,通過多提問,多回答,給全體同學加深了印象,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學中,教師采用放手讓學生嘗試用漢字寫整時刻的方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學生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出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又例如教學"認讀幾時幾分"教師先撥整時刻,問:"這是幾時?"生答:"11時。"師再將分針往前撥到4,問:"這是整時刻嗎?"生答:"不是。""那是幾時多?""11時多。""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時針剛走過去時11,還沒走到期12,所以是非曲直11時多。緊接著展示課件"10時15分"的鐘面,問:"這個鐘面是幾時多?""10時多""多多少分?"學生自然而然去觀察分針走到數字幾,后答:"10時15分"這樣的教學分散了難點,并通過點撥、觀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逐一突破難點。
2、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本節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
3、練習形式多種多樣,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由于本課教材知識點多的特點及學生的知識水平有限,在教學中教師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重點突出。例如新課教學中,體會1分的持續時間,開展口算游戲,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而在鞏固練習中,教師先設計了看鐘面寫時刻;再設計找相對的鬧鐘練習;還設計了師撥鐘,生搶答,師說時刻,生撥鐘。讓學生既動口,又動手,還動腦,由淺入深,最后還設計了很生動的小組競賽,學生的興致更加高漲,掀起了學習的更高熱潮。在結尾部分,教師以"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再產次鞏固本課內容。
4、談教學的不足。
本節課,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弊病,例如由于本課知識點多的緣故,教師授課一個環節緊跟一個環節,非常緊湊,有些趕的感覺,于是在忙中就出現了一些錯誤。例如在教學讀寫鐘面的幾時幾刻,因為前面的知識用的時間過多,所以在教授這一環節時,時間緊,教師倉促的講解,此處難點講解不夠深入,從而達不大預期的效果。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一、轉變教學中的觀念,變教為導
在過去,教師一直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學習、機械的學習,而在新課標下,要求教師轉變過去以教學生為主、以導學生學習為主。它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來主動學習知識。由過去的偏重結果變為現在的偏重學習方法。這時,就要求教師要正確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
我首先設計了逛鐘表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然后讓學生去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讓他們觀察簡單的鐘面上有什么,怎樣記住時針、分針、秒針等,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值得一提的是,近似整時的學習是本課難點,教學時,我有意模仿生活中看電影的場景,把數學學習植根于學生生活經驗之中,充分尊重學生這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習主體在學習中的“生活化”作用,妥善引導學生在數學應用中提升數學理解的質量。但在這一節教學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運用還不夠,只是蜻蜓點水式的有所設計,這也是我們今后學習、交流、教研的一個重點。
二、變作業為游戲
在過去,教師偏重于學生的“雙基”培養,上完新授課以后,緊接著就是一大堆的作業練習,在新課標中,“雙基”仍然很重要,但是,學生獲得“雙基”的途徑卻有重要的變化,新課標要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獲得“雙基”,輕松愉快的環境這是新課標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認識鐘表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把作業編成的游戲,如:比一比、動手擺一擺、撥一撥鐘面、畫鐘面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去鞏固所學的"雙基"。當然,轉變觀念不是否定,過去在教學中的一些好的方法、經驗等,我們也要把它們融入新課標下的教學中去,如:循序漸進、點面結合、照顧全體等。
在這節課上,我充分認識到: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學習數學要盡可能要把學習內容置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理解,感受,變書本數學為生活中的數學。建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師生教學相長的互動模式。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中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始終遵循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觀念。盡管學生在課上是初步研究有關時間的知識,但生活中學生對于時間已有了相當多的感性知識,切身感受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勞動都與時間息息相關。
在課剛開始,我將學生原有的關于時間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作為學生的課前測試,有少數學生不能正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針對這一現象展開教學,很好地把握住了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認識種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根據學生的講述,用媒體隨機演示;二是認識時間: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在讓學生理解時與分的關系時,又用媒體向學生演示分針走一小格,秒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與秒的內在聯系。三是學習看鐘表的方法;四是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
引導學生認識鐘面上時刻時,不是教師教給學生怎樣認,而是指導學生觀察,感知要學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撥一個時刻,然后說出來,引導大家討論,最后再有教師歸納總結。這樣做一方面使學生的`學習有了實踐的基礎,另一方面學會學習。在練習時,我出示了一個可以撥動的鐘面,隨機撥出一個時刻,讓學生正確說出所表示的時間,并讓學生上來撥鐘面,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對于教學難點著重練習,多次比較,找尋克服難點的好辦法。
在課上我改革了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和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知識產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孩子在活動中獲得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的表示時間的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教育,激勵學生在今后學習、生活中科學的安排時間,充分利用時間。
因為在教學中做到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組織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后的目標測試中,只有個別學生還不能完全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后進行個別輔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8
半個學期很快過去了,回顧一下自我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現就自我應對幾種現實反思如下:
1、對學生厭學現象的反思
任教小學低年級數學,最撓頭的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數學學科特殊性之外,教師授課方式、水平、資料安排等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學一些課時,用不一樣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樣的效果。本學期在設計一些課時,我拋開了書中的例題,為學生創設了一些現實的情境,學生們頓時興趣盎然。這樣處理的好處不僅僅解決了課的重點而且節約了教學時光。大家又一次進入了學習的高潮之中。盡管要透過多個情境解決幾個知識點,這么大的容量,由于學生對教學資料的熟悉和感興趣往往能到達十分好的效果。這些讓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學資料更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圍繞書本講書本,圍繞例題解例題,所以缺乏對學生用心性的調動,長此以往,學生感到厭煩在所難免,厭學的癥結所在。
2、對學生的兩極化現象的反思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而在學生的實際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級為例,數學的'各項成績在歷次抽測和考核中均還理想,但從口算到應用題,每一項都有幾個差的學生。我就想,為什么差的學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時,我也發現部分學生在大多數同學熱火朝天的學習過程中,扮演的只是鴨子叫雷的主角,不僅僅提不出問題,甚至記不住常見的計算公式,而對于這部分學生,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忽略不計的,日積月累,錯過的東西越來越多,與大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對數學的興趣也越來越淡,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更要因人而宜,我們也不能用公開課的標準來,衡量自我的學生,我認為我們能夠吸取公開課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開課的方法。
總之,我覺得,教學活動是一個創造性和靈活性的活動,只有從實際出發,才會收到實效,避免誤區。
新課改的理念中倡導突出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給廣大的教師進行參考和借鑒。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9
新課標效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背龜凳且晃粩档墓P算除法盡管教材中沒有概括出計算法則,但學生應形成一個基本的筆算除法的學習策略,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應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因此,教學時,很有必要通過直觀操作與筆算豎式相結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筆算除法的算理,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學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是多少,課堂上即時生成有多種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學生采用以下這兩種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這種分法需要分三次,體現在豎式上也很麻煩。)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兩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還余1捆,再將1捆拆開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兩份(這種方法只要分兩次,能與除法豎式的演算過程結合起來)。在第一次試教時,我沒有評析A種,直接講解B種方法,進行演示豎式,少部分學生只是跟隨老師的思路一起模仿著學,造成獨立練習時脫離直觀操作與教師指導顯得無從下手。這確實是一種遺憾。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0
這一課的教材內容是基于上學期中學習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這部分只是先是分為兩種情形進行教學的,一種是百位能被整除的,讓學生列豎式,一起研究計算方法,因為有兩位除以一位數的知識經驗,所以讓學生自己嘗試說說是怎樣計算的,老師在一旁引導。讓學生明白(1)要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除起;(2)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3)運算順序從高位依次往下算。(4)在算每一位時,余下來的.數要與下一位數合起來繼續算。同時,在教學的時候,也提醒學生為了提醒計算的正確率可以運用乘法來檢驗。
通過課堂教學和作業批改情況來看,學生存在以下問題:①表內簡單的除法口算出現錯誤。②橫式中忘記寫答案。③余數大于除數的。
采取措施:讓學生復習表內口訣、多練習、多說計算方法、積極用乘法進行檢驗,逐步提高計算正確率。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1
一位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學習的窗口,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注意力的好壞也是至關重要的!币虼,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方法來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經驗的教師在總結教學經驗時,都知道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的分配不合理有關。注意力與人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注意是認識和智力活動的門戶。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之間明顯的差別之一就是注意力的好壞。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獨立思考問題,認真專心致志的做作業。他們在學習時很少受外界干擾,即使有時老師的課講得并不那么生動,但他們也能自我約束,有意識地組織注意力,不讓自己的思想開小差。許多學習落后的同學恰恰相反,他們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貫注地聽講,時而做小動作,摳耳朵,挖鼻孔,抓抓頭皮,時而與同學交頭接耳,逗鬧一下,有時貌似聽課,實則思想離開課堂,開了小差。讀書時也一樣定不下心來,做作業時東張西看。有的甚至在上課或復習課時沒有精神,打起了瞌睡。這些同學怎么能夠把學習搞好呢?
在同一個班級里常常會有學習成績差別很大有兩個極端,其差別的原因,除了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這兩部分同學之間在注意力的能力上有著很大的差距。
注意力的好壞并不是先天遺傳的,而是靠后天的學習培養和訓練得來的。有些人經過培養訓練,注意力和注意品質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注意力,培養良好的注意品質就應該進行有意識的訓練,而且更多的還是自我訓練。
利用課堂聽講鍛練自己的注意力,課堂聽老師授課是學生學校學習的基本方式,占學生學習時間比重較多,如能重視課堂學習,注意聽講,不僅能掌握好課堂知識,還能發展自己的認識能力,長期堅持專心聽講,還會培養良好的注意的品質。
首先,在上課或做作業時,要不斷對自己強化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斑@堂課的內容很重要!注意聽!”又如“這本書很有意思呀!我要好好讀。”“獨立完成作業是件愉快的事呀!我要出色地完成它。”由此能產生學習興趣,引發注意力。
第二,當你發現思想開小差時,立刻把它叫回來。利用個人意志的`力量也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許注意力渙散,開始有點困難,一旦養成習慣,反而感到集中精力干事或學習是件很愉快的事,當你有這種體會時,就說明你的注意力水平提高了。
第三是培養注意重點的習慣。不管是聽課,或者是作業,還是做別的什么事情,都要動腦子分析、綜合和比較,通過思考區別出所學內容的重點和非重點,本質和現象。動腦子思考,不僅能把注意力吸引過來,而且一旦區別重要的與一般的內容,便能使認識得到加深,還會產生愉快地體驗,使注意力穩定得更久。
第四是培養的抗干擾能力,尤其是情緒帶來的的干擾,如:內心焦慮、內心憂慮、心理壓力、學習恐懼、特別興奮、特別生氣、特別憤怒、憂傷悲慟等等都會嚴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提高抗干擾能力,能是自己適應各種環境,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還是客觀條件如何不如意,都能很快將注意力集中到想做的事情上來。<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2
這次期末考試考察知識面比較全面,比較廣,難度也比較適中,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F在我具體分析一下今次期末考試我班的得與失?偟膩碚f,8班還是有進步的。從分數段來看,90-100分的有19個。有一個不及格的。60分到80分這個段的有8個。將本班的平均分拉了很多分。下面對試題進行分析:
這次測驗卷計算題部分分兩類,第一是填空,學生普遍都有幾題出錯,說明學生理解力不強。第二是選擇題,七巧板那題學生錯誤多。說明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第三題學生完成情況較好。第四題是判斷題,這題里面四個題目都是平常教學中講過的。而且反復講過的。但是學生完成情況不好。說明學生概念性的知識還是掌握很差。第五題分三類,第一類口算,第二類是脫式計算,第三類是列豎式。這兩道題得分比較高,但也有很多同學在計算過程中由于不仔細,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中間帶零的.題失分較多。
解決問題部分。
這一部分共有四道題,考察的比較全面,而且難易程度也適中,不但很好的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也能夠通過這幾道題,看出學生的智力水平,以及考慮問題是否全面。
這幾道題中,第一四小題比較簡單,學生得分率較高,只有少數同學計算過程中有失分現象。毛病最大的是第二道題,題并不難,但是學生沒有仔細讀題、審題,有很多的同學沒有按照題目要求,計算出了錯。第三小題,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準確理解題意,不知道是求兩問。只答了一題。
針對以上問題,采用改進措施:
1、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任何一類新知的學習都要力爭在第一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等活動中充分地感知,使他們在經歷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活用”知識,達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水平。同時利用課堂教學及課上練習鞏固后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扎實程度。
2、加強學習習慣和策略的培養
教師要精選精編靈活多變的針對性練習、發展性練習、綜合性練習,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培養,一方面要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如:讀題、審題、驗算等方法;另一方面,要做到長抓不懈,因為任何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而是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因審題不清、看錯題目、漏寫結果、計算不細心等原因所產生的錯誤減少到最低程度。
總的來說,今次期末考試,取得的成績也比較理想。復習工作也比較到位,很多類似的題型都在復習中提到。但部分知識也不較扎實,尤其是后進生還沒有完全轉化,這是下階段要努力的。下一學年,我們將再接再厲,爭取有更大的突破。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3
心理學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我選取貼近學生實際的題財導入新課,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從照鏡子中找發現,如:左右手下好相反,得出結論:鏡子中的物體與實物形狀相同,方向相反的數學理論。接著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歸納本質,讓學生在玩中學,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對鏡面對稱知識的.鞏固與掌握,并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發表個人的看法,在合作之前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整個過程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學習,探究中,這樣學生能輕松,自然地掌握,并能自覺地轉化為一種技能,做到學以致用。
以后在教學中,要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學生展示才能提供必要的舞臺。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反思11-10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1-09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11-1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6
小學數學教學的反思12-14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5-15
小學數學《方程》教學反思04-08
小學數學個人教學反思04-21
CY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4-28
【精】小學數學教學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