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音樂下冊《終曲》教學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要求教師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響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應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引發想象和聯想。并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根據這一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二年級學生心智都相對比較成熟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遵循了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并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將視聽、聲像結合一體,讓學生在形象的音樂中獲得審美愉悅。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尊重學生,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我們力求做到:要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自主探究新知識。所以在教學流程的設置上,我以動物為線索,以圣桑的組曲《動物狂歡節》為素材設計了這節音樂課。出示動物合影圖片,引出動物狂歡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聽音樂猜動物,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大象、獅子、河馬”,這在圍繞著音樂的特點進行,讓學生在樂曲欣賞中完成對音樂形象及音樂要素(速度、力度、音色、音區)等的比較和分析并總結,總結出表現大象的音樂就是音樂速度比較慢、力度強,學生基本能在引導提示下說出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模仿動物的動作時很高興,在模仿大象時特別開心,用手臂代替大象的鼻子還不停的向同伴噴水呢樂此不疲。學生通過第一個動物的音樂表現在聆聽第二段音樂,怎樣表現的袋鼠時,學生就能夠圍繞著音樂速度及力度的變化進行分析音樂,感受音樂的情緒,我設計的目的是有層次的,有梯度的進行,幾首樂曲增進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力和模仿力,他們用肢體語言和思維創造表達出了對樂曲的理解與贊賞,同時,他們的音樂表現力,知識面、審美、欣賞水平也提高了。
這節課學生的積極性、課堂表現力完全被老師激發出來。表現在,回答問題的人數上,學生能夠參與率百分之百,還有就是第二次再欣賞樂曲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學生的情緒很高漲。經過課堂上鼓動再加上我積極地和學生們一起動起來,課堂氣氛非常的熱烈。
不過,作為音樂教師,將課程設置成為一堂全面發展學生發散思維的課程,但由于自身的經驗與課堂駕馭能力,都能到達預期設想的目標,在“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過程中,還不太能達到“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出現教師講解過多,學生思考不夠深入的現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相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小學四年級音樂下冊《終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12-08
小學音樂紅星歌教學反思10-15
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反思06-26
小學音樂《過新年》教學反思06-16
月光曲教學反思12-23
音樂教學反思12-18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尊嚴》教學反思06-02
小學四年級下冊《小數乘法》教學反思06-02
小學音樂教學中練聲曲的選擇論文09-08
小學一年級音樂下冊《小雨沙沙》教學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