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量一量》教學反思
1、巧設陷阱,引發“沖突”。
教 學實踐證明,適當地構思、設計一些易使初學者上當受騙的陷阱,能喚起學生有意注意,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學生產生渴望解決的強烈意識。在課伊始,我承 接“數格子“比較面積的方法,提問:“三個圖形分別有9格、6格、15格,可惜你們看不到,你認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呢?”學生判斷為 15格的大,6格的小。當將實際圖形呈現后,學生發現,6個格子的面積反而最大。強烈的認識沖突使學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統一方格大小”的必要性,面積單 位的出現可謂水到渠成。
此外,1平方分米、1平方米兩個面積單位也是在不斷的“沖突”中出現的。比如,故意讓學生拿著1平方厘米的`紙片測 量課桌桌面的面積;還有當學生興奮地完成了用1平方分米測量桌面面積是40平方分米時,提議讓學生繼續用1平方分米的紙片測量教室地板的面積,引起學生極 大的騷動,從而讓學生體會認識各種單位的必要性,這是本課設計的一大亮點。
2、注重體驗,形成表象。
課例中三個面積單位 的認識后,都有生活列舉的環節,這正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將建立的表象與自己的生活觀察相鏈接,感受屬于自己的獨特體驗的過程。課中在學生了 解了面積單位的規定方法,我通過看、記、比、找,讓學生體會1平方厘米的大小,由“看”從抽象到直觀,由“記”將1平方厘米的感知進一步內化為表象, “比”而找到類似指甲表面的大小,由“找”對形成的表象檢索提取,進行實際的再認識。而在認識1平方分米時, 設計了剪的情節,只求快,在快中生成誤差,在 比較中學生按捺不住自嘲,操作的同時,其樂融融,這一笑的背后是自我評價的有效外顯!
3、巧編故事,深化認知
在課的尾 聲,我利用課件呈現了一個小故事,即將三個面積單位融合于一個小故事中,創設一段略顯夸張的反差情景。學生讀后,覺得好笑,也一定是調用大腦所儲存的面積 單位表象進行認真思考的。這里既增加了學習情趣,調動了積極的情感,避免了練習階段的沉悶,更進一步促使學生在歡笑的辨析中,強化了三個面積單位的表象, 生發出正確使用面積單位的意識。
人無完人,課無完課!因為顧慮太多(時間有限),在讓學生動手剪1平方分米的作品環節中若能設計兩次剪的情節,先求快,再求準,這樣一來學生由第二次剪中主動修正第一次感知的偏差,效果定能更好。
總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 通過一系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建立起較準確的面積單位的表象。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在合作、交流、互動中異常活躍,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量一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03
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01-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2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2-03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2-16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熱門】11-2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推薦】11-23
【推薦】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熱門】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
【熱】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