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法的含義、兩位數乘兩位數、能初步用乘法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及解決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繼續嘗試用導學案教學。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復習兩道有聯系的一步解決的乘法問題,不僅喚起學生對乘法意義的記憶,更為后面的兩步解題做好準備。
在探究新知時,我設計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題方法。學生們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個方陣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的人數。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個方陣一行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8行的人數。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個方陣一列的人數,再求出3個方陣10列的人數。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學生重點匯報完幾種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沒有急于結束此題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思考:通過剛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發現?問題一出,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變得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學生發現:同樣是一道題目,由于我們開始選擇的信息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這對于以后用多種方法解題是多大的一個啟示啊!
從課題效果看,我發現多數學生在敘述完解題思路后的答題更清楚、正確。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
開學第一單元就是解決問題,教了一周,腦袋都大了,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寫下如下內容,請大家指教。
本單元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本例1的綜合算式是加減混合算式,例3的綜合算式是乘加乘減類型的算式,這兩種類型的題在上學期就出現過,學生學的還可以,所以自己就以為學生會做這種類型的題了,但是恰恰相反,錯誤很多,剛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疑難問題問答,才知道學生學不好,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沒教好,自己總是讓好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就以為其他學生也應該會了,而且是必須會了,自己沒有細化,看了問答后才知道兩步運算的`實際問題,在引入時,老師可以從一步過渡到兩步。比如教學例1時,老師可以先從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引入,創設這樣的情境: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自己提出問題:現在看戲的還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決。接下來,老師再出示又有13人來看戲,再讓學生提出問題:現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學生有了前面的鋪墊,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來的人數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把中間的過渡問題去掉,讓學生直接解決:原來看木偶戲的有22人,現在走了6人,又有13人來看戲,F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戲?在學生交流分析思路時,老師要強調為什么用兩步,在學生匯報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要問一問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己的問題:
1、高估學生,總是覺得一個好的學生說了,其他學生也學會了,當作業反饋回來不理想時,又再次的用上面的方法,所以總體效果不好;
2、在新的教學內容中教師就是引路人,一步一步指引學生該怎么做,而現實中自己卻擔當的是路人的角色,原因還是自己方法不得當,沒掌握要領,自己需要不斷學習,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
3、可能還是自己欠缺經驗,一節課的容量太少,所以有些內容沒時間講到。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3
在新課學習時,我利用教材的主題題給出完整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嘗試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梳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從收集信息,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首先教會學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學生會正確、有序地看圖。要讓學生知道看圖的一般方法:先整體地了解圖中的情境講什么事,再看圖中的其他信息,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地,仔細地看圖,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來。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哪些條件對這個問題有用,哪些條件對那問題有用。
在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它是解決多步計算應用題的基礎,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轉折點。雖然只比低年級多了一步計算,但在思考上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步計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個數量關系。而兩步計算要用兩個不同的數量關系,要列兩個算式才能解決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個環節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煉和反思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說出“怎么想的”更通過追問讓學生反思“怎樣想到這樣想的”,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尋找信息解決問題,也就是這一過程中實現“從信息到問題”與“從問題到信息”兩種解題策略的溝通,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有六條船,每條船上坐4人,這些人后來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車,問需要多少輛碰碰車?” 課堂上有學生利用拆分的數學思想解決的:每條船上去掉一個人,每條船上還有3個人,這樣相當于要6輛碰碰車,再把拿出來的6個人可以坐2輛碰碰車,2加6等于8,需要8輛,于是解決了問題。這種方法其實只有部分學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揚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更要引導學生學會最優化解決問題。
我本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學生春游游玩這一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遺憾的是,由于賽課只有三十分鐘,最優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滲透。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4
在現今的數學教材中,每一重要知識章節都安排了相關的解決問題,所涉及的問題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了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及換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后,如何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呢?在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成功之處:
1.在導入階段,我在大黑板和小黑板貼滿數學書,然后問學生哪塊黑板貼的書本數多,學生很容易就明白和黑板的面積有關,于是引出課題,解決和面積有關的`問題。
2.在教學中,我要求每個學生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要求學生思路清楚,語言流暢。
不足之處:
1.教學內容稍重
這節課我教學了例1和例2中的第一個問,內容有點多,導致在課堂上有搶時間的現象。
2.教材鉆研不夠
問題二的教學有一個較大失誤,就是菜地和草坪的區別沒有提到,導致學生對問題模棱兩可。在雷老師的提醒下,我才意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細致深入地鉆研教材。
3.注意教態要自然得體
改進措施:
如果現在讓我再來上這節課,首先我要減少教學內容。只教學例1,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油菜田收油菜籽的千克數等于每平方米收的油菜籽千克數乘平方數。其次增加課堂活動,如通過量每張課桌的面積,計算全班課桌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在裝修房間中,根據房間的面積選擇合適的瓷磚。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5
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材安排了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剛接觸有余數的除法,本身就有些困難,再加上還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可謂是難上加難。
例5學習的是用“進一法”解決問題,這種題目對學生來說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很容易理解還剩余的2個人也要坐船,如果這兩個人坐到其他船上,人數就多了,不符合最多坐4人,所以這2個人要再坐一條船,要用5+1=6(條)。我帶領學生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認識了進一法,用做了相應的練習,學生掌握比較好。
第二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去尾法”,這種題目也不難理解,剩余的錢不夠買一個面包了,所以只能買3個,還剩余1元錢。我給學生強調了統一的'格式,要先認真讀題,正確列除法算式并正確解答,然后根據題意判斷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最后寫上簡單的答。學生對于這兩種題型能熟練正確的區分,只是個別學生加單位名稱時經常寫錯,他們還是不理解題意。
例6是解決有規律的排列問題,學生剛開始接觸這種題目有點難度,做了兩道題以后,他們就已經很熟練了。我們還一起總結了解題步驟:第一步要先找規律,看看是幾個為一組排列的,第二步列除法算式并解答,第三步也就是最關鍵的一步,看余數,余數是幾,就是這一組中的第幾個,沒有余數,就是最后一個。
總之,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部分內容難度不小,還要帶領學生加強練習,并且要讓學生多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正反比例之后的一個內容,這個內容的特點主要是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首先復習導入,一是找出哪一個量一定,二是如何判斷另外兩個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在新課的教學中,圍繞比例的知識特征提問:哪兩種量是變化的?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使學生清楚這兩種變量的比值一定還是乘積一定,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然后根據比例關系寫出等式,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新知,然后通過“練”達到鞏固和提高,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從學生回答問題看,題目中沒有直接告訴哪個量一定,需要學生自已從已知的兩個量中發現定量,因此學生有時找不準什么量一定,這樣對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出現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比如:在教學用反比例解決問題時,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還是自已包辦代替講了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那些會做的學生也覺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難度降低,正確率比較高,但是如果難度稍有提高,正確率就難說了。學生一般都不喜歡用比例方法,而喜歡用算術方法解答。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7
列方程解實際問題,與學生在這之前所采用的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以四則運算和常見數量關系為基礎,都需要分析數量關系。它們的區別主要是思考方法不同。列方程解實際問題時,未知數能以一個字母為代表和已知數一起參加列式運算,解決了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局限性較大的缺點。
通過學習發現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1.受算術解法影響,不習慣用方程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2.不會找數量間的關系,或是有時找到了等量關系,但列不出方程。
3.在一個問題里含有多個未知數時,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量來設未知數。
學生對列方程解法很不適應,針對以上問題,在教學中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算術解法,通過例題分別用算術法和列方程進行分析解答,然后說明兩種方法各自的特點,讓學生自己進行比較,通過對比讓學生自己認識到方程解法的優越之處。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應該可以克服算術解法的思維定勢的影響,促使學生迅速適應方程的解法。仔細分析列方程解題的一般步驟可以發現,列方程中最關鍵的是怎樣在題目中正確找出能夠表示問題全部含義的等量關系。
應用題的教學,關鍵是理清思路,教給方法,提高解題能力。所以在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應用題的解題方法,一句話,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8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感受身邊的數學。
現代課程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被動地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全面地理解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將課堂內外緊密結合,使教學內容更具有真實性,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班級教學形式的'補充和改進。它的實質不僅是要解決班級教學條件下學生兩極分化的問題,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機會少的問題,更是立足于現代教學的高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本課無論在進行新課還是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與交流,采用小組活動的形式,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強化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讓小組成員通過討論來提出、發現并解決問題,然后再匯總各組的信息,溝通他們所學的東西,讓大家共同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向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這節課我采取了實地拍攝,將教學樓的各種信息拍攝成畫面作為本節課新授內容的豐富素材,面對熟悉的教學樓畫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在學習了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節課我通過先復習舊知識,創設幫助面包師傅解決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信息,找到所有信息中隱含的信息,找出問題和隱含的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色條圖(線段圖的鄒形)分析數量關系,感受其使問題簡明、直觀、便于分析的作用。
2.通過練習學會用找出中間問題的方法解決需要兩步解決的`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學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會合理運用小括號改變運算順序。
一、重視生活情境的引入(引導很重要)。
數學源于生活,課堂上我利用烤面包的情景圖, 激發學習的興趣,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于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二、 注意新知識與舊知識的銜接。
課堂上在復習上學期學的簡單的混合運算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掌握的還不錯。注意強調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
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減法;
3.算式里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在講解例題的時候,先引導學生總數是多少(即一共要烤多少個面包),其中的一個份數是多少(即已經烤好的是多少個),最后沒有烤的還有多少個,所以要先算另外的一個份數要用減法計算,剩下沒有烤的每次烤幾9個,要用除法計算(因為是平均分),加減乘除混合運算,要想先算加減法,需要加上小括號。得出結果后,進行驗證,帶上單位,作答。
如果一個問題需要多個步驟才能解決,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需要的時候注意小括號的運用。
學生知道先算減法,不注意加小括號,在這里強調了很多次,但是,做練習題的時候還是有學生忘記帶括號,本節課注重強調列綜合算式的時候需要和不需要加小括號的情況,注重區別。
三、靈活用好練習題。
在練習解決問題注重解決思路,讀題、審題、列式、檢驗、帶單位、作答,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和熱愛數學的情感。
不足之處:本節課我發現解決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總是有點困難,很多學生不會分析題意,找不出題中的主要信息,不會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足夠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難題的心理,主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我的表揚性語言較少,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我要豐富評價語言。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說實話,在講這節課之前,我就在思考:我要怎樣講。如果不作為公開課去講,我本打算把算術法解題作為重點去講,而用方程解作為輔助。可如果作為公開課去講,我只能把急功近利的講法收一收,而是去看課標,看教材,看編者的意圖,去想除了教會學生正確解題之外,還需要教會什么,滲透什么?
看過課標,又看了教參,真正的體會到了編者的意圖:教材從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中小學教學銜接等方面考慮,選擇了相對較為優化的解題方法——用方程解決問題?捎捎谛W生目前尚未接觸到比較復雜的,用算術法很難解決的實際問題,所以對方程解法的優越性認識不足。
正因為此,我特意制定我的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1、通過對比,發現“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實際問題的內在聯系,學會知識的遷移和融會貫通。
2、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
3、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了解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和重要性,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逐漸增強。
怎樣設計教程,怎樣因勢利導,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用方程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我又一次陷入沉思:課始,我出示了:根據測定,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
對這條信息分析之后,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根據這條信息,你能再補充一條相關的信息,并提出問題嗎?,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
學生通過補充條件和問題,意識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實際問題的'內在聯系。正因為等量關系式不變,學生很容易想到了用方程解“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實際問題。問為什么會想到用方程,學生答:因為這樣順著想很容易呀?我給予了認可和肯定。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說出了算術法用除法。這里我沒有過多的解釋和停留。結果導致講課后,好幾位同事提意見說:講算術法時間太短,太過倉促,沒有講為什么“分率所對應的量÷分率=單位‘1’的量”。
后來我又出示了: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是44萬平方米,比故宮面積的多8萬平方米。故宮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米?
通過這道題的練習,學生更加認定了在解決單位“1”未知的題中,用方程解還是有其優勢的。
課講完了,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心中似乎又有一點失落。為什么?可能認為自己并沒有上好那節課吧!自己的課還有這樣那樣的瑕疵吧!聽聽領導和同事的建議,自己收獲頗多。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1-04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2-03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1》的教學反思01-29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反思范文09-01
小學數學《用連乘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0-23
小學數學《用倍的知識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8-10
小學數學課《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06
小學數學《用方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11-08
小學數學第四冊《解決問題》的教學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