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
下面是《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
篇一:《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后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讀出感受。接著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恒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著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采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范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斷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扎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于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篇二:《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生命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個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課文,抓住了“一個中心線索”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由這個中心點挖掘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仔細研讀,學生很快找到這一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學生很明顯感受到父親為了救兒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能體會到父親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于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語文課堂是學生充分體驗感情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情感,就要有動情的語言,震撼學生的心靈。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并進行朗讀訓練時,我采用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回響在他耳邊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樣多個環節的朗讀,反復地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父與子之間的情感。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于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中有兩句父親的語言描寫:(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2)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雖然父親口中是同一句話,但是卻包含父親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了解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但是我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沒有給學生更多時間,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讀,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篇三:《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麗雅交待今天的兩節語文課用來第四單元考試,可因為打印室的機器壞了,所以只能臨時準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備課如果是有感覺的話,時間少點也不要緊。今天就是這種情況。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借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于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并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著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于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為進一步閱讀文本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著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后,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為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致的描寫。在這里,“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父親在不斷地挖著,在一片廢墟里,又有著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余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里,我采用聯系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著同樣的遭遇。難道說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為什么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里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為。“誰愿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著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占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里,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本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后記:我甌海的一位同學也研究過這一課,課后在網絡上找到她的反思,沒想到與她的上課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語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語言。真有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欣喜。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精選」】相關文章: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2-11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2-08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08-22
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后感范文12-13
《地震中的父與子》公開課教案08-10
地震中的父與子讀后感700字12-13
父與子的讀后感100字01-03
父與子的讀后感200字12-21
勵志書籍《父與子》簡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