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篇一
登上地球之巔,是王富洲等人的堅定目標,哪怕是歷經千險萬阻,獻出生命。在這種精神驅使下,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超乎生理條件和自然條件的非凡精神,正是本文深深打動人的地方。抓住這一點進行教學,對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行為,幫助學生遷移到自身的生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無疑是有益的。另外,團隊的合作精神、對科學與理性的尊重、對類似行為進行的反向解讀,對多元思考的鼓勵,都可進行教學解讀。
設計則意在將我們的閱讀視線指向一個不太被人關注的群體,關注探險活動中的王連滿之類的人物的故事,與《偉大的悲劇》中的奧茨進行比較閱讀,體味探險活動中團結協作、為集體而勇于犧牲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決定探險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讓學生體會合作的精神。
再提一下當時課堂中的一個小插曲。當學生提到“其他三個人為什么把劉連滿一個人留下”這個問題時,我覺察到提問者是想說他們見死不救,并且有好些附和的聲音。我欣賞他們并沒有被偉大的事業所蒙蔽,而是對一個個體生命給以了關注,但也不贊同說其他三個是見死不救。我沒有直接發表意見,而是讓他們形成兩派,進行辯駁,他們很快達成了共識。
后來在2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把第6步納入第5步師生小結中,改為: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探險的經歷,在這一課即將結束時,你還想說什么,請用一句話表述。這樣改是因為我覺得第6步單獨設計是很好的,但與整堂課不協調。后經細想,自己也認識到確實與最初的設計取向不統一,于是改了,改后的效果更好。學生有以下一些發言: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領略得到;有志者,事竟成;我們的學習離不開大家的團結協作;爬得越高,所見就越多……還有一位同學稍改《偉大的悲劇》中的一個句子說道: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失敗了,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篇二
早上上課的時候講到了攀登地球之巔的時候,給學生一個問題:看看本文那些內容打動了你?
昨天我已經布置了這道課前預習,但學生完成的都不怎么樣,大部分學生都是說從文章里看出了文章里的人物具有怎么樣的品質,或者很空洞地說很感動很佩服云云,我的批語是,這些事情和你有什么關系呢?我認為一篇文章如果沒有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沒有把文章里的道理和我們行動結合起來,那樣的文章的閱讀效用是很低的,因此上課的時候我注意往這方面引導。
在學生按照預習答案的模式回答完畢,我總要問,這件事為什么會打動你呢?學生就開始結合自己的經驗做了回答,比如,他感覺到自己在吃苦耐勞方面不如他們,或者說感到社會上存在很多和這些人身上品質不相容的地方。我回答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身上這些優點難以像這些英雄們體現得那么充分,我們沒辦法一下子像這些英雄一樣,但是我們可以爭取身上有更多他們的優點,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些文章的意義之所在。對于社會上還存在許多丑惡也正是由于這些美好的品質的襯托,我們才有對美好的品質的向往。
當然,也有一個學生認為他沒什么感覺,我不擔心這些問題,我最擔心的是學生不說,我讓他起來說說看為什么沒什么感覺,學生站起來說了一會兒就把自己原來的觀點給忘了,開始維護起課本里的觀點。也就是說,他也不得不同意這些看法是正確的。同時,我還補充,并不是所有的人同意一個人要高尚就說明了本身對高尚有追求,有許多同學可能希望別人都高尚,自己低劣一點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還有一些人可能希望別人像奧茨像劉連滿那樣勇于自我犧牲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犧牲,許多學生笑起來了,默認了他們心里其實是這樣的想法。
對于隊友在登山隊沖刺頂峰的時候留下精疲力竭的劉連滿,有個學生也說,他很不同意,因為這幾個人一起商量之后一致同意把劉連滿留下,他們三個人去攀登沖刺,對劉連滿來說是不公平的,我問,那應該怎么樣?學生說,不能說“三個人一致同意”,要說“只好”把劉連滿留下來,學生笑起來了,說這還不是一個樣,不過我明白,這個學生的意思是劉連滿的留下不應該是他們三個人一致同意而不征求劉連滿的意見,這其實是一個很深的問題,可能當時也征得劉連滿的同意,但是由于作者局限于當時的想法,個人應該無條件服從集體的決議,所以,覺得個人的想法不是很重要,不寫也罷。但由于時代不同,學生理解上就存在代溝了。其他的學生就起來反駁這樣做的唯一性,這個學生也稀里糊涂的明白了。
我思考為什么學生無法表達出來?是語言問題嗎?我覺得應該是思想問題,學生可能不知道用什么觀點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吧,至少說平常沒有深入一點思考這些問題。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登上地球之巔》教學設計08-26
登上地球之巔閱讀心得體會通用01-18
《登上地球之巔》讀后感600字08-08
形容雪山之巔優美句子10-25
陪你到世界之巔名句10-20
《浪潮之巔》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16
驚弓之鳥教學設計及反思06-10
初中地理認識地球教學反思范文12-27
初中語文《黔之驢》教學反思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