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設計與反思
物理教學設計與反思范文
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于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尚未體現提升民族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觀的物理課程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強調接受式學習,忽略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強調統一性,忽視地區差異和學生個性差異,難以適應各地學生發展多樣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講解教科書,以使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于是形成了這樣一種關系:教學時教科書通過教師的咀嚼喂給學生,考試時教科書經過教師的加工變為考題去檢查學生。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后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于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復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采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沖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學啟于思,思啟于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圣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里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等的認識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最終掌握物理學習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
四、依*科技,豐富教學手段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實驗教學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制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件和直觀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實施。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比如過去認為抽象難懂的物理微觀世界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網絡的發展使物理網絡教學成為可能,從而有利于豐富學生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一流的教師,才會有一流的教育,才會出一流的人才。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當代物理教師應認清未來教育中教師的職責和使命,盡快完成角色轉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放開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承認學生有差異,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有價值。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本課內容相互提問,然后將問題進行綜合。
就初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體驗過程具有教育意義,教師要花大力氣去組織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有明確的體驗目標、科學的活動程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都要實事求是,討論時要尊重其他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新發現、新見解或提出新一輪的探究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重視過程是針對傳統教學中過分重視結論的情況提出來的,應當注意不要一談重視過程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事實上,教學的結論也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體驗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與反思
一、教學設計的內涵
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指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系統理論、傳播理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具體說來,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驗、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的計劃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
二、教學設計反思的意義與作用
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實現反思教學最終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依托。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學》一書中對反思性教學的定義為:“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 learning how to teach)和‘學會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也就是說,反思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對物理教學進行反思。結合教學設計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么多的反思內容中,教學設計的反思對“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具有最具體、最現實的指導意義和現實的推動作用。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實現反思教學最終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依托。反思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教師成長。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常最著力考慮的就是教學設計,雖然有了好的教學設計不一定會有一堂好的課,但沒有好的教學設計一定不會有一堂好課。而反思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跟自己、跟同事、跟經驗、跟教學理論等進行各種形式的“思維碰撞”,提高自己的過程。但教學反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筆記本上,否則只能是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實的、扎扎實實的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可以真正將反思教學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反思教學的作用。
三、怎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
1、對教材的分析與反思。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最重要的載體。全面、透徹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與反思可以準確確定教學內容:即可以解決教師教什么的問題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是計劃性和生成性的有機結合。計劃性自不必多說,所謂生成性,是指學生在進行計劃學習時,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可能會進行的活動,也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在研究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強調教學內容的計劃性,更應強調教學內容的生成性,以保護學生難得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就是說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話,在對教材和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時,要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
(1)摩擦起電案例:出現了兩根橡膠棒相互吸引的情況。你是要教學生們什么?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給他們課本知識,很好。但換一個角度看卻可以借機加深學生對正電荷、負電荷兩個概念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解,為后面學習摩擦起電的原因打好基礎。經此一事,教學設計時就可以讓某個小組的同學故意進行這樣的實驗,制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平面鏡成像案例:準備兩根相同德蠟燭還是準備四根蠟燭?以前多數是準備兩根。我們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給學生什么?如果僅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么夠了。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就不能預設答案:就給了兩根相同的蠟燭,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訴學生結論是什么了嗎?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準備四根蠟燭:一根長的,一根短的,兩根相同的,讓學生任選。
2、對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反思。
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效果,是組織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簡言之,教學目標就是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反思抽取其精髓并提出具體的要求,換言之,所謂教學目標就是要解決教師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對“怎么教”研究的較多,但卻往往忽略了“教什么”的問題。即:教學目標往往成為一種好看的“擺設”:你讓我分三維我就分三維,反正我就重視知識與技能,還是原來該怎么教就怎么教,認為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都是虛的,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反思的時候就是要抓住這樣日常被忽視的環節,努力提高教師全面的教學素養。
(1)結合聲音的特性一課,我們探討一下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很多老師將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通過“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響度與振幅的關系” 的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和學習物理學問題的研究方法。當初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們對這個目標進行分析與反思后認為:此目標及其表述都過于籠統。首先,這個所謂 “物理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節課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學到,其實本節課是初中物理中首次正式的接觸到“控制變量法”,那么就應該在目標中明確指出這一點:就是教給學生控制變量這一重要的物理問題研究方法。其次,既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控制變量法,一下子給出一個抽象的方法,學生接受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而教材內容又是分了兩個探究實驗,那么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是不是就要考慮分分層次呢?所以我們將經過反思后的教學目標表述為:通過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和“響度與振幅、距離的關系”的實驗,引導學生了解、理解并基本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由此目標決定具體的教學設計是這樣子的:在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時,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課本中的要求去做,順利解決此問題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為什么要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如果不相同的話會造成什么后果?在學生思考、動手體驗、討論、交流后引出控制變量法,學生根據剛才的實驗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下一步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時,可以在提出問題后要求學生以控制變量法的理念來分析此實驗,找出其變量的具體控制方法,最后,在補充“響度與距離的關系”時,直接要求學生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并交流其設計思路。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探究過程就可以很好的達到本節課“過程與方法”目標。
(2)結合速度的計算,探討一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與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是前兩個目標自然的升華,是學生綜合素質真正提高的體現。反思這一目標的教學實踐,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被忽略或者是生硬的灌輸大道理。忽略了這一目標你的課堂就達不到應有的高度,降低一個檔次;生硬的灌輸又會惹我們這些90后的學生們煩。所以實現此目標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恰如其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龜兔賽跑的計算:長跑10000米,t兔=10分鐘,t烏龜≈139小時:兔子要睡138小時多烏龜才能贏;短跑100米:t兔=6秒,t烏龜=50000秒≈13.89小時:兔子連6秒都堅持不上就要睡覺,一睡得近14個小時。通過上面的計算學生們會自然而然的得出結論:龜兔賽跑只是為了對人們進行教育而編造的一個故事而已,沒有半點的科學性。在此教學過程中,不必刻意的去提什么情感、態度、價值觀,也不必生搬硬套什么“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敢于懷疑一切的質疑精神”等,一切在簡單的計算中都是自然而然的得出。從對賽跑結果提出質疑,到查找兔子奔跑、烏龜爬行的速度,到正確的物理計算,包括其中蘊含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素材:用科學的態度、知識,通過科學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對“故事”的真實性進行判斷,進而體現知識的力量并培養不盲從于習慣、權威的質疑精神等等,都不需要老師去做明確的說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潛移默化,深刻理解了,最多老師點一點就可以了。
3、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優化的反思。
教學資源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并不單指傳統的所謂教具。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時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沒有教學資源的廣泛支持,再好的教學理念、思想、課程也很難實現。教師應該突破傳統框架的束縛,將各種類型的教學資源加以有效開發、整合、優化,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物理教學。
我們以《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一課為例。原來帶領學生上這節課的時候,自以為本節課沒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不就是通過吹硬幣實驗和吹紙實驗得出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然后再應用這個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嘛!課本本身的設計已經夠好的了,排著頭領著學生走下來就是了,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錯。然而經過建設“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理念的學習及反思,發現原來這節課可以上得更精彩。本節作為一堂與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課,課本中給出的教學資源實在是太少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發現此問題后我又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并開發整合了一些很好的教學資源:導入新課時用試飛英雄駕駛su-27的特技視頻,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并為后面研究機翼的升力做好鋪墊,還可以借用試飛英雄的事跡以及殲10、殲11等戰機的先進性能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自豪感,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增加了演示實驗,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除了將學生的思維拉回日常生活體現出身邊處處有物理外,還因為此實驗的結果和學生事先的猜想差異很大,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出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增加了許多學生小組選做實驗:如吹長紙條實驗、用漏斗向上吹乒乓球實驗、注射器向兩小船中間噴水實驗等,特別是增加了一個兩根蠟燭火焰靠近的實驗,是我在做平面鏡成像實驗時偶爾發現的:兩根蠟燭的火焰靠近到一定程度,火焰會互相吸引!這也是因為兩火焰間受熱膨脹上升的空氣流速加快壓強變小的緣故啊。為了突破機翼上方曲面空氣流速比下方大,還增加了一個手機視頻:兩個乒乓球在流水中分別通過機翼形狀物體的上下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過曲面的乒乓球相同時間通過的路程較長,證明通過曲面的水的流速確實較大,解決了學生看不見空氣看不清水的流速大小問題。除此之外還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如飛機的發展史、鳥的翅膀和飛機(聰明的人類將“動力”和 “升力”分開)、賽車的擾流板等,并布置了課外物理興趣活動:收集歷史上“豪克號”裝甲巡洋艦撞擊“奧林匹亞”號事件的資料,并自扮“法官”判斷是非。補充了這些教學資源后,本堂課變得更加豐滿,可以更好的體現出“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教學理念。
當然,教學資源也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適宜,要進行科學的“揚棄”。這就牽扯到我們下面要探討的問題:關于教學過程設計的優化問題。
4、對教學過程設計的反思。
要理清思路,優化過程。
教學思路和策略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此階段的設計必須建立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情分析之上,要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資源有效地鏈接起來,對教學的諸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使其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以我曾聽過的《壓力和壓強》一堂課為例。首先聽說課,可以說是頭頭是道:從教材分析到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目標的細化與達成措施都很細致很到位;教學資源也選擇了很多種:有圖片投影、有視頻資料、有演示實驗、有分組探究,總之,引經據典,洋洋灑灑,面面俱到,看似準備的十分充分。然而真正聽到這堂課的時候效果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都不能說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他花了25分鐘多的時間研究壓力的定義、與重力的關系,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終于引出壓強的概念,又花了5、6分鐘的時間得出了壓強的計算公式,學生鞏固新知后只有5分鐘左右的時間不能分析例題進行計算了,于是匆匆忙忙利用公式分析了一下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布置了學生課外尋找減小和增大壓強的實例就下課了。反思這堂課,不是這位老師沒有下功夫去研究教材、尋找資源、鉆研教法,問題就出在教學過程諸元素的整合和優化上。怎樣才能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呢?
1、教師要站在高處,把握整體。就如同寫大字,僅僅盯著字的每一筆每一劃是不夠的,必須抬起頭來,在較遠的距離、較高的高度上審視整個字的間架結構,寫出來的字才能好看。
2、優選教學內容,分出內容的重點。以重點內容為依據,該增的增,該砍得砍。
3、統籌考慮解決“怎么教”和“怎么學”的問題。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教與學的方法。教師應該根據相應教學階段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以及教師運用各種方法的可能性來選擇教學方法,并對教學方法進行最優組合,配合運用。要為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創造必要的條件,采取合理的形式進行差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時,需要迅速改變教與學的方法,時刻分析教學效率,確定最優速度,節省師生時間。
4、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流程將教學思路具體化。通常可以通過畫教學流程圖的方法來進行。繪制教學流程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整個教學過程整合、優化、具體化的過程,將教學雙邊活動的進程、內容、結構、層次用直觀圖形的方式展現在教師自己面前。要善于取舍,有利于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不管是不是教材上的都要堅決加上去,凡是不利于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無論多么“動人”、多么舍不得也要堅決的舍棄。經歷了制定教學流程的過程后,整個一堂課的脈絡在教師的頭腦中應該已經很清晰了,可以自信的走上課堂面對學生了。
四、教學設計反思的組織方法
以我們的教研活動經驗來看,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個人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利用二次備課來落實反思結果,形成最優設計。粗略解釋做法。
其實在物理教學設計的反思中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對前后內容之間的聯系的反思(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中氣體壓強差做動力與連通器原理中液體壓強差做動力的聯系、電動機原理與奧斯特實驗之間的聯系等)、對課堂引入方式方法的反思、對練習設計的反思、對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反思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物理教學設計與反思】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反思07-19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和反思范文07-18
物理教學反思08-17
物理教學高中教學反思01-05
初中物理教學教學反思03-22
物理教學反思總結02-11
教學反思初中物理02-07
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11-05
物理高中教學反思01-06
初中物理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