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教師如何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對于什么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我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準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題總反思。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于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導教師寫教學反思呢?
一、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
二、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于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征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于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后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
三、綜合分析——寫教、學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本內容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理答和追問的方式、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效嗎?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出現困難嗎?幼兒學到了什么?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
四、找準要點——寫特點
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在教學反思中可以把閃光點扼要地記上,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于日后有重點有選擇地采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個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五、深度反思——寫建議
在教完每堂課、組織完活動后,教師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這堂課的得與失,學習材料的提供、活動環境的支持、組織的方式方法,教學重點的把握、難點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長點或者遺留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和幼兒反饋出的信息,寫寫“修改建議”,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質疑或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重點考慮某個環節應該怎樣處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確問題,尋找對策,使自我反思達到一定的深度。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范文
一次教學觀摩活動,主題是“有用的調味品”。幼兒興致很高,紛紛選擇食物加入調味品,然后品嘗自己調制的食物。教師隨之與幼兒進行交流。
師:你加了什么調味品?吃起來怎么樣?
甲:我在西紅柿里放糖了,好甜!
師:是呀,放了糖更好吃了!
乙:我放了沙拉醬,真好吃!
師:是呀,調味品真好!
(許多幼兒說自己放的調味品好吃,教師都積極回應,給予充分肯定。)
丙(小聲地):不好吃的,好酸!
(幾個幼兒也接連應聲說自己的調味品不好吃,“好成”、“好辣”……教師看看他們,沒有任何反應,顧左右而言他。)
師:我們再嘗嘗別的調味品吧
(幼兒再次操作。)
從教師與幼兒的交流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幼兒的言語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反應:對一些幼兒的言語積極反饋,而對另一些幼兒的言語卻充耳不聞。是沒有聽見嗎?
帶著疑問,我仔細看了教案,頓時明白了。原來活動目標的第一條是“讓幼兒感受到調味品能讓食物變得好吃”?磥硎沁@個“指揮棒”在起作用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教師念念不忘活動目標,以目標的達成為最終目的,因而在活動實施中盡量避免節外生枝,極力促使幼兒直奔目標。
那么,這些“逆耳”的言語真的有悖于目標嗎?未必!調味品能讓食物好吃,不假,但有前提:調味品必須使用得當。那些“逆耳”的言語給出的信息是:調味品如果使用不恰當,食物就不好吃。這不正是從另一個角度對目標的探索嗎!為什么教師聽著覺得不順耳呢?因為教師片面追求目標的實現,沒有準確地理解與把握目標的內涵,因而把這些有價值的言語看作背離活動目標的、沒有價值的、不和諧的音符。
現實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教師往往會積極回應順耳的言語,而對逆耳的言語聽而不聞,甚至表示不滿。無怪乎有人說,“在教育活動中,兒童很多時候在附和老師。老師希望他們說什么,他們就努力說什么,以求得到權威的認可。”
教師聽不見的病根在哪里?就在于片面追求目標,只見目標、不見幼兒,急于尋求符合標準的答案,千方百計牽著幼兒順應目標。這導致“預設”與“生成”勢如水火,活動中閃現的生成“火花”也被無情地撲滅。
提倡目標意識有其積極意義,但把握不好也有一些負面作用,如一切圍著目標轉,過分追求目標達成等。那么,要不要關注目標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決不能片面地理解。
一不能死扣目標。既定目標終究是預設的,還需在活動中檢驗。檢驗的依據就是幼兒的反應。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及時修訂目標順應幼兒,而不是強求幼兒符合目標。
二不能目標在前,幼兒在后。教師不能片面以目標的達成為“終點”,而應該“幼兒在前,目標在后”。也就是說,目標要來自幼兒,追隨幼兒,順應幼兒。
三不能片面評價活動的成敗。評價是杠桿,起導向作用。目前,對活動的評價往往以目標是否達成為基點,以成敗論英雄,這導致教師唯目標是從。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評價取向,關注教師對活動的組織和把握,對活動中“生成”價值的捕捉和利用,以及對幼兒行為的引導與反饋。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06-08
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反思02-02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06-15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優秀03-14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模板04-04
幼兒園小班教師教學反思06-26
幼兒園教師的課后教學反思06-26
幼兒園教師教學活動反思09-08
幼兒園教師個人教學反思10-01
大班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