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因事心懷不滿,個人或群體憤而辭工,這樣的案例雖說不多,但每出現一例都應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制造業員工的辭工原因相關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yjbys.com/hr)。
在當下招工難、育人難、留人難且時不時出現“民工荒”、“用工荒”的情況下,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用長遠和前瞻性的眼光,了解、辨析企業內部正常與非正常的個案和群體辭工現象,及時采取有效對策,做到防患于未然,將有利于企業團隊的穩定和長遠健康發展。事先做足辭工人員的思想疏導工作,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奇效。
一、跟風
這種現象主要在新員工中比較普遍。一個新員工說得特別直接,“我剛進這單位,就看到老員工在忙著寫辭工書。我想這個工廠肯定很不好,于是也要了一張辭工單寫起辭工書來。”
管理學上有一個“破窗理論”:一座大廈如果打破了一扇玻璃窗而沒有及時修補,就有可能有更多的玻璃窗被人打破。辭工跟風現象,也正是緣于這個原理。所以首要的解決辦法是要找到始作俑者,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讓一切回歸正常。
在一次“辭工潮”中,我首先鎖定了幾個“始作俑者”,跟他們一對一談心,一是勸他們要考慮清楚,現在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找,最好不要輕言辭工;二是提醒和警示他們,你們辭工可以,但不能用負面的東西去影響身邊的工作伙伴。由于溝通方式得當,他們承諾并保證在辭工期間,會盡量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再給其它人員增添負面情緒。同時,在交流中我只要發現思想有松動者,就趁熱打鐵,乘勢追擊,不厭其煩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促使他們放棄辭工想法并主動收回辭工書。如此一番工作下來,至少避免了辭工人員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擴大化”,從源頭上有效扼制了辭工“跟風”的不正之風。
接下來,就是“正本清源”的修補性挽留工作。一些新進人員之所以“跟風”辭工,主要是緣于對公司制度不了解,對所去工作單位情況不了解,這就需要管理人員主動站出來,以公司或單位的名義,向這些人員多做解釋說明工作,最終達到消除心理隔閡、實現團結合作的目的。我經常性的做法是召開內部溝通會議,把自己當成新聞發言人,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由員工提問題,我來具體作答。問什么,我答什么,有問必答,有疑必釋,滿意為止。如果員工不發問,我就設計提問自問自答,以此帶動和引發員工參與提問討論,并在一問一答的溝通過程中,巧妙施以教育手段,曉以利害,許以愿景。如是一番唇*舌戰下來,一般都能收到較好的溝通效果。
最后,還要繼續做一些“固本培元”的工作。對一些思想疙瘩還沒有完全解開的員工,實施長期跟進,耐心說服,如是多次,只要將思想工作做到員工心里,他們遲早會“茅塞頓開”。
二、盲從
幾個員工平時關系較好,其中有一人突發奇想,不想做了,又覺得一個人辭工孤單,走時想拉幾個伴兒。于是千方百計慫恿身邊相好的人一起辭工。有些人本意并不想辭工,但耳根子軟,經不起游說,頭腦發熱,立場不穩,盲目隨眾。
現在企業招進來的員工,一般以80后、90后居多,年輕人熱情大方,講義氣,容易互相捆綁,共同進退,形成自己的群體和團隊。他們三五一群,幾個一伙,進廠一起進,出廠一起出。從招工的角度看,是好事;可從辭工的角度看,就成了壞事。
在一次辭工人員的調查中,我偶然間發現,同部門甲、乙、丙、丁四個人的辭工書,內容一模一樣,字跡似乎還是同一個人的手筆。經了解,這四人同一天進廠,同一天結識,雖說來自不同的省份,但在工作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平時稱兄道弟,形影不離。辭工的事情,是其中的甲發起的,甲打算帶另外三人去他哥哥的工廠打工。
怎么處理這件事情呢?
首先,我沒有采取正面接觸,而是先到人事部查到四個人的檔案,了解他們入職前的基本情況。幸好公司的入職檔案記錄詳盡,讓我對他們的家庭情況和工作經歷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找到了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
然后,我找到了辭工人員丙。丙來自單親家庭,只有一個寡母,且和我是同鄉,我知道他們那里的經濟情況。與丙談話之前,我還通過檔案表上的電話聯系到他的母親,先是肯定了丙的工作表現,然后又講了他準備辭工的情況及公司的挽留之意。他母親不知道他辭工這回事,很著急。我和他母親說好,如此這般謀劃一番,然后再找丙談心。
丙和我見面,剛開始有點抵觸,想好了一套我若勸他辭工的說辭。哪知我根本就不提辭工的事,而是左拐右拐和他聊起家鄉。我和他談農村的苦,談他沒啥學歷找了個穩定的工作不容易,談寡居在家的母親日夜操勞、想為他修新房子娶媳婦也不容易。丙聊著聊著眼圈都有點紅了。我趁此機會,撥通了他家的電話,他滿腹狐疑地接過電話,原來竟是他媽在那頭說話,他后來拿回了辭工書,并主動講,他其實不想辭工,只是礙于兄弟感情和面子。
第二個找的是丁。丁的問題很好解決,我找到當初介紹他進廠的表哥,和他一起出馬,很快打消了丁的辭工念頭。
第三個找的是乙。我叫了丙和丁兩人一起找他談,乙很快拿回了辭工書。
最后找的是甲,談了幾次,還叫上乙、丙、丁三人一起談,也沒有打消他的念頭,只得放他走。但大約兩個月后,乙、丙、丁三人向我反饋,說甲在他哥那個廠其實也不好混,現在想回來,只是不好意思,怕沒面子。我大度地說,你們去和他講,現在工廠正要人,他是熟手,可以回來上班。后來,甲就回來上班了,不過沒有將他分回原單位。畢竟,甲的影響力強了點,我怕他以后再多事。
三、不適應
人的適應能力有強有弱,有的不適應工作環境,有的不適應人際關系,有的不適應管理方式。種種不適應加起來,形成工作焦慮,又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內心的郁悶無法排解,只得逃避現實,選擇辭工。
一個員工由于手掌大面積潰瘍辭工,是接觸車間循環水所致。其它員工也有類似癥狀,但沒他這么嚴重。醫生說這是真菌感染,醫務室暫時沒有特效藥。我覺得問題比較嚴重,拍了相片給老總看,同時匯報相應情況。老總十分重視,從國外找到了一種特效藥,療效極佳。該員工擦了藥膏后手掌潰瘍很快治愈,也就不辭工了。同時,公司還加強了對循環水質的改良與監測,配備相應勞保用品,基本杜絕了類似潰瘍病的再發生。
對于一些員工不適應站著工作的方式,由于工作特性如此,只能做思想工作要求其盡快適應,能調整的盡量調整,不能調整的就盡量在言語上加以更多的問候與關心,同時以過來人的經驗,教給他們一些舒解疲勞的方法和竅門。凡是我談過話的員工,以后只要碰到他,我就會問寒問暖,并加以鼓勵與支持。有一部分員工,在這種細心關懷與鼓勵下,沒有離開團隊。
一些員工還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娃兒,處理人際關系相對較差。一個員工辭工的原因,就是感覺和誰都合不來,工作上有人排擠他,宿舍里有人孤立他。針對這種情況,我牽頭開了一個小型溝通會,大家面對面交談,互說優缺點,同時互提希望和要求。隨后,又開了幾次小型的民主生活會。幾番工作做下來,工友之間很快就消除了隔閡,成了親密的朋友。
四、鬧矛盾
在車間工作,需要協調配合;協調配合,需要時間磨合;人與人磨合,難免產生矛盾。特別是與自己的直接上司或有極大利害關系的人員產生矛盾后,有些人由此形成心病、心魔,惶恐以后他們給自己穿小鞋、下套子,自覺無路可逃,只得辭工走人。
遇到上述情況,我一般會花時間單獨找當事雙方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從中揣摩雙方各自真實的心態。然后再找一個恰當的時機,找雙方面對面交流,互相陳述,一吐為快,握手為和,達成諒解,消除顧慮。一般做到這一步,辭工者只要真心留廠,辭工念頭也就基本打消了。如果實在協調不了,辭工者仍然把持自己固執的看法,也可以讓他保留意見,工廠最多量才而用,給他另外換崗或調部門即可。
在管理上,我們一直提倡“對事不對人”,但大家并非圣人,真正完全做到,其實也并非易事。我喜歡采取一種積極的姿態,盡量讓當事人面對面溝通,其實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高調告訴那些準備報復或正在實施打擊報復的人員,你的行為公司已經密切關注,警鐘已敲響。
五、心懷不滿
員工因事心懷不滿,個人或群體憤而辭工,這樣的案例雖說不多,但每出現一例都應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樣的案例,已經反映了工廠管理存在嚴重漏洞和缺陷,同時也容易產生人與人之間、人與工廠之間的信任危機。處理稍有不當,可能還會釀成群發性公共事件,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面對這樣的情況,公司要有專人最快速度介入,安撫員工情緒,及時做出回應,采取應對措施,公布處理結果,消除負面影響。
一個部門負責人,在班后會上說了一句“員工如鞋子,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極不負責任的話,嚴重挫傷了員工群體的自尊心,一下子引起公憤,大部分人一氣之下,都向公司遞交了辭工書。在確認事情屬實后,公司迅速做出回應,該單位負責人馬上被降職調崗察看處理。
對于這些曾經發生過群體性事件的單位,在以后的工作中還要持續加以跟進,絕不能掉以輕心。鬧過群體性事件的單位,有可能建立起他們的“經驗性”文化,凡事動不動就以群體辭工相要挾。所以,要想辦法稀釋這種文化,以免同類事件再度發生。
六、難言之隱
有些員工,不是不想做,而是因為有難以啟齒的個人隱私,需要較長假期,但批不到假或擔心批不到假,無奈之下,只得辭工。這些“難言之隱”可能就是當事人無法化解的心結和困難,如果我們能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從旁幫忙解決一下,再去挽留這個員工,肯定有極大勝算。
一個做了三年多、工作表現一直很好的木工,突然遞交了辭工書,原因只有四個字“家中有事”。在我的真誠詢問下,他說了實話,夫妻倆需要靜養治病生孩子。原來他辭工就是怕請不到長假。我請示公司特事特辦,先給他一個月假;如果假不夠,可再續,直至他老婆懷孕為止。
兩個多月后,他老婆已經懷孕,他也回來上班了。這么好的木工,如果辭工走了,對公司不是一種損失嗎?而現在他回公司上班,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會因為感恩而更加盡職盡責!
七、外界誘惑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打工的人希望能有一個較好的發展平臺,絕對無可厚非。對于一心辭工準備跳槽的員工,拼命阻攔壓制或講大道理沒用,最重要的還是思想上的疏導。
找準備跳槽的員工談話,一般從四方面入手:一是了解其跳槽的原因、對手企業的情況及目前相應崗位的薪資行情;二是在尊重對方選擇的前提下,給其做“跳槽”與“不跳槽”性價比分析,從中尋找工作切入點,勸其放棄跳槽想法,尋找利企利他的雙贏方案;三是對于去意已決的跳槽人員,加以熱情勉勵,祝他成功的同時,提示他跳槽只能作為個人行為實施,不得策動他人跳槽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四是給他留后路,外面不好混的話,要記得回來。
曾有一個工作五、六年的資深班長,因為受對手企業的高薪誘惑,頭腦一下子發熱,同意去對手企業出任新建車間的主管。做大量思想工作無果后,只得放他離廠。但是在對手企業工作不久,他因不適應和無法融入,工作處處受阻而萌生退意,托人探詢公司的口氣,表達悔恨和想回來的誠意。
當時車間因為對手企業“挖角”,正有人心浮動之勢。如果去過對手企業的人又回來上班,不正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嗎?他回來后,在全體生產干部會上,詳細介紹了自己在對手企業工作的體會,同時也檢討了自己的盲目和沖動。他的現身說法,對其它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效果。
八、嘗試創業
打工者有創業的想法,無論成與不成,都值得尊重。同他們交流的時候,我常常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替他們考慮,甚至幫忙出謀劃策。
車間有一個做了十多年的操作工,曾拿著辭工書來找我,說自己想當老板,結束這種打工的狀態。我說這想法很好,有項目嗎?他說有,別人說這個項目很好。我又問,要多少資金?他說二十萬。我又問,這是你全部的家底嗎?他說是的。我又說,按你現在這個年紀,應該上有老下有小吧?既然家庭情況如此,把全部家底壓在一件事上,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嗎?你能保證一定賺錢嗎?他沉默了。我建議他再想想。他后來大概覺得這樣投資有點不靠譜,沒有辭工。
因為我根本沒創過業,思想肯定存在局限,所以,在員工創業方面的建言,我一般說得很少。我所要做的疏導,只是不希望辭工者“嘗試創業”的行為,造成企業和單位人心浮動而已。當然,也會給這些“創業者”留后路,往往會溫馨提示:外面不好混的話,還是回來上班。畢竟這些辭職創業者,一般都是企業的優秀骨干人員。
九、職業疲憊
一個人從事某個工作或呆在某個崗位的時間太久,慢慢就會失去斗志,缺乏激情,提不起勁,這就是職業疲憊。當這種職業疲憊的極度厭煩超過心理承受臨界的時候,辭工不做的行為也就應激而生了。
對于因職業疲憊而辭工者,最終疏導的途徑大約有四條:一是情感安撫,耐心說服,化解其心中郁悶,讓他從不高不興來辭工,勸到開開心心重返崗位去上班;二是工作調整,在個人自愿的基礎上,調整單位和崗位,變換工種和環境;三是創造機會,比如角色轉型,以前搞技術者,可以嘗試去搞管理;以前搞管理者,可以嘗試去搞技術;四是給他放假,專門特批他一段時間,對身體和心理進行休整,能調整過來就繼續上班,不能調整過來的,該讓他走就讓他走吧!
因職業疲憊辭工的都是公司工作經驗豐富的老員工,流失一個,有可能造成重要崗位的人才缺失。在疏導他們思想的時候,一定要特別注意工作方式,務必做到仁至義盡,讓他們心服口服,重燃工作激情,重回工作正軌。
十、死活不做
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往往造成工作選擇人,而不是人去選擇工作;往往是崗位在等人,而不是因人去設崗。對于一般打工者,如果條件不是特別優秀,在無數次找工無果的情況下,只得被工作選擇,被動進入一個自己并不看好的行業或工作崗位。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群人:當他進廠工作一段時間后,突然就對目前所做的工作,產生了極度的厭惡甚至憎恨,恨不得一下子逃離崗位而后快。這種情況,就是“死活不做”。
對于這樣的辭工者,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耐著性子,聽他們將話講完,將不滿發泄干凈。待他們說累了,氣順了,我再以一個知情人的身份或旁觀者的角度,給他們做工作性質和崗位愿景的分析。此種情況下,我更愿意做一個工作或崗位的推銷員,試圖通過細致的講解和精彩的描繪,讓他理智看待工作與現實的矛盾,換個角度看問題,從“死活不做”到“回意轉意”。
目前,這類疏導性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并不大。其實多了解他們工作的訴求,多聽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對管理者已經很重要了。面對越來越多有獨立想法的年輕員工,多做調研性的工作,對以后的員工管理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