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KPI們看上去更理性,也似乎更好“控制”,很多管理者愿意明知故犯地對體系保持誤解。
讓我們思考一下關于薪酬的兩個問題。
問題一:兩組其他方件相同的鋼鐵企業,第一組企業里工人的小時工資為21.52美元;第二組企業工人小時工資為18.07美元,如果兩組企業的其他開支差不多,哪一組企業的工資成本高?
問題二:在人才競爭極其激烈的計算機軟件行業,如果一家軟件公司不按行業常規出牌,不給人員利潤提成,也不設個人績效獎金、股票期權,也沒有根據股價計算的獎金性期權,這樣的企業能否生存?它的股票又是否值得你投資呢?
這是斯坦福大學教授費法(Pfeffer)12年前在哈佛商業評論上一篇文章的開卷問題。如果你對問題一的回答是第一組的工資成本高,那么你就掉進了費法的圈套。費法文中剖析了關于薪酬體系的六種常見錯誤觀念,其一就是把工資水平視同于工資成本。
相關研究的結果表明,上面第一組小時工資為21.52美元的企業,比小時工資為18.07美元的企業實際工資成本要低19%,因為它的工人勞動效率高34%,產品廢品率低63%.這個問題的要點在于,很多管理者混淆了工資水平與工資成本的區別。前者是給定時段的員工總收入,而后者則是由工資水平和勞動效率共同決定的。
在適當條件下,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反而會降低企業的工資成本。很多美國管理者往往混淆兩者的區別,認為同樣的產品,在工資水平高的德國生產,就一定比在工資水平相對低一些的美國生產的工資成本高。很多中國也有同樣的誤解,以為隨著中國工人工資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的工資成本就一定會失去競爭力。
由此產生的第二種誤解是,很多管理者認為,企業可以通過降低工資水平來降低成本。故此不少企業意欲通過壓低工資水平來降低工資成本。其實,如果把低工資水平導致的高流失率所帶來種種隱性成本(如成本、培訓成本)和無形資產(如雇主品牌)的流失計算在內,這種做法就是南轅北轍。
費法教授總結管理者對薪酬體系的第三種誤解是:工資成本是總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遇到財務難關的時候,首先采取的就是裁員或者凍薪、降薪。工資成本在某些行業確實是總成本的大頭,例如咨詢業和軟件業,但在其他很多行業并不是?傮w而言,雖然裁員有時候也是必要的,但是,裁員至多只能帶來成本的一次性降低,并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與此相關的第四種誤解是,低工資成本是一種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事實證明,靠低工資成本競爭是最難以持續的一種競爭優勢。
現在來看第二個問題。也許你認為在人才競爭激烈的行業,當其他企業普遍采用提成獎金或期權來吸引和穩定骨干人才時,有些“另類”的企業就不用這些——它不是一個烏托邦,而是值得投資的成功范例。這是一家成立于1976年,位于美國北卡州的軟件公司,叫S.從1976創辦到費法教授著文的1998年,SAS的年復合成長率超過25%,當時已是世界最大的私有制(非上市)軟件企業。SAS并沒有采用利潤提成,獎金期權來吸引和人才,但是它的人員流失率只有4%,而采用這些手段的軟件業大多數企業,人員流失率都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