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動力,為人才的成長搭建平臺”是大多數企業的培訓宗旨。但相當多企業的培訓現狀是:培訓的數量多而不強,培訓的速度快而不優。導致這種普遍現象的主要根源是:
一、培訓管理官場化。
企業在深化改革、創新、擴張的過程中,不斷地搞什么“戰略”、“工程”、“體系”等等。而在各式各樣的建設中,企業培訓的滯后性和企業培訓管理的隨意性顯而易見,培訓管理者的工作表面化、敷衍化、過程化還不能完全擺脫政府機關或國有企業的模式,還沒有完全規范于《質量管理培訓指南》的國家培訓質量標準之內。
二、需求評估過場化。
培訓需求的分析與評估是企業培訓活動的重中之重,為什么做培訓?給誰做培訓?是企業培訓管理中的大事大非問題。企業培訓管理人員只是對企業組織需求和崗位要求及員工個體需求進行評估,而對員工現有能力狀況的評審基本不做,即使做也基本上是走過場或不深入。
三、培訓課程同質化。
培訓市場雖然是異常火爆,但培訓產品拓展緩慢,培訓課程內容類同,熱門類課程扎堆兒,忽悠性課程泛爛。同質化課程靠“返點”、“人情關系”的惡性競爭等問題突現。高端培訓項目,優質產品課程的拓展遠遠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求。課程模塊設計幾乎同出一轍,甚至連授課師資也大量重合。嚴重同質化造成當前培訓市場的混亂。
四、培訓講師生存化。
職業培訓師的入職門檻過低,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師的資質魚龍混雜、良誘不齊導致培訓市場上“大師”、“專家”、“第一”、“名師”、“教授”的泛爛。來自于企業實踐和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培訓師越來越少,以“淘金”、“追利”、“爭名”、“生存”為目的導向的培訓師越來越多,極大地影響了企業培訓的質量與效果。
五、效果轉化敷衍化。
培訓成果或效果的轉化、跟進、考核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之所以難是難在了:培訓項目的設計與策劃時沒有滿足或符合培訓需求;培訓項目實施與運作中沒有提供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培訓項目結束后的效果評價沒有及時跟進、到位。缺乏對培訓質量與風險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