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下一個增長概念
經過了一個輪回,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企業都成熟了,有了更好的法規基礎,有了對股權激勵更清晰的認識,包括一些上市公司也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公司治理結構和機制的完善,約束機制開始建立并發揮作用。
同時,企業自身也開始注重戰略和目標,也開始意識到股權激勵在內的中長期激勵,除了留人吸引人之外,還可以在促進人力資本所有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上起到更大的作用。
而各類公司通過落實“來源于增量”“有明確業績目標”等等監管部門要求,也不得不促使公司在通過股權激勵的時候,更明確清晰的傳達著自己的企業的目標,包括贏利能力、包括成長性,最終與企業的核心人力資本所有者—經營者和最主要核心人員自身的利益關聯起來,并通過約束機制把這些企業發展和成長的指標,最終落實到這些崗位之上,并通過相關內部管理監督機構進行監督和問責。
對于市場來說,股權激勵機制傳達的信息不僅僅只是團隊穩定,而是“企業在往何處走,企業能走得多快”,包括股東對企業有什么期望,經營者對這個企業有多大的信心,這些在股東和經營者雙方利益博弈后產生股權激勵的方案中往往是有著最忠實體現,所以,股權激勵往往成為市場著重分析的指標的之一。
在股改之后,股權激勵成為了下一個熱點之一。所有推出股權激勵方案的企業都經過了投資者的審視,不管眼光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不管過程是激烈爭論,還是意料之中因而風平浪靜;不管最后投資者是用手還是用腳投票,股權激勵從來不是無人關注的,更何況事關重要的國企和央企。
國有企業在股權激勵時需要注意,相關政策要吃透,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自己胡亂猜測,最后違規的代價是最大的。同時,同是國企,境內境外目前還是有別的,該30%就是30%,該40%就是40%,必要時可以學學中糧的方案,設立收益限額上限,到授予時(未增加此次期股權激勵)的50%時,就停止后面未行權的部分。
目前國企股權激勵,是上市公司這樣的公眾公司會先于非上市,上市公司也會先境外后境內,境內上市也是公司治理機制完成并過關后才能搞,為什么?是源于管理部門一個成熟思路:有成熟監管的先行,市場監管大于機構監管,管理機制和水平達到要求的先搞,企業成熟一個摘取一個,不成熟的寧可等,決不可拔苗助長。
目前,上市公司的專項治理活動已近尾聲,市場監管已經可認為即將成熟,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將再次面臨開閘,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可能在這一輪中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股權激勵,與前段已經傳達過的國企整合和整體上市一樣將共同面對資本市場挑剔眼光的一場考驗。同時,我們可以認為,以近期兩個中糧地產、中化國際的股權激勵方案通過為標志,國企央企的股權激勵將悄然提速,我們的國有企業將再次面臨一個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