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模板匯編9篇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于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快快來寫一份總結吧。那么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1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教學中,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論指導下,不斷實踐與探索,發揮我的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掌握教材實質,通過培訓,用理論充實自己的頭腦。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我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一、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級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后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
二、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學校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通過對學校的了解,更關心自己的學校,給學校提建議,設計未來的學校等,培養學生把自己的學校建設得更好的情感。
三、培養學生自信的好品質
在教學中讓學生列出自己的優點,通過給自己設計名片等環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點,對自己有信心。
四、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通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于助人、實施措施。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六、評價方法
1我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寫成評語于素質報告冊上,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學效果良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2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新的教學理念使得《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開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強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對學生道德行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強調德育在各學科教育環節的滲透,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學科,多年來它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要想搞好品德教學,首先教師要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新的教學理念更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去實踐,去貫徹。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情緒,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想學、愿學、樂學。新的教學理念需要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自主互動,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我經過近十年的教學得出“悟理、激情、導行”是《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特殊規律的具體運用和體現。
1、悟理。
悟理即領悟真理,要求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并內化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確觀點,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惡、美丑。從教學實踐正反兩方面看來,需要注意四點:
第一,要有教育性。教育本文來源:性即思想性,這是本門學科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增強教育效果。
第二,要有科學性。趣味性必須以科學性為基礎,否則為趣味而趣味,投學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種低級庸俗的表現。
第三,要有針對性。就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不論是設疑、解疑,還是引用材料都應從學生思想實際,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若脫離學生的實際,不僅無助于學生思想認識的提高,也難以開拓學生思維,師生雙邊活動難以進行。教學上“啟而不發”,教師唱獨角戲,往往是由此而產生的。
第四,要有趣味性。要有趣味性。教學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兒童心理特征的要求,也是“愉快教學”的手段和目標的需要。因此,教師的設疑和語言表達以及引用教材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教學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兒童心理特征的要求,也是“愉快教學”的手段和目標的需要。因此,教師的設疑和語言表達以及引用教材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為達此教育目標,教學過程中必須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設置若個干問題逐層推進。即把矛盾作為一根紅線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形成激疑——求疑——解疑的過程。悟理是教學過程的重要步驟,抓好了有利于為導行奠定扎實的基礎。
2、激情。
激情指的是激發情感。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孔夫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碑攲W生學習興趣盎然,心情振奮,心扉敞開,內驅力啟動,學習動機必然易于確立。同時,少年兒童具有好奇心,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特點。用“愉快教育”手段撞擊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學伊始,應精心設計,創設童心情境,展開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學實踐證明,創設情境因人、因教材特點而異,形式多種多樣。小品、講故事、直觀演示、教師有聲有色的講述、組織學生閱讀教材、電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是學生萌發學習興趣,內驅力啟動的必備前提和基礎。
3、導行。
導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道德行為。這是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和落腳點。“愉快教育”不僅要求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從樂學中求發展,而且通過學生自己勤學獲得真理,享受成功的歡樂。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著重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課后檢查,深化導行。根據每堂課講授的道德觀點。提高相應的行為要求。經過一兩周,在一堂品德與社會課講新內容之前的幾分鐘組織匯報,做對的給予肯定,不足之處再提出要求,教師適當做好記錄,作為評定成績的一項依據。
第二,運用觀點,辨析是非。品德與社會課基本上是一節課灌輸一個道理或觀念。在悟理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現實思想、行為或社會生活中“熱點”問題,組織學生議論,運用剛學過的道德觀點來進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惡。讓學生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為什么要這樣做,而不是要那樣做。以此來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第三,客觀評價,鞏固成果。學業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和課后檢查督促上,而且還應體現在考核評價上。
要完成學生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我認為不能只依靠《品德與社會》課,更不能只依靠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所有教師的任務,所以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教師要嚴于律己,言傳身教,做學生的表率,在學校的全部教育活動中,教師始終處于指導的地位,學生在校學習,除了向書本學習之外,主要是向教師學習,所以教師要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視自己。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事,教師本身堅決不做,以免給學生留下壞的影響。教師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來教育和感化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3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二班品德和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照大綱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轉變觀念,樹立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轉變觀念,力求樹立先進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所以,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認真鉆研教材,探索種種教學方式。
品德和社會科目涉及歷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諸多領域,對教師備課的要求也相當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學期我力爭在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資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總體效果良好。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加強德育方面的滲透。
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
四、善于從教材出發,激發積極的.情感體驗。
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對色、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和明理,知識上的接受和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五、利用網絡資源,引導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本冊品德和社會的內容網絡上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收集和課堂上能夠展示的都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在課前我會布置學生搜集資料,在課堂上來交流,課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個學生選擇其中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自己本期研究的對象,形成一個專題,期末的時候再將同一專題的同學集合起來召開發布交流會。這樣,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學生興趣濃,教學效果好。
六、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充實課程內容。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和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以上是我對一個學期以來品德和社會的教學總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和時俱時,提高教學和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4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F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首先根據教材內容,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對課文內容作了具體的安排,重點講述的課文針對班內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如在講述一、二課時教育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小朋友對學習耐心、認真,不懂就問,同時從小認真學習長大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祖國服務,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在實踐上。
其次在講述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么來的一章時,使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學生明白我們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勞動人們的辛苦和勤勞,是我們的偉大領袖的正確領導,以及革命先輩不怕犧牲換來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現在我們要學好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強大。特別是我們的祖國有強大的科學,有宇宙飛船的上太空,說明了我們祖國的科學先進。我們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主人,所以我們更加要努力學好文化,同時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再次,課文用較大的篇幅來教育學生要團結同學,幫助同學,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善心,培養學生有一種積極的上進心和集體主義感。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有待于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改進,為教育教學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系。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了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
4、了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了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并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
為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為進行觀察,并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5
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本學期我承擔了三、五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任務,現在對這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基本情況:
三、五年級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仍有少數學生學習、紀律都較松散,學習能力較弱。
二、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1.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抓好學生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學初,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道德意識,提高認識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為,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抓好常規工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結合新教材理論知識,課堂上設計新穎、愉快的教學方法,增強趣味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掌握知識、技能。發揮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興趣。平時我細心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好調查小結工作,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生,根據其實際情況擬訂學習目標,以目標來激勵學生進步。
3.認真做好教學工作,注意做好課前準備,刻苦鉆研教材,認真學習大綱和教科書,準備好每節課必要的課件,做到先備課,后上課的習慣。堅持理論和實際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生容易汲取,從而使教學任務能夠按計劃完成。同時,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一學期下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4.關注學生參與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就要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把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話歸納出來,然后在合作、協調、討論及在教師的引導下,作出正確的判斷。要真正讓學生參與學習的進程,教師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也要布置學生按每節課的要求,做好課前準備,然后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能熱熱鬧鬧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5.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在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的質疑精神,從無疑到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時常探究。要讓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問題推動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過程成為主流。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合理安排,解疑、質疑。讓學生的參與及參與過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6.在本學期的教學中,我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7.教學中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8.教學中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9.大膽試行開放式教學,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10.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于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1.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為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范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周每月的規范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后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在教學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還有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仍不夠自覺,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克服,使教育、教學質量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擔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6
本學期,根據新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工作始終堅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學會做人的宗旨,從學生的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隔為一體,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愛國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給予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師生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釋放,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以調動,課堂得以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要讓其活力都得到充分的展示,就要讓課堂完全成為他們自我發展和自我展示的舞臺。對他們而言,課堂不能是一個簡單的探求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快樂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能是“配角”,不能只是在老師的指揮下沿固定軌道前進去捕獲某個答案,而是實際的參與者,教育教學中的主角。課堂是他們的,自由而且快樂,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這樣,每個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作為活生生的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的生命的活力得以充分的發揮。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通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
在教學工作中,我認真研讀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直接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把自己當做一個平等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努力構建寬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并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課堂上在認真學習教科書的知識之外,精心設計課外閱讀資料:如國家大事,身邊模范等,用品德與社會的眼光給予學生拓展訓練,打開他們的思路,使課本知識得以有效的補充。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與輝煌,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潛移默化地指導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與時俱時,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與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7
正文: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置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年級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并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系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生命多么可貴》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家庭對少年兒童的關懷和愛護;又如:《規矩與方圓》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規則,以及這些規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方便。在學生列舉社會生活事實的基礎上,我們又適當幫助學生歸類,以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一個總體認識,并自覺遵守這些規則,不耍賴皮。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范,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范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并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8
20xx學年度五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標要求制定并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期末有總結, 本人承擔了五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1、激活教學新觀念。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2、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3、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4、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并規范自身的行為。
5、教學中論題鉆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6、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丑,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一、成績與經驗。
本學期,能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深入鉆研教材,針對學生特點備好課,適時恰當運用電教媒體上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靈活多樣、注重雙基的教學環節和課堂作業,培養學生能力,鞏固所學知識;認真耐心細致地輔導學困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其積極性,讓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提高學習成績。
二、改進與展望。
為了教育事業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沿著教育改革的軌跡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工作。首先是認真搞好課堂上的組織教學活動,賦予《品德與社會》課堂新生命;其次是深入學生生活,走進小朋友,建立師生“零”距離之關系;最后是加強課堂教學評價,加強學生作業評價,用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總之,為學生的一切而努力,為教育的發展而奮斗。
總之,通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 篇9
光陰飛逝,一學期的工作又臨近尾聲,驀然回首,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本學期,我校一至三年級全體品社老師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譜寫教育教學生動的樂章。
一、加強學習,提升理論水平。
本學期我們鼓勵老師們采取“多聽課、多反思”的方法,結合網絡師資培訓,組織教師觀摩優秀課例,及時評課,了解課改動態,擴大自身的視野,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以便更好服務于課改實踐。教研組采用了集體備課制,每次教研組活動,大家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家認真學習教材,根據各課教材的教育要點,通過教材分析、結合教學建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好教學目標要點、教學重點、難點,備好課,授好課。我們時時處處發揮著集體的力量,體現著團隊的精神。盡管執教品社的老師來自于不同的年級,但我們經常會聚一起探討研究,教研組洋溢著團結互助,群策群力的氣氛。
二、緊抓教學,促進專業化發展。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是教學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實而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不僅為教師們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個自我挑戰的舞臺,更是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習實踐基地。為此我們教研組老師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理念,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相關教育刊物上的教學實例,認真參加區教研活動,聽課評課,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上海市“兩綱”教育頒發之后,我們組織教研組的老師們進行專題學習,把“兩綱”教育貫穿落實于品社課的教學中。本學期在區教研員王嬿老師的指導下,楊旋華老師執教了《身邊的公共設施》一課。
由于我們的學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過、使用過公共設施,但對這些設施的作用以及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的認識是膚淺的,殘缺的,因此在引入課題時,楊老師采用了謎語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明“公共設施”這一概念后,通過播放學校周邊的公共設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場景和實際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學內容從生活中來,應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內容更具有說服力,生動的錄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感受這些設施就在我們身邊,分布廣泛,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回歸生活。
對于專用的公共設施和不易看見的公共設施這一難點,楊老師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加上旁白的介紹,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于學生親近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同時也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整堂課的教學,楊老師都貫穿教學生活化的理念,在師生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學任務,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
三、加強常規,提高課堂效率。
1、本學期,我們每位教研組成員都能備好符合班級特色的教案,在教研組內上好實踐課。教師在校、區級教研活動中認真聽課,且能作好詳細的聽課記錄和評課反饋,學期結束交教導處檢查。
2、組內教師能根據教材特點自行制作教學課件,對現行教材進行補充何拓展,在教學使用中效果良好。這學期,我們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身邊的公共設施》,在區課件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苦樂相伴。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又是教研的發展,下學期,我們的教師要以“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思考去研究,帶著研究去工作”為指導思想,積極開展科研活動,鼓勵教師撰寫教學案例。我們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在學校領導多方面的關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構建一道品社學科教學的亮麗風景線。
【關于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模板匯編9篇】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5篇)09-27
品德與社會高效教學模式創建分析論文07-31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品德的實踐建構論文08-01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新教學初探論文08-08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7-13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淺析的論文06-16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道德情感培育探析論文07-14
小學品德與社會《歡樂水果大餐》說課稿范文07-19
小學三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總結11-14
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的應用論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