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論文范文
論文寫作一直以來都是很多畢業生們尤為困惑的一個問題之一,而畢業生寫作的要求也都是特別繁瑣的,所以想要撰寫出優秀的論文,必定也會參考一下文獻資料的。
小學語文論文范文1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它們有的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有的勾畫優美迷人的自然風光;有的敘述朋友之間難舍難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詠志、含蓄雋詠……因而,無論從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從語文教材的教學內容來看,對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都給予了重視。但是,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下面就自己在古詩方面的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理解詩意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詞,加深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進一步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重要步驟。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三、學會想象,體會感情
每首古詩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詩的大意后,還必須深入挖掘,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力,把學生引入詩的情境中,使詩中描寫的景象在頭腦中浮現出來。這樣,就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就會對詩意理解得更深刻,對感情體會得更深入。比如在學習《鋤禾》這首詩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幅畫,然后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學生爭著說:
“我看到了一個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陽”。
“我看到一個農民伯伯在地里鋤草,他的衣服全汗濕了,他很辛苦”。
“我們吃的飯都是農民伯伯的汗水換來的……”
這就是詩中的真實畫面,根據學生所說的加以引導,學生就會懂得珍惜勞動,珍惜糧食。
小學教材所選的古詩大都是語言優美,充滿詩情畫意的,學習每一首詩如果能讓學生在頭腦中出現畫面,那學生對詩的內容無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導中也能體會詩的思想感情。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書的重要性。感情朗讀,能再現詩的意境,加深體會詩的含義與感情,因此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重視朗讀,強調背誦。指導朗讀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感情朗讀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
總之,古詩教學的方法很多,在教學中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殿堂,使學生領悟到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小學語文論文范文2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在閱讀教學中注意總結和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總結和積累的方法。教師總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并將總結得出的方法應用到新的閱讀中去,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積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小學語文論文范文3
這是一組比較輕松的單元,安排本單元的一個目的,是希望能增長學生的認識,開闊孩子的視野,了解多元文化。
從寫的角度安排訓練的重點:體會抓住景物、風情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綜合運用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四年級下冊第一個單元“走遍萬水千山”已經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是季羨林先生1980年11月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德國參觀訪問后寫下的,距離1935年他第一次出國留學德國,已經有幾十年啦。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描寫風情類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麗景色的同時,也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讓人讀后深受啟發。教學中,要抓住幾個難理解的句子,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學期學的##第2篇馬克。吐溫的作品。也是一篇傳統課文,編排在這個單元,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點/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并把人們的生活同景物結合起來描寫,不僅僅局限在單純描寫事物(小艇)的特點/有點兒類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寫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點、人們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間的關系,感受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系。
“閱讀鏈接”的處理,可以提出比較閱讀的要求:課文寫的威尼斯的小艇,鏈接中的短文寫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學習了課文和短文,簡要說說威尼
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也可以推薦其他作家描寫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閱讀。
除了“閱讀鏈接”里喬治桑寫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寫過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國的蘇州。但是蘇州基本上是陸地上的城市,不過城里有許多河道和橋梁。威尼斯卻是由一百多個小島組成的,一條較寬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許許多多縱橫交織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橋,將這些小島上的一簇一簇的樓屋,穿連了起來。這里沒有車馬,只有往來如織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車和小臥車;此外還有黑色的、兩端翹起、輕巧可愛的小游船,叫做Gondola,譯作“共渡樂”,也還可以諧音會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島的東北角上,是一群小島,外面一道沙堤隔開亞得利亞海。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
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著。遠處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這里沒有什么煤煙,天空干干凈凈;在溫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國人到此,仿佛
在江南的水鄉;夏初從歐洲北部來的,在這兒還可看見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綠,那么釅,會帶你到夢中去。(朱自清)
從不同作家的描述里,我們能感受到:描述同一個事物,作家的選材、選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表達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學中,曾經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經很多了,有許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適,為什么我們現在還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傳承;(2)小艇和威尼斯這座古老城市和諧共處的關系。
西歐洲一些國家,如法國、意大利、德國,吃的是文化飯,對文物保護的力度非常大。
《與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這次新選入的課文。學習《與象共舞》,可聯系《威尼斯的小艇》,兩者都是選取最能體現景物風情特點的事物,并把人的活動和事物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描寫,在威尼斯,人們的生活與小艇息息相關;在泰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象。這樣的描寫,使文章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讀來興趣盎然!恫噬姆侵蕖氛故玖似卟实姆侵揎L情畫卷,圍繞“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啊”,介紹了非洲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法,脈絡清晰,文字通俗,應以學生自主讀書、充分地交流和討論為主。
小學高年級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意義和方法論文范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意義和方法論文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使之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閱讀能力是學生的基礎能力之一,也是小學階段就必須具備的能力。批注式閱讀強調積極的創造,有利于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圍繞小學高年級批注式閱讀教學展開論述,首先論述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重點及現實意義,然后探索小學高年級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開展方法。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批注式閱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堪憂。究其原因,在于師生投入的精力和預期成果不成正比,未能從根源上改變“事倍功半”的現狀。筆者認為,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改變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的主要突破口。運用批注式閱讀模式,可讓學生深入閱讀內容,在理解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學會高效閱讀,強化閱讀能力。
一、批注式閱讀教學的重點
批注式閱讀以學生的主動研究為個性化實踐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一種動態化的思維過程。在閱讀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現有的知識和能力來理解文章內容,并嘗試和文章中的角色展開“對話”,實現多個層面的理解和感悟,然后將理解與感悟標注在文章當中。在這個批注過程中,學生呈現了自身的思維軌跡,也表達了自身的思想情感,由此實現了自我發展,提升了閱讀質量。
小學語文人文教育論文范文
一、豐厚的人文素養是教師的立身之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語文教師素質的要求更高了。不少教師深切地感受到,對新語文課程標準難以適應。這不單表現在教學觀念的落后上,還表現在學科素養、文學修養、審美能力和語言功力的不足上。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鉆研教材和錘煉語言,不斷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勝任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是指人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心理素質、人生態度、道德修養等豐富的精神世界。一個人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反映著這個人的整體素質。擁有人文素養的教師,情趣高雅,精力充沛,語言文明,愛好廣泛,平易近人;他們熱愛生活,有著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有著十分豐富的精神世界。因而,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熱愛。
二、創新人格是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適時調控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營造學生、教師之間情感最佳融合境界。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滲透,是以激發學生情感為誘發因素的。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性格、能力、意志等方面均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師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發展軌道上有所發展、進步,讓每個學生的進取精神、意志力、責任心、求異性等創新人格,都能在課堂上得以培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要滲透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熱愛,使學生的情感在一種樂學的情境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升華。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具有豐富知識和情感的學科來說,教師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小學語文教學面對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情感豐富,教師正確的情感引導會使學生興趣盎然,對學習、對課堂、對生活充滿熱愛,能夠滿懷熱情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這樣的課堂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情感教學應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盡可能地多讓學生接觸一些優秀的文學精品,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提高其文學素養。
有參考文獻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范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論文吧。
摘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的關鍵方法,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教學有效性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可以看出,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語文教師必須詳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調整對策,實現有效教學。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是在進行語言實踐,無論文章的形式如何、內容如何,這些內容最終都會轉換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只有保證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在采用傳統的語文朗讀教學模式和理念,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率低下。小學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朗讀的數量,更要注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質量,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從課堂閱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插入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師會讓學生齊聲閱讀文章,閱讀結束后教師會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學生無法參與朗讀教學,學生只能單一地記錄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學生根本無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成效有很大影響。但是,從很多小學教師結構看,學校缺乏專業的語文教師,現有的語文教師大部分是由其他專業轉向語文教學的,教師缺乏朗讀教學實踐經驗。除此之外,學校很多語文教師的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觀念陳舊。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范文:談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導語:在新課程中,三維目標是主要矛盾,知識與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這段話為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以下就從兩個方面談談三維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問題
一、著眼語文素養,把握三維目標
語文新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與“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是什么關系呢?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指出:“通過九年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基本的語文素養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明確地把三個維度當作語文素養的內容加以申說。從語文素養來認識三維教學目標,能增強目標意識和有利于提升教育理念。
(一)正確理解三維內涵
1、知識與能力目標。“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鉆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么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舊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有閱讀量閱讀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這是舊大綱所沒有的。
“生態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構建中的運用論文范文
關鍵詞:生態教育 構建 教學語言 教學節奏 教學風格教學方式
摘 要:學習的終身化需要從事教育的人更多地去關注教育的生態平衡。本文從生態的角度出發,就小學語文課堂構建中教學語言、教學風格、教學節奏、教學方式等作了一些嘗試,努力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空間,著眼于未來,使語文課堂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生態”一詞在《辭海》中的意思為:自然環境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建立的動態平衡關系。聯系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來,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系。在這知識經濟時代,學習的終身化需要我們更多地去關注教育的生態平衡,為學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扎實基礎。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的立體構建,是指教師、學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產生的一種以學習語言為本體,在認知、情感、精神領域的多項交流,包括師與生、師與文、生與文之間的互動,最終促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感悟,積淀語感,提高全面語文素養的動態過程。教師、學生、知識各個要素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是復雜且多變的,而教育意義上課堂教學對于教學雙方的意義在于,是否能夠對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對語文課堂,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的審視就不能僅僅從教師或者學生出發,而應該從生態化的角度進行,努力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空間,著眼于未來,使語文課堂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就意味著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真正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創造出生機勃勃的課堂生態環境。在“新課程,新理念”的倡導下,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努力創新,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積極創建綠色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職稱論文范文
職稱論文指在一定職業范圍內,用于評定一定職業職稱的論文形式。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教學特色喪失。
教師經常進行公開示范課,是為了樹立一個良好的教學形象,同時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是,我們發現,語文教師在進行這種示范課的時候,其教學僅僅是停留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語文教學的特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作用。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在講授示范課時都表現得很出色,不僅盡力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展現課程的特色,并且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積極給予肯定和鼓勵。但是,在整個示范課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的地位。教師通過一些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學生跟著老師在一點點地進步,但是,教學卻已經完全失去本身的特色和新意。教育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積極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通過新穎的方式學習知識,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確實有不少好處,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最終不能真正地了解和學習語文。
(二)語文教學知識缺失。
許多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發現,在提升學生課堂活躍度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語文本身的價值。比如,講解一篇課文時,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再讓學生自己講解這篇課文的內容是什么,最終指出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這樣的教學形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仔細研究這樣一個教學過程后就會發現,當前,改革后的語文教學與其他的課程特色其實毫無區別。語文的課本教學,本身的意義就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包含的深意,在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道德等觀念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課文本身的文學色彩,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使用的語言的語境等方面內容。在改革的過程中,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到了其他方面,就會使學習內容失去學習文章本身包含的文學色彩這一方面,也就沒有真正達到教學目標。語文知識的學習是有其固定模式的,不能和其他的學科類同,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學模式,才能保證對語文的教學真正達到提升學生文學素質的目的。
小學語文創新教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要按照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和學生角色轉變,積極推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論文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全面發展新時期的素質教育和小學語文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與學的合作方式,以此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課堂教學重知識傳授,忽視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形成;忽視給學生思維空間的開放時機,不能夠聯系現實生活的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最終忽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正確評估。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談一下自己觀點。供參考。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葉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學習動力定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小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著積極的意義。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語文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標強調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就是要加強課堂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加強課堂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加強課堂與實踐活動的聯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才有激情,才能在自主、自覺中自悟、自得。激發興趣,實現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收器”“熟讀深思子自明”的主動地的轉變。在傳統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是“輸出設備”,學生是“接受器”,學生完全處于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造成了“教師教的累,學生活受罪”的惡性循環。其實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能力的開發,無論是情感的培養,還是品德的形成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來實現,教師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思考。作為語文教師,要真正讓學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努力轉變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的創造性。學生通過自身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論文范文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就是將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作文教學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常被稱之為讀寫結合。現如今,由于有些教師在這個方面往往是獨立進行的教學,這樣單獨地開設教學過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教師專業
一、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特點
1.全面性。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提問,而不是針對個別或少數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學生的學情、授課班級的班情和教學內容,提出適合大多數學生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思考。小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來提出不同的問題。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提問的目的多是考察語言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但是教師在提問中應該把握所提問題的全面性及所提問題答案的多樣化,考慮到學生全面發展并提出關于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有機統一的富有多元性的問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2.主體性。
教育的主體性包含了教師的.主體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影響著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一個高質量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在小學的課堂上,由于小學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著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特點,而教師的主體性觀念能夠使學生時刻關注課堂教學內容,參與其中并享受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000字
論文題目: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策略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就是將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作文教學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常被稱之為讀寫結合。現如今,由于有些教師在這個方面往往是獨立進行的教學,這樣單獨地開設教學過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讀寫結合 綜合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相結合的重要性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只有將閱讀和寫作結合,才能對整個語文教學發揮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需要在閱讀中了解到文章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談論中,學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才能根據自己的積累,表達文章的意思,辨別文章的感情。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加深學生的思想情感,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且,在閱讀中,學生要注意對語言和素材的積累,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只有閱讀和寫作之間相互配合和補充,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語文目標的主要表現。這就表明,只有科學合理的語文教學才能對語文知識的運用和實踐進行結合。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進行語文實踐,幾乎在生活是常見的。因為日常的交流和學習,都可以讓我們看到語文知識的實踐過程。只有讀和寫結合,才能使學生對語文進行吸收,從而轉換成一種能力,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中國目前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教學,但筆者認為在一張試卷定終身的單一評價方式下的中國教育,最能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還是傳統的講授法。雖然目前對于傳統的講授法提出了大量的批評,但是評價學生的方式不變,這種傳統的講授法就不會退出歷史舞臺。
論文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模式 教師
一、缺乏思考只會被動的解決問題
蘭姆曾經說過:“你可以從別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須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鑄成你思想的砂型。”然而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復前人的結論往往多于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作。一位在美國留學的天文學家曾經講過這樣一個問題,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的題目,中國的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么機靈,那么富有創造性。做為一名中國的小學教師,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給學生灌注大量的知識,把很多的公式定理強迫學生背下來。我們教會學生思考了嗎?我們為什么每天要留給學生浩如煙海的作業,讓學生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呢?一個美國小學生的作文是在圖書館和電腦前完成的,往往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而我們中國小學生的作文是用兩節課的時間在課堂上幾乎以背誦的形式完成的。所以,我們這種以灌注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造就的就是擅長考試而不擅長思考的學生。再由于我們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的的方法,造成很多學生過早地就對學習失去了信心,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因為我們就是只要求學生去解決問題,而不鼓勵學生去思考問題。當一個學生不懂得思考,每天都在應付大量的記憶性作業的時候,他的閱讀和寫作又怎么會提高?因為閱讀和寫作更關注的學生自身對文章或者事情的理解,而他們已經習慣于教師的灌注,自己很少去單獨的思考或者解決問題,每天大量的作業其實就是量的重復和堆積而已,直到小學畢業,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也不會有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