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的論文題目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
對三農問題的思考論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對三農問題的思考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三農”問題怎么了
“三農”是當今我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我國經濟正常發展。要解決好“三農”問題,弄清“三農”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弄明白“三農”問題的關鍵,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抓住重點,事半功倍。
“三農”是指農業、農村、農民,因為這三個名詞或三種事物間都有一定的關系,或者是說它們前面都有一個“農”字,所以,人們把它合起來稱為“三農”。但是,詳細考慮一下,“三農”問題雖然相互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是,又不是屬于一個大問題中的三個小問題,沒有辦法把它們合并在一起,它們又是各自獨立的。
“三農”之所以成為“三農”問題,不是說它們現在的情況非常良好,而是說它們都存在著不能不重視和不得不盡快加以解決并且如果不重視和不盡快加以解決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的問題。“三農”問題到底已經怎么樣了?有些人用一個判斷詞和一個形容詞和它們分別組合在一起說:農業真危險、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說明“三農”問題現在的境況,說明“三農”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果這種形容是貼切的話,解決“三農”問題對我們來說,確實已經是迫在眉睫和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構造大農經濟是處理三農問題對策論文
大農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相對小農經濟而言的。小農經濟是落后的農業生產工具的產物,因為使用的是牛馬、木犁、鋤頭、鐮刀,所以,一個農民盡其所能,也只不過能夠耕種三、四十畝土地足矣,如果少了,則不夠耕種;如果土地多了,就耕種不過來,要是不雇長工短工,就必定使土地荒蕪,是所謂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那么,在過去,一個地主,有幾百畝土地,幾千畝土地,幾萬畝土地,是不是大農經濟呢?其實,這個問題,單就稱謂而言,就已經明白了。地主是不進行農業生產的,所以,就只能是土地的主人,而不是耕種土地或進行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是說,不是農民。地主和富農是農民和不是農民的分水嶺富農以下是中農,貧農,雇農,是不同等級的農民:富農的土地是由他和長工、短工共同耕種的,中農的土地是中農自己耕種的,貧農的土地不夠自己耕種,雇農自己沒有土地,為富農和地主耕種土地:而地主呢,土地是雇農耕種的,他連管理也不管理,是管家為他管理的。富農所耕種的土地最多的長工一樣,不能超過三、四十畝,地主的土地雖然多,但是,長工和雇農多,每個長工和雇農也不過三、四十畝,根據每個農民耕種土地的數量,都只能是小農,因此,也不是大農經濟,只能是小農經濟。
或者說,一個農民耕種的土地太少,小農是沒有出路的。那么,我們把這些小農集中在一起,組織起來,成為集體經濟,土地多了,家大業大勞動力眾多,那么,不就是大農經濟了嗎?并且,這樣做了之后,土地地塊大,也便于先進的農業生產機器耕作。其實,這樣做的好處,只是便于先進的農業生產機器耕作,并不是大農經濟。因為每個人的土地還是那么多,一個農民耕作一點也沒有增多,所以,不是大農,還是小農和小農經濟〔比如,一個農民有5畝土地,100個農民集中起來有500畝土地,但是,100個農民并沒有減少成為1個農民,1個農民耕作的土地并沒有達到500畝,而還是5畝,怎么能夠是大農和大農經濟呢?這只能是集中在一起的小農和集中在一起的小農經濟。當然,如果把土地交給一個農民耕種,其他的農民(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從農業生產中退出來,這個農民就成為大農與大農經濟。如果已經有99%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退出來的條件,比如說,已經具備有一個可以容納99個人的企業或者數個企業,就可以而且必然由不同的道路形成99個農民把土地轉交給一個農民耕種。可是,如果想采取先把100個農民集中起來,然后等待時機與創造條件逐漸使99個農民退出來,則是不可行的。因為集體勞動的自身局限性,會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產生許多障礙,不利于大農經濟的形成,阻礙生產的發展。
一本研究中國三農問題的力作論文
“十二五”時期,我國國情及世界局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日趨鮮明。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階段性特征就是轉型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能否順利地推進轉型發展,決定著我國能否用好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方面,取得具有實質意義的進展。
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推出、著名經濟學家常修澤教授主編的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重點圖書——“中國經濟轉型叢書”,圍繞中國經濟轉型問題,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討。最近。作為該套叢書的第一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博士撰寫的《轉型發展:中國“三農”新主題》已經面世。
全書分為五篇15章。第一篇為總論,提出自1998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中國“三農”發展再度面臨新的重大階段性變化。詳細分析了這些新的重大階段性變化的多方面表現。在此基礎上,提出新階段促進中國“三農”發展的戰略思路——“轉型發展”,探討了促進中國“三農”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第二篇冠名為“糧食問題的重新審視”,通過對中國歷次糧食供求失衡的回顧,得出若干結論和啟示。如總量問題對于中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已經顯著地趨于減弱;結構問題對于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正在顯著地趨于增強。該篇還分析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現狀和中長期潛力、中國糧食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探討了糧食市場與糧食安全的新問題、新趨勢。“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那么,如何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呢?該書第三篇“從發展農業到發展現代農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該篇提出,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和價格形式正在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要用開放的視角認識現代農業,要重視“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制約和挑戰,如農產品成本上升、要素市場和產權市場發育滯后等問題。該篇還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出路和近期對策建議,并對中國種業的發展進行了案例分析。
農產品電商大數據直擊現代三農問題痛點論文
每年都有一些農產品賣不出去,特別是在我國糧食“十二連增”后,我國糧食創下高產量、高庫存、高成本、高進口的“四高”背景下,糧食、肉類、水產品、禽蛋、蔬菜、水果、油料產量居世界之首。在生產之前農民應該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過去靠計劃,現在靠市場,但究竟應該生產什么、生產了多少、庫存量有多大、市場需要多少,往往是一個“黑洞”。但是當大數據科技工具出現后,就可能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我國農產品信息化經歷7個發展階段
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每年生產近20億噸的農產品(不包括木材),我國是一個農產品貿易大國,每年進出口農產品貿易超過1800億美元,我國也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國,13.7億人口以及大量的境外游客,對農產品消費量巨大。
自1994年以來,我國農產品信息化建設發展經歷了7個發展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頒布后,農產品電子商務與大數據的融合成為發展趨勢。
第一階段:1994—1998年,1994年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開通以來,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進入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1998—2005年,棉花、糧食兩個品種先后在網上交易,當時叫“糧棉在網上流動起來”。1998年,鄭州商品交易所集誠現貨網成立(今中華糧網),2005年10月中央儲備糧網上交易。1998年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成立,通過競賣交易方式采購和拋售國家政策性棉花。
糧食安全三農問題分析的論文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還沒有很好的解決
有人問:農民收入增幅下降,糧食保護價政策影響何在?要精確的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模型計算。我個人的判斷,如果按保護價但不是敞開收購,糧食供過于求的局面可能不會持續這么長時間,也就是說市場糧價的回升點可能會出現得早一點。但就目前農產品供求總體狀況看,農民要想從農業獲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難。
這些資源如果不種糧食而種其他農作物會不會使農民獲得更好的收入?這其實很不確定。現在有些人認為,過去幾年的糧食政策,對糧食生產造成了相當數量的無效供給,造成了嚴重的庫存積壓。這種認識隱含的前提就是糧食生產浪費了部分資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費”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要看其他農產品是否存在短缺現象。現實情況是,除糧食之外的其他農產品也基本沒有短缺,而且絕大多數供過于求、價格下跌。所以,即使這幾年少種一點糧食、改種其他農作物,問題依然存在。
我大體的經驗判斷是:根據目前糧食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大體上需要保持在16.5—17億畝之間。低于16.5億畝,當年生產的糧食就難以滿足需求,糧價會上漲;超過17億畝,則會供過于求,糧價下降。因此,從總供求的角度看,糧食播種面積也就只有5000萬畝左右的調整余地。
這幾年糧食庫存多了,確實可以適當減少糧食生產。估計糧食播種面積在一兩年內低于16.5億畝問題不大,因為有庫存;但連續3年以上我認為就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