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區都要舉行規模盛大、內容豐富的慶祝活動,有賽歌會、簧火晚會、彩車比賽、花燈展覽、民族傳統體育比賽、男女青年對歌、民族歌舞表演及經貿活動等。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黎族三月三的由來,快來了解看看吧!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于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來。為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并約好來年農歷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歷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匯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黎族三月三的傳說
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于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
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這里迎接春天。許多年過去后,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里,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后代為了紀念這兩兄妹傳宗接代的勞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
后來,每逢三月三,黎族勞動人民都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白天,小伙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后將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巖洞口,祭拜祖先。同時,青年男子背槍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獵物,把獵物獻給心愛的姑娘。
姑娘們身著艷麗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鐲頭,小伙子腰扎紅巾、手執花傘,在節奏明快的樂曲聲中,跳起了古老獨特的竹竿舞、銀鈴雙刀舞、檳榔舞、打柴舞、打獵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
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男女青年各坐一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如果雙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贈送信物。姑娘們將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系在小伙子腰間,小伙子則把耳鈴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阿妹的發髻上,相約來年的三月三再相會。
在這一天,黎族人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蕩秋千,盡情地歡慶著,用歌聲用舞蹈表達對生活的贊美,對勞動的熱愛,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整個節日,氣氛歡快熱烈,令人陶醉。
黎族三月三節介紹
黎族三月三節(農歷三月初三),海南省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之情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籃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打擊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以歌會友,以舞傳情,沉醉在幸福的愛河里,直到天將破曉,才會依依惜別,相約來年三月三再會。 黎族三月三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慶祝內容也日益多樣,但對歌、民間體育競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內容。
主要活動
每年春天農歷三月三日,美孚方言男女著盛裝,帶著山欄米酒、竹簡香飯和粽子,從四面八方來到集會點,祭拜始祖。當夜幕降臨時,年長者聚飲敘舊,年輕男女則成群結隊相會,人們通宵達旦對歌,以歌聲來傳達情意。
居住海南島南部地區的黎族,每逢“三月三”節,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石嶺山洞等地祈祖先賜平安。五指山合畝制地區黎族,于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祀祖先的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為未懷孕的婦女招;辏T竵砣丈杏。
早晨,姑娘們個個穿著民族服裝擁向五指山。她們將竹筒掛在樹上,潛入附近的密林。當旭日東升,手持花傘的小伙子們吹著口哨來到…坡,推舉代表用 打柴舞黎語叫“轉剝”,是黎歌聲向林中發問。
不一會兒,姑娘們一起沖出來,男女青年一起歡歌勁舞。有情意的姑娘則走到小伙子身邊,在花傘下并肩談心。如兩人情投意合,則互贈禮物留念。
節日期間,青年男女一般都要表演“跳竹竿”。如今,它已成為此項活動由12人或16人參加,8人擺竿,4人或8人跳竿。活動在鑼鼓和音樂聲中開始,持竿的8人有節奏地使手中竹竿一開一合,跳竿的人則隨著竹竿的開合,在竹竿中跳躍、轉身。
此項活動也是黎族青年傳播愛情的一種手段。獲勝的姑娘常是小伙子追求的目標,而取勝的小伙子也往往是姑娘的心上人。
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幽邃、涼爽、安謐: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于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第二年年三月三不見不散。
歷史淵源
三月三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稱,相傳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后,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這里迎接春天。為紀念他們,黎家稱石洞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第二種說法稱,相傳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俄娘聞訊悲痛萬分,終于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終生未嫁,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她都會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后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
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項活動逐年擴大并傳播至海南各個黎胞居住區,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傳統節日。宋代史籍中就有與“三月三”相關的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春則秋千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并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
社會影響
2018年4月17日晚,紀念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暨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瓊中分會場節慶晚會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月三廣場啟幕。瓊中縣委副書記、縣長王瓊龍,縣政協主席王哲斌等四套班子領導出席晚會,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張長豐開幕式致辭。晚會還邀請了瓊中退休領導干部嘉賓、省內各大媒體新聞記者等出席晚會。
【黎族三月三的由來】相關文章: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03-12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07-28
關于三月三的由來02-17
三月三由來及習俗04-17
三月三吃雞蛋的由來04-11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及習俗02-17
黎族打柴舞03-07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和習俗04-07
廣西壯族三月三由來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