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習俗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春的習俗,供大家參考。
矜恤緩刑
我國古代在立春之前,均有對囚徒減免刑罰、憐憫撫恤的行為!抖Y記·月令》中寫有:“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犧牲毋用化,禁止伐木,毋毅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度,毋卵!睗h朝在文帝、章帝、明帝執政時,經常下詔,撫恤囚犯,減免刑罰,救濟輝寡孤獨。例如漢章帝元和二年,曾經下詔三公日:“方春生養,萬物革甲,宜助萌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及吏人條書相告,不得聽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氣。”古人認為,春天陽氣生發,萬物開始生長,如果唯獨人類除外,便不合情理,所以《禮記·郊特牲》有“春饗孤子”之句。《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中亦有:“立春出輕繁,去拘留,除栓桔,開閉閡,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獨。”這些都有因時教化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時常于立春前一星期,由各級官員將所有積壓案件逐一處理,并視案情輕重,對“罪非殊死”的一些案犯,酌情減免刑罰,目的在于使人精神振作,并增益人口。對自首之人,允許悔過自新,以示與歲更新。
迎春
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并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秉S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贝禾煊质遣シN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我國是農業國家,對于節令,極為重視。迎春的禮儀,在《月令》中有所記載,到東漢明帝時逐漸完備,后世更將它列人祀典。地方上的官員也簫舉行迎春典禮,時間都在立春前一日。而在民間,迎春的儀式更是鋪張盛大,十分熱烈,其宗旨一方面在于勸農務耕,注重生六一方面示人須珍惜韶光,不要辜負一年之中的最好季節。
走馬
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于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北狈饺俗怨乓虻乩淼貏莸木壒剩蠖嘞埠抿T馬。
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于黃帝時!妒酚洝罚骸疤幒笈。”《后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志》有關于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注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于兵法!薄短接[》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游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后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么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并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云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后,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于徽惰。兒童于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贝送,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后自加注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抖Y記·月令》關于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北=,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后頒布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為天下先”。
從那時起,皇帝于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谷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后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凈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辟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一頭,農具一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為粟盛。每年二月,挑選一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種的條例,行九推禮,農具為赤色,牛為黑色,種箱為青色。在縣上,由知縣扶犁,典史播種,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牽牛,奏慶賀豐年的禮樂,九推九返,最后由農夫將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種子,應悉數按照當地的土地性質,精心挑選。儀式非常隆重。
理農具
立春過后,即將開始耕種。農家須把農具歸類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齊,不能使用的重新購買。宋朝陸游有詩道:“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鞭r家在試驗農具的時候,敲鼓慶賀,叫作長秧鼓,意在希望秧長禾秀,收成豐盛。
浴蘭湯
白芷性質辛溫,能夠解肌發表,散除風燥濕,使全身血行增速,潤澤膚色,可以用來敷臉。桃皮味苦性平,能治療心腹疼痛,解蠱蟲,辟疫房。青木香,就是馬兜鈴的根,性質辛、苦、冷,能夠散除風濕,解毒清熱,消腫,還能夠治療皮膚病、惡蛇咬傷,醫家常用作解毒藥。相傳,在立春之日,用以上三味藥物煎湯沐浴,全年都會少生疾病。
養蜂
立春之后。天氣日漸回暖,植物萌芽開花,此時,原本潛伏在巢內過冬的蜂群,也會逐漸開始活動。所以,近日應檢查巢房,加以整理,并準備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繼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煙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籠、給餌器等,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至于剛開始養蜂的人,由于經驗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開始入手,由于天氣溫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會輕易導致失敗,尤為便利。
嚼春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唐朝時,立春這一天有制作春盤的習俗!端臅r寶鑒》載:“立春日,唐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倍鸥Α读⒋骸分袑懙溃骸按喝沾罕P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王,菜傳纖手逃青絲!贬瘏⒂性姷溃骸叭昴线b倚望,早去及春盤。”宋朝蘇軾有:“青蓄黃菲試春盤!苯鸪脝栆嘤校骸袄锷绱罕P巧欲爭,裁紅暈碧動春情!边@些詩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時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盤頒賜臣下,制作極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禮志》中記載:“立春賜春盤。”<燕都游覽志》則有:“凡立春日,于午門,賜百官春餅。”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由后苑所制的春盤,每盤價值數萬錢。馮應京《月令廣義》中寫著:“春餅者,薄劑熔菜肉裹食也!苯贤ǚQ為春卷,大多在油鍋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面粉烙成薄餅,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餅!峨S園食譜》有:“山東孔藩臺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庇钟校骸扒厝酥菩″a雄,裝餅三十張,每客一罐,餅小如柑,雄有蓋,可以貯餡,用炒肉絲,其細如發,蔥亦如之,豬羊并用,號日西餅!苯,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蝦仁、雞肉、蟹粉、冬筍、肉絲等作為餡料,制成春餅,用來款待客人,尤為風行。
食蔥
生蔥能使皮膚生機暢順,柔滑細膩,促進血液循環,鎮定神經過敏,還能使人生熱發汗,抵杭惡寒,預防感冒。與酒配合食用,可以暢通五臟。
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蘿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種。蘿卜根部肥大,味甘質脆,顏色發紅的還可以順氣醒睡,化痰清熱,健身美容。蘿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加形杆岬,最好能每餐生吃紅蘿卜,尤其以鮮嫩者為佳。我國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蘿卜,據說可以解春困!冻潜奔娮)說北京的風俗皆在立春吃蘿卜,叫作咬春。此時,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蘿卜,并叫賣著“賽過脆梨!”彭蘊章《幽州土風吟·咬春詞》中寫著:“蘿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態游戲,笙歌歲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去,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
接春
樟葉就是樟樹的葉子,性質辛溫,香氣辛烈。燒樟葉可以辟邪,除濕氣,殺蟲。本日,浙江東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燒樟樹葉,使其僻啪作響,傳說可以祛陰邪,俗稱接春,也稱烽春。
煨春
茶葉,性質溫苦,微寒。飲茶能夠清熱,降火,消食,醒睡,還能治疾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濕,令人少睡有力,治療疲勞性神經衰弱。把茶煎成濃汁飲用,可幫助吐出風熱痰涎。茶汁具有強大的殺菌功用,常飲可以預防傳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達陽氣,振作精神,俗稱煨春。
剪花彩
修剪彩紙,以之為花果形象,這種技藝在漢朝就已十分發達。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譏諷花彩之費,可見當時剪彩即已盛行。晉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為業,用染色的絲絹制成芙蓉花,將蠟捻成菱藕的形狀,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實物。晉惠帝曾下令宮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荊楚一帶的民俗,皆于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頭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員,賜“春羅蟠勝”,對宰輔、親王、近臣,賜“金銀播勝”,入宮拜賀之后就可以帶回家里。民間剪彩做成春蟠替在頭上。唐中宗景龍年間,立春日出剪彩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內派出彩花,每人賞賜一枝。《酉陽雜姐》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播,或懸于佳人之首;蚓Y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痹擄L俗直至宋朝未改。歐陽修有詩寫道:“共喜釵頭燕已來。”王曾《春帖子》中寫有:“彩燕迎春人鬢飛。”南宋臨安立春這天,女子都喜歡做春播、春勝,縷以金線,色彩相錯。做成紫燕黃蝶之類,用以贈送親朋。
貼春字
在門楣上貼“宜春”二字,是為了預兆新春嘉福。
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贊美春牛的勤勞強健。
拔河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睍x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為戲!短茣ぞ砦濉け尽罚骸傲娝扌l,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薄短茣,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本褒埶哪辍凹昂箦鷮m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余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為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春亂
古時之人舉行婚禮。多在春季,《詩經》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萬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時的,今日可以舉辦婚禮,取意春到人間,萬物滋育。廣州一帶俗稱為春亂。
行冠禮
冠禮是禮儀的開始,不可不恭敬謹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資格?梢越Y婚,也可以人仕。至于民間風俗,男子到了十五歲,在歲首、清明、冬至,都可以舉行冠禮,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長。為了方便的緣故,已經到了適婚年齡,并且即將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禮吉期同時舉行冠禮。故亦可在立春日舉行冠禮,取意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也寄托了對青年男子勇猛進取的美好祝愿。
梅花信
本月俗稱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梅信最早。春梅的開放時間,因氣候和土地關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后開始盛開。近代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廣東南雄的大庚嶺,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廣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稱。此外,南京的陵園,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開,紅英綠等,相間萬重?胺Q香國。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并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比缓,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城后,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谷,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后,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顒樱钡貐^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F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钡娘L俗。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墻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后來人們根據歷象推算當年立春的時間,在春牛圖上表示出來,幫助農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于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盁锎骸笔侨A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愿。“燂春”儀式結束后,孩子們會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一年里,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臺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里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兇。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兇!迸c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兇。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于風水學等書籍上。由于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于己不利,便于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占氣
立春是二十節氣之首,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占氣的信仰。孔潁達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閉,用此八節之日,必登觀臺,書其所見云物氣色。若有云物變異,則是歲之妖祥既見,其事后必有驗,書之者,為豫備故也!庇纱丝梢姡呵飼r期在立春的民俗節氣,登高觀云、占卜測算巳經作為一種風俗開始形成。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于民間的一種俗語。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從立春日預測新一年農業收成的辦法。古籍中“占立春吉兇”的歌訣:“富貴在神天,十年緊相連,但看立春日,甲乙是豐年,丙丁偏大旱,戊己好收田,庚辛人馬勤,壬癸水逢天!币馑际钦f,從立春日當日的日柱天干,就可看出這一年農業收成的好壞。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農業收成的好壞,就決定了這一年的吉兇。具體來說:如果立春日的日柱天干是甲木、乙木的話,這一年就是豐收年;而如果是丙火、丁火的話,就可能會大旱;如果是戊土、己土的話,也有好收成;如果是庚金、辛金的話,也是豐收年,人馬都不得清閑;但如果是壬水、癸水的話,就有可能遭遇大水災。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抖Y·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后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昨!碧拼娙送躐{《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后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安怀阅慵夜茸樱怀阅慵颐幼,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彼韵蜿柸思叶枷矚g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余。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收。
單貼在墻壁上,用來鎮壓驅殺毒蝎。如寫:“谷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蝎子精!卑姿h人民于谷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谷雨日,谷雨晨,奉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蝎子立刻化為塵!庇靡则尦拘j兾魑鬣l一帶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立春的習俗】相關文章:
立春習俗大全02-04
合肥立春習俗03-31
2025年立春時間及立春習俗02-06
立春習俗吃什么02-04
立春老習俗介紹12-15
立春各地習俗大全04-01
立春知識大全(習俗+養生)04-02
客家人立春習俗02-03
陜西立春有些什么習俗?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