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冬至的來歷和習俗
冬至,是冬天正式到來的標志。民間俗傳“冬至如大年”。它既是節氣時令,同時是古代重要節日。
南方一些地方的俗語說:“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給錢;冬至大似節,東家不放不肯歇” 。揚州人說:“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學,學生不把錢” 。冬至日照例要祭祀祖先。從古至今,每逢冬至,都有一定的節俗活動,但各地習俗不一。
【北京】舊時,皇帝于是日祭天。天壇便是明、清兩代舉行祭天大典之地;实圻到太廟去“薦新”,即以新收獲的黍米做成貢品祭祖。平民百姓也以新收獲的谷物上供祀祖。
【上!颗f時,滬城文武官場有冬拜大典。屆時官員們結隊去西門內萬壽宮拜牌。不論天氣寒暖,必穿狐皮袍套。縉紳世族,晨起向尊長拜冬,晚間設享祀祖先,當地謂之“冬至享”,祭畢吃團園飯,口喧吉語。但貧民百姓卻無此福份,故而有“有得吃,冬至夜,嘸得吃,凍一夜” 的說法。冬至時,當地人交往多以糕為禮,則興送米粉。因此,民間有“冬至送糕送年粉” 之說。又諺:“冬至懸春四十五,再加六十到清明。” 意為冬至后第四十五日立春,一百零五天為清明。冬至前一夜謂之“冬除夕”。居民做花糕粉團祀祖先。親朋冠帶相賀,俗稱“分冬酒”,其熱鬧程度僅稍遜于元旦。
【南京】冬至,南京人稱為“小年”,為祭祀祖先之日。是日,人家燃香燭,放鞭炮,祭禮天地。謂之“接冬”。娘家為新嫁女兒送火盆、手腳爐,謂之“送冬”。家家戶戶必食蔥燒豆腐,取“從容富裕”之意。至今,南京人尚有冬至日食豆腐習俗。
【成都】蓉城舊俗,以此節為最大,幾乎家家都要買回牛、羊、狗肉烹食,相傳食后不易害病。尤其是老年人,還有以此燉補藥者。是日祭祖。人家多殺豬腌過年肉或裝香、辣腸。
【太原】冬至,當地人謂之“冬節”,舊時,它與春節、端午、中秋合稱四大節令。太原人又稱之為“過冬”。是日,家家要吃餃子,多以羊肉、胡蘿卜或羊肉、韭菜為餡,少數人家也有以豬肉、白菜、韭菜為餡者,謂之三鮮餃。冬至前一日,農貿市場韭菜供不應求。俗傳,吃了冬至餃子可消寒,冬天不凍耳朵。是日,人家也有吃油糕喝羊肉片兒湯者
【昆明】民間也有“冬至大似年” 的說法。人們認為,從冬至節令之日起,白天逐漸增長,夜間逐漸縮短。這天家家皆食“豆面團”,親族間往來相賀。
【寧夏】冬至,家家吃粉湯餃子,名曰“吃頭腦”,取做事有頭腦之意。
【潮州】廣東潮州人冬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舂糯米粉,一家老少搓“冬節園”。大大小小越參差不齊越好。叫“公子公孫”園,象征歲暮之際合家園園滿滿。冬節日天亮之前用紅糖煮冬節園,盛于碗內祭拜祖先、司命帝君。除了人吃冬節園以示歲之外,還要用園子喂牛以示慰勞。此外,還得在牛的前額、雙角、脊背、尾巴五處貼上園,讓它跟主人一起增壽添福。這一天,人們也要在家里的門環、牛欄、豬牢等處貼上冬節園,灶頭也得放上五至七顆。有些地方還要在果樹上貼上冬節園,在樹干上到處劃破一點點樹皮,把園湯淋在上面,祈望明年果子能貼枝,結果像湯園一樣流流滴滴。也有不少山區還要在門環上插榕枝、竹葉,象征來年家人像榕竹一樣長壽、富貴、節節高。
【杭州】冬至前一日晚,打掃內外地面,謂“掃隔年地” ,冬至日則不掃地。早晨吃年糕。供祖宗,祭品有包頭魚,又以淘籮盛米,上鋪年糕、橘子、黃菱肉等,再以紅綠絲扎成如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稱“供年飯”,亦曰“聚寶盆”。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歸寧女-定要趕回婆家。冬至掃墓,由同姓宗族統一進行。掃墓結束,便打開祠堂門,要供全族男女一頓飯,并按人丁分發豬肉、油豆腐、黃酒等物。家中有功名的,可以多分。進入民國,祠堂規定,男丁高小畢業每份肉四兩(十六兩制);初中畢業每份半斤;高中畢業每份一斤;大學畢業每份兩斤。費用以太公田(祭禮田)的收入支付。是日家家戶戶做蕎麥面、蕎麥餅 吃,認為冬至吃頓蕎麥,可以刷去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陜西】陜西為周秦文化發祥地,節俗當從此起。周代已有祭神儀式!吨芏Y·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民間稱冬至為“過小年”民國以來,冬至當天,學校放假,祭孔子,拜老師,此俗一直延續到1949年。冬至關中地區普遍包餃子,吃臊子面。耀縣一帶,是日黃昏在郊外燒化紙錢,為死者送寒衣。陜北吳堡一帶冬至節,家家晚上煮羊下水、羊骨頭,謂之“熬冬。”榆林等地還有“炒冬”習俗。所謂“炒冬”就是把黃豆、黑豆、高粱、玉米、麻籽、小麥等五谷放入大鍋里,炒成米花,大家抓食。俗稱“炒百足蟲” 。諺云:“冬至熬一熬,來年好一好;冬至炒-炒,來年好-好。” 府谷是日多吃油炸糕和頭腦。所謂頭腦,是把適量的洋芋、蘿卜、豆腐、羊肉切成塊,燴在一起即成。定邊是日要做酒席送人。神木冬至夜要給祖墳上烘炭火。陜南洋縣一帶,冬至這天好友結伴,帶上酒菜上山觀雪景,推測來年的收成好壞。
【山東】“冬至餛飩夏至面” ,山東相當一部分地區這天要吃餛飩或者水餃。有的還喝酒暖身子。臨沂、鄒縣、新太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縣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 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
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唐代杜甫詩中寫的那樣:“冬至陽生春又來。” 曲阜的婦女于節前做好布鞋,冬至日贈送舅姑。舊時,利津、夏津等地稱冬至為“亞歲”,形同春節,只是沒有拜年這-條。濟南、濟陽、福山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知識分子也互相贈送賀片。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山東一些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送寒衣習俗。
【長沙】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后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腌四五天后掛當風之處晾干,然后用木屑、谷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掛柴灶上熏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采制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
【蘇州】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福建】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由于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冬至這個傳統節日依然保留,而至于冬至吃什么南方湯圓北方餃子。
【各地冬至的來歷和習俗】相關文章:
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12-27
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英文介紹12-26
國內各地結婚的習俗11-12
圣誕節的各地習俗12-26
各地圣誕節的習俗12-26
冬至的來歷與傳說12-20
關于冬至各地吃什么12-28
各地圣誕節習俗12-27
圣誕節各地習俗12-27
圣誕節來歷習俗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