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大全
杜甫在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大全,歡迎閱讀。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一)
秋天的氣候怡人,即使是深秋,也只不過是多了些許寒意,卻更具另一種韻味,可就是在如此充滿靈氣的季節里,誰又會想到一位曾寫過千古絕唱的大詩人大文豪正在一座破爛不堪的茅屋里忍饑受凍,貧窮潦倒?這就是一位憂國憂民、才華橫溢的文人所處的境地。況且當時他還有官職,竟然過著“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的生活,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即使他過著如此的生活,卻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吶喊,這需要何等廣闊的胸襟呀!這就是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情思的杜甫,就是這樣一代文豪,讓人贊嘆、讓人敬仰。
我笑他癡,笑他傻,笑他對一個已經名存實亡的朝代,還如此忠心耿耿,像一個孩童一樣天真爛漫,對別人沒有絲毫防備之心,處處遭人迫害,即使如此,心中還有著他那“圣明”的君主,對自己的朝代復興還抱著希望,收復了失地他更欣喜若狂,吟下“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佳句。
我嘆他一生不幸,嘆他滿腹經綸卻得不到施展,嘆他生在一個悲慘黑暗的年代,一生不得志,可面對這一切,他卻無能為力。嘆他最后竟悄悄地死于一條破船上!也許,“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當時杜甫心情的寫照吧!無路可走的他只好在詩中抒發自己的'惆悵。因此寫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詩篇。是啊,用心,用血寫成的詩篇,哪能不動人?
我敬愛他身處漏雨的茅屋,心中卻想著無家可歸,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敬他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我想,一個人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此!
翻開歷史的畫卷,皇帝昏庸無能,宦官當權,埋沒的有抱負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又何止杜甫一人呀!像李賀的懷才不遇,龔自珍載著“浩蕩離愁”辭官還鄉等,不勝枚舉。
合上書本,打開窗戶,深秋的寒意似乎更濃了……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二)
讀了這首詞,我感慨萬千,仿佛穿越到了唐朝,來到了杜甫的故居前,只見天陰沉沉的,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成都浣花溪畔一座破舊的草屋搖搖欲墜,屋上的茅草四處飛舞……雨停了,南村的頑童又嬉笑著跑來,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把吹落的茅草抱入竹林玩耍。年老無力的杜甫躺在床上,雖然大聲呼喊但也無法阻止,只能默默嘆息。但他身在“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草堂里,心中卻是憂國憂民,夢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一身不為謀求私利,卻只求造福百姓,令后人對他敬佩不已。
讀著讀著,我不禁被他的愛國精神感染了。腦海里突然浮現出古今中外諸多的愛國人士。想古時,辛棄疾從小立志收復失地,長大后,親率兩千多名家鄉父老兄弟揭竿抗金,二十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他卻被朝中奸臣所害,為光復神州而嘔心瀝血上奏的《美芹十論》和《九議》得不到采用,空有愛國之身,報國之志,憂民之慮,卻無機會大展宏圖,最終含恨而去。據說他臨終前還高呼:“殺賊,殺賊!”啊,那是一聲聲因壯志未酬而悲憤的呼喊吶!
看今朝,人民公仆焦裕祿的童年倍受折磨,父親無奈被逼死,自己也坐過黑牢,挨過毒打,做過苦工。因此他懷著解放祖國,造福百姓之心加入了共產黨,在經歷艱苦作戰而獲得解放后,他又轉向基層埋頭苦干,時刻想著人民,深深愛著人民,為人民鞠躬盡瘁。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他被調到了蘭考,在除澇、沙、堿“三害”的過程中,他既是組織者,又是行動者,經常親自帶領干部、郡眾長途跋涉調查“三害”的具體情況,那時,他已是重病纏身,常常用手抵住肚子忍著劇烈的疼痛辛勤工作。而他自己卻節約到藥舍不得吃,縫了幾十次的襪子也不忍扔掉……他以身作則的行動終于換來了巨大的成果—原來風沙漫天,鹽堿遍地的'舊蘭考,現在漫地都是茁壯成長的新苗苗。但焦裕祿生命的火燭卻燃盡了,他為黨為國家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望海外,十九世紀初,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的瓜分,人民陷入了無邊的苦難之中,音樂家肖邦被迫離開了自己的祖國。沒過幾天,波蘭就爆發了華沙起義,但不幸失敗了。肖邦悲痛不已,他將滿腔熱血化成了一個個熾熱的音符,寫下了愛國名曲《革命練習曲》。他日夜思念著祖國,經常夜以繼日地創作、譜曲。疲勞和憂憤終使肖邦累倒在病床上。彌留之際,他只有一個心愿“把我的心臟帶回我的祖國!”
無論是在漏雨的草堂里,大漠的沙場上,白花花的堿地中,還是在雪白的病床上,杜甫、辛棄疾、焦裕祿、肖邦都無不在想著祖國、愛著人民。我們長大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報效祖國,不為一己私利,但求百姓之福!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三)
今天,我又讀了一首詩,名字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他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這一年的八月,杜甫的茅屋被秋風刮破,風停之后又下起了大雨,詩人一家因屋漏而徹夜不得安眠。但就在如此窘困的處境中,詩人想到的卻不是自己,而是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廣廈之中,免遭風雨侵襲之苦。并表示如若這一愿望得以實現,寧可自己凍死也心甘情愿。詩中表露的這種忘我的崇高精神境界,是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的具體體現。這首詩既記事又抒情,寫得氣勢跌宕,樸實深沉,激動人心。詩篇歷千載而不朽,并使當時詩人居住的茅屋---成都草堂揚名天下。
詩人用很平常的語言,先為我們刻畫了這樣一幅畫面:在八月的一天,秋風刮得很猛烈,把詩人家位于江邊的草堂茅屋上的茅草卷走了很多,茅草隨風飄灑到了江郊,有的被刮到高高的樹梢上懸掛著,有的低低地飄轉沉入池塘。詩人跟著被吹飛的茅草跑,想撿回它們,卻看到一群來自南村的'頑皮的孩子,把詩人家的茅草都撿走了,他們快速地跑入竹林,詩人怎么叫他們都好像沒有聽見。因為詩人年老無力,所以追不上他們,只好慢慢地拄著拐杖走回家中,邊走邊嘆息憂愁:“沒有茅草鋪蓋屋子,晚上睡在屋頂破漏的房里可怎么過夜呀!”
不一會,天黑了,風也停了,愁云密布,該睡覺了,但房屋漏雨,外面下著大雨,屋里的雨就像天上垂下來的麻線,整個屋子又濕又冷,本想蓋上被子取暖,可因為家里窮,被子用了多年都沒有換洗,又冷又硬,如一塊鐵板,加上詩人的小兒子夜里總睡不好覺,愛在床上折騰,早就把被里蹬破了。自從經歷“安史之亂”,詩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他覺得今天的夜晚尤其顯得那么漫長,怎樣才能等到天明!
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發出了沉重的感慨,他想:多么希望眼前能夠出現一幢幢寬敞的大屋,使天底下所有貧寒的人都能安居樂業,不再像我一樣遭受風雨侵襲、流離失所、難以安寧。如果這個夢想能夠實現,有千萬間房屋為天下人遮風擋雨,那么我這個老朽在這破茅屋里受凍而死也心甘情愿,含笑九泉了!
學完這首詩,我既同情詩人亂世顛簸、生活貧寒、遭受風雨侵襲的不幸經歷,又佩服他那推己及人、心懷大眾的博大情懷。這就是杜甫----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沒有在自傷哀愁中淡忘自己的使命,用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詩篇: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四)
1200多年前,杜甫為了躲避戰亂,流落到四川,在成都市南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在此住了四年時間,寫了二百多首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此詩作于公元761年秋,是詩人一家窘迫生活的真實寫照。詩全面敘述了風雨飄搖中的草堂境況后,推想出“天下寒士”的悲慘生活,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按照傳統中國文人的生存習慣,在自身難保時本該獨善其身,詩人卻偏要“窮則兼濟天下”。由此可見杜甫人格之高尚。
在古今中外詩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杜甫,最同情的也是杜甫。他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一心想走“達則兼濟天下”的道路,可惜生不逢時,空懷報國大志,一生悲苦到不僅在四川成都只有茅屋,而且甘肅成縣自己的親生骨肉還因餓寒而死。從小到大,杜甫在我心中的印象也一直在改變。
孩提時,讀他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讀出的是一位快樂的詩人。
如今,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讀出的是一個悲苦的詩人,和一位人格高尚、讓人崇敬的平民詩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讀后感】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翻譯08-07
新勒索病毒Petya如何破07-13
淘寶新店如何破零銷量攻略08-04
加拿大留學:文書大關怎么破?09-24
品牌即是戰略,是企業破局之道07-26
GRE閱讀中的虛擬語氣怎么破09-21
執業醫師復習要點:百白破疫苗接種06-17
k歌學唱歌技巧09-10
長恨歌原文翻譯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