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教學設計
《所見》是一首五言絕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所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3個字。
2、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yǎng)想象力。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和能力,激發(fā)對祖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
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養(yǎng)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看圖引入
1、看看樹林圖片說感受
2、這美麗的樹林引來了一位大詩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這片樹林里悠閑地散散步。散著散著還散出了一首詩呢,我們來看看他寫的題目——所見(指名讀)
二、初讀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見,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經(jīng)見過了,告訴大家你在哪兒見到過?給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見”就是所見到的,那袁枚大詩人見到了誰?自己讀這首詩,仔細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學生字“牧”
4、這個牧童做了什么事讓袁枚大詩人那么感興趣呢?再讀課文,找一找,還要圈出剩下的4個生字,重點記一記。
三、理解詩意
1、牧童騎黃牛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會看到什么?看到這樣,他會禁不住想干什么?(會想放聲歌唱)
我們來看看詩人是怎樣寫出牧童的歌聲的,找出來讀一讀
2、歌聲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兩個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給“林”組詞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來了一個木做伙伴,這說明“林”表示的.地方樹木怎么樣?比如說樹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樓多叫——高樓林立。林還有什么朋友?
c、寫“林”
那怎樣才能寫好這有兩個木字的林呢?范寫——描紅——自己寫一個
d、牧童的歌聲在樹林里怎樣?
這個“振”雖然在中間,但這是古人的寫法,我們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樹林里回蕩。
牧童的歌聲回蕩在樹林里,林子里的鳥都聽得到他的聲音。他的歌聲真響亮!你什么時候也會放聲歌唱?猜猜他為什么會那么開心?
e、引導朗讀,背一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適地讀
小牧童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風景真好,心曠神怡地讀
今天不下雨,稱心如意地讀
推薦一下誰的歌聲最悠揚
f、開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鳴蟬
a、除了牧童的歌聲,詩人還聽到了什么?
b、記一記“蟬”,說說你對蟬的了解。
c、詩中所指的蟬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樹上躲著一只小小的蟬,牧童怎么知道這棵樹上有蟬的?它老鳴叫所以詩人叫它“鳴蟬”。
d、學“捕”
牧童知道這樹上有蟬,這蟬可以玩,可以做藥,還可以賣錢,當然想把它(捉來),這里沒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義詞,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說捕——我說放
現(xiàn)在牧童已經(jīng)捉到蟬了嗎?(理解“意欲”)
4、忽然閉口立
a、學“閉”
奇怪,牧童在放聲歌唱,又沒大聲喊:我想捕蟬了!詩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閉”)這是什么字?什么結(jié)構(gòu)?誰來做一做閉口的動作(先唱著歌,聽口令閉口)
b、學“立”
看小朋友的樣子,不但閉了口,而且站直了,這叫“立”,給“立”找朋友
c、理解“閉口立”
像他這樣的就是“閉口立”,那書上的牧童就是這樣嗎?(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誰來邊做動作邊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d、寫寫“閉”和“立”
注意“閉”先寫門再寫“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橫最長。
5、有感情地朗誦整首詩
瞧,這位牧童會騎黃牛,會讓自己的歌聲回蕩在整個森林,會忽然閉口去捉蟬,多可愛呀!所以詩人回到家馬上就把他記了下來,詩人是想把他告訴家人呢,誰來當詩人朗誦一下?(告訴朋友)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背誦
請小朋友上臺邊朗誦邊表演
6、機動: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四、小結(jié)
學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是個怎樣的人?(懂事,可愛,活潑)
詩人呢?(善于發(fā)現(xiàn),及時記錄,)
五、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本》填寫后三句。先背給同桌聽,再寫。
【《所見》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窮人教學設計07-11
長城教學設計07-11
荷花教學設計07-11
匆匆教學設計07-05
尊嚴教學設計07-05
《綠》教學設計06-15
女媧造人教學設計07-13
蘇武傳教學設計07-13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07-12
祝福優(yōu)秀教學設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