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武術內涵與本質特征
從武術的詞義來看,武術可稱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殺格斗的方法或技藝。它所體現的本質特征顯然是攻防技擊?v覽武術發展進程,無論朝代更替、稱謂變幻,也無論其它文化形態依附、滲透、派生、衍化,武術這一本質屬性都確立無疑、無法改變。那么,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武術內涵與本質特征,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一、武術的沿革與辨析
武術源于古代狩獵和戰爭,是搏斗技術與經驗的總結。人類早期在與大自然的生存斗爭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掌握了一些防衛和攻擊技能,為武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侗E》中說: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禮記》)。當時把射御、角力、手搏、擊刺等,泛稱為“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所涵蓋的內容不盡相同。類似今天武術的內容有角觚、相撲、角力、手搏、擊劍、刺、槍、打拳、使棒等。
翻開中國文化史,環繞各種形式的武術,用詞名目不下幾十個,如夏商周時期有拳勇、手搏、角力、相高等名稱;春秋戰國時期曾出現技擊、相搏、手戰、武藝、角抵等名稱。使用“武術”這一概念是近代的事,古代記載中如商代有“釜里”、春秋有“技擊”、漢代有“武藝”等提法。漢以后,較廣泛采用“武藝”一詞。“武藝”在《辭源》解釋說指“騎、射、擊、刺等軍事技術”。
“武術”這一詞匯最早出現在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所編《文選》中,但不具有今有武術概念所具有的含義,文中有詩句為“偃閉武術,闡揚文令”(南朝宋•朱顏年《皇太子釋奠會》),其意指停止武戰,發揚文治,并非反映今之武術的概念。后人將“武術”一詞作為自衛強身之術的專門用語,清末民初時得以廣泛應用!掇o!方忉屛渥钟卸鄠義項,其中前兩個義項是:①“泛稱干戈軍旅之事”;②“勇猛”!墩f文解字》中稱術,字為“邑中道也”,后引申為“技藝”,即方法、技術,如同道路是通達目的的手段。
辛亥革命后,馬良編的武技鍛煉法取名為“中華新武術”;l915年陸大諤在《申報》中發表《馮婉貞》一文,記述咸豐時期的馮婉貞“自幼好武術”,1926年正式定名為“中國武術”。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一度出現了提倡“國粹”的思潮,武術被譽為“國術”,與“國畫”、“國貨”“國樂”“國藥”等相匹配。至今在臺灣省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華僑仍沿用了這一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民族體育項目,明確稱為武術。
從“技擊”到“武藝”,從“武藝”到“武術”,都離不開攻防格斗本質特征。從古代戰爭中總結出來的技擊之術(擊刺格斗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戰爭搏殺,連同騎馬、駕車、射箭,以及后來的挽硬弓、舉石鼎等膂力訓練,都屬于“武藝”這—古代軍事技術,并曾作為武舉考試的內容之一。這些軍事武藝不僅在軍隊中,而且有些內容也逐漸散入民間,步入宮廷,乃至學校,同時具有了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功能,其表現方法也有所變化。它所面對的不再是戰陣,在方法上也就有所區別,如“兵槍”與“游槍”,前者為戰陣實用,后者為行家較技。當徒手搏擊的拳術層出不窮、日益壯大時,武術與軍事技術明顯分野。有人將其區分為“陣戰武藝”和“日常武藝”,兩者既相一致,又相區別。陣戰武藝由車戰發展到步騎戰,以群體放主,強調集體性、實用性以殺傷為主旨,重視騎射、兵械直接運用;日常武藝以個體為主,向技藝多樣性、復雜性演繹,以勝負為主旨,更注重拳械技巧和方法的多變。應當說武術技術是古代軍事技術的一部分,歷史愈久遠,武術與軍事技術結合得愈緊密;隨著歷史的推進,武術與軍事技術逐漸分野。今天的武術主要是活躍在民間的古代“日常武藝”的傳承和延續,尤其是明代以來的拳家們的留傳。
二、武術原本是一種傳統技擊術
從武術的詞義來看,武術可稱為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殺格斗的方法或技藝。它所體現的本質特征顯然是攻防技擊?v覽武術發展進程,無論朝代更替、稱謂變幻,也無論其它文化形態依附、滲透、派生、衍化,武術這一本質屬性都確立無疑、無法改變。
從這一觀點出發,武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首先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技擊術。
武術在古代并不是作為體育形態出現的,遠在春秋戰國時便有以技擊為生的游俠劍客,近代則有保鏢護院的鏢頭教頭、江湖賣藝的藝人,乃至以教拳謀生的拳師,以一種技擊術來體現其社會價值。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地區,任何一個種族,防衛御敵是人類共同需要的,應當說技擊之術不是一個國家、民族所獨有的,人類的防衛意識和人體運動學原理決定了技擊術在緣起之初是近乎相同的,只是在后來的發展中,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經濟文化、不同的民族性格造就了五光十色的各種技擊術,如拳擊、角力、擊劍、柔道、跆拳道、合氣道、泰拳、自由搏擊、劍道、相撲、桑勃等等,不一而足。長期以來中國人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經歷代宗師的砥礪揣摩、千錘百煉,形成了具有民族性格的技擊術——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在技擊方法上表現得十分豐富多變,有踢、打、摔、拿、擊、刺等。踢法中有勾、踩、彈、蹬、踹、鏟、點、撩、掛、擺、纏、丁、拐、錯等;打法有沖、劈、挑、砸、貫、抄、蓋、鞭、崩、鉆、掃、掛、撩、栽、扣等拳法,以及劈、砍、切、截、削、推、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還有許多勾法、爪法、肘法、橋法(以上臂和前臂進行攻防),以身體進攻的擠、撞、抖、靠等法;摔法中主要有棚、鞏、揭、別、切、沼、抱、合等;拿法有三十六拿和三十六解,以及各種器械方法。不同的擊法又有不同的勁力要求與技巧變化,各拳種流派又有許多獨到的方法與風格,從而形成了一個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氣象萬千的龐大技術體系。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對抗形式的搏斗運動(散手,太極推手,長、短兵對抗等),又有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兩者既相交融又相區別;在莛圭塑迨占史頗為豐富,諸如“陰陽變化”“奇正相生”“剛發柔化”“后發先至”“得機得時”“膽氣為先”和“守柔處雌”等戰略戰術思想,既富哲理又很實用。
在古代傳統養生中,人們為了抵御大自然侵襲、仿病健身所出現的導引術、氣功,諸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可以稱為中國傳統健身術或者體育養生方法,但不屬于中國武術的范疇,其主要區別在于它們的肢體運動不是以攻防技擊為主旨,而是以養生為其目的的。兩者相互有所影響和滲透,諸如八段錦、易筋經中雖有類似武術動作的方法形態,太極拳等也結合了導引氣功中的一些方法,但兩者在概念上不應混為一談。
三、武術的體育屬性
武術源于攻戰搏殺,為軍事服務。與軍事武藝極為密切,但卻同時也具備了體育價值與功能。早在古代軍事訓練中就有“搏刺強士體”的記載,武術用于軍事訓練可以提高土兵的身體素質。
當冷兵器時代消退,體育功能成為武術的主要的職能,用以健身、修身的功能占據了武術的舞臺,并逐步發展了娛樂、競技的社會功能。這是當今武術的一個主概念。古代武術在為軍事服務的同時,也具備了強身壯體的功能,明代戰將戚繼光認為“拳法似無預于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說明拳術可作為軍事訓練內容用以提高士兵的身體素質。武術在民間的流傳,主要用以自衛、健身、修性、娛樂,社會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體育方面轉化則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后,面對西方體育的沖擊,出現了“土洋體育”之爭,武術在中西文化碰撞后實現了交融,從師徒的口傳身授方式向學校體育教育轉化,并逐步進入體育比賽之中,新中國成立后,正式確立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屬民族傳統體育類。武術向體育歸宿后,它的健身與競技功能獲得了空前的發揮。武術的技擊性被寓于體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練的形式來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技能,進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較量,同時從健身和審美的角度、動作的幅度和要求看,雖與實用的技擊術略有一些距離,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擊特性,又符合了體育競技與健身的要求。散打運動在技術形態上與實用的技擊術基本一致,摒棄了實用技擊中致人傷殘的技術,并用規則限制了一些違禁動作,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護具等,對運動員加以保護,仍然體現了武術的體育特征。但是,從嚴格意義上武術廣泛的功能和社會價值,體育尚不能涵蓋它的全部,武術做為體育項目的部份,應稱其為“武術運動”。與西方體育為中心的現代競技體育相比,武術具有自己的特點。西方體育以人體解剖學觀點加以分解,遵循人體運動原理,具有科學性;武術從整體運動觀出發,強調“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講究“內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氣與動作協調配合,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競技武術作為武術運動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與奧林匹克運動接軌,做到既符合現代體育競技一般原則,又保留獨特的運動形式和方法。
綜上所言,我們可以概括地說,武術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四、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
僅僅把中國武術視為一個體育項目、一種專門技能,還遠遠不能包容和理解中國武術。任何體育項目雖然都會具有文化意義,但卻沒有一個體育項目會像武術那樣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武術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負載能力。
武術在民族文化的搖籃中,不斷汲取傳統哲學、倫理學、養生學、兵法學、中醫學、美學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使之理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注重內外兼修,德藝兼備。諸如武術的整體運動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觀、氣論、動靜說、剛柔說、體用說、尚武崇德說等,都從不同側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巨系統中的一個予系統。
中國武術之所以能稱為武術文化,不僅在于它的廣博的內涵、多元的功用,還在于它的強大的生命力和獨立性。盡管歷史上曾遭外敵人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運,卻都沒有因此而消亡;它與多種文化形態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乃至相互滲透和影響,卻沒有被同化、被改變,顯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續能力和獨立完整的文化體系。同時,從武術文化中,我們還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強調“武以德立”、“德為藝先”,反映出民族的以“仁”為核心注重人際關系和諧的倫理觀念;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反映了剛健有為、入世進取、匡扶正義、不畏強暴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個人技藝的純熟、神韻和意境,正是成就在人格完美的傳統審美情趣;主張“輕力”、“尚巧”,以巧智取、順勢借力的技擊原則,反映中國人禮讓為先、有禮節、剛強而不狂野,功力扎實求內在的競爭特點,以及崇尚自然、體現“天人合一”思想,重視血緣關系的宗法觀念等等。
【武術內涵與本質特征】相關文章:
民間舞蹈的表演本質特征06-06
武術禮儀07-09
武術的知識08-07
武術的力量09-20
武術怎么壓腿01-02
武術對練史略10-11
武術的種類大全08-18
怎樣學好武術08-28
武術的表演與競技12-26
武術的特點與作用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