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十面埋伏簡譜
導語: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名曲之一,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古箏十面埋伏簡譜,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基本簡介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于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陰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于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 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曲子段落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由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后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后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劃”后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
藝術特色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歷前后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后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古箏十面埋伏簡譜】相關文章:
十面埋伏古箏簡譜08-27
十面埋伏的古箏簡譜07-06
十面埋伏古箏曲簡譜06-30
古箏映山紅簡譜09-25
金蛇狂舞古箏簡譜08-12
男人花古箏簡譜08-11
發如雪古箏簡譜初級10-08
出水蓮古箏曲簡譜05-26
十面埋伏古箏曲譜09-13
鳳凰傳奇荷塘月色的古箏簡譜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