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間舞膝部屈伸的動律形式
民間舞蹈作為一種藝術的特殊語言形式,集中體現了民族的審美與意志,具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團結的凝聚力。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民間舞膝部屈伸的動律形式,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不論從動律與體態上都有一種特殊的美,雖然體態挺拔是貫穿于維吾爾族舞蹈始終的突出特點,但膝部的屈伸動律卻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
維族舞的屈伸大體可分為點顫式屈伸和一步兩顫式屈伸,點顫式屈伸出現在賽乃姆舞蹈節奏中,在主力腿膝部連續做輕微上下顫動的同時,動力腿腳掌有符點節奏的做點地動作,形成了一種點顫式的屈伸動律,再配合維吾爾族舞蹈上身的基本動律搖身,就形成了搖身點顫,這一動作在女性舞蹈中常見。墊步、三步一抬都包含了點顫式屈伸這種動勢。如墊步是賽乃姆舞蹈的主要步法,它連結于動作之間,在流動過程中膝部始終靠攏,并且點顫式屈伸始終貫穿其中。所以在學習維族舞中,只有扎實掌握這種點顫式屈伸,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量,掌握重心移動時的平穩狀態和保持上身立腰、挺拔的體態,才能表現出墊步橫向平穩流動的動感特點。
“一步兩顫”式屈伸在齊克提麥舞蹈中有所體現,這種屈伸是膝部做規律性的顫動,即:一步兩顫,一小一大。顫動時平穩有力,平穩中帶有內含起伏,使步法形成平穩沉浮的動感特點。顫步是齊克提麥舞蹈的主要步法動律,它的特點就是一步兩顫式屈伸。要想達到維吾爾族舞蹈腳下“微顫而不竄”這一特點,必須先從膝部屈伸練習開始,訓練膝部使之達到既有控制又富有內含的彈性這一動律特點。正是這種點顫式屈伸,一步兩顫、一小一大有機結合的屈伸動律,才體現出維吾爾族舞蹈特有的風格特點。
2、東北秧歌
東北秧歌是漢族民間舞的一種,它的風格特點可概括為:“艮勁兒”、“浪勁兒”、“美勁兒”。體現這一風格特點的關鍵是腳下的踢步,而踢步又是由膝部的屈伸引發而來的,即在屈伸的同時進行踢步,所以,東北秧歌中膝的屈伸也影響著舞蹈的風格。
東北秧歌中的屈伸多為提壓式屈伸,如前踢步、后踢步、頓步,不同之處只是在節奏重拍的處理上和腳運動的方向上。這種提壓式屈伸在準備動作時,膝部的直—— 微屈是有控制的,其中孕育著一種短促而有彈性并帶有一種提壓式的屈伸力量。踢步在瞬間的屈膝和出腳之后,接下來便是一種緩慢的膝伸和穩穩的收腳,從而形成 “出腳急、落腳穩”的動感特點;頓步中的屈伸力量較短促而有彈性,與此同時雙膝存有反彈的力量,也就是重量下壓并迅速提起,有了這種特殊的屈伸動律,再加上舞者手臂的繞花及軀干協調顫動式的起伏和扭動感,就把東北秧歌“艮、俏、浪”的獨特美感活生生的表現出來。所以在東北秧歌中,只有先解決了舞者膝部的這種提壓式屈伸,才能體現出膝的這種自下而上的連鎖反應的協調訓練,體現出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
通過對以上幾種民間舞蹈分析來看,膝的不同屈伸動律制約著民間舞不同風格的顯現:“顫”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在藏舞中的作用和地位是顯而易見的,藏舞中弦子和諧優美、踢踏的歡快及鍋莊粗獷奔放的風格韻味是在較好把握上述膝部三種屈伸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而在膠州秧歌膝部柔韌性的屈伸貫穿于最基本的 “三道彎”體態中,將腳下碾動產生的自下而上的力流慢慢向上延伸逐漸貫穿至全身,從而較好的體現了膠州秧歌的典型性風格特點;在維吾族舞蹈中,點顫式屈伸,一步兩顫一小一大屈伸動律有機結合,同時加之膝部所應具備的既有控制又富有內含的彈性,使得達到腳下“微顫而不竄”的動律特點;東北秧歌獨有的風格特點,即“穩中浪、浪中俏、俏中艮”,也正是在舞者膝部進行提壓式屈伸的基礎上產生的。故,把握好膝的不同節奏、速度、力度的屈伸是掌握各民間舞動律風格的主要環節及關鍵。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抓住了各民間舞中膝的屈伸動律的妙處所在,它的風格韻味才會巧妙而自然的流露出來。
3、藏族舞蹈
藏族不同類型的舞蹈中都體現藏民所共同具有的民族生活習慣和風俗信仰,所以形成了較統一的運動規律和美學概念。而這些規律構成了獨特的藏族舞蹈的風格,其膝有規律的屈伸和顫動,也是藏族各類舞蹈均有的動作特點。若要較好完成民間舞表演需要肢體達到在松馳中的協調而不僵硬,主要是依靠訓練膝部屈伸來實現。
藏族舞中的屈伸大體可分為“顫”屈伸、“柔”屈伸和“硬”屈伸三種。
檢驗“顫”,屈伸是否自如運用的依據是踢踏。踢踏是舞者用腳掌分別先后,輕重的在地面上做節奏性的運動,發出各種不同的“踏”、“踏”聲音。在踢踏中膝的屈伸頻率較快,幅度較小,形成了上下快速顫動的屈伸動律,故而稱“顫”屈伸。在動作中,舞者的膝部要做到松馳而富有彈性。如:岡達動作是通過膝部的“顫” 屈伸來帶動腳掌抬起(左右腳交替)離地5—10公分,并始終在屈伸中完成這一動作過程。這樣可以使舞者身體重心迅速左右移動,既訓練以踝關節的靈活敏捷,又加強了膝,踝松馳協調配合的動作意識,使舞者扎實掌握了踢踏舞膝的風格動律。
“柔”屈伸要求膝部屈伸的頻率較慢,形式為一屈一伸,連綿不斷,既松馳又有控制能力的柔軟屈伸是其內在的動律核心。舞者只有通過膝部屈伸的柔韌性、連貫性、控制能力的訓練,才能學習好藏舞中的“弦子”。如“弦子”中的三步一抬、三步一撩動作,甚至簡單到一個靠步,舞者都必須具備上述膝部的屈伸能力,否則舞者不可能表現出“弦子”舞特有的韻味,如果掌握了這種能力,再加以頭部、軀子、胯部巧妙的配合,形成內在微妙的晃動,由此引發出藏民間舞的舞姿及連拉性動作的三道彎特征,才能產生“弦子”舞長袖輕拂、含蓄典雅、舞步輕盈、活潑流動的風格特點。
“硬”屈伸在藏民間舞中的訓練主要依靠鍋莊來完成,雖然也是雙膝一起顫動,但它的節奏鏗鏘有力,有連續、有停頓。舞者的軀干與上肢隨腳下步法而動,具有塊狀的整體感,表現出藏族舞中憨厚、深沉的個性特征。當舞者經過硬屈伸訓練后,膝部具備了很好的控制力,才能更好的表現出鍋莊舞飛奔跺踏的韻味及風格特點。
4、膠州秧歌
膠州秧歌以其舒展、明快、富于韌勁的舞姿;細膩、婉轉、潑辣的情感以及流動中特有的“三道彎”體態,贏得了人們的贊譽和喜愛。一提到膠州秧歌,就會想到“扭”字,如正丁字擰步、丁字三步小曼扭等,既然有了“扭”,必定也需要膝的運動來配合。
在膠州秧歌中膝的屈伸無論從外形還是方位上說,都是一種流動中的屈伸,主力腳掌劃腳跟碾動而產生的動力,通過有控制的屈伸波及到腰及上身各部位,形成身體流動中的曲線。在這個過程中,外表看似簡單,其實內在膝的屈伸力量就象一條扯不斷的橡皮筋,其中力的運動形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力流,通過膝的伸慢慢向上延伸逐漸貫穿至全身。如果在膠州秧歌中失去了膝的屈伸這一運動過程,那么流動舞姿中最基本的“三道彎”體態就無法形成。如正丁字擰步,起法兒時:動力腳抬起腳尖向里捌,屈膝關胯;動作時:落動力腳的腳跟,重心由主力腿移動動力腿,同時外碾動力腳產生力流,這種自下而上的流動力量波及到軀干和頭部與之協調配合,“三道彎”體態韻味才會在膝部完成屈伸動作時,表現的最為完美。因此,訓練舞者膝部有控制的柔韌性屈伸,是完成膠州秧歌流動和靜止的“三道彎”動作的關鍵。
【民間舞膝部屈伸的動律形式】相關文章:
音樂節奏動律簡論10-06
民間舞動律訓練的重要性06-24
苗族民間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05-29
胸肌臂屈伸07-26
東北秧歌舞蹈動作的基本動律07-14
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和風格特點06-18
恰恰舞的基本動律有哪些06-14
詳解蒙古族舞蹈節奏動律特點06-07
蒙古族舞蹈節奏動律有什么特點10-22
練太極拳怎么保護膝部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