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高考語文試卷

        時間:2024-10-23 10:14:32 普通高考 我要投稿

        2024高考語文試卷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試卷,做試卷的意義在于,可以檢驗學習效果,找出自己的差距,提高增強自信心。大家知道什么樣的試卷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4高考語文試卷,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4高考語文試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北京卷

          語 文

          限時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氣候的波動變化對文明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建古代氣候變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缺乏合適的溫度代用指標,我國古溫度重建結果分辨率較低,且多以定性記錄為主,定量的古溫度重建相對較少。全球歷史溫度變化曲線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積物和樹輪的記錄,而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社會,陸地上的沉積記錄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國歷史氣候變化。隨著技術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發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類化合物——brGDGTs(支鏈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氣候研究。

          brGDGTs是細菌細胞膜的組成部分,其分子結構中有4到6個甲基和0到2個環戊烷。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熱需要減衣一樣,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細菌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溫暖的環境下合成的甲基數量則減少。微生物活體死亡后,細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質體中長期保留下來,可以通過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推斷當時的溫度。

          六盤山北聯池靠近中華文明核心區,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選取這里的沉積物樣品,借助brGDGTs,通過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來我國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溫度變化過程。結合山西某地沉積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記錄,聯合團隊獲得了我國北方地區5000年以來完整的氣候演變歷程。

          從重建的溫度與降水結果來看,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呈現出不斷變冷、變干的大趨勢。大約前3000年變化緩慢,之后的2000年變化加速。這主要與太陽輻射變化有關,太陽輻射能量在過去5000年間持續下降。另外,過去2000年以來的快速冷干現象還可能與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等因素有關。而且這一時期內區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漸減少,導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氣候變冷變干的速度。

          研究人員將氣候重建的結果與中國歷史朝代相對應,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氣候呈現出冷暖交替的特點。比如,隋朝末年氣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溫暖濕潤,后期快速轉冷,與之相伴的是干旱化。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歷了70余年寒冷干燥的氣候,北宋氣候開始好轉。

          之前有研究發現,古代氣候變化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波動之間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是有利的。歷史上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國力強盛、人口增加的時期往往出現在暖期,相反的情況則發生在冷期。聯合團隊的研究也證實了“冷抑暖揚”這一特點,比如,溫暖濕潤的氣候推動了唐朝初期和中期的農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繁榮,寒冷干燥的氣候使唐朝后期農業發展受到極大不利影響,這是造成當時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取材于程雅楠、葛全勝等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我國古代是農耕文明社會,加之古人應對自然災害能力較差,農業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依賴性,暖期的氣候總體有利于農業發展,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優越的物質條件,這是歷史上“冷抑暖揚”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從全國糧食畝產量和北方麥作畝產量的相對變化指數看,除了明清,秦漢以后氣候寒冷時期,我國糧食畝產量均有下降。

          盡管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唐朝和宋朝兩個時期中國平均溫度均偏高,但在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異。唐朝初期增溫主要出現在黃河流域、中原腹地,其原因是區域尺度上大氣凈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熱量輸送。而北宋初期,全國普遍增溫是太陽輻射強度的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國的體現。暖期中的北宋時期,我國華北及北方農牧交錯帶相對濕潤,而江南地區則受到干旱的威脅。

          暖期氣候溫暖濕潤,會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然而眾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環境的壓力,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系統風險增加,這種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因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而凸顯,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人類社會并未因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積累經驗,從而取得更大的繁榮。為適應暖期干濕變化的地域格局,北宋朝廷在變濕的華北地區積極推廣水稻種植,在變干的南方則積極推廣占城稻和稻麥連種。這一舉措使糧食生產受氣候制約的影響漸趨減少,是中國糧食生產史上的一次革命。

          (取材于葛全勝、申敏夏、劉嘉慧等的相關文章)

          1. 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聯合團隊重建古代溫度變化過程使用的是深海沉積記錄。

          B. 聯合團隊重建古代溫度變化過程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

          C. 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反映的是我國北方5000年來暖季的溫度變化。

          D. 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證實了之前研究得出的“冷抑暖揚”的結論。

          2. 根據材料一,brGDGTs被用于我國古溫度重建,下列能說明其依據的一項是( )

          A. 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高。

          B. 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低。

          C. brGDGTs結構中的環戊烷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高。

          D. brGDGTs結構中的環戊烷個數越多,反映當時的溫度越低。

          3. 根據材料一,關于我國北方地區氣候總體變冷、變干的主要原因,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 太陽輻射能量持續下降。 B. 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

          C. 木本植物減少導致地表反射率上升。 D. 我國古代北方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

          4. 對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內容的比較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材料一指出了“冷抑暖揚”這一特點,材料二分析了該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

          B. 材料一指出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冷暖交替,材料二分析了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

          C. 材料一顯示唐朝初期溫暖濕潤,材料二說明了增溫的具體區域以及具體原因。

          D. 材料一顯示北宋氣候開始好轉,材料二說明了北宋初期增溫的范圍及其原因。

          5. 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概括氣候影響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規律,并說明影響的復雜性。

          【答案】1. A 2. B

          3. A 4. B

          5. 規律:百年尺度的氣候冷暖變化與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星觀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對其發展有利,冷期氣候對其發展不利。

          復雜性:①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冷暖期氣候又都存在區域性差異,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其都有可能給區域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②暖期氣候推動社會繁榮、人口較快增長,但也可能因此增加社會系統風險,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使用的是深海沉積記錄”錯,根據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而我國是傳統的農耕文明社會,陸地上的沉積記錄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國歷史氣候變化”和第四段中的“六盤山北聯池……聯合團隊選取這里的沉積物樣品”可知,聯合團隊選取的是陸地上的沉積記錄,而非“深海沉積記錄”。

          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根據文中信息進行推斷,材料一第三段中提到brGDGTs的分子結構中有甲基和環戊烷,但是只提到了甲基與溫度的關系,并沒有提到環戊烷與溫度的關系,據此可排除C、D兩項。

          再根據本段中的“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細菌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溫暖的環境下合成的甲基數量則減少”可知,brGDGTs結構中的甲基個數越多,說明當時的溫度越低;甲基個數越少,說明當時的溫度越高,排除A。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A.根據材料一第五段中的“我國北方地區的氣候呈現出不斷變冷、變干的大趨勢……這主要與太陽輻射變化有關,太陽輻射能量在過去5000年間持續下降”可知,我因北方地區氣候總體變冷、變干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能量持續下降”,所以A 項正確。

          B.根據材料一第五段中的“過去2000年以來的快速冷干現象還可能與太陽活動、局部火山活動等因素有關,可知此項只是我國北方地區過去2000年以來出現快速冷干現象的原因。

          C.根據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而且這一時期內區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漸減少……加快了氣候變冷變上的速度”可知,可知此項只是我國北方地區過去2000年以來出現快速冷干現象的原因。

          D.“我國古代北方農耕社會文明的發展”受到古代氣候變化的影響,它不是我國北方地區氣候總體變冷,變干的原因,而是結果。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材料二分析的是我國歷史上“冷抑暖揚”特點形成的根本原因。關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冷暖交替”,文中只提到“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后面分析了唐朝初期和北宋初期增溫的原因,并沒有分析“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冷暖交替”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

          故選B。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問,有關氣候對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主要的表述在材料一最后一段:

          根據“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波動之間呈現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是有利的”“相反的情況則發生在冷期”可概括出:百年尺度的氣候冷暖變化與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星觀同期性,總體上表現出“冷抑暖揚”的特點,即暖期氣候對其發展有利,冷期氣候對其發展不利。

          第二問,“復雜性”多體現在(形式、種類等)多樣性、(整體和局部、優和劣等)多變性等方面。材料二第二、三段具體論述了氣候對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的多變性:

          第二段“盡管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但我國地域廣闊,不論在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可能有區域性差異,給區域社會經濟帶來有利或不利影響”,用了“盡管但”這一表轉折的關聯詞,指出其影響總體穩定——歷史上暖期的影響總體好于冷期,局部有變——無論是暖期還是冷期氣候都存在區域性差異。

          第三段“暖期氣候溫暖濕潤,會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然而眾多的人口也加大了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增加了環境的壓力,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系統風險增加,這種在暖期尚能承受的壓力,可能會因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生產力下降而凸顯,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指出暖期氣候既有好處——推動社會的繁榮和人口的較快增長,但也可能因為人口增長帶來壞處——增加社會系統風險,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也就是說暖期的益處有可能會變成冷期的害處。

          二、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陨险f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則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 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焙我灾?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憲出令,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不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ㄈ〔挠凇赌印し敲罚

          注釋:①鈞: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②中:符合。

          6. 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當執有命者之言 當:面對

          B. 此世未易,民未渝 渝:改變

          C。說百姓之憂者 說:談論

          D. 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 沮:阻止

          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下以阻百姓之從事 是滅天下之人也

          B. 故執有命者不仁 而強執此者

          C. 或以命為有 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

          D. 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 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

          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

          如果在上者采用執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

          B. 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

          C. 古之圣王發憲出令

          古代圣王發布律法頒布政令

          D. 此特兇言之所自生

          這樣的話暴戾言論就自然發生了

          9. 根據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信奉有命之說的人認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變。

          B. 墨子主張,肯定成否定某種學說必須遵從一定的準則。

          C. 文章認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

          D. 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說,會導致賞罰不當、社會混亂。

          10. 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三表的。

          【答案】6. C 7. D

          8. D 9. C

          10. 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體現:①第三段通過追溯圣王的事跡,考察先王的書籍,體現“三表”中的“本之”。②第四段通過文王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受到百姓愛戴的例子,體現“三表”中的“原之”。第四段通過考察古之圣王所發憲令對百姓和國家的影響,體現“三表”中的“用之”。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此面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言論。

          B.句意:百姓也沒有改變。

          C.“說”同“悅”,意動用法,意為“以為樂”。句意:以百姓的憂慮為樂的人。

          D.句意:以此制定賞罰的措施,用以鼓勵賢明、阻止暴行。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譯作“的”。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對下阻礙百姓做事。/是毀滅天下的人。

          B.代詞,譯作“……的人”/語氣詞,表判斷。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所以主張有命論的人是不仁的。/如果固執地主張有命之說,是……。

          C.動詞,譯作“認為”/介詞,譯作“用來”。意義和用法不同。句意:有的認為命是存在的。/用來聽理訟獄,判定罪行的,是刑法。

          D.兩個“而”均為連詞,表并列。意義和用法相同。句意:這就是朝廷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人。/希望天下太平而厭惡天下動亂的。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自生”不是“自然發生”,而是指“產生的根源”。句意:這只不過是暴戾言論的根源。

          故選D。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曲解文意。原文雖有提到桀紂等暴君亡天下,但并未分析其原因,而是以其與湯武的對比來反駁有命之說,認為“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

          故選C。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觀點態度,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問:

          對“三表”的理解可從原文對其的解讀入手,原文第二段說“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得出對“三表”的理解:本之”指追根溯源,考察古代圣王事跡;“原之”指推究緣由,考察百姓日常事實:“用之”指用于實踐,觀察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

          第二問:

          要概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三表”的,首先要理解概括第三,四段的內容。第三段先考察圣王事跡,以桀紂和湯武的對比駁斥有命之說,然后考察先王之書,指出“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由此來體現“三表”中的“本之”這一標準。

          第四段先舉周文王的事例,用百姓“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的事實,來體現“三表”中的“原之”這一標準。

          然后說古代圣王“發憲出令”,使“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里”“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指出憲令要符合百姓和國家的利益,這體現了“三表”中的“用之”這一標準。

          參考譯文:

          墨子說:“古代的王公大人治理國家,都希望國家富足,人民眾多,政治清明。然而國家不得富反得貧,人民不增加反減少,政治不清明反混亂,這是什么緣故呢?主張有命論的人說:‘命里注定富就富,命里注定貧就貧,命里注定人多就人多,命里注定人少業人少,命里注定政治清明就政治清明,命里注定政治就政治混亂。’拿這些話向上游說王公大人,對下阻礙百姓做事,所以主張有命論的人是不仁的。因此面對主張有命論的人的言論,不能不加以明辯。”

          那么怎么來明辯這些言論呢?墨子說:“必須設立一個標準,言論沒有標準,就好比在轉輪之上設立測日影的標桿未確定早晚時間(一樣不可能)。對于是非利害的分辯,是不能明確了解的。所以言論必須遵循三個標準!比齻標準是什么呢?墨子說:“對事要追根溯源,要推究它的緣由,要用之于實踐。向何處去追根溯源呢?就是向上去探究古代圣王的事情。向何處去推究它的緣由呢?就是向下詳察百姓耳聞目睹的實情。在實踐中怎么運用呢?就是把它應用到刑事與政務方面,看它是否符合國家和百姓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所說的言論必須遵循的三個標準。

          “然而現在天下的上層統治者,有的認為命是存在的。讓我們試著向上觀察一下圣王的事跡,古時夏桀使國家混亂,商湯接過來將國家治理好了;商紂王使國家混亂,用武王接過來將國家治理好了。這個社會沒有改換,百姓也沒有改變,在夏桀、商紂王手中,天下就大亂,在商湯、周武王手中,天下就太平,這難道可以說是命嗎?讓我們試著向上觀察一下先王的書,那些由國家頒布、用來布告施行于百姓的,是律法;用來聽理訟獄,判定罪行的,是刑法。如果在上者采用執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這是百姓所憂慮的,以百姓的憂慮為樂的人,是毀滅天下的人!

          既然這樣,那么人們說希望有義之人居于上位,是為什么呢?回答說:“有義之人居于上位,天下一定安定清明,百姓將得到大利!比绾沃朗沁@樣的呢?墨子說:“從前周文王在岐周受封,和他的百姓相親相愛、互相得利,所以近處的人因他的統治而安定,遠方的人因他的仁德而歸順。凡是聽說周文王的仁德的人,都起來投靠他,說:‘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那樣的話,)我們不也是文王的臣民了嗎?’我由此知道了這個道理。古代圣王發布律法頒布政令,以此制定賞罰的措施,用以鼓勵賢明、阻止暴行,所以人們在家對父母兄弟孝敬慈愛,出外與鄉里鄉親相互友愛。因此讓他們去管理官府就不會偷盜私取,讓他們去守城就不會潰散反叛。這就是朝廷所獎賞而百姓所稱贊的人。主張有命論的人說:‘朝廷獎賞他,是他命中注定值得賞,不是因為他賢明而得賞。朝廷懲罰他,是他命中注定該受罰,不是因為他暴虐才受罰!勒者@個標準做君主就會不仁義,做臣子就會不忠誠,做父親就會不慈愛,做孩子就會不孝順,如果固執地主張有命之說,這只不過是暴戾言論的根源,兇惡之人的道理罷了!

          所以墨子說:“當今天下的上層統治者,心中確實是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天下貧窮的,希望天下太平而厭惡天下動亂的,那么對于主張有命論的人所說的話,我不能不加以反對,因為這些言論是天下的大禍害!

          三、本大題共5小題,共30分。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

          馬詩二十三首(選四)

          李賀

          其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韂①,誰為鑄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其十三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堆金③買駿骨,將送楚襄王④。

          注釋:①韂:披在馬腹兩側用來逗擋泥土的一種馬具。②榜:船槳。③堆金:《戰國策》載郭隗謂燕昭王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雹艹逋酰呵迦送蹒唬骸胺蛳逋跽,未聞有好馬之癖!

          11. 下列對四首詩的依次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其一言駿馬脊上有錢形花紋,奔跑起來如踏煙云。

          B. 其五描寫壯麗的塞外風景,想象駿馬馳騁的畫面。

          C. 其十寫項羽自刎之后,烏騅馬臨風哭泣,懷念故主。

          D. 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拜謁明主,實現人生價值。

          12. 下列對四首詩的整體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四首詩借“金鞭”“金絡腦”“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

          B. 四首詩多處使用“誰”“何”等,加強了語氣,增強了情感表達。

          C. 四首詩都是五言絕句,句句對仗,典麗精工,將詠物、詠史熔于一爐。

          D. 四首詩靈活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體現“詩鬼”之才。

          13. 清人王琦評論說:“《馬詩二十三首》,俱是借題抒意,或美,或譏,或悲……”請結合以上詩中表達這三種情感的詩句,分別說明作者如何“借題抒意”。

          【答案】11. D 12. B

          13. 示例:

         、佟懊馈,《其一》前兩句表面上贊美了馬的外形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

         、凇白I”,《其十三》中,寫俠客重金購馬,卻贈給不好馬的楚襄王。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

         、邸氨,《其一》中的“無人”與“誰為”,《其十》中烏騅馬失主后的臨風哭泣,都露出詩人對駿馬的憐惜,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悲嘆”。

          【解析】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情感的能力。

          D.“拜謁明主,實現人生價值”錯誤。由注釋④可知,楚襄王并沒有“好馬之癖”,“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的意思是“花費重金買了駿馬的尸骨,卻要送給并不愛馬的楚襄王”,寄寓的是空有滿腹才華卻無人識的感慨。由此可知,《其十三》寫俠客千金買馬,所送非人,其人生價值自然無法實現。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

          A.“‘寶玦’等多種馬具,襯托馬的形象”錯誤。“寶玦誰家子”的意思是“身佩玉玦的是誰家的好兒郎”,其中“寶玦”指人所佩戴的珍貴玉佩,并非“馬具”,且襯托的是“俠客”的形象。而非“馬的形象”。

          C.“句句對仗”錯誤。如“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等句就不對仗。

          D.“排比”錯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等句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等句中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但四首詩中均未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的內容情感及表現手法的能力。

          “美”“譏”“悲”是詩人所表達出的三種情感:

          “美”是贊美的意思,《其一》,描繪了一匹神采奕奕的良馬形象;《其五》,描寫壯闊的塞外風景,想象駿馬馳騁沙場的畫面。詩人贊美馬的外形以及奔馳時的雄姿,實則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滿腹才華、抱負遠大的感慨。

          “譏”是“自嘲”,也是對朝廷的諷刺!镀湟弧分袑懥捡R“無人織錦韂”,更沒人為之“鑄金鞭”;《其十三》同樣感慨佩戴寶玦的俠客聲名遠揚,而他拋出重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卻將送給楚襄王這個不識好馬的人。詩人借此表達了對自己空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諷刺。

          “悲”是“悲憤”“悲嘆”的意思!镀湟弧分械摹盁o人”與“誰為”是無人賞識的悲嘆;《其十》中痛失主人、臨風哭泣的烏騅馬都是詩人的寫照,詩人為駿馬而悲,實則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嘆”。

          14. 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要求:字跡清晰。

          (1)春光旖旎,佳客臨門,杜甫詩興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優美的神話傳說常成為詩人靈感的來源,如秦觀《鵲橋仙》:“柔情似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重視從心理角度闡說君子人格!墩撜Z》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認為,《離騷》兼具《國風》和《小雅》的情感特點,其中《國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花徑不曾緣客掃 ②. 蓬門今始為君開 ③. 佳期如夢 ④. 忍顧鵲橋歸路 ⑤. 仁者不憂 ⑥. 勇者不懼 ⑦. 好色而不淫 ⑧. 怨誹而不亂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蓬”“鵲”“誹”等。

          15. 根據要求,回答問題。

          《紅樓夢》第三十五回:

          賈母聽了,笑道:“猴兒,把你乖的!拿著官中的錢你做人!闭f的大家笑了。鳳姐也忙笑道:“這不相干。這個小東道我還孝敬的起!北慊仡^吩咐婦人,“說給廚房里,只管好生添補著做了,在我的帳上來領銀子!眿D人答應著去了。

          寶釵一旁笑道:“我來了這么幾年,留神看起來,鳳丫頭憑他怎么巧,再巧不過老太太去!辟Z母聽說,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還巧什么。當日我像鳳哥兒這么大年紀,比他還來得呢。他如今雖說不如我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強遠了。你姨娘可憐見的,不大說話,和木頭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顯好。鳳兒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賈母和薛寶釵用“乖”“巧”評價王熙鳳。請結合書中其他情節,談談你對王熙鳳“乖”“巧”的理解。

         。2)薛寶釵的話體現了她怎樣的性格,又反映了賈母怎樣的人物特點?請結合書中其他情節,分別予以解說。

          【答案】(1)王熙鳳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說會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瓏,善于籠絡人心。例如王熙鳳初次見到林黛玉時,攜著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圈,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然后說:“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言語中既贊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贊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舉了她們嫡親的身份,還奉承了賈母,充分表現了王熙鳳的伶牙俐齒、八面玲瓏,善于籠絡人心。

         。2)①薛寶釵的話體現了她善于逢迎、圓滑世故的性格。例如,曹母要為薛寶釵作將笄之年的生日,問她愛聽何戲、愛吃何物等,寶釵深知年老的賈母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向日素喜者說了出來。

          ②反映了賈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擁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點。例如,書中寫賈母在處理大觀園婆子聚賭事件時,處理方法老練:一是燒毀骰子牌;二是所有錢入官分散與眾人;三是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從者每人二十大板;四是為首者提出,不許再入;五是革去從者三月月錢,并將其撥入圊廁行內。眾人心里皆嘆服。賈母的處理方式充分體現了她作為封建大家長的精明果決。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經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作答本題時首先要根據選文內容確定王熙鳳“乖”“巧”的具體內涵,然后結合《紅樓夢)》中的其他情節談談自己對王熙鳳“乖”“巧”的理解。

          結合“我如今老了,那里還巧什么。當日我像鳳哥兒這么大年紀,比他還來得呢。他如今雖說不如我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強遠了”可知,老太太口中的“乖”“巧”應是褒義詞,是對王熙鳳的肯定;而寶釵的“巧”也和老太太聯系在了一起,“鳳丫頭憑他怎么巧,再巧不過老太太去”,所以寶釵口中的“巧”字也是對王熙鳳的夸贊,意思都是“她能說會道,精明能干,八面玲瓏,善于籠絡人心”。

          王熙鳳為了鞏固自己在賈府的地位,察言觀色,奉承迎合,處處討取兄弟姐妹、妯娌長輩,特別是賈府最高統治者賈母的歡心。比如剛見到林黛玉時,她夸贊林黛玉“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一句話既恭維了賈母,又夸了黛玉,還順帶夸了在座的探春、惜春。再比如逛大觀園的時候,賈母說她小時候摔了一跤,頭上落下一個疤,有一個窩,鳳姐馬上說“壽星老兒頭上原是個窩兒,因為萬壽萬福盛滿了,所以狠凸高出來了。”如此吉利喜慶的話,賈母聽了自然高興受用。賈母因為賈赦要強娶鴛鴦的時候,鳳姐兒道:“誰教老太太會調理人,調理的水蔥兒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虧是孫子媳婦,若是孫子,我早要了,還等到這會子呢。”她的這種假貶真褒的奉承,自然讓賈母心里美滋滋、熱乎乎的,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經典名著中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材料中薛寶釵的話的深層含義是在管事上沒有人能比得過賈母,而王熙鳳僅次于賈母。據此可知,這反映了薛寶釵善于逢迎、圓滑世故的性格。

          薛寶釵能夠巧妙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對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她在賈母面前表現得孝順恭敬,對待賈寶玉既關心又保持適當的距離,對下人則寬容而有威嚴。比如薛寶釵在金釧跳井事件后,但極力勸慰王夫人,并提出用自己的新衣為金釧裝殮。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她的慷慨,也顯示了她善于逢迎、深諳人情世故的形象。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賈母是一個精明能干的人,薛寶釵這樣討好她,是因為她是賈府的最高權力人。

          賈母確實是個精明能干的人,偌大的賈府在她的管理下,整整有條,繁華似錦,最后賈府的抄家并不是賈母造成的,在賈母的管治期間,賈府無疑是繁榮穩定的。賈母對王熙鳳的態度,就體現了她做人精明的一面:王熙鳳是邢夫人的兒媳婦,也是王夫人的親侄女,讓王熙鳳代為管家,正好牽制了邢夫人和王夫人兩人的關系,讓她們必須友好相處。此外,對鄉下老太太劉姥姥,賈母也沒看不起她,這固然是她善心的一面,也是她精明的表現,賈母以自己的行動教育府里的人該如何做人做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做人也要懂得包容,對貧窮之人要有基本的愛心,以小見大,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個家族走得久遠的根本。

          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各題。

          談買書

         、賰蓚多月前的一個上午,所坐的帆船一靠了長堤,我就跑上岸找尋住宿的地方。走著走著,不覺到了文德路。那些四壁和當中堆積著各色各樣書籍的舊書鋪子,像老朋友一樣拉住了我。盡管我沒有余裕跟他們詳談細話,可是,草草打個照面,也就被包圍在難以名狀的快樂氣氛中。因為七八年來,輾轉在窮鄉僻市,饑餓著的心眼,久矣沒有這種吞咽的機會了!

         、谟浀檬龤q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市鎮里的小學生。在那僻遠的地方,沒有新舊書鋪子,也沒有公共圖書館。家里除了父親看過的《笑林廣記》之類,別無所有。但是,我非常渴望那些詩文集和史學的書籍。父親每天給我的一點零錢,我私下把它積蓄起來,到了有相當數量的時候,就寄到汕頭或上海的書店里去。買回來的,大都是一些尋常版本的國學書,卻如同購入了至寶一般。

          ③長大后的許多日子,大抵住在一些大都市里。大都市的生活,在我總覺得是一種壓迫,至少,它常常叫我感到“陌生”。要我說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僅有的歡樂的話,恐怕就是買書方便這一點了,如果沒有它,我是寧愿一輩子做鄉下人的。我住在杭州的年月比較長久些,現在一想到那個“天堂”,印象最鮮明的,就是那些舊書鋪子了。哪間鋪子里有些什么書,哪些書放在什么地方,哪間鋪子里的書價錢便宜些,哪位老板有什么特別脾氣……我的腦子里是清清楚楚的,F在我還常常記起那位上了年紀的書鋪老板,他身材稍矮,頭發灰白了,面頰卻相當豐滿往往還添上了酒紅,一支短的旱煙管是很少離口的。因為本錢短少,周轉不靈活的緣故罷,他的書往往賣得比較便宜,因此我也常到他那里去。后來我們仿佛像好朋友一樣。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訴我,有時候還把他們書業界的隱秘情事吐露了出來。這在我可算是一種從買書上得來的副收獲罷。

         、苜I書看來像一件簡單不過的事情,實際上也有種種曲折的情趣。

         、萑绻覀円氖侨菀踪I到的書,那么,你拿到手上雖然也會滿意,可是卻不怎樣強烈。如果找的是一種絕版的或稀有的書,卻能夠順利地得到它,那就使你特別高興了。倘若有些書,既需要急用,又苦于找不到,對于它,你差不多絕望了,可是,忽然它卻出現在面前,這種歡喜真是永遠地留著“余味”的。我買到杜文瀾編纂的《古謠諺》,就是這種經驗的一個好例子。早就聽到它的名字了,心中熱想著它,可是,問來訪去,都是徒然。失望使我暫時平靜下來,我已經冷淡于追求了——像那些失戀者再鼓不起勇氣來一樣。不意偶然在一家舊書鋪子里卻遇到它,我做夢樣地急促著呼吸去問店伙價錢,他一開口要24元(在戰前,這不是一個便宜的價目),我生怕什么人在旁邊搶買樣的,馬上就會鈔了。可這時老板卻走出來,說那書賣不得,因為北京一位學者在幾年之前就托他尋找了。我用理由、感情去征服他,結果總算得到勝利。它就成了我買書歷史上的一個夸耀。許久以后,有些要好的朋友到我的書房里,我還情不自禁地把這勝利品搬出來,硬要他們猜價錢,猜對了固然好,猜錯了也一樣高興地談笑,我的本意只在顯示自己的高興罷了。

         、迺且环N天才的語言,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市場的商品。在現在的社會里,你不付出代價,就沒福分去享受那種美妙的語言。有許多書籍,我們出了相當代價并不覺得冤枉,因為它確實把精神的餐宴給予了我們?墒,有些時候,花了極小的代價卻得到同樣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們額外感到歡欣了。我用了一角錢買來的《雨果散文集》一類的書,它所給予我的啟發和喜悅是多么深沉啊!

         、邜圪I書的人,有時還要受到一些懲罰。你今天看上了某一部書,高興地把它買了,晚上在燈光下披讀一遍,原來是一種很平庸的著作,在金錢的損失外,你還要加上了對于自己魯莽的嘲笑。有時候所買到的書,在版本上是不完善的,價錢也特別昂貴,你剛剛買過后就發現這些了。這時候,要去買那更好而又便宜的,自然有些不愿意,就此罷休呢,心里卻又有些不暢快。

         、鄷I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種累贅。在平時你得照顧它,整理、曬曝、去蠹蟲、拂灰塵……在走動的時候,就更加麻煩了。要找許多箱囊去裝盛,一路又擔心著濕水或遺失,我從前很怕遷動,大半的原因就在這里?箲鹨院,上海、杭州、蘭溪、坪石等地先后失陷,我的全部文化財產也散失得一光二凈——真成為一個“沒有書的”讀書人了。想起當年“坐擁書域”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絞鼻酸。可是,又一轉念,卻又覺得爽然——我苦笑地說:“無書一身輕!”記得陳簡齋有句詩:“誤矣載書三十乘!”我是要從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種苦惱去同情他這個慨嘆的。

          ⑨太愛買書是一種疾病,它給我們帶來了好些妨害和痛苦。但那也是一種魔法,它給我們許多難以想象的快樂。它甚至于能夠移心換骨,使我們超越卑俗,驀進于高遠神異的境界。

         。ㄈ〔挠阽娋次牡耐⑽模

          注釋:①文章寫于20世紀40年代。

          16.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沒有余裕跟他們詳談細話 余裕:富余的時間

          B. 饑餓著的心眼 饑餓:對書籍十分渴望

          C. 一些杭州的掌故 掌故:歷史上的人物、事跡等

          D. 在燈光下披讀一遍 披讀:聚精會神地批閱

          17.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①段“像老朋友一樣拉住了我”,將書鋪人格化,表現了它對作者強烈的吸引力。

          B. 第③段“寧愿一輩子做鄉下人”表達作者在大都市的不適,突出買書對他的重要性。

          C. 第⑤段多次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你”,便于引導讀者進入情境,產生情感的共鳴。

          D. 第⑥段用“天才的語言”和“市場的商品”作對比,凸顯了書籍雅俗共賞的特點。

          18. 有學者認為這篇散文有“以輕松之行文,寫厚重之情味”的特點,請結合第⑧段的相關語句,談談你對這一特點的理解。

          19. 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最后一段中“魔法”的涵義。

          【答案】16. D 17. D

          18. ①以樸素平實的筆調寫買書太多是累贅,實則寫作者對書籍用無微不至的照顧,表達了對書籍的無比珍惜、喜愛。

         、谡Z言輕松詼諧,在“‘沒有書的’讀書人”“無書一身輕”的故作爽然和調侃中,寄托了作者對藏書散失殆盡的沉重心情,同時表現了抗戰時期社會的動蕩、百姓生活的艱辛。

          19. ①“魔法”指買書能帶來許多難以想象的快樂。甚至能使我們移心換骨,超越卑俗,驀進于高遠神異的境界。

         、谫I書能緩解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壓迫感,讓“我”收獲友誼,增長見聞。

         、圪I書頗有曲折的情趣,無論是順利買到絕版的成稀有的書,還是經過一番曲折后買到久尋難遇的書,都令人歡喜。

         、艿蛢r買到好書令人收獲意外之喜,書籍給予了我們精神的盛宴,其中美妙的語言能給我們帶來深沉的啟發,讓思想得到升華。

          【解析】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詞語含義的能力。

          D.“聚精會神地批閱”錯誤!芭敝傅氖恰按蜷_”,“披讀”的意思是“打開書本來讀”,而不是“聚精會神地批閱”。

          故選D。

          【1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中的語言及人稱的能力。

          D.“用‘天才的語言’和‘市場的商品’書對比,凸顯了書籍雅俗共賞的特點”錯誤。“雅俗共賞”指的是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文章第⑥段中說“書籍是一種天才的語言,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市場的商品”,并非將“‘天才的語言’和‘市場的商品’作對比”。“天才的語言”是用來描述書籍的精神價值的,而“市場的商品”則強調了書籍作為商品的一面。作者是在強調書籍的雙重屬性,即既是精神的食糧,也是市場的商品,而不是用來凸顯書籍“雅俗共賞”的特點。

          故選D。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中的行文特點及思想的能力。

          “輕松之行文”指語言的樸素平實、筆調的輕松幽默等,“厚重之情味”指沉重深刻的情思。

          “書籍買得太多,就成了生活的一種累贅。在平時你得照顧它,整理、曬曝、去蠹蟲、拂灰塵……在走動的時候,就更加麻煩了。要找許多箱囊去裝盛,一路又擔心著濕水或遺失”,作者選取照顧書籍的日,嵤,寫買書太多是生活的一種累贅,語言樸素平實,表面抱怨,實則珍愛,體現了作者對書籍無微不至的照顧表達對書籍的無比珍惜、喜愛;

          “我的全部文化財產也散失得一光二凈——真成為一個‘沒有書的’讀書人了。想起當年‘坐擁書城’的情景,自然不免心絞鼻酸,可是……又覺得突然我苦笑地說:‘無書一 身輕!’……我是要從自身所感到的另一種苦惱去同情他這個慨嘆的”,以輕松詼諧的筆調調侃當年的自己“坐擁書城”,而現在的自己是“一個‘沒有書的讀書人”,苦笑說“無書一身輕”,看似輕松和淡然,實則因藏書的散失而痛惜不已表達對藏書散失殆盡的沉重心情。同時表現抗戰時期社會的動蕩,暗示百姓生活的艱辛。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詞語的涵義的能力。

          根據文章最后一段的“它給我們許多難以想象的快樂。它甚至于能夠移心換骨,使我們超越卑俗,驀進于高遠神異的境界”可知,“魔法”的內涵主要指向買書帶來的難以想象的快樂或精神上的滿足,即“買書能帶來許多難以想象的快樂。甚至能使我們移心換骨,超越卑俗,驀進于高遠神異的境界”。據此回到文中篩選相關信息并進行概括分析即可。

          根據第③段中的“大都市的生活,在我總覺得是一種壓迫……要我說出在大都市生活中那僅有的歡樂的話,恐怕就是買書方便這一點了”“現在我還常常記起那位上了年紀的書鋪老板……后來我們仿佛像好朋友一樣,他常常把一些杭州的掌故告訴我……這在我可算是一種從買書上得來的副收獲罷”可知,買書能緩解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壓迫感,也可以在買書過程中收獲友誼,增長見聞。

          根據第④段“買書看來像一件簡單不過的事情,實際上也有種種曲折的情趣”和第⑤段中的“如果找的是一種絕版的或稀有的書……這種歡喜真是永遠地留著‘余味’的”,以及作者買杜文瀾編纂的《古謠諺》的曲折經歷可知,無論是順利買到絕版的或稀有的書,還是經過一番曲折后買到久尋難遇的書,都令人歡喜,買書時的曲折也頗有情趣。

          根據第⑥段中的“花了極小的代價卻得到同樣或更精美的盛宴,那就叫我們額外感到歡欣了……所給予我的啟發和喜悅是多么深沉啊”可知,能低價買到好書的經歷讓“我”收獲了額外的歡欣,而且從所買的書中可以享受美妙的語言和精神盛宴,在閱讀中獲得啟發和喜悅。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

          語言基礎運用(共6分)

          20.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①振奮人心的音樂能產生千軍萬馬的力量。②《黃河大合唱》就是這樣一部莊嚴有力而不失熱情和詩意的不朽之作,它誕生于1939年的延安。③本作品一經問世,便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唱遍大江南北。④《黃河大合唱》表現了炎黃子孫保衛黃河的英雄氣概,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⑤在戰爭年代里,《黃河大合唱》_________;在和平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協奏著民族復興的樂章。

         。1)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①句的“千軍萬馬”前可以加上“堪比”。

          B. 第②句的“不失”可以換為“不失為”。

          C. 第③句的“本”使用無誤。

          D. 第④句畫波浪線的兩處可以互換位置。

         。2)請在第⑤句橫線處將句子補充完整。要求:使上下文語意連貫,與下文畫橫線部分結構一致,運用修辭手法,不超過15字。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答案】(1)A (2)示例一:譜寫著民族抗戰的壯歌

          示例二:激揚著志士救亡旋律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準確的能力。

          A.正確。第①句將“振奮人心的音樂”的力量與“千軍萬馬”的力量等同,而“堪比”的意思是“能夠比得上”,也含有“等同”的意味,故“千軍萬馬”前可以加上“堪比”。

          B.錯誤。第②句中“不失”的意思是“不喪失、不缺乏”,與“熱情和得意”搭配,作定語修飾“不朽之作”搭配,因此“不失”不能換為“不失為”。

          C.錯誤。第③句中,“本”是指示代詞,指自己方面的,聯系上下文可知,此處用于指代《黃河大合唱》這部上文已經提到過的作品,應用指示代詞“該”或“此”。

          D.錯誤。第④句中,“表現了炎黃子孫保衛黃河的英雄氣概”是就《黃河大合唱》本身內容而言的,“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是就《黃河大合唱》的影響和意義而言的,兩者之間是遞進關系,不可互換位置。

          故選A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仿寫句子及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

          內容上,根據前文“《黃河大合唱》表現了炎黃子孫保衛黃河的英雄氣概,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和后文“在和平的今天,《黃河大合唱》協奏著民族復興的樂章”可知,橫線處要填的是《黃河大合唱》在戰爭年代對中華民族抗戰(抗日救亡)的精神意義。

          結構上,“協奏著民族復興的樂章”的句式特點是“動詞+著+主謂結構短語(作定語)+的+名詞”,橫線處所填的語句也應按照這一句式特點來仿寫。

          修辭手法的運用上,可以仿照“樂章”所運用的比喻手法,聯想到“壯歌”“旋律”“音符”等詞語;也可以運用其他修辭手法,如擬人手法,寫《黃河大合唱》“高舉著民族抗戰的旗幟”等,只要能表現《黃河大合唱》對民族抗戰救亡的意義即可。

          微寫作(10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21. 按要求完成下題。

          微信朋友圈有“點贊”功能。有人關注“點贊”數量,有人熱衷于給人“點贊”……對“點贊”現象,你有什么看法?請說明你的觀點和理由。

          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有理。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答案】示例:我認為“點贊”現象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一面。積極方面,點贊可以表達對他人內容的認可和支持,增強社交聯系。然而,過度關注點贊數量可能滋長虛榮心和焦慮,甚至影響自我價值判斷。我們應理性看待點贊,不應將其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更應注重內容的真實和內在價值。這樣,才能在社交媒體中保持健康的心態。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

          寫作類型:議論類微寫作。

          審題:材料由微信“點贊”功能引出話題,如何看待“點贊”現象。對于“點贊”,有人關注數量,有人喜歡給他人點贊,省略號表示可以有其它觀點。考生要緊緊圍繞題目中的這一核心信息進行思考。對于“點贊”,我們可以持肯定觀點,因為點贊,讓我們融入網絡,溝通他人,維系真情,傳播真善美,既便捷又完美充當了“橋梁”,還傳播著真善美,在生活中實在不可或缺。也可以持否定態度,如自己的隨手一贊,習慣性一贊,是習慣成自然,是為了刷臉、刷存在感。“點贊”早已經超越了維系情感、交流溝通的范疇,打上了商業化的烙印,讓人不堪其擾,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忌梢赃x擇一個方面的觀點進行表達,也可以辯證考量,綜合分析。

          寫作思路:議論語段常用的結構有總分、分總或總分總,可以從多個方面或角度來對“點贊”現象進行論述。寫作時,可以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點贊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需要警惕的一面”,然后闡述具體的理由,分別從積極和消極的方面進行論述,“積極方面,點贊可以增強社交聯系,促進感情交流”,“消極方面,缺少真情流露,能滋長虛榮心和焦慮”等,最后總結觀點,重申立場,“理性看待點贊,注重其內容和情感”。同時,可以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讓論述更有說服力。

          【點睛】

          22. 年級準備開展“走進名人故鄉”主題研學活動,計劃在目的地研學兩天,現征詢同學們對目的地的建議。你建議去哪里?請說說理由。要求:明確寫出名人及其故鄉,重點陳述理由,理由合理。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答案】

          我建議去紹興,探訪魯迅的故鄉。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其作品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紹興,我們可以參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感受他成長的環境和創作的靈感來源。通過實地研學,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了解魯迅的生平和作品,還能感受到他對社會的關懷和對真理的追求,這對我們的學習和人生都有重要啟示。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

          這是一道議論類微寫作試題。

          審題:

          試題給出“走進名人故鄉”主題研學活動這一現實情境,要求考生寫出自己最想去的名人故鄉,并陳述理由。在這里,考生首先應當注意區別“故鄉”與“故居”這兩者,避免審題失誤。一般來說,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的文人墨客、政治家等人物曾經居住的地方,叫做名人故居。它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遺存,往往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是我們了解名人成長經歷、家庭關系、師承關系等的最直接資料。所以介紹名人故鄉,這部分內容也可以納入分析。但除此之外,故鄉還有更豐富的意義,比如一個地方的地貌氣候、風土文化、人情關系等等,相比故居,能夠給人刻下更深的地理與人文印痕。因此,對我們來說,尋訪名人當年在故鄉的活動蹤跡,探索他怎樣在故鄉起步,走向人生,走向世界的軌跡,無疑有助于今人(尤其是青少年)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有助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名人精神。

          思路:

          寫作時,首先應當明確地給出名人及其故鄉的具體名稱,然后從名人及其故鄉兩個角度分別論述原因,并適當論述兩者之間的聯系。從名人這一點來說,可以闡述故鄉留有名人的成長印痕。比如,若要選魯迅的故鄉紹興,可以說我們能在紹興這片土地上,看到三味書屋、咸亨酒店、水鄉小河等,找到魯迅的成長痕跡,從而在課本之外進一步理解魯迅為何走上了文字救國之路。除此之外,還可適當結合這篇土地上的古今變化,說明這次的名人故鄉之旅還是一次告慰歷史、告慰先輩的旅程。

          【點睛】

          23. 請以“月的獨白”為題目,用月亮的口吻,寫一首小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答案】示例:

          月的獨白

          我,夜空的守望者,在黑暗中灑下銀輝。每當你仰望,我便與你對視,無言的交流,心靈的契約。

          我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也曾為你照亮孤獨長夜。在靜謐時光里,我是你的陪伴;在繁星點點的夜晚,我是你的安慰。

          無論你身在何處,我的光芒總會找到你。愿你在我的懷抱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與溫暖。

          我是月亮, 你永遠的朋友。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

          寫作類型:抒情類微寫作。

          審題:首先題目必須是“月的獨白”,“月的獨白”是指月亮的自述,需要用月亮的視角來表達!霸隆笔侵袊诺湓姼柚械某S靡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因此,試題帶有廣闊的寫作空間。

          月的形象,我們從古至今都在塑造;獨白又增添了一絲個性的內容,充滿浪漫情趣。獨白賦予了“月”人的形象、思維和情感。由于是“獨白”,須使用第一人稱“我”來表達。

          這是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寫作任務,題目限定為小詩或是抒情文字,可以選擇其中一種形式。注意“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的要求,構思月亮可能的情感和表達,以及如何通過語言和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語言應簡潔而富有詩意,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表現力。若選擇寫詩,應注意詩句的節奏和韻律,使作品朗朗上口,易于記憶。

          寫作指導:“月的獨白”,即月亮的自述或內心感受。月亮在文學中常被賦予多種情感,如思念、寂寞、溫柔等。確定月亮的情感基調是寫作的第一步,通過深入挖掘月亮的情感層面,深刻感受到月亮的“獨白”不僅僅是自然現象,也是對人生、情感的深刻反思。

          注意采用第一人稱,以月亮的視角來敘述,使讀者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月亮的情感和思想?擅枋鲈铝猎谝箍罩械木跋螅缧浅降呐惆、云層的遮掩等?蓪⒃铝磷鳛橐雇淼氖刈o者,可以表達對地球的默默守護、對人類的溫柔關懷。

          【點睛】

          作文(50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

          24. 根據要求作文。

          幾千年來,古老的經典常讀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亙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時間的淬煉中,愈顯活力和價值。

          請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題。

          材料共兩句話。第一句指出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有古老的經典、杰出的思想,偉大的精神等。它們或常讀常新,或常用常新,或亙古常新。第二句總結升華,古老的經典、杰出的思想,偉大的精神以及其它事物,在時間的長河的淘洗中,在新時代,愈發顯出新的活力和價值。

          任務導引部分要求以“歷久彌新”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歷久彌新,即經歷了很長時間,不但沒有衰敗、陳舊,反而更有生機。指一樣東西不因時間而變舊,變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顯價值,比新的還要好;也指事物很有生命力。材料中提到三種事物“古老的經典”“杰出的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古老的經典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見解,杰出的思想讓人在汲取中不斷得到新的啟迪,偉大的精神讓人們在傳承中不斷得到鼓舞?忌部梢月撓氲狡渌腥A民族文明長河中熠熠閃光的古老事物、思想、精神,如特色的美食、悠久的詩詞、傳統的技藝、珍貴的文物、古老的節日等。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精髓傳承不衰,它們雖然古老,但更能在新時代煥發新意,展現新活力,體現新價值,這是我們的力量之源,是我們的自信之基。

          寫作時,考生應重在由“久”到“新”的闡述,借古老的事物闡述其帶給我們在新時代的新認識,如帶給我們新的收獲、新的啟示、新的力量、新的價值、新的智慧、新的動力等。寫作時,在文章開頭,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中華文化綿延傳承五千年,之能所以能夠生生不息,便在于其歷久彌新的無窮魅力。在論證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運用豐富的論據來支持和證明論點,論據要具有典型性和新穎性。主體部分分別論述古老的經典歷久彌新,給個人帶來精神滋養;杰出的思想歷久彌新,讓世界感受中國智慧;偉大的精神歷久彌新,給時代注入磅礴力量。結論部分總結升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傳承傳統文化,綻放時代新“花”。

          立意:

          1.賡續中國精神,汲取新的力量。

          2.捧讀古老經典,感受新的智慧。

          3.傳承杰出思想,發現新的價值。

          4.讓古老文化和精神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點睛】

          25. 根據要求作文。

          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打開,發現新的自己;打開,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

          請以“打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答案】例文:

          1.打開

          我是一只燕子,現在正飛行在秋風中,矯健如箭,輕快而自由?粗旅驽e落低矮的屋頂、貼地蠕行的豬羊、蹣跚而行的鴨鵝,我慶幸:我勇敢地打開了稚嫩的翅膀。

          誰曾經還不是個“寶寶”?

          我也曾在爸爸媽媽的羽翼的庇護下,沒心沒肺地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在別人的屋檐下,筑了巢,讓我一出生就處在溫暖、安全、封閉的保護之下。

          每天,我們只需在那唯一的通向外面世界的洞口,張開乳黃的嘴巴,享受爸媽的投喂。

          每當外出覓食時,媽媽總要告誡我們:一定不要走出家門,外邊,有貓,有鷹,有懸崖,有狂風、閃電、暴雨,有各種看不到的危險,隨時都會讓你斷命。

          我和幾個兄弟姐妹,都被嚇得瑟瑟發抖,對外邊的世界充滿恐懼。除非爸媽覓食歸來,聽到他們的召喚,我們才敢探出頭來,在嘰嘰喳喳爭地搶食物的間隙,一瞥外邊的世界。

          但是,燕,總會長大。慢慢地,我們身上的絨毛,變成了羽毛,散發出悠悠的藍紫的光澤。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們的翅膀也在變長變強,像爸媽的那樣,伸展開來,羽片修長有力、排列整齊、富有彈性。

          漸漸地,我感覺到,我們的巢穴有點狹小擁擠了。在如此逼仄的空間里,兄弟姐妹擠在一起,充滿了各種爭吵、沖突。

          這個溫暖、安全的襁褓,現在,似乎成了一種束縛。

          有一天,爸媽又一次扇動著翅膀,飛離了家門。我在門口看著它們遠去的背影,感受著被他們的翅膀掀起的氣流,不由自主地說:“為什么我們不飛出去看一看呢?”

          家里瞬間安靜了。

          過了一會兒,二哥輕輕地附和了一聲:“是啊,我們也有翅膀,為什么不打開它們,飛出去呢?”

          隨即,又有幾個聲音響起。

          大姐囁嚅著說:“可是,媽媽說外邊的世界很危險,我們不要走到外邊去……”

          我馬上高聲反駁:“可是,我們為什么要長翅膀呢?難道翅膀不是用來飛翔的嗎?爸爸媽媽能飛,我們肯定也能!”

          七妹輕聲問道:“我還沒有飛過,能行嗎?會不會被摔死?”

          “我先來!”我脫口而出。

          當走到洞口時,看到離地那么遠,我心里開始打鼓。但是,轉念一想:難道不應該試著打開一次翅膀嗎?

          于是閉上眼睛,縱身跳出,同時奮力地拍擊雙翅。隨即,我聽到身后響起了一陣歡呼聲。

          等張開雙眼時,我看到,雞窩、牛舍、綠樹、民房,都在我的下面,矮小如斯。

          那是我第一次飛翔。雖然飛行的時間比較短,但是卻讓我知道,打開翅膀,打開通向外界的大門,對一只燕子的成長多么重要。

          而今,到了深秋。我要拍擊著翅膀,跟爸媽,跟兄弟姐妹,一起穿過萬里長空,去往南方,去經歷風雨的洗禮,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我感謝自己,感謝自己曾經勇敢地打開了翅膀。

          2.打開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些關鍵的時刻,這些時刻如同一扇扇門,打開它們,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的故事,便是從一次“打開”開始的。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剛剛升入高三,面對即將到來的高考壓力和繁重的學業,我感到無所適從。每天放學后,我總是獨自一人回家,心中充滿了孤獨和迷茫,不愿打開心扉,也無法打開心扉。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學校的公告欄上看到了一則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內容是為社區的孤寡老人提供幫助。我心中一動,決定報名參加。第一次去社區服務時,我的心情既緊張又期待。社區負責人安排我去看望一位姓李的老人。

          推開她家的門,我看到她坐在輪椅上,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眼神中卻透著一股堅韌和溫暖。“孩子,你來了啊!崩钅棠涛⑿χ鴮ξ艺f。我點點頭,開始幫她打掃房間,整理物品。李奶奶看著我忙碌的身影,開始和我聊起了她的過去。

          她年輕時是一名教師,畢業于名牌大學,原以為會被分配到大城市工作,可沒想到卻被分配到山區支教。她想不通,內心充滿痛苦,幾次想要逃跑回家。然而一天早晨,她收拾行李準備啟程時,推開屋門,她看到外面站滿了來送她的鄉親,他們有的拿著一籃子雞蛋,有的拿著一兜蘋果,還有的拿著一把新鮮的韭菜……她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下來了,但她的心卻慢慢打開,充溢著溫暖。她一下子豁然開朗,決定留下來,她覺得生命從此找到了歸宿。

          聽著她的故事,我的心中充滿了敬佩和感動。

          高三這一年,我堅持每周去看望李奶奶,陪她聊天,幫她做家務。她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了我心靈的導師。她教會了我如何面對困難,如何珍惜當下,如何用愛和希望去點亮自己的生活。

          每當我遇到挫折和困惑時,李奶奶的笑容和她的話語總會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給我力量和勇氣。那一次“打開”,不僅讓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己,也讓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每一次“打開”,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它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結識更多的人,經歷更多的故事。正是這些“打開”,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堅韌和寬廣。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全命題作文題。

          作文題目為“打開”,考生寫作時應該確定:“誰”打開?打開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打開?所供材料就此給考生提供了啟發。

          材料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通過“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等語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引導考生圍繞“打開”這個詞,聯系生活,展開想象,營造情景,從而構思文章。第二個層次,則指出了“打開”所帶來的作用:通過打開,對自我有了新的認識,讓自我有了新認知、新思想、新提升;通過打開,也讓人生煥發新氣象,讓人生有了新境界、新格局、新局面。當然,我們也可以由個人生發開去,想象一類人、一群人的“打開”,讓整個社會呈現出的新氣象。第三個層次,則為后面題干中的“寫一篇記敘文”做鋪墊,告訴考生,寫作時,要從講“故事”的角度,通過一段具體的故事,有聲有色地來表現每一次“打開”給個體或群體帶來的新變化,引發的新感悟,帶來的新氣象。

          寫作時,要先確定“誰”在打開“什么”,故事的中心環節要圍繞著“打開”而展開,要讓打開之前與打開之后的情節形成波瀾。敘寫過程中,要重視對細節的捕捉和刻畫,可重點寫打開之際的感受,打開前后的心理的變化、思想的震動。在文章最后要指出這一次“打開”給個人或者社會帶來的影響。另外,要挖掘“打開”這一活動所承載的情感、思想意義,或者賦予其象征意味,處理好具體動作之“實”與承載意義之“虛”之間的關系。

          立意:

          1.打開心門,讓愛延續。(打開媽媽留下的信封,讓我認識到母愛的厚重。)

          2.打開經典,傳承傳統文化。(打開《古文觀止》,我進入瑰麗的傳統美文的花園。)

          3.打開心扉,讓友情進來。(打開“心結”,與摯友共赴似錦前程。)

          4.打開需要勇氣,破除才有新世界。(打開信息繭房,接納世界的多姿多彩。)

        【高考語文試卷】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2024試卷10-23

        高考語文試卷真題10-23

        2024年高考語文試卷10-23

        2024語文高考試卷10-23

        高考英語試卷10-23

        2024高考英語試卷10-23

        2024高考試卷10-23

        2017年云南高考語文試卷真題及參考答案02-24

        小升初語文試卷201802-2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