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舞蹈服飾在民族舞蹈中的運用
了解民族舞的人都知道,民族舞蹈服飾是在民族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僅次于動作和音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舞蹈服飾在民族舞蹈中的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舞蹈服飾的革新
如果概括民族舞蹈服飾的藝術特征,最主要的可以說是服飾被舞蹈化。
舞蹈化,即指民族盛裝受以人體動作為主體話語的舞蹈特征限制,所首要和必須發生的藝術變化[1]。為了能多層次、多視角和立體化地表現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舞蹈藝術總要最大限度地開掘人體動作的各種表現潛力;比如對人的頭部、胸部、腰部、四肢、手指乃至腳踝、腳背和腳趾等的多種活動可能性,及其表現性的挖掘與把握;對人體肌肉運力線條變化所暗含的細膩表情性的捕捉與揭示;以及對隨人體動作而婆娑起舞的服飾動感所顯現出的精神韻味的利用與開發等。由此,決定了舞蹈服飾必須具備“輕裝上陣”、有利于動作和扶助動作表情的藝術特征。
因此,在整體上以“減法”為主、在局部上又“加法”并用,是一切舞蹈服飾設計,尤其是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比如頭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藏族,在民族服飾中,藏族婦女戴的頭飾上滿綴著貨真價實而又醒目壯觀的大寶石,但在民族舞蹈服飾頭飾里,其重型材質的大寶石不僅兌換成材質輕盈的代用品,而且在數量上也由原型中的幾十個銳減到幾個或者一個。同樣,在飾品佩戴上,民族舞蹈服飾也總以材質輕盈的飾品和簡約的飾品佩戴方式,來取代盛裝原型飾品的重型材質和沉冗堆積的飾品佩戴方式。比如我們大多數舞蹈中的頭飾都是用簡單的夾子固定即可,節省了為了佩戴飾品而浪費的時間。
在服裝面料上,民族舞蹈服飾更是常常將盛裝中那些質地粗硬厚重的面料換成質地柔軟輕薄的面料。而在鞋子上,把僵硬笨重的厚皮靴或氈靴換成柔軟輕巧的薄皮靴或布靴等,在民族舞蹈服飾的靴履設計制作中極為常見。這點在我們舞蹈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比方說男生在練習藏族舞蹈是穿的藏族靴,就是材質輕盈的軟皮靴,極大地減輕了舞蹈時腳步的重量。
在服飾上,主要從服裝的衣料用量上對民族盛裝做“減法”處理。例如:男子群舞《奔騰》,它的舞蹈服飾中,則是將蒙族袍原型的袍擺衣料做消減設計,以使長過膝蓋的袍擺縮短至腰胯部,來消除它對舞者腿部動作技巧及其表現張力的妨礙和遮蔽。事實上,這種消減衣料的設計,可以使得肢體動作在簡約的服飾包裝下得以相對的凸顯和放大,舞蹈動作更加生動鮮明。
“變形放量”,在服裝設計中是一種減法設計呈逆向的加法設計。它是充分利用服裝面料余量的隨動性,對民族盛裝的某些局部做變形和放量設計。例如:蒙古族舞蹈《蒙古人》,有著大量的舞動裙擺的動作。針此,該舞服對原型蒙古袍的直筒式袍擺進行“變形”,使其成為喇叭式裙擺的同時,又做超大的放量設計,乃至其裙擺水平展開時能達到360度,甚至超過360度,更利于舞蹈中的大幅度動作。
二、舞蹈服飾的在民族舞蹈中的運用與發展
大量優秀民族舞蹈服飾的設計證明,那些最具有民族服飾特色的服飾語言,往往作為民族形象的“點睛”之筆,出現在民族舞蹈服飾的設計中。因此,民族舞蹈服飾對民族盛裝典型服飾語言的選用,不在多而在精,而在以民族服飾典型服飾語言定位舞蹈的民族形象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方便、襯托和扶助人體動作的表情。并且,在舞蹈作品形象的框架約束下,在時代精神的審美光焰照耀下,以及在“棄舊創新”藝術規律的動力下,這些民族服飾典型服飾語言,在參與民族舞蹈服飾的設計中,也處于時用時新的藝術態勢。它們即成為民族舞蹈服飾固守其民族形象的基礎標記,又成為民族舞蹈服飾設計“推陳出新”的主要對象。
藏族三人舞《牛背搖籃》,它的舞蹈內容,重筆書寫了與牛嬉戲玩耍的藏族少女那活潑天真、爛漫無邪的生活情趣。其濃郁的藏族傳統生活氣息,約定了少女服飾對上述服飾語言的設計運用,也較趨于藏族服飾的傳統。即使對藏袍款式做消減設計,如去其衣身、縮短袍擺,使之成為超短迷你式小喇叭裙的同時,只留兩個袍袖作為藏袍穿著習俗的象征符號,飾于后腰等;但它們在整體外觀視覺效果上仍較接近于傳統藏袍。
而藏族舞蹈《藏女》與《牛背搖籃》不同,它是對具有現代生活氣息的藏族知識女性讀書情懷的表達。只見她手持書本,時而遐想,時而憧憬……整體動作形象充溢著開放而浪漫的氣質。除了她的頭飾是用更加簡練的一枚寶石代之外,上下一體的藏袍款式被演化成為上下斷開的衣褲式。這種大膽創新的和極具現代美感的、同時又不走失藏族服飾基因的新款服,因為與作品塑造的現代藏族知識女性形象十分合拍,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舞蹈作品《雀之靈》,它是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自編自演的舞蹈經典作品,在舞蹈中,她那神奇空靈的手臂動律以及那婀娜多姿的身姿造型讓很多人感到驚嘆、折服,而她身上所穿著的舞蹈服飾,也仿佛暗含著它所具有的話語。《雀之靈》這個舞蹈具有上身肢體主動與多動以及下身肢體協調與少動的動作特點,緊扣這些特點,《雀之靈》服飾在款式造型上,設計成A型吊帶式緊身衣及地連衣裙。其緊身的吊帶式,使演員的上身肢體得以大面積的裸露;其長及地面的裙擺,又將演員下身的肢體全部遮蔽。這種上開放下封閉的對比式樣,與舞蹈上動下靜的舞態特征息息相應,使演員靈動的雙臂,獲得一種“特寫”的視覺效果,這就將觀眾的視線牢牢鎖定在演員上肢的動作亮點上。
在色彩和面料的運用上,《雀之靈》舞服大面積的有著溫潤光澤和朦朧飄渺話語的白紗長裙與小面積的無光澤白布吊帶緊身衣,在皎潔的舞臺燈光照映下,為楊麗萍靈雀般的舞動濡染上一份白若天仙的夢幻。裝飾上,衣服胸前簡約的V形銀飾與它呈倒V形裙擺上銀色孔雀羽尾圖形亮片相呼應,既張揚了演員那挺拔舒展的身姿,又強化了演員那婀娜秀美的舞姿,而且還使舞蹈形象具有一種清麗與華美的格調。
中國民族舞蹈的分類及介紹
【民間舞蹈】各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社會實踐中自己創造并廣泛流傳的舞蹈形式。一般表現為自娛性與表演性、舞蹈性與歌唱性的統一。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是專業表演舞蹈創作的重要依據。其主要形式如下:
【踏歌】中國古代的群眾歌舞形式。多于節日集會時眾人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有的地方,一直流傳至今。
【秧歌】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中國北方地區流行,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按地區和風格不同,又分陜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一般是舞蹈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彩綢、手帕、扇子等道具而舞。形式歡快熱烈,生活氣息濃烈。有的地方將民間的高蹺、旱船、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統稱“秧歌”。
【腰鼓舞】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原流行于中國陜北地區,以安塞等地腰鼓最為著名。舞者腰掛橢圓形小鼓,雙手各持鼓槌邊敲邊舞。節奏強烈粗獷,動作奔放有力。后在許多地區流行。
【花鼓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及淮北地區。男角稱“鼓架子”,動作粗獷大方、幽默風趣,多筋斗技巧;女角稱“蘭花”,動作灑脫潑辣,俏麗多姿,歡快熱烈。多在節日集會時表演。許多已加工成為專業藝術團體保留的表演性舞蹈。
【獅子舞】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一般由兩人合演一頭大獅,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獅”、“武獅”兩種。多用打擊樂伴奏。后經加工提高,采用許多高難度動作,成為舞蹈與雜技結合的藝術舞蹈形式。
【龍舞】又稱“龍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廣大地區。歷史悠久,漢代已有記載!褒垺钡脑煨托螤罡鳟,但分節均為單數。由一人持彩球引龍作舞。形式熱烈歡騰。一般以鑼鼓伴奏,舞時多放鞭炮助興。
【花燈】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西南等地區。多為歡快的載歌載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燈就以身體的崴動變化,形成其特殊風格。
【安代舞】蒙古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舞者雙手各持一巾,邊歌邊舞。動作熱烈奔放,節奏感強。常用于節日集會的表演。
【熱巴】藏族的一種以歌舞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表演時男持銅鈴,女持手鼓,邊歌邊舞,節奏強烈鮮明,動作粗獷熱情,不時加入一些雜技技巧。有的把從事這一表演的藝人也稱“熱巴”。
【賽乃姆】原為維吾爾族古代舞曲名。維吾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廣大地區。形式自由,動作靈活。常在節日或勞動后即興歌舞。
【扁擔舞】壯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廣西地區。舞者為雙數,手持扁擔互相敲擊,打出變化多端的節奏音響,邊歌邊舞。動作多表現農業勞動。
【蘆笙舞】苗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區。以邊吹蘆笙邊舞蹈為特點。常帶有表演性和競賽性。
【阿細跳月】彝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稱“阿細”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區流行。為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彈大三弦或吹笛子與女舞者對舞。節奏歡快。節日時常在月光下或圍著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農樂舞】朝鮮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有的男舞者常在頭頂系一細長紙條用力甩動,使紙條繞身體旋轉,氣氛熱烈。
【孔雀舞】傣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區?兹笧榇鲎迦嗣窦榈南笳。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動作優美。有的經過加工成為專業演員的表演舞蹈。
【雅舞】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的舞蹈。源于周代。后歷代均有加工發展。
【宮廷舞蹈】指各國歷代皇室顯貴用于宮廷朝賀、宴享、娛樂或祭祀的舞蹈。多由民間舞蹈素材加工改編而成。一般表現形式華麗嚴謹、精致典雅、講究技巧。
【祭祀舞蹈】指祭祀天地神鬼或祖先儀式的舞蹈。源于原始宗教儀式,有以歌舞娛神之意。后漸成為娛神亦娛人的民間舞蹈形式。如中國古代的“巫舞”、“六舞”等。
【舞蹈服飾在民族舞蹈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民族舞蹈元素在廣場舞中的運用08-26
論高校舞蹈啦啦隊中街舞文化元素的運用08-26
民族舞蹈的分類介紹06-20
中國的民族舞蹈特點04-19
民族舞蹈創作的要素01-08
民族舞蹈創作與民族文化的聯系11-20
民族舞蹈基礎“脫把”訓練08-20
民族舞蹈基礎“踢腿”訓練11-02
民族舞蹈有哪些分類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