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成考高起點語文真題練習及答案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會經常接觸并使用練習題,多做練習方可真正記牢知識點,明確知識點則做練習效果事半功倍,必須雙管齊下。一份什么樣的習題才能稱之為好習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考高起點語文真題練習及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選擇題(18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解嘲 解數 善解人意 不求甚解
B、和面 和緩 和衷共濟 隨聲附和
C、差池 差距 差額選舉 差強人意
D、標識 識破 博聞強識 遠見卓識
正確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同音字,A項,“解數”的“解”字讀xiè;其他項均讀jiě;B項,“和面”讀huó,“隨聲附和”讀hè,其他項均讀hé;C項均讀cha;D項“標識”和“博聞強識”讀zhì,其他項均讀chí。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修葺 贍養 針炙 如火如荼。
B、凋敝 浩瀚 煥發 以逸代勞。
C、浸漬 驍勇 愜意 精兵減政。
D、氣概 對峙 紕漏 融會貫通。
正確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漢字的正確書寫,A項:“針炙”應為“針灸”;B項:“以逸代勞”應為“以逸待勞”;C項“精兵減政”應為“精兵簡政”;D項正確。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這幾個月,他一直深入礦區體驗生活,終于寫出了這部人人都_____的好作品。
②經過努力,我國已完成SARS疫苗的研究,即將進入臨床________。
③北京市西部和北部是連綿不斷的群山,東南為一片________低緩的平原。
A、夸耀 實驗 逐步 B、夸獎 試驗 逐漸
C、夸獎 實驗 逐步 D、夸耀 試驗 逐漸
正確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同義詞的辨析,即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用法。“夸耀”是指自己向別人炫耀,而“夸獎”是指來自別人的稱贊。應用“夸獎”。因此應先排除A和D項,然后結合語境和固定搭配,“實驗”與“臨床”不搭配,應用“試驗”。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養老院的老人們飽食終日,過著幸福的日子。
B、汽車在神農架山區奔馳,只見奇峰異嶺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C、本來還不錯的一篇文章,讓你們這樣改來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D、第28屆奧運會女排決賽,失利后的俄羅斯隊的姑娘們黯然神傷。
正確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成語的辨析,即結合語境正確地使用成語。“飽食終日”與“養老院的老人們”語境不和,因此,A選項是錯的。
5、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A、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老師和校長流動機制,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的一個目標。
B、近年來隨著全國氣候的變暖,深藏于滇西群山中的程海湖的蒸發量也逐漸增大。
C、我國將展開大規模的麻疹疫苗強化免疫,未來幾年內可建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D、在雅典奧運會上揚我國威的體育健兒抵達首都機場后,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正確答案:C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結構性語病的辨析能力。A、B、D三項正確。C項前一部分成分殘缺,“展開”后面沒有賓語與之搭配;后一部分搭配不當,“建成”與“屏障”不搭配。
6、填入下面橫線處,表達效果最好的一項是
中外古今的詩人,常喜歡將珍珠與眼淚相比。阿拉伯的詩人說,牡蠣在海灘上賞月,天使的一滴眼淚,剛巧滴落在它心上___。
A、就像一顆晶瑩的珍珠 B、變成了一顆晶瑩的珍珠
C、就是一顆晶瑩的珍珠 D、儼然是一顆晶瑩的珍珠
正確答案:B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保持語言的連貫性的能力,本題的四個答案都是比喻,通過查語境,品味語感,不難得出,無論是語氣的銜接,還是表達效果,B選項都是最好的。
二、閱讀題(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7—10題。
光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刺激信號,而不僅是能量的來源。由于光的作用,人和許多動物才能感覺到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和絢麗多彩,才能具有空間定向與時間定位本領,從而與生存環境保持統一。
光作為刺激信號與生命發生的最為密切的關系,莫過于視覺的形成。人從外界環境獲得的信息有80%以上來自眼睛。但是,只有眼睛還不能形成視覺,必須有光作為刺激信號并與眼睛接收與加工光信號的機構相配合才能形成視覺。視網膜上的光感受細胞對光產生反應,把光所攜帶的景物信息轉換為神經電信號,經加工后傳到大腦,再經腦的綜合分析產生視覺,這才能看到環境景物。
光運動也是光作為一種信號對生命活動發生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所謂光運動,就是那些由光調節的、生物體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發生空間位移的行為反應。光運動使生物體具有了空間定向本領。多細胞植物雖然不能有來去自由的運動,但它們可表現出彎曲、扭轉等運動現象,而這些運動往往受著光照的控制。若光的作用只是觸發這類運動,則稱為感光性。要是光的方向決定了運動方向,就稱為向光性。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向光性突出表現在把葉面轉向太陽光的入射方向。生物對于光的刺激產生定向運動,稱為趨光性。這些生物要在光源與背景之間,不同強度的光源之間選擇運動方向。朝向光刺激的運動反應叫正趨光性,背向光刺激的運動反應叫負趨光性。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產生了晝夜和季節的變化。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是在這種光照的周期性變化環境中進化而來的,因而適應了環境,產生了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奏性。生物體內與環境的周期變化相對應的周期性變動,稱為生物節律,它是生物體對環境周期性變化的反應。造成生物節律現象并使之得以維持的內部機制稱為生物鐘,生物鐘的存在使生物體具有了時間定位本領。一個具有某種生物鐘的動物,如果被迅速轉移到環境周期不再與運動節律同步的地點,則生物鐘還能按與原來環境周期同步的節律繼續作用一段時間。
7、對第一段中“光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刺激信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光是生命能量的來源
B、因為光給人和動物以視覺
C、因為光給生物以空間定向本領
D、因為光給生物以時間定位本領
正確答案:A
名師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文中“光是生命活動所必需的刺激信號,而不僅是能量的來源”,不等于“光是生命能量的來源”,也就是說“不僅是”不等于“是”,偷換概念。
8、下面對第二段“視覺的形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眼睛為視覺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B、光信號為視覺的形成提供了外部信息
C、視網膜的作用是接收、轉換和加工信息
D、大腦的作用是看到環境景物
正確答案:B
名師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項中“外部信息”屬無中生有,文中未涉及。
9、對第三段中生物光運動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光運動指光在生物體中的運動
B、多細胞植物不存在光運動問題
C、向光性是植物追隨陽光的表現
D、趨光性是生物依附陽光的表現
正確答案:C
名師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文中指出“光的方向決定了運動方向,就稱為向光性。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向光性突出表現在把葉面轉向太陽光的入射方向”。與C選項答案相同。
10、對第四段中生物鐘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生物鐘是生物的內在節律系統
B、生物鐘與光照的變化毫無關系
C、生物鐘與生物的空間定向有關
D、生物鐘不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正確答案:A
名師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詞語的能力。文中有生物鐘的定義,即“造成生物節律現象并使之得以維持的內部機制稱為生物鐘”,在A選項中可找到“生物鐘”和“節律系統”的兩個概念,與答案吻合。
三、填空題(25分)
閱讀下面的現代文,完成11—15題。
什么叫做聯想呢?聯想就是見到甲而想到乙。甲喚起乙的聯想通常不外乎兩種原因:或是甲和乙在性質上相類似,例如看到春光想起少年,看到菊花想到高節之士;或是甲和乙在經驗上曾相接近,例如看到扇子想起螢火蟲,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蘇東坡。類似聯想和接近聯想有時混在一起,“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兩句詞就是很好的例子。詞中主人何以“記得綠羅裙”呢?因為羅裙和他的歡愛者相_____________;他何以“處處憐芳草”呢?因為芳草和羅裙的顏色相____________。
意識在活動就是聯想在進行,我們差不多時時刻刻都在聯想。聽到聲音知道說話的是誰,見到一個詞知道它的意義,都是起于聯想作用。聯想是以舊經驗詮釋新經驗,如果沒有它,知覺、記憶和想象都不能發生,因為它們都得根據過去的經驗。由此可知聯想的作用廣泛。聯想有時可用意識控制,作文構思時或追憶一時記不起的過去經驗時,都是勉強把聯想擠到一條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數情境之中,聯想是自由的,無意的,飄忽不定的。聽課讀書時本想專心,而打球、散步、吃飯種種意象總是不由自主地闖進腦里來,失眠時越怕胡思亂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亂想。這種自由聯想好比水流,溫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牽絆,未登九天,已入黃泉。由此可知聯想的散漫飄忽。
聯想的性質如此。多數人覺得一件事物美時,都是因為它能喚起甜美的聯想。
在音樂方面,聯想的勢力更大。多數人在聽音樂時,除了聯想到許多美麗的意象之外,便別無所得。他們歡喜這個調子,因為它使他們想起清風明月;不歡喜那個調子,因為它喚醒他們以往的悲痛的記憶。鐘子期何以負知音的雅名?因為他聽伯牙彈琴時,驚嘆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李頎在胡笳聲中聽到什么?他聽到的是“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白樂天在琵琶聲中聽到什么?他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蘇東坡怎樣形容洞簫聲?他說:“其聲鳴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婺婦。”這些數不盡的例子都可以證明多數人欣賞音樂,是欣賞它所喚起的聯想。
就廣義說,聯想是知覺和想象的基礎,藝術創造不能離開知覺和想象,因此就不能離開聯想。但是我們通常所謂聯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輾轉不止的亂想。就這個普通的意義說,聯想是妨礙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覺,不帶思考,聯想卻不免帶有思考。在美感經驗中我們聚精會神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上面,聯想則最易使精神渙散,注意力不專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遷到許多無關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在審美時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領略芳草的情趣;在聯想時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羅裙,又想到穿羅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羅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復在芳草了。
聯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說,一幅畫的內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觀者都不聚精會神于畫的本身而任意聯想,則甲可以聯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聯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這些聯想縱然有時能提高觀者對于這幅畫的好感,畫本身的美卻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畫所引起的美感則反因精神渙散而減少。
11、根據第一段的文意,依次填入橫線處的應該是哪兩個詞語?(4分)
正確答案:接近 類似
名師解析:文章首先闡述了聯想的兩種類型:類似聯想和接近聯想。“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是在舉例說明:詩人“記得綠羅裙”,是因為記得穿綠羅裙之人,二者緊密相連。這是接近聯想,應答:“接近”。詩人“處處憐芳草”,是因為“芳草”和“羅裙”都是綠色,由“羅裙”想到“芳草”,這是類似聯想。應答:“類似”。
12、第三段開頭“聯想的性質如此”是對上文的總結,請從第二段中找出聯想性質的兩個方面。(每個方面不超過四個字)(6分)
正確答案:作用廣泛 散漫飄忽
名師解析:從題中看,第三段開頭“聯想的性質如此”是對上文的總結,要求從第二段中找出聯想性質的兩個方面。這就給我們找出了答題的方向,在第二段中很快就找到兩個并列的句子:“由此可知聯想的作用廣泛”和“由此可知聯想的散漫飄忽”。再根據“每個方面不超過四個字”的要求,得出答案:“作用廣泛”、“散漫飄忽”。
13、第四段中的“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都是詩人通過聯想對音樂的描繪,但前者突出的是__________感受,后者突出的是________感受。(6分)
正確答案:視覺 聽覺
名師解析:這段是指在音樂方面,聯想的作用。前一句“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寫詩人李頎聽琴的感受,琴聲忽縱忽收,就像空廓的山間,百鳥散而復聚;曲調低沉時,就像浮云滿天;曲調悠揚時,又如云開日出。這段強調的是,讀此詩帶給人美好的視覺享受。而后一句,白居易在琵琶聲中聽到什么?他聽到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寫重點琵琶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出,又如鐵騎沖出、刀槍齊鳴。使人身臨其境,如聽其聲。因此答:“視覺”和“聽覺”。
14、在第五段中,作者一方面認為藝術創造離不開聯想,一方面又說聯想是妨礙美感的,這是否矛盾?理由是什么?(4分)
正確答案:不矛盾前者特指藝術聯想,后者是指通常所謂的聯想(或“普通意義的聯想”)
名師解析:縱觀全段,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聯想是知覺和想象的基礎,藝術創造不能離開知覺和想象,因此就不能離開聯想。這是把藝術創造和聯想結合在一起說的,就可以答“藝術聯想”。二是指通常所謂聯想,即輾轉不止的亂想。就這個普通的意義說,聯想妨礙美感,最易使精神渙散,注意力不專一,旁遷到許多無關美感的事物上面去。因此,根據第二點可以答“通常所謂聯想”,或“普通的意義的聯想”。
15、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通過舉例意在說明“聯想大半是偶然的”,請你也舉個和藝術作品相關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5分)
參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說,聯想大半是偶然的。比如看畫,我們可由齊白石的畫中的“白菜”、“大蝦”聯想到市井生活,也有人聯想到那幅畫不菲的價格;還可由徐悲鴻畫中的“奔馬”,有人會聯想到萬馬奔騰的場面,也有人會聯想到中國人崇尚的龍馬精神。而這一切,都是偶然聯想到的,可充分證明這一觀點。
名師解析:本題要求考生通過舉例說明“聯想大半是偶然的”,并且要求舉個和藝術作品相關的例子,證明這一觀點。這題可以自由發揮,只要舉例正確就可得分。
四、文言文(2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題
衛懿公好禽,見觝①牛而悅之,祿其牧人如中士。寧子誎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觗其牛,耕必廢。耕,國之本也,其可廢乎?臣聞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聽。于是衛牛之觝者,賈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農官強能禁。邶②有馬,生駒不能則善鳴,公又悅而納諸廄。寧子曰:“是妖也,君不司,國必亡。夫馬,齊力者也;鳴,非其事也。邦君為天牧民,設官分職,以任其事,廢事失職,闕③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舉焉,杜其源也。妖之興也,人實召之,自今以往,衛國必不多不耕之夫,不織之婦矣。君必悔之。”又弗聽,明年,狄④伐衛,衛侯將登車,而和御失其轡;將戰,士皆不能執弓矢,遂敗于滎澤,滅懿公。
【注】①觝(dǐ:碰撞,相觸。②邶(bèi):周代諸侯國,在今河南湯陰縣南。③闕(jué):猶“乃”。④狄(dí):我國古代北方民族名。
16、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正確答案:寧子勸諫說:“不能這樣,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能頂角,讓那些牛都去頂角,耕地就必然荒廢。農耕是國家的根本,怎么可以荒廢呢?我聽說有這樣的話:作為君王的人不應該因個人的愛好妨礙百姓。”衛懿公不聽從。
名師解析:寧子的這段話實際上說出了,牛和農耕的關系,二者與君王的關系,即君王不能只憑個人的愛好做事而動搖國家的根本。
17、春秋時期,耕戰是立國之本。從全文看衛懿公的私欲給衛國帶來了怎樣的后果?(用文中語句作答)(6分)
正確答案:牧牛者皆釋耕而教觗 士皆不能執弓矢
名師解析:牛的天職在于耕田,衛國放牛的人放棄了農耕卻去訓練牛抵角,士兵的天職在于打仗,衛國士兵卻都不能挽弓射箭,如果人人都不司其職棄本逐末,只能導致民窮國危的后果。因此,應選擇上面兩項。
18、衛懿公的滅亡具有怎樣的歷史教訓?(用文中語句作答)(4分)
正確答案:君人者不以欲妨民非事之事,君不舉焉,杜其源也
名師解析:該典故告訴我們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使物和人都應盡所長,避其所短,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做君主的不因自己的私欲妨礙百姓,從根本上杜絕廢事失職現象的發生。否則,必然天下大亂,陷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19—20題。
春日
汪藻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云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破夢午雞啼一聲。
【注】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蒙。
19、這首詩寫了一個多雨的“春日”,作者是用哪些典型景物來表現的?(4分)
正確答案:浮云帶雨,田水如鏡,客衣沾濕。
名師解析:此題重點問的是多雨的“春日”的典型景物,它的題眼是“多雨”,就要找到與之有關的句子,我們找到的句子是:“處處浮云將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鏡”和“茅茨煙暝客衣濕”,然后概括寫出來即為答案。
20、詩的第三聯在寫景上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繪了怎樣的情景?(5分)
正確答案:擬人寫出了籬邊桃花將開未開的情態
名師解析:詩的第三聯寫籬笆外探頭伸出了將開未開的桃花,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是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桃花寫的具有了人的動感。只要答出這點即可。
五、作文(70分)
21、有人向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老婦人問道:“尊敬的夫人,您用什么化妝品把自己保養得如此美麗,使您整個人顯得這樣生動和富有吸引力。”老婦人微微一笑,未作回答。她的一位鄰居在一旁答道:“我從未看見她使用過化妝品。她只是用善良柔化自己的聲音,用施與護理自己的雙手,用公正塑造自己的形象,用真誠美化自己的心靈,用坦然對待一切不喜歡她的人。”
請以“用真誠美化自己的心靈”為題,寫一篇200字的議論文。(20分)
解析:這篇小作文,文體要求寫議論文,既是命題作文,題目本身也是論點,即以“用真誠美化自己的心靈”為論點,寫一篇議論文。論據方面,可舉與當今社會中有關的,或人際關系有關的事例,加以論述。
22、“執著”在佛教的教義中原指塵世事物的追逐不舍。但是對于塵世中的人來說,執著乃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古往今來有成就的人,他們身上往往都凝聚著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著”精神。
請以“執著”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50分)
解析:這是一篇材料加話題的文章。根據文意,可得出論點,即:我們應該具有執著這種美好的品質和精神。論據方面,可舉與當今社會中與執著有關的,并取得了成就的事例,然后加以分析論述,結尾強調主題。
【成考高起點語文真題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2016年成考高起點語文考試真題練習02-26
2016年成考高起點語文押題練習及答案10-25
成考高起點《語文》考前沖刺題及答案09-01
2016成考高起點語文備考練習題及答案10-23
關于成考高起點語文備考練習題及答案01-22
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真題練習201602-26
2016年成考高起點語文鞏固練習題及答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