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惡意》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惡意》讀書筆記1
惡意最初的來源是兒時野野口母親時常流露出的對周遭人和事的抱怨,母親的對周遭的不滿最終轉變成了兒子對這個世界的惡意,對于幫助自己的人沒有感恩,對于欺負自己的人充滿仇恨,野野口的一生大概就是毀在了他的母親,倘若他母親是個開朗熱情的人,那他與日高必將成為最親密的朋友。
我非常討厭身邊人對事情有消極的抱怨,惡意的猜測,故意的中傷,以前遇到這些情況我只是不滿,但不會往心里去,但是最近幾年我發現自己變了,聽到的抱怨多了之后,當再次聽到抱怨時我會怒火中燒,本來任何的人事都不會讓我有怒火,但是一旦身邊人有抱怨,我就會躥出無名怒火。善意被誤會得多了,一旦原本的善意被曲解,被揣測,我就會以同樣的惡意去揣測對方。而一旦發現故意的中傷,是實話,我真的不會去中傷別人,于是我只能在夢里中傷對方,甚至是暴力想象。于是我發現,漸漸地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
身邊人的影響真的是巨大的,原本我認為不對的東西,面對多了之后,會有一種如果我不這樣還回去,就吃虧了的感覺。
好在,我已經意識到了這點,并且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希望變回以前的自己。
也希望,身邊的人能少一點抱怨,少一點猜測,多一些善意,多一些理解。
從今往后,我希望我不是被身邊的人影響,而是去影響身邊的人。
《惡意》讀書筆記2
讀過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說,每次都能一口氣看完,大多數時候都有一種背后發涼又無可反駁感覺,只有一聲嘆息。每一個細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每一次轉折都讓人驚訝又不生硬。
我以為整個故事最精妙的設計就是殺貓,也是野野口整個設計中最讓我后背發涼的地方,它在故事開頭就出現,看似不起眼,但是一開始就影響了人們的判斷。人,對于先入為主的認識好像很難改變。
而這個故事我最喜歡的是野野口和日高認識的人的口述,篇幅不算長,但是每一段話都精確的反應出了每個人性格,寫出了人生百態,所有人的口述又讓野野口和日高的個性慢慢浮現。以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最后,故事再次反轉,野野口不惜以自己殺人入獄的代價殺害陷害的人竟然是從小到大最關心自己,被自己背叛仍然把自己當朋友的一生都無比正直的人,而設計這一切的動機竟然是自己或許都無法解釋的惡意。
惡意的產生好像有時候真的莫名其妙,但是就是這莫名的惡意很多時候會讓人做出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事情,大概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吧,只愿能夠時常自省不要讓自己后悔。
《惡意》讀書筆記3
小學的時候,經常道聽途說關于學校小混混的“光輝史”。故事的地點不在乎發生在學校門口小賣部,學校隔壁的巷子里,學校門口,當然最頻繁的還是在學校。這樣就給予我一種感覺,學校的小混混離開學校就會銷聲匿跡。但后來發現其實不然,小混混與其說是具體的群體,不如說是一種屬性。并且因為年齡足夠小,表現出來的行為更為殘暴和惡劣。
那時候我還很天真,認為被欺負的都是惹事的而且肯定本身也浸淫在那個環境當中的人,更強調的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直到和我還算熟的一個小太妹告訴我,他們只是看他不順眼。因為理由比想象中純粹,讓我一直記到了今天。近段時間了解一下黑暗人格,就是自戀,精神病態和馬基雅維利主義。黑暗人格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格當中,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程度上去制約它。這就是為什麼小混混不可能消失在學校當中,出到了社會,就會混跡于各種場合。它并不需要特別的理由,可以很純粹,純粹到只要讓自己開心,就可以對你做出極為惡劣的事情。而應該要恐慌的是你以為只要遠離這類人就行了,但是其實自己本身也是攜帶者。如果需要政治正確的,我其實應該接下來寫的是我對抗人格病毒的日常,和各位病友交流一下,但是我轉念一想,我的破壞力不夠,會不會是因為能力不足?
《惡意》讀書筆記4
花了三天的時間把朋友介紹的推理小說《惡意》看完了,這個速度確實也不算快,說實在的,看前幾章的時候有點想棄,兇手毫無懸念地就這樣被警官加賀給查出來了,自己也招了。這樣子不足以吸引我,以至于我讀前幾章的時候速度特別慢,不由地和以前稍微略微讀過的《解憂雜貨店》作比較,明明《解憂》這本書東野圭吾前期渲染的氣氛十分嚇人,當時看的時候汗毛都立起來了,雖說這是本很溫暖的小說!稅阂狻愤@本書與其他推理小說不一樣的想必就是側重點在于兇手的殺人動機。
加賀警官的推理手法以及對細節的把控、對于疑問追根溯源求知的態度著實令人驚嘆,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會感慨“哇塞,加賀也太厲害了吧!”驚嘆三連。
更為值得人去思考的便是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整本小說一路看下來,被害人日高邦彥給我的初始印象從最開始殘忍的“殺貓兇手”、“這混蛋簡直壞透了,怎么可以這樣對自己的朋友呢”到后來“咦,這些和日高認識的人怎么好像都覺得他是個好人,這樣一個好人會對野野口修做出那樣子的事情么?”一直到最后“真可憐,野野口修真可怕。”
在野野口修的手記中,日高成了一個拿著人家短柄威脅對方做其影子作家、品德十分惡劣的人,而他自己卻是和日高妻子因為真愛所以搞外遇、為了保護她的名譽一直忍氣吞聲的可憐人?粗粗鴷挥傻貙θ崭吣莻人心生睥睨,可看到后面,才會發現,一直以來,日高都是一個特別照顧野野口修的人,就像一個大哥哥一樣,從小到大都是這樣......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恨你,也許是因為嫉妒,嫉妒你比我成功;也許是因為羨慕,羨慕你站在了我永遠達不到的高度,而我這輩子都只能仰望你,哪怕你幫了我那么多,哪怕你是我一生的恩人和朋友,可我依然恨你入骨,恨你比我早一步實現理想。既然我站不到和你一樣的高度,那我便毀了你,一起下地獄吧”這便是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哪怕進入監獄,哪怕得了癌癥也要毀了日高邦彥。
校園霸凌可能僅僅是因為對人家“看起來不爽”;殺一個人、一個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毀了人家的名譽可能也僅僅只是因為人家太好,多可怕。不單單是整本書所描寫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在想,其實看書的過程當中,我不也僅僅因為野野口修的手記而對日高產生了很大的偏見么?這難道不也算是一份惡意?現實生活中很少會有人像加賀一樣對一些小小的不合理的疑問追求答案,大部分的也都人云亦云了,畢竟跟著大部分的人走總不會錯得太離譜,另一方面,站在大部分的人對立面也著實需要勇氣。
常常會覺得世界有多美好,它另一面就一定有多黑暗,只是我們所接觸的地方還不足以讓我們知道那一塊黑暗的地方有多暗。人性不能深究,深究到底想必絕對就是失望了。常被朋友吐槽自己太易于相信他人,只是有時候會想著老是防著多累呀,當然也可以說我是因為懶,只是說在我沒覺得對方是個不好的人的前提下,有時候相信人家至少對于自己而言會輕松很多,前提是這份相信不會以損害自己切身利益為籌碼。
這個世界上隱藏的惡意很多,誰能預測會在哪時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又有誰能料想到之后的結果,“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終歸還是可以用心讓自己看到的世界、接觸到的世界充滿溫柔,而這個與他人無關,只與自己的內心有關......
《惡意》讀書筆記5
木心說:讀書是最低成本的社交。寒假,以低成本的方式再見東野圭吾。繼《白夜行》之后,翻開了久封的《惡意》。
讀到最后一章,終于明白書名《惡意》的含義。因恨生惡,因惡劫難。你可以在書中看到惡意的執念、詭譎、偽裝、猖狂……你可能會倒吸一口冷氣,怎么會有如此邪惡之人?可在東野圭吾的小說中,常有著對人性最深處的剖析直視。如果你承受不了小說中的這份惡,希望在現實生活中的你,只被善意溫暖。
一直以為愛恨皆有緣由,東野卻讓我們看到這世間還有無緣無故的恨。只因看你不爽,就要暗下狠手,真是變態扭曲的人性。但這份瘋狂難道真的是無根之源嗎?不是的,小說交代了,是野野口的母親給了年幼的野野口情感偏向的引導。因為野野口的母親對日高那份不自覺流露出來的偏見和輕蔑,年幼的男孩深受母親的影響,對高日也產生了一份“沒由來”的恨。是野野口毀了日高,而野野口呢,是被她母親毀掉的,或者說是被家庭教育毀掉的孩子。他,也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所以,在年幼的心靈上,請多種下一些善意的種子吧,相信善意的根是結不出惡意的果的。
讀東野圭吾的社會派小說,總能被獨特的解謎結構所吸引,那份意料之外的推理,不讀到最后一刻,你永遠看不到真相。讀完之后,內心又久久地難以平靜,跟隨東野獨特的敘述視角,所解的不僅是一樁案件之謎,好像,還有一些關乎人性、親情的謎團。這是他的小說區別于其他推理小說的獨特之處,不管是寫作技巧還是情感人性,都有值得讀者思考推敲和學習的地方,就像東野圭吾自己所言:“人性的獨白、社會的炎涼,這些是人類永遠需要關注的命題!彼龅搅。
《惡意》讀書筆記6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我越來越支持于后者,孩子往往會有強大的破壞力,從小孩子若沒走向正途,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生。
所有的錯都只因邪念一起。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破壞力。他的恨,從媽媽那里傳遞給他,從小就深入骨髓,但是卻都無力改變。我希望他掙扎過,而不是一直這么懦弱的屈服于別人的惡意和自己的惡意之下。
校園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是一生。也許家長會認為孩子沒磕碰出現大的問題就會沒事吧。被欺負的或者欺負過別人的都或多或少都會很痛苦過,有的或許影響了別人的一生,有的或許要花一段時間才能走出來。有人任由惡意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樹,有人會讓惡意開出一朵花,從而告誡自己不要屈服于它。日高就在接觸它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它開成了花。猶記得小時候的我,小學時候的往事。同班同學有一個女孩老是欺負我,其實我在班級里很低調了,不愛說話,成績下游,幾乎沒有朋友?赡莻女孩還是欺負我,往我頭上滴臟水。我質問過她,為什么欺負我,她說我擋著她的路了。我想問問那個時候的自己,為什么就這樣忍氣吞聲了呢?為什么沒有尋求老師的幫助呢?回到家眼淚汪汪也無濟于事,最后我也忘了怎么解決了,可能是我媽媽給老師說了吧。現在想想,我真的不恨她,我很可憐她,可憐那個時候的她被惡意籠罩。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欺負,或者欺負過別人。也不是長大了,那些錯誤就過去了,我想最重要的,是再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能夠好好處理;蛘弋斪宰约旱南乱淮龅搅酥,也能夠健康的解決。
《惡意》讀書筆記7
好久沒有給大家推薦過書了,似乎也沒有推薦過吧。
那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小說,就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東野圭吾的《惡意》。
《惡意》這本書大概是我在兩年前看的,當時看完,我并沒有留下只言片語,于是,對當時我的心理就無從追蹤了。
為什么我會想起這本書,并且向大家推薦呢?
其實是因為我在后來寫《尋夢環游記》的影評時,偶然的感悟,我的回憶被勾起了。
于是便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惡意》。
如果說,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樣的,惡人其實也是一樣的。《解憂雜貨店》詮釋了人性的溫暖,這《惡意》則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該怎么說呢。《惡意》讓我不可思議。
書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記的方式去記載這事情的經過,可是很可笑的是過去的日記也是會騙人的,就連錄像也是騙人的。
有時候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事實。
古人常云:“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可是當兩者皆為虛假的時候,真相又在哪里呢?
當然書中不僅講了這一點,還有就是,當你處于一個高位,人們僅能仰視你的時候,可能你自以為的朋友對你有的不是艷羨也不是驕傲,而是嫉妒。
《惡意》實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書中都有描繪,讓你從不同角度去體驗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歡東野圭吾,不妨去看看這本書吧。
《惡意》讀書筆記8
著名作家日高邦彥被殺了。
經過層層篩查,警方鎖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彥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兒童文學作家野野口修,對殺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認不諱。但是在談到殺人動機后,野野口的回答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野野口稱雖然他和日高從小一起長大,但長大后的兩人并無交集,兩人重新聯絡是從七年前野野口拜訪日高開始的。當時的日高邦彥已經在文壇小有名氣,而野野口只是一個熱愛寫作的、想以寫作為生的新人。他寫了一部作品,想讓日高邦彥幫忙引薦,但是當時的日高總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創作瓶頸,不僅不想幫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并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殺掉自己的視頻,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據為己有,重新修改后出版了。意外的是,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彥也因為這部作品收獲了極大的榮譽,拿獎拿到手軟。從那以后,日高邦彥又繼續利用這些把柄讓野野口修當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寫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筆記也顯示,野野口確實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后來被日高發表的時候,稍作了改動,但故事的脈絡大體還是那樣的,種種跡象表明:日高邦彥真的剽竊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棄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個才華橫溢、忍辱負重的影子作家。
輿論的風向馬上出現了逆轉:雖然日高邦彥是被害者,但是輿論一邊倒地認為野野口修是因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騷擾,才痛下殺機,一切都是他罪有應得,野野口修作為嫌疑人,本應被千夫所指,不料卻收獲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沒有人來譴責他。
兇手被緝拿歸案,案件到此也已經真相大白,按理說,法官們大可松一口氣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卻憑借對破案過程中細微的觀察,覺得案件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他——就是加賀恭一郎。
說來也巧,加賀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學校里供職,通過和原來學校的老師交談和他多年來對野野口的了解,加賀覺得野野口修并不像他自己說得那樣無辜。同時,加賀拜訪了野野口修原來的同學,在同學們的口中,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并不像他在獄中寫得那樣純良無害,中學時候的他,為了躲避校園暴力,曾經幫助那些施暴者欺負那些善良的孩子們,日高邦彥便是被他們欺負得最厲害的一個。而反觀日高邦彥,雖然他一直被同學欺負,但卻心懷美好,因為和野野口家離得近,每當野野口因為害怕不想上學的時候,日高總會安撫他、陪他一起去。這樣真誠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難讓人和那個剽竊朋友作品的、面目猙獰的日高聯系在一起。
加賀有過多年的教師從業經驗,結合日高上學時的經歷和其作品里對校園暴力的描寫,以及無論何時都一直存在無法遏制的校園暴力事件,推測出了整個案件的前因后果。
從小和日高一起長大的野野口,其實心底里對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惡他的出身,厭惡他的成長環境,雖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個地方,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和他是一類人,他的心里一直是有某種優越感的。當他們長大后,在他眼里平凡無奇的日高竟然成了暢銷書作家,而自視甚高的野野口修寫作道路卻一直很坎坷,為了自身發展,野野口修找到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日高邦彥,而日高雖然手中掌握著他幫別人施暴的視頻,卻還是沒有怨言地把他引薦給兒童文學編輯,讓他成為了兒童文學作家,就這一點來說,日高對野野口修有著知遇之恩,野野口修應該感謝他才對。
但實際上野野口修不僅沒有感激他,反而對日高邦彥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里,有嫉妒,也有仇恨,終于,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癥后,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無窮無盡的惡意,制造了這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
憑什么你成了暢銷書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卻只能寫自己并不喜歡的兒童文學?
憑什么你的生活那么愜意,而我卻在正當年的時候得了癌癥?
憑什么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卻能收獲幸福,而本應過得幸福的我卻如此落魄?
憑什么?你憑什么搶走本該屬于我的幸福?
這股惡意的力量強大到驚人,因為懷著惡意和種種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抄寫日高邦彥的作品,并在情節脈絡上稍作修改,讓人以為真的是日高剽竊了他的作品;為了抹黑日高邦彥,野野口修不惜編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通過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里做手腳,偷拍潛入日高家作案的視頻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證明日高是多么地兇狠殘暴,而自己又是多么的可憐和無辜?梢哉f,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兇狠,心思之縝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將不久于人世,既然我過不好,那我也不讓你過得好,我不光要讓你死在我前面,還要竭盡所能搞臭你,讓你死后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聲,讓人們提起你來時都是鄙視和唾棄!
無法想象,是懷著怎樣的惡意,才能讓野野口修做出這樣違背良知又近乎瘋狂和變態的事情呢!
野野口君,午夜夢回時,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匪夷所思著稱,尤其擅長從極不合理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在我看來,東野圭吾的書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讀到最后一章,你永遠無法預知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什么。但是,一旦讀完整部書,心里就會豁然開朗:這個世界上當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惡毒到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毫無疑問,《惡意》是對人性的拷問,也是對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小說,是虛構出來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哪有人會狠毒到這種程度?”現實生活中確實沒有人會如此惡毒,但是,一旦人們心中被嫉妒包圍,所衍生出來的惡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蘭有一位親戚,那位親戚從來見不得別人好,但凡別人升職加薪,她就會明里暗里嘲諷;看到別人婆媳相處融洽她也嫉妒,經常話里話外挑撥人家間關系;村里的大小事務,不管懂不懂,總要插上幾句話,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聽。她的一生都生活在農村,她的全部世界也僅限于村里那巴掌點的地方,所以她的見識和她的人一樣,都很狹隘和局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別人有一點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已,這個社會上有千千萬萬個人都過得比她好,正是因為她的狹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來越糟糕;正是因為每天只盯著別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長,她才一步步淪落到今天這鐘地步。
我們家鄉有一名醫生,這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收費也合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鄉屬于那種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這樣一位本該被人們愛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剛打好地基的時候,就被人們惡意毀壞了。醫生捫心自問:自己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從沒多收過一分錢,也沒怠慢過一位病人,實在想象不出到底哪里做得不對,讓別人這樣報復他。
直到后來我們才知道:有些人本身不學無術,在看到醫生憑自己的本事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卻又嫉妒得牙癢癢,他們不能明里陷害醫生,就只能在暗地里用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勾當來對付他。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心態能夠平和一些!昂,你不是過得好嗎?你過得再好,我一樣能整你,我就是見不得你好!”
不得不承認,當一些人的心里真的升騰起那股惡意來的時候,他們會動用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心底的惡意消散。
我們總在歌頌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正如張愛玲說得那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蔽覀兊纳幸矔粫r出現一些煞風景的人,他們的出現也在無時無刻提醒著我們:這個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過得好。那些見不得你好的人,就像墻上的那抹蚊子血,開始的時候是鮮紅,隨著時間的風化,慢慢褪色消散了。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你要努力,要做得更好,別人越是要毀滅你,你愈要過得更好。
有時候我想,這本書為什么不叫《嫉妒》呢?后來想著,嫉妒也只是一種貶低、排斥、敵視的心理狀態,帶著濃濃的感情色彩;而惡意,就像是一張無邊無際沒入深淵的黑色的網,你猜不透里面到底裝著什么,但你知道,這些東西是威力無窮的,能致人于死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某種感情色彩就能概括的了。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惡意比比皆是,但我從來沒見過像東野圭吾的《惡意》里寫得這樣,能僅憑心中的惡意就將人置于死地,所以,這正是東野圭吾的厲害之處,他反其道而行,從別人觀察不到的地方下筆,然后步步緊逼、環環相扣,用縝密的邏輯和冷靜的頭腦策劃出一場跌宕起伏的驚天大案!
只能說,我從沒讀過這樣的小說。
只能說,《惡意》太可怕了,東野圭吾太可怕了。
《惡意》讀書筆記9
全書讀罷不由得使人感慨人性的復雜?丛u論很多人不理解野野口修的所作所為,認為不論如何野野口修也不能如此對待自己的恩人,恩將仇報。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真的很復雜。好人待人不一定他人就會還你好心。正如斯德哥爾摩癥,罪犯對人質的迫害,威脅有時會讓人質產生依賴情緒,更甚者竟會對罪犯產生愛意。相反,你對別人好,可能助長的卻是他人的惡意。在書中少年日高的充滿骨氣與野野口修的卑微懦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野野口修對于校園暴力抽逃不出去,反而選擇同流合污,自甘墮落。這并非他所情愿的,甚至他對此極為憎惡的。但是對于他而言,他做不到像日高那樣正直,同流合污,甘做走后是他唯一的存身之道。他強烈的自卑感和嫉妒心理,促使他對幫助他的人產生厭惡情緒,對于別人的幫助,他會認為這是別人對他的同情和施舍。日高就像面鏡子,野野口修面對他的時候,總能看見自己的陰暗面,這些陰暗面隨著野野口修將自己和日高不斷比較,兩人身份差距的逐漸拉大,近而更加扭曲。從這一點來講,與其說野野口修是對日高充滿惡意,倒不如說是他對自己痛恨的無以復加。雖然能理解他,可是真的讀到最后,他寧愿費盡周折,甚至犧牲自己也要讓恩人日高名譽掃地,還是不免會讓人深思,難道人與人之間真的能產生如此強烈的惡意么?
《惡意》讀書筆記10
其實有點無法理解野野口修的做法,或許人性就是如此深不可測吧。
野野口修,只是出于根本說不清道不明,不知從何而起,卻也無法終止的惡意,精心設計了一場謀殺。更讓人可怕的,不是他所殺害的人是一直幫助他的朋友日高邦彥,而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后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步驟。
日高邦彥是野野口修的國小、國中同學,長大后二人同為作家,但是日高很顯然比野野口要有寫作才能,他們二人再次相遇的時候,日高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小說家,而野野口仍然籍籍無名,雖然一心想成為作家,但是這條路卻走得并不順暢。
成名后的日高并沒有將野野口拒之門外,而是好心地將他介紹給了兒童讀物的編輯,為他的作品找到發表的渠道。
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稱作是野野口的恩人的人,被他用鈍器砸暈,然后勒死了。
謀殺案的解決并沒有花費偵探加賀恭一郎很多的時間,當加賀發現野野口在關于案件的記錄中有幾處故意為之的錯疏之地時,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認了自己的罪責。
可是,案件并沒有由此結束。
在書中,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動機,在加賀的努力下,我們可以看見,事實被一點點揭開,各種微小的證據,都在此時證明著,其實,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個偽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變態的日高形象浮現出來。他將野野口的作品據為己有,還借此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殺自己的錄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紋的兇刀,野野口與日高邦彥的妻子初美產生了曖昧的關系,這一切都成為日高邦彥要挾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寫手的條件。
為了維護初美,野野口接受了這一切,并將它們視之為命運的安排,最后,二人竟然演變成了親密的伙伴關系?赡苓@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吧!
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遭人搶劫,搶匪劫持人質與警察對峙了130小時之后,主動放棄,在對他們的審判中,四位人質都不愿意出來指控,甚至還募集資金要救他們。這種在意識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命之后,對控制者的情感反轉,就被稱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
可惜最后,初美卻因為車禍而死,野野口并不認為這是一場純粹的意外,因為那個雨夜,貨車司機說,初美是忽然出現在路上的。也許,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為了給心愛的女子報仇,為了自己應該享有的尊重和榮譽,野野口策劃了這起謀殺。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殺人動機,完全是為了那位他曾經深愛的,已經離世的女子。
逮捕時,加賀才知道野野口已經身患絕癥,時日不多,調查的過程見于各種報章,野野口成為了讓人同情的殺人犯。
這個結局,讓人覺得悲傷,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了帷幕,也不啻是一個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說,當然也僅僅只是個推理小說而已。
接下來東野圭吾將故事引導向了一個令人驚恐的方向。
這就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結束了,故事卻并沒有結束,最讓人驚嘆的排布才剛剛開始。
多事的加賀警官卻并不愿意就此罷手,他認為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是進入打字機時代后不該出現在手指上的寫字的老繭?還是類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親密無間”?
當虛偽的皮相被一層層地剝開,野野口蒙滿塵垢的心靈被加賀托在手中,捧到了讀者面前。這一切都是陰謀,沒有婚外情,沒有代筆,沒有威脅,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實施,這樣的費盡心機,昭示著結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個開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謀殺他的一生!拍好錄像帶,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寫過的每一本書,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以一個創作者的想象力和營造力,緩慢而又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劇情的設計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隔壁鄰居的貓,只為了讓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個視生命如草芥,殘忍暴戾的人。
日高已經死去,但這卻無法消磨野野口在黑暗中肆虐生長的惡意!死亡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如果沒有加賀的堅持,野野口這件用自己和朋友的生命創造出來的作品,當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
“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
在加賀調查當年與野野口相關的校園暴力時,他想起了自己失敗的教書經歷,他的學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卻無力去拯救他。
當他問施暴的學生,為什么要打人時。
孩子回答說,“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這么一句毫無邏輯,毫無道理的話,卻讓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彥住在同一個街區,上了同一所國小和國中,野野口被校園暴力不想出門的時候,日高天天找他結伴去上學。日高有原則,有正義感,從小就敢直面校園暴力,而且為人謙和,待人有禮。“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而野野口,內向,膽小,為了逃避被暴力,主動去做了惡人的跟班,參與欺負日高的行動。即便如此,在日高成為暢銷小說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攜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參與校園暴力的證據之后,還幫助他隱瞞事實。
單從這樣的人物關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上,恨意卻早已深植,圣經說,人生下來就帶著原罪,這些原罪被分為七種類型,其中之一被稱為“嫉妒”!
野野口的母親非常不喜歡那個在她看來十分低級的街區,她總是用一種高人一等的語氣數落著她的`鄰居們,“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絕對不會到這里來居住!”而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跡,從家庭來說,他對日高是有心理優勢的,但是,與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的內心最無力的日子,而日高的存在更突顯了這一點。日高對他所做的一切讓他產生了極度的自卑感,可軟弱的野野口修卻連痛恨自己都無法做到,于是只能將自身的一切過錯歸咎于日高邦彥。明明是一個破爛街區中的小孩,憑什么獲得大家的喜歡?
明明打不過那些實施暴力的人,憑什么要去多管閑事?
憑什么他能成為暢銷作家,而我只能做兒童讀物的作者?
憑什么得癌癥的人是我,而不是他?
憑什么讓他握著關系我名譽的證據?
憑什么?
憑什么?
這種自負與自卑的結合在野野口的心中產生了強大的扭力,不甘與嫉妒讓他的心理最終變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長在野野口身體里的癌細胞一樣,最終讓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對于野野口來說,這樣的情緒已經超越了意識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個人的時候,在他忙于拼盡全力毀掉日高的一切的時候,滿腔的惡意填滿了他,以至于他已經無暇去尋找那惡意的源頭。
《惡意》讀書筆記11
故事還是相當曲折難料的,讀者(警方)被作者(嫌疑犯)拎著走的感覺。主要是惡意、自卑、嫉妒毀了一切,自卑、嫉妒誰還沒有經歷過,尤其是對自己身邊的人。
有句話說“可怕的不是自己的失敗而是朋友的成功。”這句話充滿了深深的惡意,可是誰又不曾產生過哪怕一點點類似的想法。至少我曾有過,上學會嫉妒同學的成績,畢業會嫉妒朋友的工作,上班后會嫉妒同事的家庭,等等等。好在我現在明白了一個道理,之所以會去嫉妒別人,是由于自己過得不爽。我現在有時還會嫉妒別人,但是這種情緒會被很快消解掉,因為我對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婚姻很滿意,也在不斷突破和完善自己。所以不要讓嫉妒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破解嫉妒重在自己。
還有重要的一點,我心里有那么幾個很重要的朋友,我從不曾嫉妒過,是發自內心希望她變得優秀,希望她過的幸福,可見之所以會嫉妒也可能并不是真朋友吧。
沒想到會文中的故事會涉及到校園暴力,被施暴者成為施暴者,懦弱方成為加害方。感覺校園暴力似乎無解,發生得很隱蔽又頻繁,而且僅僅因為“看他不爽”。校方?家長?自衛?我不知道,好無力。好在我沒有經歷過校園暴力(小時候我欺負過別人,我表示深深地歉意),除了學習成績,我對學校還是充滿愛意的。我現在擔心我的孩子會不會面臨校園暴力,我可以用什么方法讓他避免或者解決。學身功夫?不完全可行,文中故事里會劍術的男孩還是被欺負。《追風箏的人》擅長彈弓的阿?傆幸粋人而且沒帶彈弓的時候。唉,惡人不可能被全部制服,我們只能想辦法讓人不變惡。[撇嘴]
《惡意》讀書筆記12
是不是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一股惡意,很抱歉,我做不到原諒所有的人,做不到心平氣和的接受所發生的事,有時候也會被自己的尖酸刻薄暗自心驚,可是讓我原諒一個欺騙自己的人,真的很難,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遺忘,不再提及,忽然想起來,還是會覺得這個人很討厭。
這篇小說里的劇情可謂跌宕起伏,劇情九轉十八彎。有時候在想,到底怎樣的熏陶,怎樣的影響才能造價一個人的性格,環境?家庭?學校?朋友?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又經歷了多少,那些在我們眼里的故事,又承受了多少他們的痛苦,懊悔,無奈和心酸,人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只有經歷過一遍才知道當時的心驚,否則體會到的只有同情。
在那樣的環境人,父母對周圍人的輕視,校園的欺凌,隱忍多時的痛苦,為什么欺負的都是老實人呢,為什么挨打的都是落單的呢,這樣的狀態下,早就了偏激的性格,野野口可恨又可憐,也許沒有當初的那些遭遇,他會不會成為一個很好的作家呢?最可憐的就是日高了,本身沒有做錯什么,反而還要被污蔑,玷污清白,一個幫助朋友,勇敢正直的人卻被殺害,好人就該短命嗎?
惡意,無處不在,卻又潛伏人海。
《惡意》讀書筆記13
放在床頭、桌上、包里,時時惦記著,想要趕緊讀下去的,也只有東野圭吾的小說了。
相比于很多推理小說會將筆墨著重于推理的過程、犯罪的細節,東野圭吾的小說似乎更樂于描寫嫌疑人的犯罪動機,比如這本《惡意》,在描寫犯罪心理與動機方面簡直登峰造極了。
關上書,你覺得這結局真的太意外了。但是細思量,一切又都那么合理。
什么是真相
小說讀到三分之一處,真兇已經浮出水面,我看了看書的厚度,這后面還有三分之二,要寫什么呢?
沒有給讀者一點感到無趣的機會,小說繼續探索罪犯的犯罪動機。一口氣讀完兇手的獨白,似乎已真相大白了,可看看書頁,后面還有三分之一呢。
你以為故事可以結束了,其實還沒有;你以為你已經看到真相了,其實未必。
這本書并非單一敘述視角。用在推理小說里,似乎非常適合。因為同一事件由不同敘述者來敘述,本就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不用說還存在著敘述者有意誤導讀者的情況。
小說里真正的兇手就利用自己的自白成功地誤導了讀者(小說的讀者與書中的警員)。當真兇以及他的“犯罪動機”付出水面,此案大可以就此了結。但是東野圭吾把這個故事繼續寫了下去。
我覺得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不光是作為推理小說家,他很善于運用精妙的結構,一步一步地抓住讀者的心,一層一層地剝掉兇手的偽裝,更因為他對“真相”的哲學化詮釋。
到底什么是真相呢?同一事件不同的目擊者可能講述出完全不同的“真相”,而我們確信不疑的真是全部的事實嗎?
我相信小說的最后三分之一給很多讀者(例如我)上了一門生動的真相教育課。當你以為你已經獲得真相時,也許再稍微往更深處發掘,就能發現真相被反轉,三觀被顛覆。
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世界存有更多敬畏之心吧。當我們輕易對他人他事做出某種評價或判斷時,也許應該提醒自己:我們所了解的也許只是部分事實而已。
人性之惡
東野圭吾的小說,在逐漸揭開真相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對人物隱秘的情感世界的揭示。因此不同于很多推理小說只能讓讀者享受到推理的樂趣和獲知真相的快感,他的小說結局常常讓人唏噓,感慨萬千。
本書取名“惡意”,到底是誰的惡意,是何種惡意,對讀者而言也是經歷了一番認識的深化過程。
最初我們認定的“惡意”是日高的嫉妒,因為自己無法寫出這樣好的作品,而使手腕讓朋友夢想落空,乃至逼迫對方成為自己的影子寫手。
這已經夠惡了。但作品最后揭示的惡意卻遠超于此。真正的惡意,可能如童話故事里的反面人物,壞得不需要理由——惡與善,在這里成為鮮明的對立。
極端的惡意,是奪走你的生命之后,還要毀滅你的名譽;是不惜犧牲掉自己也要毀掉你;是所有的動機僅僅是出于對于真善美的嫉妒。
相比之下,因為復仇而引發的謀殺故事簡直太單純與正義了。
惡魔的養成
兇案的動因最后竟可追究到幾位當事人少年時代遭遇的校園暴力。聯想到近年一些關于校園暴力的熱點新聞,這故事還真是發人深省、細思恐極。
我們看到,惡魔從小就是惡魔,惡魔長大了仍是惡魔。而心理扭曲的受害者化身為了施暴者,隱藏在正常人中,伺機作惡。
書中還暗示,兇手對他人的冷漠態度可能從小受到其母親的影響,也是一個提醒,如果父母對周圍人都采取一種冷酷、敵視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孩子。他對他人沒有信任感,沒有接受善意的能力,卻不乏嫉妒猜忌之心。當這樣的孩子遭受到暴力,他不會去正當求助,反而為了生存而屈服于權威,甚至助紂為虐。
至少,同樣也遭遇過校園暴力的日高,就沒有偏離人生軌跡,長成了一個健全的人。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應的法律制度,這幾點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在這個故事里,這幾方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惡魔被姑息,軟弱的靈魂終被扭曲,正直良善的人卻被誣陷與謀殺。
當惡意產生于縝密的頭腦,經過了精妙絕倫的設計,其后果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警官加賀超乎常人的警覺度與追根究底的毅力(而這全屬于偶然性),惡意必定得逞,好人將被蓋棺定污名,真相將永遠埋藏。
想到這里,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偽裝,還真的不好說。
還是讓我們對這世界多一些敬畏吧。
《惡意》讀書筆記14
“你制造這個陷阱的目的也就是你此次犯案的目的。你的最終目的是貶低日高的人格”
日高像太陽,沒有他,野野口就只是生活在黑暗里的一只鬼,遇到日高后,野野口的黑暗無處遁形,他面對日高,就是在面對自己的懦弱。
同樣被校園暴力,日高從始至終都不屈服,而野野口不僅迅速屈服在暴力之下,還主動做起行兇者的跟班,助紂為虐,這讓我想起《告白》的片頭,柔弱的少年被幾個同學欺負,被強者傷害的他看到飛過的,比他更弱的蝴蝶后,毫不猶豫的殺死了蝴蝶。
真正的善良是像日高一樣,即使被邪惡傷害仍然不屈服于邪惡,野野口屈服了,在他選擇討好施暴者的時候,他殺死了內心那個站立的自己,放棄了正義和善良,保住了身體的完整,心靈卻缺失了。
就像作者在書里說的,“仔細一想,你當時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為那場暴行的共犯”。
野野口嫉妒日高,嫉妒他的骨氣和堅強,只有殺死這個品格比自己高的人,盡全力貶低他的人格,才能讓跪下的自己在黑暗中得以茍活。
把高個子砍了,讓世界只剩跟自己一樣的矮子,這樣自己就再也不矮了。
《惡意》讀書筆記15
比起冤有頭債有主,深不見底、毫無根源的惡意更讓人覺得背脊發涼。
看懸疑小說總是先開幾篇開頭,再去找到故事的結尾,一旦知道結尾之后,便漫不經心地細酌中間發生的故事。仿佛這篇小說,看了結尾并沒有啟發性的推理,只能猜測到殺人兇手是誰,但恰恰本書的宗旨不是誰,而是為什么,正如推薦語提示“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只要沒有看到結尾,故事的進展總在跌宕起伏,隨時都可能顛覆自我設定的認知。不同于以往的懸疑,兇手很快就被抓捕,于是分別根據兇手野野口的手記和自白以及警察加賀的記錄展開,就像是看一場精彩的拉力賽,在不同人主導的章節中,主動權不由的偏向了一方。
在野野口的自白和手記中,日高邦彥的形象塑造的有些偏陰暗,所以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日高在我的心中那種“殺了貓,臉上掛著一絲不可名狀的微笑”的描寫在心中刻下烙印。這一段落渲染之后,野野口的人設不由的偏向了弱勢一方。 之后,給人柔弱而謙卑感覺的野野口被捕,總覺得故事進展的有些太過順利。從讀者角度我始終認為兇手不是野野口,而另有其人。
在野野口保持緘默的描寫中,我又認定兇手一定是野野口極端保護的女人,為這個女人而心甘情愿背鍋,正如《嫌疑人X的獻身》的石神。警官加賀又挖出了死于車禍的日高前妻初美,似乎自己的論斷得到了推翻,而野野口是兇手的事實得到了證實。
那么,究竟是何種動機會讓野野口“失手”殺害了人氣作家日高,成為這本小說探究的總線。隨著初美的出現、手稿的查找、利益的糾葛,為情所殺、為名所殺、為利所殺皆可作為控告野野口修的供詞,但是輿論的正義方卻再次偏向了野野口修,這個“感情純粹、不為名義”的弱者。而對于日高,內心再次燃起了厭惡之火——自大而自負的強勢一方因為創作進入瓶頸期而采取威脅的方式去逼迫野野口修做自己的影子作家。
原本就這樣可以結案,野野口修因為殺人而判刑,日高因為抄襲他人作品而受到世人唾棄,但是案件又峰回路轉的轉向了校園暴力。合著日高的《禁獵地》,校園暴力成為案件的原罪。案件中間穿插了一個由加賀警官講述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概是一個老是被人欺負的男孩最后使用加賀教他的飛刀報復了傷害他的頭目,從而因故意傷害罪入獄,即使到最后,男孩也不愿意見加賀警官一面,而加賀為了逃遁自己內心的慚愧、內疚改行從老師做了警察。校園暴力,讓初中時候的野野口修成為了頭目藤尾的小嘍啰,只有順從與妥協,不然只會導致更惡劣的后果?赡苓@就是野野口修一直想轉校的原因,逃離這個烏煙瘴氣的學校。
和野野口修不同,從骨子里帶著正義感的日高從不屈服,甚至后來將校園暴力改寫了真實小說,以此種方式去警示社會不容忽視它。 野野口修的妒忌,以及傷害日高之后日高仍對自己寬容所產生的無地自容情感,加之家庭因素所導致對他人的蔑視、不信任的元素最終像亂麻一樣擰巴在一起,成為了這場看似沖動,實則精心計劃的殺人案件的導火線。加上自已身患癌癥,與其這樣死去,不如設計一場既讓自己獲得名利,又可詆毀他人的殺人動機,最重要的是這次殺人可以讓《禁獵地》的秘密跟隨日高永久消失。
看到故事結尾,不由自主的顫抖了,正如加賀所說,比起殺人,他的殺人動機更讓人發寒而充滿著無限的丑惡。故事到這個時候180度翻轉,之前的設定全部推翻,沒有所謂的純粹感情、沒有所謂的名利糾葛、沒有所謂的殺人未遂,甚至沒有所謂的殺貓事件,一切都是野野口修自編自演的騙局,而這個騙局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了釋放從小積攢的怨恨。
不得不佩服作家撰寫的智慧,欲抑先揚,先把野野口修弱勢形象先入為主,為人師表的老師、待人誠懇的朋友,接著將矛頭指向成功人士日高,抓住了世人所設定的成功人士形象,或者說是仇富的心里,篤定日高即是狂妄、自大,為事業不惜喪失理智的典型。表揚和貶低不斷堆砌在兩個極端人物上,所以即使要案件快結束時,認為日高的死也是罪有應得罷了,野野口修的殺人行為值得理解和同情。如果就這樣結尾,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以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像包容石神一樣包容修,可以像維護正義一樣維護修,即使他觸犯了法律,但也無妨。這時候,故事開始朝著反方向旋轉,野野口不僅是弱者,而且加害對自己一向關照的朋友。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封存秘密也就罷了,還不惜一切代價詆毀侮辱朋友。先前的人設頓時倒塌,野野口修罪不可赦,讓人情不自禁想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小人形象,陰暗而齷齪。
【《惡意》讀書筆記15篇】相關文章:
惡意軟件的定義11-19
談論惡意訴訟的刑法規制08-02
論惡意訴訟的刑法規制10-05
簡論惡意訴訟的界定和規范08-12
南京電話被惡意破壞大學英語作文07-29
面試時HR惡意套話的應對技巧01-30
怎樣預防采購人與供應商的惡意串通08-08
淺議司法論文惡意透支行為的司法認定10-29
責任讀書筆記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