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范文
讀書,做人。每一個“民族的脊梁”都應該好好考慮這兩件事情。一家之言,一己之見,縱有隔靴搔癢之意,也愿盡淺見寡識之力,與大家共勉。下面由yjbys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一】
羨林老先生的《讀書與做人》,首先通過他與書的不解之緣,告訴我們書籍是如何影響他一生的,體現了讀書對人的一生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回到做人層面上告訴我們實實在在的做人之道,讀后感覺受益匪淺。
首先,我想談談個人對讀書的看法。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聲像資料使我們更加方便快捷形象地獲取信息,但書籍的魅力相對而言一點也不遜色。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剛上高中時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真該用如癡如醉來形容,里邊的場境描繪、人物心態描寫是那么的傳神,再加上曲折的故事情節,使我完全忘掉了現實世界。然而,前些天上網發現有這些小說的視頻資料,就迫不及待地下載來看。本以為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一定能把作品的內容表現得更完整,但我一打開這些視頻資料就失望了,影像節奏太快,把我當時花幾天才看完的東西在幾小時就表達完了,看后竟沒任何感覺;仡^想想,閱讀的優點在于能夠給讀者想象的時間和空間,而這是聲象資料所達不到的。所以我一直覺得閱讀對人的影響是長久的、長時間不容易消失的,而聲像資料對人的影響是短暫的、極易消失的。閱讀對人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是不見其增日有所長的過程?吹浆F在市場上到處擺放著包裝華麗的非常熱銷的功利性極強的書籍我都感到可悲,成功人士是靠看幾本書看出來的嗎?我們需要靜下心來,多讀書,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而應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斷使自己的思想豐富和完善,最終成為成功人士。
再談談我對做人的看法。其實我們要談的不是做人,而是如何輕松自在地做人,如何做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季老先生從多個方面講述了做人之道,其中透露著一個理念:和諧。季老先生認為,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近年來,我們到處能看到“和諧”的字眼,到處呼吁建立和諧社會。我們要輕松自在地做人,就應該把當前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把自己和周邊的人看成一個整體,這樣我們就能避免做出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事情,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終實現輕輕松松地做人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二】
讀書
首先是讀書。古今中外贊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可謂是多如牛毛。張元濟先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關于這一點,季羨林先生的理解是:“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后一代的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略)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季老的話是很實在的,從他自身的人生經歷來說,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在上小學之前,他便在私塾里熟讀《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四書》之類的書,等到進入初中,由于參加了一個古文學習班,他又讀了《史記》、《戰國策》、《左傳》等書,從此點燃了他對古文的癡迷和熱愛,也給他打下了扎實的國學基礎。之后數十載,除了自己專業領域的書籍,他依然孜孜不倦,沉浸書海,不亦樂乎,“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諸葛亮《誡子書》中講到“非淡泊無以名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才須學也,學須靜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曾國藩說“人之氣質本由天生,實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吳晗先生說“要想學問大,就要多讀、多抄、多寫”。余秋雨先生也說了“閱讀的最大理由就是擺脫平庸”。
由此可知,讀書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然而讀什么書更重要。要多讀經典,少讀流行,F在屬于知識爆炸的時代,網上有很多流行的東西,信息是在太多。
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跟網絡歌曲一樣,變化更新之快,過了一段時間,之前的就會黯然失色。過去了,煙消云散,但卻浪費了你的時間和精力。南懷瑾先生曾經說現在的教育是有問題的,小學學的東西到了初中就沒有什么用了,初中學的東西到了高中就沒什么用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從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而不應該只是為了完成某一階段的“學習任務”。“人生是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沖刺”啊!從小就開始背《三字經》、《四書五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揚棄”的態度去認知傳統文化。年輕時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
于己身,我有幸能夠在我的大學“遲暮之年”,淺悟此道理。因此在學有余力之時,不知倦怠,拿起《古文觀止》,可“習其句讀,解其惑也”,又可“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如咀嚼橄欖,留香三日。
因此,讀好的書,就要從經典開始!所謂經典,千古傳承,歷久彌新,博大精深,無盡藏也。經典告訴了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皆可以為堯舜,非不能也,不為也。”所以要多讀先哲圣賢之書,少讀流行無品之文。當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網上看看,瀏覽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東西里。下功夫讀經典,只有讀經典才能感受到人類的智慧、思維的高度,才能感受到偉大的思想體系、深厚的精神力量,才能感受到文化的根本、文明的底蘊。
我斗膽拜季羨林先生為我大學的“啟蒙老師”,如果沒有飯后散步東湖,閑坐品書,于樸素的流水行文中靜心聆聽老者的人生感悟,讓我為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我想,我依然是只“井中蛙”、“籠中鳥”,渾渾噩噩,虛度大學余光,今日有幸“一棒喝醒”,縱使“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啊!
在讀書方面,季老對我的影響不止止是“要讀書,讀好的書”,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文。
鐘敬文先生在季羨林88歲米壽時贊季老曰:“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先生的作品就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因為他真誠”,“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我也細細品先生的文字,至真至誠,按照他自己說的,“我寫的東西,不會有套話、大話,至于真話是否全都講了出來,那倒不敢說。
我只能保證,我講的全是真話”。環顧現今文壇,敢如此坦率說出者,幾何?魚龍混雜,雖無“看慣春花秋月”,但至今能讓我對人生有深刻感悟者,非季老文字莫屬!為何?在其三。
一在文字簡練。這要歸功于他從小熱愛的文言文,古人惜墨如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簡潔凝練,但要事詳實,道理明了,毫無拖泥帶水之舉。先生的文字即是如此,簡潔但不簡單,于自然處彰顯用詞魅力!今人讀文言文,意已不在追“八股之風”,但應學其遣詞造句之功!
二在引材廣博。這還是要歸功于他扎實的國學基礎。在他的文章中,古詩名句,信手拈來,俗語成語,隨筆便是,畢竟是學貫中西,學界泰斗,有時還用西方文化中的經典加以佐證,但用之恰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
三在用情真切。前者已說“至真至誠”,現不勝其煩再強調,無非想借此談談自己的經歷。從初中到高中,被許多同學叫苦的“作文”,卻一直是我的最愛,因為作文是最能將心中所思所想展現出來的。我和季老一樣,“喜歡胡思亂想”,有時候想的多了,就情不自禁地寫下來,由“胡思亂想”引“胡寫亂作”,但一定是充滿感情,感情是作文的靈魂,我這么說,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到了大學,打破了中學時代作文的思路框架,加之生活經歷的豐富,思緒變得更加自由,“逸興遄飛”,“暢敘幽情”。但是,我沒有堅持“多動筆、多作文”的習慣,我曾為自己狡辯道:“身為一理科生,無暇顧及作文習練啊!”現在回想,無地自容感甚深,內心涌現出千萬個擊潰此前謬論的理由,以曾國藩的“讀書十二條規”為例,第五條,便是“寫日記”,他一生寫日記從不間斷,日記是他人生修煉的百科全書。因此十六字勉勵自己:文理兼顧,發奮圖強,多思勤寫,海納百川。
做人
其次是做人。應該做怎樣的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把人分為三種:德才兼備者為圣人,德勝才者為君子,才勝德者為小人。荀子也把人分為三類: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之器也;口善言、身行惡,國之妖也。時過境遷,我們不能兩極分化,以“君子”、“小人”的標準進行簡單分類。
一是要做有所作為的人,還是做碌碌無為的人?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寫的那段話,耳熟能詳,“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時,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在信息時代快速膨脹的今日,“人類解放”事業已不需要讓我們奮斗,但“思想運動”,仍需要我們青年人接棒,時人有“九零后悲觀論”,認為我們“九零后是自私、迷茫、懶散的一代人”,言詞雖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卻多少折射出了許多事實。
身在大學,僅以身邊人事為例。象牙塔中,網絡游戲成群,無品小說結隊,身心俱疲,虛度光陰者不乏,思想沒有預見,行動就失去了指南,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因此我以綿薄之力,希望在思想上能夠追隨“五四青年”之遺風,以滿腔熱血,鞭笞前進。
二是要做勤奮一世的人,還是做懶惰一世的人?季羨林謙虛地說道,“如果真要說出我的一個優點,大概就是‘勤奮’二字吧”,“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此類云云,多不勝舉。魯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講了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紙卷,層層用紙嚴密裹住。打開一看,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
你說它不對嗎?不行,它是完全對的。為什么魯迅先生會說這么一個笑話,良苦用心啊!時至今日,莘莘學子,若有求索成功之道,須知“勤捉”之意,早起奮斗,勤勉一生。我雖不才,但也想躋身于此行列。是為共勉。
三是做胸懷大志的人,還是器小易盈的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志存高遠,鑄高視闊步之質。季羨林先生說“我是個胸無大志的人”,然而他用實際行動默默地拓展了古代佛教歷史、中亞古代語文、比較文學等領域的研究,無愧“國寶”之冠!因為他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從不妄求,于細小之處彰遠大之志。與之相比,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鼠目寸光之流,目無高山大河,胸無凌云壯志,外無高瞻遠矚之風,內無學富五車之才。但我又不甘心世上一遭走,只落得個“器小易盈”。
唯有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將自己的人生路走實,假以時日,如有子孫,也問心無愧以教之。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12-25
季羨林讀書與做人讀后感12-25
讀《季羨林讀書與做人》有感12-25
讀書與做人讀后感12-03
《讀書與做人》讀后感(通用9篇)07-31
做人與做事的讀后感范文1000字12-2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2-25
季羨林散文集讀書筆記10-29
教學生與做人之我見的論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