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精品[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1
在我的印象與認知里,美國是一個自由與美好的國度,那里應該是沒有貧困,沒有饑餓,隨處都是發展的機會;那里應該應該人人平等,機會均衡,資源分配均勻……但是,一般美好的表面下,往往都蘊含著一些黑暗的東西。看完《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我知道了自己有多天真,由擁有復雜人性的人組成的社會怎么會有所謂單純的美好,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的平等存在。
《不平等的童年》通過描述那些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的生活,充分展示了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們占有不同的資源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資源的不均和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生活中獲得的技能有所區別,這些區別對孩子未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書中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富裕,父母有穩定的高薪的工作,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教育孩子,也經常干預學校的教育,利用自己的資源我孩子尋求有利的途徑。孩子參加各種組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家長會陪同孩子,因此父母也為了孩子制定了忙碌的家庭日程,犧牲了家庭時間。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形成了一種優越感,同時掌握了很多日后在公共機構工作可能用到的技巧,如視野開闊、團隊精神、競爭精神、與人共事等。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也帶來了一些影響:家庭兄弟姐妹傾向競爭、與親戚聯系少、家庭生活忙亂……而工人階級家庭所采用的是自然成長的教育方式。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父母多數忙于生計,沒有充足的資金,沒有時間和精力教育孩子。極少參與學校對孩子的教育。這些孩子資源有限,他們日常生活以不拘形式的游戲為中心。他們與家庭成員有更多的互動。不拘形式的游戲和長時間的自娛自樂讓工人階級的孩子學會如何去安排時間、制定計劃,同時也擁有了一些能力,如社交能力、調解能力,但是這些能力有時候并不能夠為他們自己改變什么。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兩個階級之間存在的不平等現象。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帶來迥然不同的童年,不同的童年又可能會使他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然后又會影響他們以后的孩子……如此循環反復,資源分配的不平等似乎成了惡性循環的源頭。
相比于美國,中國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中國,我稱之為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同樣不平等的資源,不一樣的童年,不一樣的起跑線,不一樣的影響力……我們不否認個人努力同樣也可以成功,寒門也能出貴子。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否認,資源稀缺的'個人的成功和從寒門出來的貴子比其他人付出了更多更多的努力。這恰恰說明了不平等現象的存在。
人人生而平等,平等的是我們的自然屬性,不平等的是我們身后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往往占據了更重要的位置。人人生而不平等,卻無往而不在試圖打破枷鎖中。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著、掙扎著……我相信存在即合理,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有它存在的根源和理由。
人人生而不平等,卻無往不在對平等的渴求中努力。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雖然我們深知“平等”根本就不存在,但是還是要自欺欺人地相信有“平等”的存在,因為只有相信,才有努力的動力與方向。我想我們應該要努力去幫助得不到平等的人,像《不平等的童年》的叢書總序說的那樣,“真心關心生者,為你,為我,為人類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2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看著題目就有吸引力,于是上淘寶買了它。拿到后急切地翻閱,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在眼前浮現……看著這些真實的案例,我會情不自禁地把身邊熟悉的家庭與書中的家庭一一對應,發現這些故事不是個案,而是全世界都相似……
《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安妮特·拉魯。它是一本社會學的作品。她和她的助手調研了美國的一個地區的12個家庭,深入到這12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并一一記錄下來。她的研究揭示了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工人階級家庭與貧困家庭教養兒童的兩種不同方式:前者為協作培養,后兩者為成就自然成長。她的研究認為這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源自于家庭的社會地位,并會影響到孩子及其生活的世界的聯系,及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中產階級家庭教養兒童采用協作培養。他們利用孩子的課余時間讓孩子參加各種有組織的活動,例如籃球隊、舞蹈、棒球隊等,全家的生活和閑暇時間會根據孩子的活動安排來調整。這些孩子幾乎沒有自由活動時間。同時,這些家庭重視孩子的語言能力的培養,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
工人階級家庭與貧困家庭教養兒童采用成就自然成長。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放養。這些孩子有很多閑暇時間,看電視、玩游戲,同伴多為鄰居和親戚。他們很少或不參加有組織的活動。個別孩子有參加活動,也是父母覺得參加活動,會降低孩子學壞的幾率。父母和孩子不討論活動,對孩子使用指令性語言。
協作培養下的孩子學會了發揚和珍視自己的個性,看起來更加自信。但是這些孩子個個看上去都疲憊不堪,家庭生活大多時候都十分狂亂,孩子多,活動多,經常會有時間沖突。這種兒童教養方法既帶來強大的優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成就自然成長下的孩子學會了自娛自樂。他們發明了各種游戲,也從來不抱怨沒意思,身上似乎有無限的精力。他們渴望參加有組織的活動。他們與親人的關系更加密切。但是,這些孩子走入陌生環境和人群會顯得局促和不自在。
這兩種教養方式各有長短。
這兩種教養方式真切地存在我們的身邊。城里的家庭更多采用協作培養,一般孩子課余要參加四五種有組織的活動;鄉下家庭更多采用成就自然成長,一般孩子幾乎沒有參加有組織的活動。我來自農村,讀師范時,發現自己一無所長,什么活動都參加不了,很羨慕有特長的同學。有些來自城里的同學他們幾乎都有一技之長,如唱歌、跳舞、講故事等,他們鍛煉自己的機會就多,膽子也更大,也就更自信。
我覺得現在有些家庭有些極端,讓孩子學得太多,孩子沒有自己時間,顯得疲憊,也不知道哪種活動才是自己感興趣的。也有很多家長沒有培養孩子一技之長,讓太多的時間浪費在電視、游戲中也非常可惜,能培養孩子技能的時間是有限的,應該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否則會經歷我的痛苦。一句話,課外活動不要太多,也不要沒有,適度為宜。
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完美的教養方式,我們作為家長應該要積極摸索適合自己家庭、適合孩子個性的教養方式。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02-18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02-20
英語教育不平等研究論文10-05
不平等條約的判定標準09-18
用你的魅力戰勝職場性別不平等10-05
經濟全球化是否擴大收入的不平等09-07
金融發展對收入不平等影響的實證分析的論文08-01
家庭裝修合同的六條不平等條款03-30
羅燕:在不平等起跑線上沖到最前面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