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本書的重點在于幫助我們去理解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是如何通過家庭的教育邏輯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我們也可以聯系中國的社會現實,完善我國的教育理念。
《不平等的童年》通過描述那些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和在家里的生活,充分展示了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們占有不同的資源和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資源的不均和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生活中獲得的技能有所區別,這些區別對孩子未來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兩種教育理念,一種是協作培養,另一種是成就自然成長。前者是中產家庭采用的教育方法,后者是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采取的教育方法。童年的不平等源自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孩子因父母的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職業的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而擁有完全不同的童年。這本書的用意不是評判哪種教育方式更好,而是顯示社會中存在資源不平等的這一事實。實際上,哪種教育方式更好、哪種教育方式是主流,評判的標準是社會環境。在1994年的美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主流的是以高效率、高利潤為主導的生活、工作方式。為了融入這樣的主流,為了避免被社會拋棄,教育觀念從成就自然成長轉變為協作培養是必然的。
雖然我國的情況和美國的情況有所區別,但同樣有借鑒意義。書中描寫的很多場景,我們讀來也倍感親切:比如,帶孩子上一個又一個興趣班,忙得焦頭爛額;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系,跟進孩子動態;孩子不聽話,要說理不要打罵。中國的許多家庭,在孩子發展方面投入的財力與精力,與美國家庭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于我們個人來說,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書中所提到的觀點,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補足短板,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另外,無論是現在是為人父母還是將來會成為父母,教養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何在提升自己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更優質的教養,為孩子提供一個平等的未來,同樣值得深思。
正如書中所說: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是塑造兒童教養慣行的關鍵。我們要把握好協作培養和成長自然培養這兩種教育理念,為將來教育孩子做準備。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也許會重新審視自己所處。
【《不平等的童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阿廖沙與90后的童年——《童年》讀后感09-01
《童年的饅頭》讀后感童年的饅頭出自哪本書11-27
童年的讀后感08-02
童年讀后感06-02
童年讀后感經典10-19
經典《童年》讀后感12-15
童年讀后感01-10
童年 讀后感08-08
童年經典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