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看見》讀后感800字
柴靜看見讀后感(一)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于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里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柴靜看見讀后感。《看見》雖然是柴靜10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能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斗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曾經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犊匆姟纷屛覀冇袡C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么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犊匆姟愤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積極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直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于質疑并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氐阶陨矸此,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干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余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并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寫的作者10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歷程也相當精彩,對于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于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于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起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曾經!啊犊匆姟分,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知道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边@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后,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并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回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后,《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書籍內容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獲豐富,也希望這份收獲今后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意義的啟示和指引吧!
柴靜看見讀后感(二)
當今年上半年柴靜的《看見》在微博里被廣泛熱議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本揭黑爆內幕的書,當看完這本書,發現這只是身在央視的記者柴靜對某些采訪主題的還原事實的回顧和內心想法的呈現——就是這些回顧和呈現還引來那么多的爭議,或許只能說明我們這個時代的“真實”太稀缺。
當李承鵬把央視解構得體無完膚,當中國人對柴靜說“凡央視贊成的,我必反對”,當外國人對柴靜說“中國沒有真正的記者”,我首先對柴靜深表同情和敬佩。在體制范圍內,在種種約束中,在每走一步都像深入雷區的情況下,柴靜還能和她的團隊做出些真情表達、真心探究的節目,實屬不易。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早已不看電視者如我,沒什么機會在電視上一睹柴靜的風采,而基本被宮廷戲、偶像劇、相親秀吸引的廣大電視受眾,又有幾個愿意一睹柴靜的風采?
柴靜“看見”的是人,是在一個個事件背后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人,無論他們是非典中夫妻雙雙離世的高級干部還是小城中一個個服毒自殺的小學生,無論他們是征地事件中大言不慚的企業家還是女監中殺夫入獄的溫順妻子,無論他們是說出“我只是討厭屈服”的公益律師郝勁松還是備受謾罵的虐貓事件女主角,他們是人,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人生路程,他們或有別無選擇的痛苦,或有水到渠成的過失,或有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言,他們是多面的、矛盾的、扭曲的大眾中的一員,讀后感《柴靜看見讀后感》。
在《看見》中,有很多被公正呈現了的早已被貼上標簽的“反面人物”,這可能也是這本書最引發爭議的地方。對大眾來說,很容易因事件本身就對別人枉下判斷,然而對記者的采訪來說,最重要的卻是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還原對立雙方個人的心理和行事軌跡——這卻很容易被大眾誤讀為“怎么可以為壞人說話”,最典型者如藥家鑫。當關于藥家鑫的調查播出之后,很多人質問柴靜,你怎么可以播放一個殺人惡魔彈鋼琴的場景?你怎么可以為他們的父母說話?——早已被事件點燃怒火的觀眾卻不知道,藥家鑫接受公開采訪的那句再次點燃眾怒的話“農村人難纏”,后面還有一句頗令人同情的“我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靜對藥家鑫事件的窮追不舍,自己也不甚清楚目的,這在她與以前的采訪對象——一個被心理醫生和她的采訪“拯救”了的曾患抑郁癥的叛逆少年——的討論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現藥家鑫當時作出捅刀行為的想法,并且告訴大眾其實完全可以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家庭教育里不應只有嚴厲,被父母架上的責任和重擔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適得其反的方向發展。
柴靜“看見”的人當中,還有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是盧安克,這個來自德國的志愿者在一個小村里過著清道夫似的生活,陪伴著村小的孩子們,守護著他們的純真。他在那里算是支教,卻沒有工資可拿,因為他不愿意做為提高分數而教學的老師。他的收入來源僅僅是翻譯書籍的些許稿費,他也基本沒有溫飽以外的物質需求(在這里我有所疑問的是,常寫博客的他肯定有互聯網需求,但是他所在的村小能滿足他嗎?)。他跟他的學生打成一片,他愛著他們,依著他們,任由他們發展自己的天性,學生跟他一起比跟父母一起親密和自在很多。他沒有作出任何的成績,也沒有教出一個“拿得出手”的學生,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經歷,他的任由天性發展的“無能”狀態,卻時刻在顛覆你的常識和價值觀。正如柴靜所說,“盧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不知為什么,看完盧安克的故事,特別想聯系一下他,告訴他有這么一個為他感動的觀眾在支持他,但是卻發現他早已因種種原因離開他愿意扎根下去的廣西小山村,以及中國這個講求名利和實效的國家。
最后,當看到柴靜這樣央視鼎鼎有名的記者也感嘆買不起北京市區的房子時,作為讀者的你會不會有那么一絲憐憫甚至幸災樂禍?另一方面,假設她只是想通過捷徑買套房子以便接父母過來養老,你又如何正言辭地譴責她在山西煤礦事故的責任人面前,對一疊疊的美金現鈔沒忍住誘惑?——假設而已,她抵住了誘惑,所以成為了飽受熱議和備受追捧的柴靜。
柴靜看見讀后感(三)
《看見》是央視知名記者柴靜的一本記錄自己在央視十年的自傳性的書。這本書記錄了柴靜在央視十年里經歷的大型新聞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來打發一下閑暇時光,可當我真正拿起這本書品讀起來時,卻意外地收獲了更多的是是對柴靜本人的敬畏,對眾多媒體失職的痛心,更有的是對人類感情的崇敬。
此書,她用坦誠的語言陳述著自己的十年成長路,不斷剖析自己,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線,“出生入死”給我們帶來的事件真相,她的經歷,她的采訪,常常會觸動我心弦,讓我隨之潸然淚下。
看這本書,總讓我很容易聯系到自身。從剛開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說出:“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钡牟耢o;到被工作和現實打擊得一敗涂地的柴靜;再到激勵自己,站起來告別過去,重新出發的柴靜;最后是延續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靜。從這些柴靜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不同,但總會有相似的心跡。我并沒有像柴靜那樣轟轟烈烈的成長過程,也無幸像柴靜那樣有那么多人為她點燃明燈。事實上,我的成長之路才剛開始。曾經,我很害怕成長,很抗拒成長,因為成長之路沒有那一條是平順的,這條路上都布滿的荊棘,我害怕我會承受不住,我害怕我會在這如迷宮的路上迷失,在《看見》這本書里,誠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來的我將要承受的東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長的艱難,也看到了破繭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瞼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說是她一步一步蹣跚向前的足跡,又或者說是她不時回首反思的身影。這些都使我的心安靜下來,這些對于我來說都是解渴的甘泉,飽腹的美餐,從她身上我找到了一個能助我順利通過成長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現實將要給我的挫折。
透過《看見》,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柴靜。散文般的敘事風格,細膩婉約的情感表述,都將柴靜的博學多識與扎實的文學功底展露無遺!胺堑洹笔录械某錾憩F,更是讓我對于柴靜這樣一位身材嬌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時刻,是柴靜主動請纓去到現場了解最真實的“非典”,去接近最鮮活的事實。她七次與“非典”患者面對面交談,軟磨硬泡才獲許一個人進入病區權利,她的目的只有一個――讓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個新聞人的社會責任約束自己,用真實回報受眾,用真實擊敗流言。她的勇敢和執著給每一位讀者注入養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反思,自身在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也讓我明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本職,努力工作,為整個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為公民對于社會的最基本的回報。
在《看見》中我了解了社會最隱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們關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之后,在這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當多年的隱忍與承受終于在那一刻海嘯般爆發時,往往是施暴者結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監獄,從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見了李陽將自己的家庭暴力歸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義,看見了人們對家庭暴力的習以為常。施暴者有時候會后悔但這阻擋不了他們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與惡,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倘若我們的法律能更加完善從而嚴格的制約家庭暴力,或者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么會不會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會不會變的比惡多一點,至少我們不會助長惡的火焰,從而給善一個生長的環境。
一個以揭露真相為己任的新聞記者,面臨的誘惑與威脅絕不會少,這也是現在各種假報道泛濫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慶幸的是我們在《看見》中看見了許多真相,在面對金錢與威脅而面不改色的柴靜身上看見了新聞職業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道路,不為各種誘惑所擾。
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局限,我對《看見》的理解可能達不到它所想要達到的高度,但書中對人性的挖掘、對自己成長的突破讓我受益匪淺。十年前,柴靜說:她關心新聞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沒有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
【柴靜《看見》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柴靜《看見》讀后感12-08
柴靜名人故事04-23
柴靜精選語錄08-31
柴靜感悟生活語錄09-05
經典柴靜精選語錄09-03
柴靜精選哲理語錄08-31
柴靜哲理人生語錄08-31
經典柴靜人生語錄08-31
柴靜經典理性語錄08-31
柴靜精選哲理語錄集09-03